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自信视域下的西部边疆地区意识形态安全报告.docx
-
资源ID:968190
资源大小:24.83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关于文化自信视域下的西部边疆地区意识形态安全报告.docx
关于文化自信视域下的西部边疆地区意识形态安全报告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西方国家不仅未放弃对华和平演变,反而通过多种途径挑战中国的意识形态安全。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民族复兴的外部阻力明显增大,意识形态领域遭遇更为严峻的考验,而西部边疆地区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区域,是抵御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的前沿阵地。2022年XX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二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讲好西部边疆故事,才能为维护西部边疆意识形态安全提供有力理论支撑。文化自信是维护文化安全的基础,维护文化安全就要“掌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二西部边疆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事关全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在日益复杂的国内与国际形势下,西部边疆地区只有理直气壮地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有力争夺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才能更好地实现西部边疆地区的繁荣与稳定。一、文化自信与新时代西部边疆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的逻辑关联中华文化是西部边疆文化的根脉所在,社会主义文化是西部边疆社会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智慧结晶。中华文化是维系西部边疆人民的精神纽带,西部边疆地区的文化自信建立在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底蕴之上,坚定文化自信为新时代维护西部边疆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正确的实践方式。这就要求厘清文化自信与新时代西部边疆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的逻辑关联。(一)文化自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的标志性成果20xx年X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不久后,他创造性地提出全党要坚定“四个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二四个自信的提出,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命力、说服力的深刻洞察。概言之,文化是国家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叙述形式,文化自信立足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辉煌历史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辉成就。正如马克思所言,特别是所谓的文化史,这所谓的文化史全部是宗教史和政治史二因此,文化自信并非简单地对既有的三个自信“进行并列补充完善,而是从逻辑结构上加以拓展。文化自信是“三个自信”的基础,是最根本的自信,也是更持久的自信。换言之,“三个自信”以文化自信的具象形式呈现,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认知,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成功执政的密钥。这是我们直面民族复兴外部阻力、无畏向前的不竭动力,有助于指明道路、发展理论、创新制度。总之,文化自信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科学应对百年变局,指明民族复兴之路的系统谋划,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不断推进的鲜明标识。(二)文化自信是文化安全的基础20xx年X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以文化安全和其他十种安全要素共同构成了国家安全体系,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体系化布局。要维护文化安全,就要站稳中国文化立场,就要把握正确的文化事业导向。习近平指出,“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二在他看来,文化映射的精神世界的独立性决定了国家整体的独立性,因而,坚定文化自信是关乎文化安全的大问题。坚定文化自信是确保文化安全的基础条件,缺乏文化自信就不可能阐释好中华文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身处百年变局的当今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也日渐增多,文化作为各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软实力逐渐得到重视,文化安全的新问题也随之出现。特别是在面对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时,部分青年人将强烈的视觉冲击理解为西方文化更强势、更先进,在这种缺失文化自信的情况下,实现文化安全便成为空中楼阁。同时,部分西方国家凭借控制强大的国际媒体推行文化霸权,企图重塑中国的文化导向。在西方媒体的刻意渲染下,国内民众更容易受到误导,文化自信也逐渐陷入泥潭。因此,文化安全的实现程度也代表了民族精神的独立高度,文化愈是自信,也就愈是独立、安全。不坚持发展独立的文化体系,不仅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愿景难以实现,而且我国文化体系也会沦为西方的附庸,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也有可能转为现实。我们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冲破文化迷雾,使国外文化霸权这个标志性变量转变为我国文化安全的显著增量,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三)意识形态安全是文化安全的关键要义文化安全内涵丰富,但意识形态安全才是文化安全的关键要义。正如恩格斯所言“,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采取了哲学和宗教的形式可以看出,文化是意识形态的呈现形式,体现着国家的政治理念和价值取向。在百年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威胁国家安全的具体形式由军事冲突主要转向文化冲突。一方面,西方国家利用强势的电影、社交媒体宣传介绍西方政治话语体系,以及反集体主义等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背道而驰的思想,极力鼓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另一方面,西方学术圈与舆论界拒绝平等对话,以自身的话语体系对中国说三道四,罔顾历史与现实的真相,片面曲解我国的历史,漠视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推波助澜。“人是人、文化、历史的产物。”西方国家对中国人民强行灌输西方意识形态,实质就是实行双重标准,忽视中国文化、中国历史的独立性与特殊性,试图撕裂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从而分化中华民族内部不同民族的民族情感,分割我国的政治版图,动摇我国的根本制度。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显然,意识形态安全对于文化安全则更为重要,我们只有排除西方意识形态的干扰,应对好各类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才能切实确保文化安全。(四)西部边疆地区意识形态安全是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创新实践中,尤为重视西部边疆工作的重大意义,始终从战略高度审视和谋划西部边疆工作。他认为,西部地区是“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西部边疆地区是西部地区的关键组成部分,更是我国的重要安全屏障,战略地位特殊、面临的问题特殊”。显然,西部边疆地区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西部边疆地区的稳固是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安全基础。为此,他反复强调,“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做好新疆工作是全党全国的大事:如果西部边疆地区出现不稳定因素,作为我国战略纵深的整个西部地区就会遭受安全考验,直接影响全国的整体安全和经济发展。同时,西部边疆地区与中亚多国接壤,文化较为多元,宗教氛围浓厚,特别是地理方位距离国外宗教极端主义猖獗的几个核心区域较近,使得西部边疆地区成为与“三股势力”作斗争的前沿阵地。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我们必然要和邻国深化互联互通,而邻国也是“三股势力”的受害国,合作打击“三股势力”成为西部边疆地区和周边邻国的共同使命。可以看出,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相较于内地其他地区,西部边疆地区的意识形态领域更容易受到来自不同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将直接威胁我国的文化安全乃至主权安全。因此,西部边疆地区在工作全局中必须时刻捍卫意识形态安全,西部边疆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是全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中之重,关乎“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成效,关乎民族复兴的前途命运。二、新时代西部边疆地区在意识形态领域所面临的诸多挑战西部边疆地区和内地其他地区在文化方面相比具有一定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从一般性的角度看,西部边疆地区与内地其他地区同属中华文明,人民在同一国家、同一社会制度下生活,有着共同的意识形态;从特殊性来看,西部边疆地区在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等诸多方面,与内地其他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相较于内地其他地区,西部边疆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形势更为复杂,共性和个性的意识形态风险都不可不察。特别是在新时代,民族复兴越来越接近实现,而国家发展的外部阻力也越来越大,西部边疆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风险也越来越突出。我们只有排除思想阻力,才能掌握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主动权。(一)各种极端及分裂思想的渗透是新时代西部边疆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挑战西部边疆地区是去极端化和反分裂的主战场。近年来,随着国外宗教极端主义组织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一些别有用心的“泛突厥主义”分子,忽视民族和语言的不同概念,将使用突厥语的民族都称为突厥人。这种所谓的“泛突厥主义”论调将语言内涵向政治化延伸,成为境内外反华、分裂势力勾结为恶的政治纲领,使“双泛”流毒沉渣泛起。同时,宗教极端主义非法干涉西部边疆地区政治经济生活的现象也屡见不鲜,给西部边疆人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甚至国外反华势力肆意污蔑中国去极端化的显著成果,以所谓“强迫劳动”“文化灭绝”等谬论为由,恶意打压新疆棉、光伏等边疆优势产业。可以说,各种宗教极端、分裂思想都是以宗教自由之名,行分裂中国之实。在此背景下,西部边疆地区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境内外分裂分子、恐怖分子和宗教极端主义者相勾结的主要目标区域,而部分群众文化程度偏低,对宗教教义的理解有偏差,更容易受国外敌对势力所欺骗、蛊惑、挑拨、恐吓。因此,面对西部边疆地区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考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既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敌人二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周边国家的一呼百应,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西部边疆地区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在国内的前沿地区,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但危机与机遇总是并存的。西部边疆地区的持续性对外开放,势必会面临各种极端及分裂思想更为复杂且多元的意识形态冲击,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从全球视野来看,西部边疆地区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后方,西部边疆地区的长期稳定必然会为该倡议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各种极端及分裂思想成为新时代我国西部边疆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挑战。(二)主流价值观遭受低俗化冲击是新时代西部边疆意识形态安全的共性挑战新时代的中国社会正处于民族复兴的关键窗口期,各种社会思潮、文化流派在中国纷纭激荡,再加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文化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形态。在此形势下,文化传播以大众化、市场化为导向,为低俗文化的滥觞创造了机会,部分群体为博取眼球、变现流量,将大众文化简单等同为低俗文化,甚至部分传统文学作品在这种浮躁的风气下,将作品最快转化为货币作为价值追求也不可避免,使低俗文化大行其道。同时,部分人群渴望一夜暴富,网红、明星成为众多青少年梦想从事的职业,流量当道,流量为王,他们在流量的裹挟下成为流量的奴隶,成为低俗文化的拥塞。在此情况下,部分群体对传统经典、历史人物等非娱乐性事物进行了低俗化篡改。他们开始以娱乐的方式对待非娱乐性的事物,形成了错误的历史观与世界观,对主流文化与价值观嗤之以鼻。低俗文化的蔓延导致主流价值观遭受冲击,部分群众的思想认识、审美水平、理想信念都不断降低乃至丧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18。庸俗、低俗的不良风气在部分地区演化为群众精神世界的毒源,这不仅伤害了积极的大众文化,也是对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伤害,更是对意识形态安全的一种伤害。值得注意的是,低俗化冲击主流价值观虽是全国多地需应对的共性挑战,但在西部边疆地区更复杂,也更特殊。主流价值观遭受低俗化的冲击与排斥,历史事实被低俗化篡改,直接否定中国共产党对西部边疆地区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否定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否定中华民族共同体等客观事实。这些包含错误价值观的低俗文化产品,在利益的驱使下堂而皇之地呈现在西部边疆群众,尤其是边疆青年群体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诱骗部分边疆群众形成与国家主流价值观相排斥的价值观,为西部边疆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带来难以消弭的风险。(三)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是新时代西部边疆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挑战历史虚无主义是在我国进行改革开放这一历史背景下,假借反思历史之名而否定真实历史的一种错误政治思潮,旨在否定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而全面否定我们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进一步诱导中国人民全面“西化”。可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最直接的体现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任意戏说甚至篡改史实的乱象,实质上是反华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显性阵地的攻击。从这一点来看,内地其他地区和西部边疆地区所遭受的历史虚无主义的破坏是同等的。但稍有不同的是,在西部边疆地区,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不仅囊括了对内地其他地区产生的不良影响,甚至体现出反华势力试图否定中国共产党,否定新中国对西部边疆地区的合法治理,肢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破坏中华民族共同体。对此,党中央高度重视历史虚无主义带来的这股舆论妖风,不仅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而且党中央以全会决议的形式将坚定文化自信、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在全党上下进行明确。特别要注意的是,网络成为历史虚无主义在西部边疆地区的隐性传播者。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碎片式”阅读逐渐流行,与此同时,也滋生了“碎片式”思维,读者容易受到片面思维的影响,缺乏整体性的思考与认识,稍不留神就会主动跌入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西部边疆地区毗邻多国,各族人民获取境外资讯相对便利,而资讯的真伪只能依靠读者自行鉴定,部分西部边疆读者不知不觉就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包围之中,这致使错误的思想四处蔓延。显然,网络意识形态战线的斗争日趋激烈,让西部边疆人民无法正确处理政治和学习、历史和现实等关系。因此,历史虚无主义的滥觞,兼具显性和隐性的双重传播路径,对西部边疆地区意识形态安全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三、文化自信视域下维护西部边疆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途径聚焦西部边疆地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可以发现,西部边疆地区的意识形态风险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我们只有在文化自信上下功夫,敢于同一切意识形态风险作斗争,才能在意识形态风险的考验下壮大自身的精神世界,否则就会在外部文化的侵蚀下丧失文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因此,我们要维护西部边疆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在坚持文化自信的基础下探索实施路径。(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影响了西部边疆各族群众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因此,维护西部边疆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作,我们必须认识到党的领导在西部边疆意识形态工作全局中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坚持党的领导是西部边疆各族人民坚定文化自信的切实体现。历史和现实证明,西部边疆地区持久的安定团结大好局面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创的,坚持党的领导,是西部边疆长期稳定向好的优势所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依据西部边疆地区的历史事实,多次肯定党关于西部边疆工作的大政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显然,党的正确领导,是西部边疆社会蓬勃发展的根源所在,是西部边疆文化守正创新的生命力所在,是维护西部边疆意识形态安全的根本遵循。因而,西部边疆地区坚持党的领导,就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最重要标准。我们必须坚持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全面领导,把握好西部边疆地区正确的舆论导向。另一方面,坚定文化自信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作为保障。抵御意识形态风险挑战需要明辨西部边疆地区的大是大非问题,需要站稳西部边疆地区的人民立场,这就要求把党的领导贯穿于西部边疆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全过程。同时,为西部边疆谋稳定,为西部边疆各族人民谋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政治责任。中国共产党主动扛起抵御和化解西部边疆意识形态风险的政治责任,严守政治关,坚持为民用权,确保事关文化自信的各项工作部署都能有效落地生效,这是西部边疆地区意识形态安全最基本、最可靠的实现方式。因此,中国共产党既有责任,又有能力在西部边疆意识形态工作全局中体现新担当。(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相较于内地其他地区,西部边疆地区的民族文化更多元,对外交流更频繁,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复杂,必须集中统一思想。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西部边疆地区科学应对百年变局的理论武器。其高度科学性,不仅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治国理政的智慧精华,更在于他一贯重视总结党的西部边疆工作的治理经验,创造性地提出包括新时代治疆方略、治藏方略等一系列新时代党的边疆治理方略,而文化和边疆民心的内在联系则是重中之重。在百年变局的当下,西部边疆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只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才能更好地顺应时代的需要。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积极推动者、创新实践者、坚定捍卫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坚持用文化自信之“矢”去射西部边疆地区意识形态风险之“的”,坚定文化自信的期盼在西部边疆大地久久回荡。我们只有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治理边疆的智慧结晶,才能真正读懂马克思主义,才能传承好中华文化,才能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对西部边疆地区意识形态工作全局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展现的新时代共产党人的思想指引之力,是把稳意识形态之舵,走好新时代西部边疆意识形态安全之路的优势所在。另一方面,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导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博大精深,就在于它不仅传承着五千年中华文明蓬勃发展的文化自信,也传承着近两百年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的文化自信,更传承着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与时俱进的文化自信。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锐意进取的志气,庄敬自强的骨气,理论创新的底气。只有以它为指引,边疆干部群众才能凝心聚魂,不断提高理论水平,真正坚定文化自信,更好地抵御意识形态领域的侵蚀,自觉成为意识形态安全的捍卫者。(三)扎实推进“双五”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百年变局的历史节点,为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所作出的原创性论断,是对中华民族归属感、责任感、自豪感的高度概括,是西部边疆意识形态工作的主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边疆治理第一线,洞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双五”教育为主抓手,从内心深处厚植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情感。“双五”即树立正确的“五观”和增进“五个认同”,具体指“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一方面,树立正确的“五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锲而不舍地在西部边疆地区开展“五观”教育,可以使各族群众正确认识到:西部边疆地区是中华民族共同开拓的,西部边疆文化是由中华民族共同开创的,多种宗教共存是历史的主流格局。引导边疆群众树立正确的“五观”,正确理解国家、历史、民族、文化和宗教,才能使边疆各族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才能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才能削弱历史虚无主义对边疆地区的负面影响,坚决否定宗教极端思想。另一方面,增进“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要求。西部边疆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目标,是使绝大多数西部边疆各族群众自觉做到“五个认同五个认同”以历史和现实来驳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运动规律与边疆地区的发展轨迹。切实加强“五个认同”教育,才能扎紧中华民族的情感纽带,才能夯实西部边疆各民族的团结基石,才能提高西部边疆人民群众抵御外来意识形态风险的觉悟。(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着民族复兴之路的不断前进,西部边疆地区必然会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意识形态领域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最直接的是,边疆群众会面临更多元的价值观冲击,而价值观的改变也会决定意识形态的选择。如果边疆群众自身的价值观不够自信,就会沦为西方意识形态的附庸。边疆群众要形成自信、正确的价值观,必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西部边疆社会的各方面,全面引领边疆社会思潮。文化的生命力取决于价值体系的引领力,整体社会的价值取向取决于人民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因此,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抢占西部边疆价值体系制高点的关键举措,是激发西部边疆人民文化自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信的价值观,具有对边疆群众教育的引领作用。用先进的文化教育群众、影响群众,可以不断提高西部边疆各族群众的思想觉悟和认知水平,不断提高边疆各族群众对于大是大非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能够最终实现边疆各族群众不受“三股势力”的蛊惑和挑拨。另一方面,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对意识形态的主动认同,外化为对边疆安全的主动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真正地走进西部边疆各族群众的大脑,才能在各族群众内心深处自觉涌现,才能成为西部边疆意识形态领域的定海神针。当然,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非一日之功,必须持之以恒地传播主流价值,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西部边疆人民的自觉行为习惯,让西部边疆地区的人民都能认识到意识形态安全对民族复兴的战略意义。总之,西部边疆地区拥有多元的民族文化,为新时代的各族人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财富。同时,与国外文化频繁互动的特质也使西部边疆地区的文化具有一些异域情调,极大地丰富了国内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消费选择,这恰恰与美好生活需要相呼应。此外,文化共享为西部边疆地区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有效纾解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而言,这正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也与民族复兴的方向相一致,充分证明了西部边疆地区有着足以自信的文化,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结合体。因此,强烈的文化自信必然会保证新时代的西部边疆地区统一思想,避免杂音干扰,更好把握“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关键历史机遇,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