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05626《变态心理学》名词解释.docx

    • 资源ID:962663       资源大小:35.64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05626《变态心理学》名词解释.docx

    L变态心理学:非正常心理学,属于心理学分支学科。变态心理学是医学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与医学心理学的其他分支交叉渗透,互为补充。2变态心理(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3 .信度:描述了同一种行为不同评估结果的一致性程度。4 .评分者信度:一个提高评估信度的方法是严谨的设计评估工具,然后在这些工具上进行测验,以保证不同的评价者会得到相同的答案,称为评分者信度。5 .重测信度:同时还要考察这些工具是否具有跨时间的一致性,即在不同的时间测验会得到同样的分数,称为重测信度。6 .效度: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种测量能够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效度是信度的充分条件。7 .标准化:是一个过程。通过标准化的过程可以确定一组标准或常模。这组标准化可以用于测量、记分和统计分析的全过程。常模可因标准化时选取的样本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别。常见的有年龄常模、职业常模、性别常模等。8 .临床访谈:是大多数临床工作的核心,也是心理学家、精神疾病学家和其他精神卫生方面的专家经常使用的评估手段。临床访谈包括3种形式:精神状况检查、无结构访谈、结构化访谈。9 .行为评估: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下评估个体的行为。行为评估的形式多种多样。一些临床工作者会到病人家里,工作场所甚至当地社区,去观察病人并直接报告他们的行为,属于行为评估。10 .心理测验:是指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有人格测验、智力测验、心理测验等。IL生理心理评估:生理心理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的变化如何影响情绪或心理事件的科学。生理心理评估是对大脑结构及其功能的更加精确、更加全面的评估方法。12 .感觉过敏:指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如感到阳光特别耀眼,声音特别刺耳,普通的气味异常刺鼻等。多见于神经症,感染后虚弱状态以及慢性疼痛障碍等。13 .感觉减退:指对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降低。如几乎感知不到强烈的疼痛,外界环境变得暗淡,颜色模糊不清,声音发钝。对外界刺激不产生任何感受,称变感觉消失。多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14 .内感性不适:指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适和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如牵拉、挤压、游走、蚁爬感等,但是病人不能明确指出具体不适的部位。多见于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和脑外伤后精神障碍。15 .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16 .幻觉:是一种虚幻的知觉体验,指在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发生的知觉体验。按不同感觉器官可分为幻听、幻视、幻嗅等。17 .言语性幻听:幻听的性质多种多样,既可以是噪声,也可以是音乐,但更多见的是言语声。18 .评论性幻听:即对病人的言行随时随地发表议论,就像体育比赛的现场评论一样。19 .议论性幻听:指两个甚至多个人的声音对病人的人品、能力、表现发靓各不相同的看法。20 .命令性幻听:指以权威的口气命令病人做这做那,若病人不服从便威胁、恐吓。21 .非真实感:又称现实解体,即病人感到周围事物和环境发生变化,变得不真实,像是一个舞台布景;周围的房屋、树木等都像是纸板糊的;周围人像是没有生命的木偶。病人对此具有自知力,有恍若梦中之感。22 .思维奔逸:又称意念飘忽。表现为病人在主观上有思维迫促的体验,除了讲话速度快、滔滔不绝之外,言语联想增快,并因谐音、谐意而转换话题,或者因周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言谈内容。多见一躁狂状态。23 .思维迟缓:表现为联想受掏,联想速度缓慢。病人的言语缓慢,语量减少,语调低沉,反应迟钝。病人自诉“脑子变笨了”,“脑子坏了”。常见于抑郁症。24 .思维中断:表现为思维进程可突然出现中断。病人体验到脑子里一片空白,旁观者会发现病人在谈话进行时突然中断。25 .持续言语:病人往往持续或不恰当地重复同样的思维内容。表现为病人在说长句时断断续续,短兔子也有很多重复,尤其是句尾的单词要重复好几遍。26 .病理性赘述:病人讲话啰唆,抓不住重点,不必要的细节和无关的枝节太多,以致掩盖了主要的内容。赘述的出现表明病人的智能有一定的障碍,多见于痴呆、癫痫和其他脑品质性精神障碍。27 .思维松弛:又称思维松散。病人的思维活动丧失了正常的结构,言语内容含糊不清,句子与句子之间缺乏可理解的联系。对问话的回答既不切题,也不清晰。而且,问话者越是努力想澄清问题,越是感到病人的回答令人费解,以致造成交谈困难。思维松弛最常见于精神分裂症。28 .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表现概念的转换,以具体事物来代替某一抽象概念,或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例如,某病人经常反穿衣服,以表示自己“表里不一,心地坦白”;某病人紧紧抱住电脑,是表示自己热爱知识,热爱高科技,多见于精神分裂症。29 .语词新作:病人自创文字、图形、符号,并赋予其只有病人本人才能理解的含义;或将不同意识的词融合、浓缩、拼凑在一起,表达特殊的观念。30 .逻辑倒错性思维:主要特点是推理完全不合逻辑,既无前提,也无根据,或因果倒置,离奇古怪,不可理解。一般见于精神分裂症。31 妄想:妄想是一种错误的、歪曲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既没有事实根据,也与个体所处的背景和文化中公认的观念不一致;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都无法纠正。特点:(1)没有事实依据;(2)与其教育水平不符;(3)病人坚信不移无法说服;(4)不能以亲身体验和经历加以纠正。30 .被害妄想:最常见的妄想之一,病人坚信某个人或某个组织用种种方式加害自己,如背后议论、造谣、跟踪、监视、向病人的食物中放毒、用非人道的方式用病人做试验、用各种现代仪器探视或控制病人的身体、大脑。31 .关系妄想:多与被害妄想相伴随。病人认为环境中无关的事物、物体、人物都与自己发生了某种关联。如别人看自己的目光总是躲躲闪闪的,言谈话语中总扯上病人的事物。文化程度较高的病人会使用“含沙射影”,“指桑骂槐”形容他人对自己的议论。32 .被控制妄想:病人体验到自己的意志、思想、言语、情感和行为被某种外力所控制,丧失了自主支配的能力。病人感到自己成了受别人控制的机器,失去了自己的意志。33 .夸大妄想:病人病态地夸大自我的重要性,坚信自己有非凡的才智、地位、权势、财富和中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发明、创造。片断、短暂、不坚持、不荒谬的夸大妄想可见于躁狂症,持久而荒谬的夸大妄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34 .嫉妒妄想多见于男性。病人坚信配偶对自己不忠实。病人可采取种种手段搜集所谓的证据,如跟踪、盯梢、暗中检查配偶衣服、床单、搜查配偶的提包,以期发现与人私通的证据。35 .钟情妄想多见于女性,病人坚信某一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男性爱上了自己,尽管两人从未讲过话同,但病人仍认为对方通过眼神,或与第三者的对话向自己示爱。多见于精神分裂症。36 .强迫观念:某一概念或念头在病人脑子里反复出现,病人明知不必要并且有意识地加以抵抗,却摆脱不掉,为此感到痛苦。强迫观念可以表现为:37 .超价观念:是一种直接涉及自我的确切信念。就病人的人格和个人经历而言,它的发生有一定的事实根据,推理也比较合乎逻辑,因此有可理解之处。38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性和集中。注意的指向性表现出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和保持性。注意的集中性使注意的对象鲜明和清晰。常见的注意障碍如下:注意增强、注意减退、注意转移。39 .错构:是记忆的错误,表现为对过去经历过的事件在发生地点、情节、尤其是时间上出现错误回忆,并坚信不疑。多见于酒依赖所致的精神障碍和外伤性精神障碍。40 .虚构:病人以一段虚构的故事来填补他所遗忘的某一片断的经历。所谈内容大多为病人既往记忆的残余,这些残余在提问者的诱导下串联在一起,丰富,生动,甚至显得荒诞不经,常转瞬即忘。多见于酒依赖所致的精神障碍和麻痹性痴呆。41 .精神发育迟滞:指先天或围产期或在生长发育成熟以前,大脑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如遗传、感染、中毒、头部外伤、内分泌异常或缺氧等,造成发育受阻或不全,使智能发育停留在一定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智能明显低于同龄正常儿童。42 .全面性痴呆:大脑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弥散性器质性损伤。病人的人格改变较突出,对自己的状况缺乏自知力。可见于阿尔茨海默病。43 .部分性痴呆:大脑的病变只侵犯脑的局限部位,病人只产生记忆力减退、理解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削弱,人格基本保持不变,有一定的自知力,定向力完整。可见于血管性痴呆。44 .情感淡漠:情感活动的严重衰退。病人对外界任何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能引起正常人悲伤或愉快的事无动于衷。对周围发生的事漠不关心。讲话声调平淡,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极为贫乏或完全丧失。可见于精神分裂症。45 .情感脆弱:在外界的轻微刺激下,甚至是在不存在明显的外界因素的影响下,病人的情绪易产生波动。是一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症状。46 .情感倒错:当心境与病人的言行、处境严重不协调时,称之为情感倒错。病人在接受痛苦的刺激时,仍会体验到愉快的体验是情感倒错。47 .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克服困难,用自己的行动去实现目标的心理过各。意志行为障碍包括:48 .木僵。一种以缄默、随意运动减少或缺失,以及无精神运动反应为特征的状态。最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意志行为障碍,第七章)49 .蜡样屈曲。其特征是病人的肢体可任人摆布,即使被摆成不舒服的姿势,也可以较长时间似蜡塑一样维持不变。50 .违拗症。如果病人对于别提出的要求不仅没有相应的行为反应,甚至加以抗拒,这种情况称为被动性违拗。51 .澹妄:在意识清晰程度下降的同时,产生幻觉、错觉,以幻视多见。追妄主要见于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52 .自知力又称内省力、领悟力,是临床精神病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53 .幻觉妄想综合征。以幻觉为主,多次幻听,在幻觉的背景上又产生被害、影响等形式的妄想。特点是幻觉和妄想密切配合,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多见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54 .精神自动综合征。是在意识清晰状态下产生的一组综合征,包括假性幻觉、被控制体验、内心被揭露感及系统化的被害妄想、影响妄想等相互联系的综合征。突出特点是病人的所有病态体验为异己感、被外力控制感、强制感,为外力所影响,不属于自己的体验。55 .紧张综合征。以病人全身肌张力增高而得名,包括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两种状态。56 .遗忘综合征。又称柯萨克夫综合征。其特点是近记忆障碍、遗忘、定向障碍尤其是时间定向障碍、虚构症等。多见于酒依赖所致的精神障碍。57 .Cotard综合征。以虚无妄想或否定妄想为核心症状的一种综合征。病人认为自身内部器官和外部现实世界发生了变化,部分已经不存在了。58 .焦虑:是一种以显著的负性情绪、紧张的躯体症状以及对未来的担忧为特点的情绪状态。59 .惊恐障碍是指个体突然感到强烈的恐惧、紧张,或者预感到有不好的事情将要发生。惊恐发作前没有特定的诱发事件,发作之后逐渐消退。惊恐障碍属于焦虑障碍。60 .广泛性焦虑是指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并有显著的自主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症状至少持续6个月,病人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61 .恐惧症,也称为恐怖症,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恐惧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62 .特定恐惧症:是指对特定事物或情境的不合理的恐惧,而且这种恐惧明显妨碍了个体的机能。63 .强迫观念:是持续反复的念头,影像或闯入意识的冲动。这些念头非常讨厌,且很难被消除或被控制。64 .强迫行为:是对强迫观念的反应。包括固定仪式或心理活动。病人感觉自己这样做是迫于对那些强迫观念做出回应。强迫行为的目的是为了逃避恐惧的事件或情境、避免或减少焦虑。65 .疑病症是躯体形式障碍的一种,在CCMD-3中,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66 .瘠症是一种以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这些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品质性病变基础。早在20世纪,暗示治疗是欧洲治疗痣症最流行、最有效的方法。67 .瘠症性躯体障碍:被认为是歇斯底里转换,也称为转换障碍,是一种把心理压力转换为躯体症状的失常。68 .诈病:它与疫症性躯体障碍有两个主要区别:一是诈病的症状受意识控制,而疫症性躯体障碍却不是。二是诈病的人从他的症状中能获得明显的好处,而瘠症性躯体障碍病人却没有这样的动机。69 .伪装障碍:是病人自愿产生疾病的症状,不是产生于内心潜在的焦虑,而是产生于一种生理的捏造,病人除获得医疗服务外,并不会得到明显的利益。70 .瘠症性精神障碍在CCMD-3中被又称为解离症状,是瘠症的两大症状之一。在DSM-IV中又称分离障碍,之所以叫分离,是因为这种障碍的症状是两个或多个心理过程同时存在或交替进行的,而相互之间却没有关联和影响。痣症性精神障碍的核心是人们在经历过巨大的心理创伤后,出现的深远而长久的记忆障碍,表现为记忆的一些部分被撕裂或从意识当中分离出去了。71 .瘠症性漫游也称分离性漫游症,是一类以突然意外地从家里或自己作的地方出走,伴有不能回忆自己的过去和对自己的身份模糊不清,或设定一个新的身份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障碍。72 .瘠症性身份识别障碍又称分离性身份障碍,人们在日常中称为多重人格障碍。障碍大多数情况下始于童年,一般在4岁左右,障碍的形成通常在7岁之前。73 .急性应激障碍:是一类在接触极为严重的创伤性事件1个月之内发生的以分离症状、焦虑、警觉性高等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障碍。74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由异常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特征性的症状为病理性重现创伤体验、持续性警觉性增高、持续性回避、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以及对未来失去信心等。75 .人格是个体在认知、情感、行为等各方面长期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表现方式和风格。76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导致病人形成了一种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了文化背景和大众的一般认知,明显影响了个体的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77 .偏执性人格障碍的病人会亳无根据地怀疑别人,总认为别人要害他,其显著特点是猜疑和偏执。障碍始于成年早期,病人中男性多于女性。偏执性人格障碍病人倾向于把过失归罪于他人,自己不能为失败承担责任。78 .分裂样人格障碍病人表现出从社会关系中分离的模式,他们对他人冷淡,不热情,淡漠。80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是指个体在一系列活动中表现出长期的反社会行为,包括侵犯行为、无责任感、不考虑后果的危险行为。81 .冲动性人格障碍以情感爆发,伴随明显行为冲动为特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冲动性人格障碍的病人情绪高度不稳定,极易产生兴奋和冲动,办事、处世鲁莽、缺乏自制、自控能力,稍有不顺便大打出手,不计后果,病人心理发育不成熟,判断、分析能力差,容易被人挑唆怂恿,对他人和社会表现出我愿意、攻击和破坏行为。82 .表演性人格障碍的个体常常外表迷人,热心,好交际,但是,其他人却总认为他们是不真诚的,肤浅的。不具有攻击性。83 .强迫性人格障碍的特点就是必须按照某种规则把事情做到“恰当好处”,其特征是过分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完美主义及内心有不安全感。这种障碍的病人比其他人格障碍的病人更有可能求诊,因此在临床上更多见。84 .焦虑性人格障碍的病人以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以及自卑为特征,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85 .依赖性人格障碍的病人总要求别人替他做大部分的决定,替他做重要的事情,并且对他的生活负大部分的责任。可能受父母的教养方式的影响,这种方式或过度保护,或专政权威。同时,缺乏竞争意识,社会角色固着也可能是导致这类人格障碍的病因。86 .心境障碍是指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大多数病人有反应复发性的倾向;每次发作多可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87 .双相障碍:目前发作符合某一型躁狂或抑郁标准,以前有相反的临床相或混合性发作的心境障碍。如在躁狂症后又有抑郁症或混合性发作。不同亚型的双相障碍还需要符合不同的诊断标准。88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以及精神活动不协调。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有的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自然病程多迁延,呈反复加重或恶化,约占我国住院精神病人的50%左右。89 .思维联想障碍。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是本病的特征性症状。另外,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思维中断、思维奔逸也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症状。例如,医生问“为什么住院?",病人答,“周总理派我来的”。90 .妄想是精神分裂症最显著的症状之一。妄想内容古怪,病人是与现实脱离的。夸大妄想、被控制感、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和躯体妄想等在精神分裂症病人中都很常见。91 幻觉是指虚幻的知觉,即病人感知到的刺激并不真实存在。92 .幻听是精神分裂症中最常见的幻觉,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体验。病人常与幻听对话,或做倾听状,在外人看来,他们常常自语、自笑。93 .意志行为减退是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即活动减少,缺乏动机和主动性,对生活、工作、学习等没有自觉性,行为被动、退缩。为人孤僻、懒散,严重时不顾个人生活和卫生,终日无所事事。94 .意向倒错:病人活动与环境脱离,动作单调,杂乱,无目的性,让人难心理解,有的病人吃些不能吃的东西,或伤害自己。95 .违拗:病人对于别人提出的要求加以拒绝,或者做出完全相反的动作,如,让病人坐下他偏站着。96 .木僵:病人缄默不语,不吃不喝,保持固定姿势,对外界和体内的任何刺激没有反应,面无表情,流涎。97 .蜡样屈曲:病人肢体可以任人摆放,长时间维持不动,即使这个姿势非常不舒服。98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又称妄想型,病人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相对完整,比其他类型病人的预后要好,是最常见的类型。妄想和幻觉通常是这一类型的主要症状,如夸大妄想和被害妄想等。幻觉中以言语性幻听最常见,内容多是批评、讽刺、命令等。99 .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病人常在青年期起病,以思维、情感、行为障碍紊乱为主。思维凌乱,内容荒诞,喜怒无常,变化莫测。100 .儿童期性虐待。指通过暴力的或非暴力的手段与儿童发生接触性的或非接触性的性活动。Read等人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幻听,特别是自杀性的命令性幻听与儿童性虐待关系密切。是导致受害者成年后出现精神分裂症症状的重要因素之一。IOL进食障碍是组以进食行为异常为主的精神障碍,包括与体重和进食有关的极端的情绪、态度和行为,其严重的情绪和躯体问题对生命有威胁,主要有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等。102 .神经性厌食是指个体担心发胖而故意节食,以致体重显著下降,常有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功能紊乱,可有间歇发作的暴饮、暴食。103 .神经性贪食是指反复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和行为,每次可进大师食物,为防止体重增加和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又反复采取自我导吐或使用导泻剂为主要临床特征。104 .失眠症是指不是由于其他医学或精神病学的问题引起,而是有机体内部引起的睡眠启动和维持困难,或者是精神未复原的睡眠。这类睡眠障碍与伴随的焦虑、压抑等心理障碍有一定的交互影响。105 .睡眠觉醒节律障碍是指一类有机体内部的睡眠觉醒系统的生物节律,即昼夜节律与外部所要求的睡眠定时和睡眠期不一致所引起的睡眠障碍。106 .睡行症,又称睡游症或梦游。表现为从睡眠中起床、穿衣,在室内走动,并可从事较为复杂的活动;表情茫然,目光凝滞,口中念念有词,答非所问,难以唤醒,历经数分钟后又上床睡觉,醒来后对事件不能回忆。107 .夜惊,又称睡惊症。是指睡眠中突然出现的一种短暂的恐惧和惊恐发作。伴有强烈的语言、运动形式及自主神经系统的兴奋现象。108 .梦魇,又称梦境焦虑障碍,是指在睡眠中被恐怖性的恶梦突然惊醒,对梦境中的恐怖性内容能清晰回忆,梦境体验十分生动,通常包括的内容涉及对身体、安全或自尊的威胁。109 .性别差异:男性手淫的频率大约是女性的3位,婚前性行为上男性比女性开放得多,性行为态度上男性的性伴侣数量和性行为次数更多。都说明在性行为上男女存在性别差异o110 .性别角色:性别角色是对性别认同感的公众表达,个体的言行表明了他的性别。IIL性功能障碍:当性反应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了问题,都可以认为是发生了性功能障碍。它是一组与心理社会密切相关的障碍,常见为性欲障碍、性唤起障碍、性乐高潮障碍、性交疼痛障碍。112 .性别认同障碍,也称为性身份障碍,是指一个人的生理性别和其性别认同的感觉不一致。他们千方百计的想要摆脱自己的生殖器,想拥有异性的性别特征,希望自己能够像异性一样的生活。113 .性指向障碍指起源于各种性发育和性定向的障碍,从性爱本身来说不一定异常。但某些人的性发育和性指向同性恋或双性恋可伴发心理障碍,如个人不希望如此或犹豫不决,并为此感到焦虑、抑郁以及内心痛苦,有的试图寻求治疗加以改变。114 .性偏好障碍是指个体对一些异常物品或情境产生性唤起的障碍。115 .恋物癖:是指个体由某些无生命的物品达到性唤起的一偏好障碍。116 .异装癖:是指习惯性地穿着异性的衣服,从中获得性兴奋以至性满足的一种性偏好障碍。117 .施虐狂:是指通过在他人身体上造成痛苦和屈辱而产生性兴奋和性快感的一种性偏好障碍。118 .受虐狂是指在接受所爱对象或自己旅行的虐待里,通过痛楚和屈辱而发泄其情欲并获得性满足的一种性偏好障碍。119 .露阴癖:是指在多种场合下,对没有防备的陌生人暴露生殖器,以此达到性兴奋。露阴癖几乎仅见于男性,病人会反复地在陌生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以满足引起兴奋的强烈欲望。120 .窥阴癖:是指一些个体想方设法地偷看别人在裸体、脱衣或性交活动时的情景,并以此达到性唤起的目的。观看淫秽音像制品中的裸体男女,并获得性的满足,不属于窥阴癖。121 .摩擦癖:是指通过触摸或摩擦异性身体而获得性满足的一种性偏好障碍。122 .精神活性物质。是指来自体外,能够影响人的心境、情绪、行为,改变意识状态,并可导致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常见的精神活性物质有阿片类、大床、催眠药、抗焦虑药,麻醉药、兴奋剂、致幻剂、酒类和烟草等。123 .药物滥用。指任何一种有悖于社会常规或偏离医疗需要的,间断或不间断的使用某种或某些精神活性物质的行为。也称物质滥用。124 .药物依赖:又称药物成瘾,包括身体依赖和精神依赖,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有时也包括躯体状态,表现为强迫性、连续或定期使用某药物的行为或其他反应,为的是要体验药物的心理效应,或是为了避免由于断药所引起的不适感。同一个体可以对一种以上药物产生依赖。125 .身体依赖性:又称生理依赖性或躯体依赖性,指大我数依赖性的药物经过反复使用所造成的一种适应状态,其特点是在长期或反复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后,一旦停止用药,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将发生一系列具有特征性的、令人难心忍受的症状与体征,称为戒断综合征,标志着身体依赖性的形成。126 .精神依赖性:又称心理依赖性,吸毒人员则称之为“心瘾”,表现为对药物的强烈渴求,这种欲望将整个身心、思维都投向毒品。127 .耐受性:指随着个体连续地反复用药,机体对药物原有剂量变得不敏感。个体需要获得原有药理作用或心理体验,就不得不增加剂量的状态。128 .脑内的奖赏系统:控制情绪反应的边缘系统和下丘脑可能是奖赏系统的中枢所在。多巴胺是一种与愉快情绪有关的神经递质。129 .阿片类药物:是指任何天然的或合成的、对机体产生类似吗啡效应的一类药物。包括:吗啡;海洛因;度冷丁;美沙酮。130 .脱毒治疗:脱毒是指通过躯体治疗减轻戒断症状,预防由于突然停药而可能引起的躯体健康问题;一般有替代治疗和非替代治疗两种。131 .脱瘾治疗:主要包括防止复吸及社会心理康复治疗,通过阿片类阻滞剂阻滞药物的欣快作用,消退条件反射;132 .致幻剂:也称迷幻药,是一类在不影响意识的前提下改变人的知觉、思维和情感活动的药物,包括麦角二乙酰胺、苯环已哌咤、南美仙人球碱和西洛西宾等。133 .精神发育迟滞是一种在童年时期就明显表现出来的精神障碍。病人的智力和适应性功能都低于正常水平,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与人沟通、生活自理、家庭生活、社会技能等。精神发育迟滞发生在18岁以前,男性的患病率高于女性。134 .唐氏综合征是最普遍的染色体畸形而引发的精神发育迟滞,这种疾病是由第21对染色体变异引起的。这类病人具有一些典型的面部特征:包括眼睛在上挑时眼角有皱纹,扁平的鼻子,上嘴唇扁平,舌头有些外突等。有先天性的心脏畸形,几乎所有病人在40岁以后都会表现出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唐氏综合征的发生与母亲怀孕的年龄有关。135 .广泛性发育障碍是指一组婴幼儿时期就发病的全面性的精神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和沟通模式的异常,如言语和非言语交流障碍,兴趣与活动内容受限,刻板,重复。通常5岁以前明显,社会适应上表现明显异常。136 .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主要类别。多见于男孩,起源于婴幼儿时期,主要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约有3/4的患儿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137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又称为儿童多动症。发生于儿童时期(多在3岁左右),与同龄儿童相比,表现为明显注意力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及活动过度或冲动为特点的一组综合征。男孩多于女孩。138 .儿童情绪障碍又称儿童神经症。是指在儿童时期发病,以焦虑、抑郁、恐怖及强迫等情绪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这些异常情绪与儿童的生长环境有关。儿童情绪障碍又称儿童神经症。139 .反应性依恋。是儿童与他人交往能力的显著失调,是一种以长期的社交关系障碍为特殊的儿童情绪障碍。病人长期表现出一种不恰当的应对外界反应的方式。反应性依恋分为两种类型:抑制性反应性依恋障碍和非抑制性反应性依恋障碍。140 .分离性焦虑。是指儿童与亲人、家庭或其他熟悉的环境分离时产生的过度焦虑的情绪。141 .恐惧症。儿童恐惧症是指儿童对日常生活中的一般的物体和情境产生过分的恐惧情绪,这种恐惧反应大大超过了客观存在的危险程度,一般的解释和保证难以平复儿童心理的恐惧,导致儿童出现回避、退缩的行为,影响到其正常的生活。其中最常见的是学校恐怖症。142 .学习障碍:当一个孩子没有明显的智力缺陷或者躯体上的功能受损,但却无法完成正常的同龄人都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时,就可能患有学习障碍了。诊断学习障碍时需要与精神发育迟滞相区别。143 .精神发育迟滞是一种在童年时期就明显表现出来的精神障碍。病人的智力和适应性功能都低于正常水平,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与人沟通、生活自理、家庭生活、社会技能等。144 .品行障碍指18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反复持久出现的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或规则,侵犯他人或公众利益的行为障碍。145 .澹妄:处于澹妄状态的人会有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注意受损和认知损害;表现为迷茫、无法与周围的人沟通、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把注意力维持在一些几乎是最简单的任务上;有明显的记忆和语言方面的问题,并伴随有定向障碍、情感障碍和睡眠-觉醒周期紊乱。谴妄的症状不是逐渐产生的,往往迅速起病;会在几个小时或几天内发展起来的,并且能在一天内有所变化的认知障碍。146 .痴呆:是认知功能全面的、逐渐的衰退,经常伴有抑郁、兴奋和冷漠等心理和情绪上的改变。痴呆的认知缺陷更为明显的表现在记忆力衰退。147 .器质性遗忘是因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明显下降,导致顺行性遗忘和时间定向障碍,但也可出现逆行性遗忘。因智能相对完好,记忆障碍显得尤为突出。148 .柯萨可夫综合征就是一种器质性遗忘。导致这种障碍的原因包括丘脑损伤和长期大量饮酒两方面。149 .心理防御机制是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学名词,是指自我对本我的压抑,这种压抑是自我的一种全然潜能。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150 .功能性遗尿症其实又称为原发性遗尿症,也就是孩子除了尿床以外没有其他任何的伴随症状,也就是可以理解为孩子没有什么器质性的病变,属于原发性的病变。151 .埃里克森的个体全程发展理论,详细描述了人的一生的8个特定阶段中伴随的危机和冲突;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致力于研究不同表象如何整合成一个人的同一性,以及如何在冲突中表现出来。习惯上把他们称为“新弗洛伊德主义”。152 .心理诊断:指根据相关诊断标准,判断异常心理的程度与性质,作出一个心理障碍或疾病的诊断。

    注意事项

    本文(05626《变态心理学》名词解释.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