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26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及其当代发展.docx
分类号:密级:UDC:单位代码:字波大手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及其当代发展学号:姓名:专业名称:学院:指导教师:论文提交日期:20年*月*日AThesisSubmittedtoNingboUniversityfortheMaster'sDegreeMarxistViewofCulturalHeritageanditsContemporaryDevelopmentCandidate:××Supervisors:(Associate)Professor××Facultyof××NingboUniversityNingbo315211,ZhejiangP.R.CHINAdate独仓IJ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宁波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愿意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签名:日期: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宁波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循此规定)签名:导师签名:日期: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及其当代发展摘要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从哲学视角出发,揭示了文化遗产的含义与特征,分析了文化遗产的来源、本质、功能及价值。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是科学的理论,对于新时代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价值。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的当代发展问题,在理论层面,梳理和归纳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明确指出文化遗产的定义、特征、形成与发展过程,从文化遗产传承观、文化遗产价值观、文化遗产创新观、文化遗产生产观、文化遗产交流观五个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的基本内涵,并且重点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的理论发展与创新。在实践层面,结合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的基本观点,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分析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的时代价值,指出加强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的价值取向和实践路径。基于对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的理论分析,我们能够得出如下几点认识:其一,我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结合具体的历史情境挖掘文化遗产的价值,坚持认识与实践相统一。其二,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当前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文化遗产开发要以保护为前提,注重维护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完整性。其三,文化遗产需要世代传承才能得以持续发挥价值,伴随实践对象的变化,文化遗产的传承方法也应不断创新,且在传承过程中要坚持批判性继承的科学方法。关键词:文化遗产;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创新发展MarxistViewofCulturalHeritageanditsContemporaryDevelopmentAbstractUndertheguidanceofMarxism,Marxistviewofculturalheritagesummarizesthedefinitionandbasiccharacteristicsofculturalheritagefromthephilosophicallevel,revealsthesourceandessence,functionandvalueofculturalheritage,andprobesintotheprotectionandinheritanceofculturalheritage,whichhasimportanttheoreticalandpracticalapplicationvalue.ThispaperanalyzesthecontemporarydevelopmentofMarxistculturalheritageviewfromtwoaspectsoftheoryandpractice.Atthetheoreticallevel,itcombsandsumsupthebasicviewpointsofMarxistclassicalwritersonculturalheritage,andclearlypointsoutthedefinition,characteristics,formationanddevelopmentprocessofculturalheritage,fromtheviewofculturalheritageinheritance,culturalheritagevalues,culturalheritageinnovation,culturalheritageproduction.ThispaperexpoundsthebasicconnotationofMarxistculturalheritageviewfromfiveaspects,andfocusesonthetheoreticaldevelopmentandinnovationofMarxistculturalheritageview.Atthepracticallevel,combiningthebasicviewpointsofMarxistculturalheritageviews,combiningtheorywithpractice,analyzingtheepochvalueofMarxistculturalheritageviews,andpointingoutthevalueorientationandpracticepathofstrengtheningtheinheritance,protectionanddevelopmentofculturalheritage.BasedonthetheoreticalanalysisoftheMarxistculturalheritageview,wecandrawthefollowingpoints:First,Wemustusetheperspectiveofchangeanddevelopmenttoexplorethevalueofculturalheritageinthelightofspecifichistoricalcircumstances,andpersistinunderstanding.Consistentwithpractice.Second,strengtheningtheprotectionofculturalheritageisanimportantpracticalissuecurrentlyfacingit.Thedevelopmentofculturalheritagemustbebasedonprotection,andthediversityandintegrityofculturalheritagemustbemaintained.Third,culturalheritageneedstobeinheritedfromgenerationtogenerationinordertocontinuetoexertitsvalue.Withthechangeofthepracticeobject,theinheritancemethodofculturalheritageshouldalsobecontinuouslyinnovated,andthescientificmethodofcriticalinheritancemustbeadheredtointheinheritanceprocess.Keywords:Culturalheritage;Marxistculturalheritageview;Innovativedevelopment目录第1章绪论-1-Ll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1.1.1研究背景-1-1.L2研究意义-1-L2国内外研究现状-2-1.2.1 国内研究现状-2-1.2.2 国外研究现状-4-1.2.3 研究述评-6-L3研究框架与方法-6-1.3.1 研究框架-6-1.3.2 研究方法-7-1.4重难点与创新点-8-第2章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的经典论述-9-2.1 文化遗产的起源与特征-9-2.1.1 文化遗产的起源-9-2.1.2 文化遗产的特征-10-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遗产观-11-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遗产观-11-222列宁、斯大林、普列汉诺夫的文化遗产观-12-2.3 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的基本内涵-13-2.3.1 文化遗产传承观-13-2.3.2 文化遗产价值观-14-2.3.3 文化遗产创新观-14-2.3.4 文化遗产生产观-15-2.3.5 文化遗产交流观-16-第3章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的传承和发展-19-3.1 毛泽东的文化遗产观-19-3.1.1 “古为今用”思想-19-3.1.2 批判继承观-20-3.1.3 创造中华民族新文化-21-3.2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文化遗产观-22-3.2.1 邓小平的文化遗产观-22-3.2.2 江泽民的文化遗产观-23-3.2.3 胡锦涛的文化遗产观-23-3.3 习近平的文化遗产观-23-3.3.1 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24-3.3.2 文化遗产是实现中国梦的支撑力量-24-3.3.3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25-3.3.4 文化遗产既要守本,也要创新,更要走向世界-25-3.4 本章小结-26-第4章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的时代价值-27.4.1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价值取向-27-4.1.1 坚持辩证统一性-27-4.1.2 兼顾历史性和时代性-27-4.1.3 文化遗产为人民服务-28-4.2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价值-29-4.2.1 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29-4.2.2 有利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29-4.3 本章小结-30-结论-31-参考文献-32-第1章绪论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1.1 研究背景文化遗产问题研究是关系历史传承的重大问题,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不论是基于保护文化遗产本身,还是发挥文化遗产的当代教育价值,我们都需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探讨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的深刻内涵、当代发展及其启示始终是一项重要课题。其一,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研究是基于文化传承的需要。文化遗产观的研究与当今世界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的现实需要紧密相连,文化遗产的种类多样,总体可划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别。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文化的传承,并认为,人类的进步是建立在对历史传承基础上的。毛泽东也曾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习近平结合新时代的背景提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久可见,文化传承是一个从始至终都非常重要的课题。其二,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研究是基于客观现实的需要。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攻坚阶段,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更加需要精神的滋养。加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就要从优秀文化遗产中汲取养分,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更为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和新方法。从现实发展来看,加强文化遗产观的研究符合新形势的需要,也是推动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遗产对国家富强具有支撑作用,对于民族振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人民幸福具有引领作用,加速文化遗产在当代的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要使命。1.1.2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对于当今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此项研究的开展有助于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的内容,厘清其中蕴含的重要的观点,分析理论的当代发展及如何发挥理论的现实指导功能。从理论研究层面来讲,其主要意义有两点:一是通过对现有的理论和观点进行梳理与总结,有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的理论成果;二是分析马克思主义文化少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J.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78.遗产观的当代发展,更好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增强理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2)现实意义文化遗产具有显著的教育功能,新时期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我们主要面临两方面问题,一是部分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增强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已经十分紧迫;二是文化遗产的教育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是在青年教育中如何利用文化遗产来讲中国过去的“故事”值得我们深思。基于此,本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内容的梳理,促使人们全面认识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传承;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当代发展及价值的总结,寻找发挥文化遗产教育功能的方法和路径。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文化遗产观”为关键词的文献有232条(截至2019年10月),其中,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的有42条,其中包括一些硕博毕业论文和期刊文献。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的理论成果并不多见,国内学者多从文物保护层面出发,从法律、社会等层面进行的探讨。本文主要梳理有关文化遗产观、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的相关文献。1.2.1 国内研究现状当前国内学者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进行了研究,但研究重点主要放在具体的措施制定和对策研究上,多数研究是以某一遗产或某一城市的遗产作为案例进行研究,这些研究缺少普遍性,同时在研究过程中更多是从实践层面进行阐述,形成的相关理论不多。研究过程中主要对近几年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归纳为如下几点:(1)基于不同视角的研究从哲学视角探讨马克主义遗产观。鲍展斌在文化遗产哲思: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研究一文中以马克思主义视角对文化遗产进行了哲学反思,并提出了如何保护文化遗产的思想观点。刘伟发在从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为我们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新的思路。从经济学视角探讨文化遗产观。这一方面也有很多学者从事研究,2011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就在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遗产地经济发展研究报告中对21处我国的文化遗产地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对比了国外的研究方法和相关理论,结合我国文化遗产自身实际,构建起了遗产地及所在地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对当前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与本地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客观反映,并结合具体情鲍展斌.文化遗产哲思: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50.刘伟.从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学术论坛,2010(8):165-168.况提出了包含文化遗产的现实保护情况、文化遗产的综合效益等相关理论,并以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合理化的改善措施叽从历史发展视角探讨文化遗产观。吕舟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三十年一文中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对30年的工作成绩进行了总结,详细论述了从1978年到2008年30年间我国对文化遗产保护所做出的努力,并对文化遗产的深层次历史含义和作用进行了详细论述,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工作进行了详细解读。(2)基于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在文化遗产当代价值方面,吕舟教授在1997年就指出当前我国针对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法还存在诸多不足,由于立法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遗产价值的发挥。在文物建筑的价值及其保护一文中对文物建筑保护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并指出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之上实现文物的价值。2009年,在论遗产的价值取向与遗产保护中,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指出当前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已经出现了新的变化,传统的历史价值逐渐由新的文化价值所取代。2012年,在基于价值认识的世界遗产事业发展趋势一文中明确指出,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应该注重文化遗产价值的挖掘,同时也应该构建好文化遗产价值体系,90年代文化遗产研究更加注重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这种价值观念逐渐发生变化,人们开始对文化遗产价值有再认知,新的价值逐渐显现。还有学者对文化遗产旅游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阐述,如张朝枝在旅游与遗产保护一一政府治理视角的理论与实证和旅游与遗产保护一一基于案例的理论研究,就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进行了详细论述,并以旅游视角指出文化遗产的开发应该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特别是媒体应该加强对文化遗产价值的宣传。在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内容方面,学者在列宁、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习近平的文化遗产观方面的研究相对多一些,且有专门的论述。郭育新(1978)研究过程中分析了资产阶级古典作家的有关著作,并指出,我们对待当今世界的文化遗产,要坚持批判继承的态度,如对封建阶级中的一些糟粕要保持彻底的批判态度。唐凯麟(2003)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孙燕.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潜在资源和发展状况一一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近期研究成果几南方建筑,2011(05):20-24.吕舟.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三十年J建筑学报,2()08(12):1-5.”丹舟.文物建筑的价值及其保护J科学决策,1997(4):38-41.4吕舟.论遗产的价值取向与遗产保护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窕,2009(1):44-56.G吕舟.基于价值认识的世界遗产事业发展趋势N.中国文物报,2012-02-13(5).®张朝枝.旅游与遗产保护政府治理视角的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张朝枝.旅游与遗产保护一一基于案例的理论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郭育新.坚持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原则文艺评论,1978(6):54.关系,指出我们应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弘扬。鲍展斌(2008)对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界定,研究指出,文化遗产应是前人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积累的财富总和,通常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王君(2011)研究了毛泽东“活学活用”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的继承与发展,研究指出,在文化遗产观念构建上应该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观点,要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来看待文化遗产的价值。韩丽红(2011)认为,文化遗产能够成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资源,因此应该正视文化遗产价值,特别是要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遗产观,更好地发挥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刘晓敏(2016)也对如何进行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系统阐述,并从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角度出发,对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指出应该完善文化遗产的相关立法,构建更为完善的文物保护机制,形成更为具体的文化保护制度,更好的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谭宏(2017)也对文化遗产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并指出毛泽东非常注重文化遗产,并以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对文化遗产观进行了详细阐述。甘子成,刘咏(2017)系统分析了习近平文化遗产观,并指出习近平文化遗产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民族文化的见证和思考,并立足于现实,将文化遗产观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同时加大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指出应该让文化遗产创新发展,将文化遗产打造成为面向世界的中国名片。鲍展斌,李包庚(2019)指出,习近平文化遗产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是结合新时期的发展需要而提出的创新理论成果,能够为当今文化遗产传承工作提供方向和方法指导。1.2. 2国外研究现状(1)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的相关研究文化遗产概念最早出现在法国大革命时期,1789年就有学者对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了详细阐述,1960年埃及为了建设阿斯旺大坝,对下游的神庙产生了威胁,为了更好的保护尼罗河岸阿布辛拜勒神庙,世界各国共同制定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这一公约明确指出文化遗产需要得到有效保护,作为人类共同的遗产应该发挥其应有作用。特别是西方很多国家都非常注重文化遗产保护,相继出台了遗产的管理全释确定、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等诸多政策,同时文化遗产学作为一门新进学科,众多学者相继参与并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劳拉简史密斯在文化遗产:有关媒介和文化研究的重要概念,对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具体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对其他学者的研究进行了收集,详唐凯麟.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遗产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3(3):1-7.鲍展斌.文化遗产哲思: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50.鲍展斌,李包庚.习近平文化遗产观及其时代价值几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08):65-74.,SmithL.CulturalHeritagezCriticalConceptsinMediaandCulturalStudieM.NewYorkiRoutledge.2006.细阐述了文化遗产的历史概念、如何保护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与工业发展和社区之间的关系,对文化遗产的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2)不同文化遗产类型的相关研究在文化遗产的类型划分和相关研究方面,国外学者针对历史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了专门研究。历史文化遗产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界定方面,通过大量资料和文献的收集,当前对于文化遗产或自然遗产的定义,更多采用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其中的内容,这一公约对自然遗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进行了明确区分并加以界定。公约认为文化遗产是指不可移动的文物。但我国在文化遗产概念界定上与公约还存在一些区别,认为文化遗产既是不可移动的文物,也是可以移动的文物。当前还有学者认为文化遗产应该是过去历史时代发展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生产成果的总和,这些遗产能够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范围界定、保护与开发路径等方面。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书编写指南(ProclamationOfMasterpiecesOfTheOralAndIntangibleOfHumanity),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和概念进行了界定。2002年,戴伦蒂莫西,斯蒂芬博伊德在遗产旅游也对文化遗产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特别是对文化遗产的起源、媒体对文化遗产的作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研究,并从文化遗产旅游教育角度提出了“思考型游客”的重要概念。(3)文化遗产保护及价值功能的相关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史的综合研究方面,尤嘎尤基莱托(JukkaJokiIehto)在建筑保护史中对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进行了详细论述,特别是对西方文化遗产的保护具体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个进程进行了全面介绍,并对影响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活动进行了经验总结和回顾,形成了文化遗产现代保护的基本概念和保护原则,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指明了具体的方向,同时他还对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出现的交流活动和遗产传播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方面,斯蒂尔纳鲁德(StaleNavrud)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将环境价值评估技术运用于历史建筑、古迹和文物,对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进行了详细阐述,对20多年文化遗产与经济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结合27篇研究文献,对文化遗产如何实现其经济价值进行了探讨。文化遗产教育价值方面,德国学者曼弗雷德布鲁恩在传播政策对文化遗NavrudS,ReadyRC.ValuingculturalHeritageiapplyingenvironmentalvaluationtechniquestohistoricbuildings,monuments,andartifacts!MJ.EnglandiEdwardElgar2002.产的教育价值进行了详细阐述,并结合学习模型、不协调模型等,指出文化遗产在社会教育方面有重要作用,同时通过评估模型的评估方法对文化遗产的社会教育效果进行了系统分析。著名学者刘易斯,也从模型角度对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进行了详细阐述。文化遗产旅游价值方面,海韦森(HeViSOnR)在遗产工业一书中就指出文化遗产可以进行旅游开发,并从文化商品化角度出发,对文化遗产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论述。其他如耶鲁(YaIeP)、德罗斯特(DrostA)也对文化遗产旅游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指出文化遗产旅游是遗产传播的重要形式。由上可知,国外专门讨论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的理论成果较少,文中梳理了有关文化遗产概念、不同类型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教育功能和作用发挥的相关文献,为本研究分析文化遗产问题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上的指导。1.2 .3研究述评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文化遗产相关理论的梳理可以看到,国外学者对于文化遗产的研究大多结合的是本国具体情况,虽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很多学者并没有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对本国的文化遗产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这就需要我们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对文化遗产观的相关问题进行详细论述,并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视角对文化遗产观概念形成和发展进行详细探索,虽然当前我国对文化遗产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但从总体看,还是缺乏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的详细研究。现有研究不足表现为如下方面:(1)专门研窕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内容的核心期刊、硕博论文数量较少,相关研究分布比较分散,显见于文化遗产保护、文物保护等研究之中。基于此,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内容的梳理十分必要。(2)关于文化遗产当代价值的研究中,主要集中于教育、旅游、经济发展等方面,学术界对于理论本身的发展与完善的关注度不够。且许多研究已经比较陈旧,与的当前的社会背景结合的不紧密,相关研究需进行更新与完善。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的内容、理论创新与当代价值为研究重点,在对已有文献观点的基础上,忠于原著,联系现实,探讨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的当代发展问题。1.3 研究框架与方法1.3.1 研究框架本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具体框架安排如下图:1HevisonR.TheHeritageIndustry:BritaininaClimateofDeclineM.LondoniMethuen.1987.YaleRFromTouristAttractionstoHeritageToUriSmM.Huntingdon:ELMPublications,1991.iDrostA.DeveloingSustainableTourismforWorldHeritageSite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6,23(2):479-492.结构安排本文研究框架图1-1研究框架第一章为绪论。明确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的理论研究背景,提出研究问题,建立基本研究框架。第二章为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的经典论述。具体从文化遗产的起源与特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化遗产观、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基本内涵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三章为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的理论创新。分别阐述了几代领导集体的文化遗产观。第四章为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的时代价值。具体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价值取向和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路径两个维度进行阐述。132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通过图书馆和网络对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等国内外学者关于文化遗产的相关论述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并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理论书籍、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等相关内容进行了查阅和整理。并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查阅近年有关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硕博论文和期刊文献,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本论文将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问题的研究置于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背景之中,分析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在当代的理论发展和时代价值,注重文化遗产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本研究综合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文化学、中共党史、人类学等相关知识方法,在具体研究开展过程中对各学科的相关研究方法与本研究的具体问题进行了结合。14重难点与创新点本文的重难点:其一,对于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内涵的梳理,需要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的基础上归纳有关文化遗产的观点、思想和理论。其二,分析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的当代发展,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出发,一是分析几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的继承与发展;二是指出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的当代价值,包括基本的价值取向和具体的实践路径。本文的创新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论文以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为核心,挖掘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的深层次内涵,同时,梳理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在当代的理论创新成果,结合我国国情和文化遗产观的基本内容,提出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的价值取向和实践路径。第2章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的经典论述2.1 文化遗产的起源与特征2.1.1 文化遗产的起源1972年11月16F=,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中,共76个国家签署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该项公约中对世界遗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指出,“世界遗产是包含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主要是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等。”按照这项公约的规定,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都属于物质遗产,在这样的界定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属于文化遗产范畴,但当时也并没有明确区分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的概念。21世纪以来,国内学者开始关注文化遗产,开展了许多专项研究,同时有关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弘扬也成为了人们日常谈论的话题。中国自2004年起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已有30多项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国民对文化遗产认知的增加和观念的完善,文化遗产的概念也得到了丰富,通常情况下,我们对于文化遗产的认识,主要参照于政府的规范性文件。当前学界普遍认为,文化遗产是由人类创造的各类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其中有几个核心关键词,即:人类创造、精神财富、物质财富。与此同时,在政府的规范性文件中也有明确的界定,如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5)中规定:“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物质文化遗产II非物质文化遗产图2-1文化遗产相关概念关系框架如图2-1所示,我们对世界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关系进行梳理,通常情况下,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均属于世界遗产,文化遗产又可细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在此基础上,实际上,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年11月16日颁布。Z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5年12月22日颁布。继续划分为可移动和不可移动两种类型,其中,可移动文化遗产是指记录历史时代的实物、艺术品、文献材料等;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历史遗迹、建筑等,如一些古遗址、文化名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主要是指一些不能通过实物展示的艺术、人文活动等,如一些民俗节庆、礼节、传说和表演等。21世纪以来,我国的文化遗产观依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相关规定进行了多次调整。2001年,昆曲作为中国的文化遗产被纳入联合国非物质遗产,也正是从这时起,掀起了我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2003年我国开始在民间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普查工作,且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2006年以来,我国规定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这一规定体现了国家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在增加。与此同时,在近年来,我国逐渐加大对文化遗产的挖掘和开发力度,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体系,民众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也逐渐增强。综上可以看出,文化遗产的概念是在实践中逐渐完善的,对文化遗产类型的划分也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且长期以来,人们对文化遗产的关注主要侧重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也比较丰富。2.1.2文化遗产的特征第一文化遗产具有层次性和全方位性特征。文化遗产类型多种多样,具有多元价值和功能。文化遗产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既包括以物质载体形式呈现的各类物质财富,也包括以精神载体形式呈现的各类精神财富。因而,文化遗产是多维度的,具有多层次性和全方位的基本特征。文化遗产是历史留下的痕迹,是人类精神文明得以延续的鉴证,透过文化遗产,我们能够了解到更多的历史文化,也正是基于对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与研究,我们更为清晰地认识到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些文化遗产向人们客观地展现了历史,对于当代人来说,了解文化遗产,让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产生思想的碰撞,进而逐渐实现交叉、融合,这个过程也是促进文化多样性的过程。第二,文化遗产具有地域性和多样性特征。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攒了多种多样的文化遗产。伴随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如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的旅游业,为带动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互动发挥了积极作用。人们在观察和了解文化遗产的同时,其本质上是对不同地域文化的了解。在我国多样化的文化遗产中,少数民族的节日,宗教文化等都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且不仅是中国的财富,更是世界的财富,对于维护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价值。第三,文化遗产具有独特性和原真性特征。所谓独特性是指不同民族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存在一定差异,且这些文化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也是无法复制的。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特征,主要原因在于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社会分工不同,生产力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基于这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加之一些主观因素的融入,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在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下,不同民族之间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如思想情感、审美意识等均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原真性是指文化遗产形成于其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之中,且多数为农耕时代的产物,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许多文化遗产呈现出了原真性的特征,其中蕴含了许多原创性的精神理念和质朴的文化意蕴。2.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遗产观2. 2.1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遗产观马克思指出“任何时代的智慧结晶都从前一时代的智慧状况中去找到千丝万缕的联系”久按照这一观点,我们对于文化遗产的理解需从现实的个人和劳动出发,坚持唯物主义观点,用辩证的视角看待文化遗产。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注重文化遗产的传承,因而在其相关著述中有许多论述。(1)文化遗产在经济中的作用恩格斯指出,经济是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等的基础,同时,各方面又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久不同社会意识形态、不同的经济基础之间相互影响,并在一定的实践活动中进行呈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马克思也指出,文化遗产是社会经济、政治等的产物,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