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儒家文化中的美学思想.docx
论文:儒家文化中的美学思想摘要: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统治地位。孔子作为我国古代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为儒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就不能避开孔子。孔子的美学思想主要有三点:真美善统一、中和之美、理想的人格美。关键词:孔子;真美善;中和之美;人格美。美学思想产生于西方,最初以哲学形式或文艺评论、创作理论的形式出现,比中国古典美学有更加明确清晰的发展线索,也更为复杂丰富。传入中国后,美学由最初的味觉扩充到个人主观的各种官能感受,后又向人类的经济生活、伦理生活、精神生活乃至艺术领域扩展。以孔子为代表建立的儒家文化对美学的提升起了积极作用,他更加注重具有社会伦理意义的东西,将从精神、理性方面得到的满足感和充实感作为审美对象。日本学者笠元仲二认为,中国人最初的美的观念始于味觉,美字的最早含义也是指味觉引起的甜美感受。朱立元教授在美学中引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观点:“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J1真美善统一。真美善是哲学讨论的重要范畴,是中国古代文论关于文学赏评的重要标准。真实性是文学赏评中一个重要的标准,而文学的“美”“善”是建立在“真”的基础上的。文学作品中的“真”,主要表现在真实地再现和真实地表现上,这相当于通常探讨生活、艺术的真实问题。真实再现,即文艺作品真实地描写社会生活;真实地表现,即文艺作品真实地抒发作者的真实情感。诗真实地再现生活,孔子说诗“可以观”,郑玄理解为“观风俗之盛衰”(何晏注论语集注),朱熹理解为“考见得失”(论语集注),杨伯峻理解为“可以提高观察力”(论语译注)o那么诗如何做到这些呢?孔子认为诗应该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孔子在礼记表计中说:“情欲信,辞欲巧。”易乾文言里引用“孔子的话说:修辞立其诚。,这个诚'就是真实的意思,修辞要注重事实”(2)。孔颖达在礼记正义里将其理解为“情貌欲得信实,言辞欲得和顺美好二文学作品既要抒发真情实感,也要使用美的形式技巧。由此看出,孔子对文艺创作所要求的是真与美的统一。另外,孔子在他的表述中包含着一些与“真”相同或相近的内涵。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卫灵公),邢晒解为“言尽忠诚不欺于物,行唯敦厚而常谨敬”(论语注疏)。其中的“忠信”即忠诚不欺,“笃敬”即敦厚谨敬,含有“真”义。孔子说“君子贞而不谅”(卫灵公),“贞”是言行一致的“大信”,包含有“真”义。杨伯峻认为,“君子讲大信,却不讲小信J此外孔子还说“修辞立其诚”(易乾卦文言),孔颖达理解为“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周易正义)。由此可知,孔子所说的忠、信、贞、笃、敬、诚等概念包含有“真”义,这既有孔子对人的修身的“真”、文艺真实表现生活的“真”,又有对文艺作品要求作者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的“真”。在儒家重视伦理的哲学思想中,孔子所说的“真”是与“善”密切联系的。李玉芝在文学与美中国古代文学鉴赏一书中表示:“最好的文学作品,必须是以人的至善为前提,或表现人的至善的愿望、精神,或表现自然物为人欣赏的形状、本质J(3)43孔子论语中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则是追求善的最好证明。如孔子所说:“里仁为美”(里仁)、“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如有周公之才之美”(泰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50(雍也)。此外,孔子提倡“文以载道”,即要求文章以传播道德为美,以追求善为美,这与康德“真美善”的美学思想有相似之处。孔子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4)8(为政),即是说诗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总结,就是“思想主旨纯正无邪”,足见他对于艺术做出的伦理道德的要求。“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4)22(八侑)孔安国指出:“韶美舜乐名也。谓以圣德受禅,故日尽善也。武,武王乐也。以征伐取天下,故日未尽善也”(4)49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不仅不否认事物外在的声色之美,还强调了善的作用。孔子除了不否认声色美,还不否认雕琢美,教导子贡“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而)(4)6o中国古代文论关于“真”的赏评标准,从讲究“言辞真”“情志真”“事物真”到重视艺术真,孔子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以孔子为代表建立的美学体系中,他实现了真美善的统一。其真善美统一的美学思想可概括为:文艺应以真为基础,以善为主要衡量标准,以美为外观。2“中和”之美。“中和”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核心之一。孔子:“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5)6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J(3)199“中”是适中折中,“和”是平和融合。朱立元教授引用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观点:“天地之美恶,在两和之处,二中之所来归而遂其为也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天之功也,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这里“中和”超出伦理意义而具有哲学高度和美学意义。孔子所说的“中和”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J(5)122“过犹不及”(5)96,将“中和”提高到了形而上学程度。从美学的角度来说,“中和”实质是美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完美统一,即辩证地把握和处理艺术内部的各种对立因素,使之彼此制约而又相互依存、渗透,任何一方都无“过”或“不及”,从而使文艺整体达到一种适当、淳朴的理想境界。孔子提出的“中和”之美具有此类美学意义,它主要表现为“思无邪”“文质彬彬”“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美学思想。首先,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杨伯峻认为“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6)11“思无邪”一词出自诗经鲁颂舸篇,原句中的“思”为句首语气词,并无实意,“无邪”是对牧马人放牧时神情专注的样子的描写,并无其他的意思。“孔子在此借用'思无邪'概括诗经的特征,认为诗经各篇都符合儒家政治、伦理和审美的标准。从艺术角度看,孔子的思无邪体现了中和之美的思想J7)44这里实际上是对“思无邪”思想的延伸和发挥,即要求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要不偏不倚、纯正无邪、无过不及。其次,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J朱熹论语集注解释为:“质朴超过文采就显得粗俗,文采超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要搭配得当,这样才可以成为君子”4)47“文质彬彬”是用于衡量和判断人的标准,后被推演开来用作艺术作品,尤其是评判文学作品,要求文学中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如果只偏重于形式就显得虚浮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羁犹犬羊之鞫”4)106o由此可见,孔子重视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二者比肩、缺一不可。再次,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朱熹释为:“关雎这一乐章,欢乐而不过分,悲哀而不伤情J(4)21孔安国释为:“乐不至淫,哀不至伤,言其和也。”(8)45此观点以中庸之道为基础,强调真正美的、有益于人的文艺作品,其感情表现应当适度,不能过于放肆,否则就有害无益。因此孔子主张“临哀不伤”(4)22o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这一思想不仅奠定了儒家文化的美学基础,还将儒家文化的理想美推到了极致,并对后世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中国的宫殿建筑以中轴线为中心而向两边对称展开的形象、中国书法不肥不瘦的章法、中国诗画的抒情达意等均源于此思想3理想的人格美。中国文化重视伦理道德,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从伦理道德入手,围绕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展开。孔子认为,外界的万事万物都含有人格的意蕴,无不与自己的性情相通。如子贡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J(子张)(4)184孔子将君子的过错比作日蚀月蚀,犯了过错人人都能看到,改了过错人人都能敬仰。然而,儒家的审美,实质上并不强调对所谓美的事物的欣赏,而是强调从外界事物中感受到人格理想,对自己人格或人格理想的欣赏。在论语中孔子塑造了具有理想人格美的君子形象,君子集智慧、勇敢、清心寡欲、多才多艺于一身,是德才兼备的人。孔子认为以人为本的道德美是首要的,同时不能忽视外在美,他说:“君子不以缙缴饰。红紫不以为亵服J(4)84(乡党)因为人的外形缺陷是容易看得出的,而内在美却是不易察觉的。因此君子应具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美好品质。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J(4)48(雍也)孔子认为,聪明人喜欢流动的水,有仁之人喜欢稳重的山;聪明人性好动,仁者性好静;聪明人比较快乐,仁者比较长寿。这与儒家文化所倡导的道德品质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智者还是仁者,他们不是因为山水的形态如何美而喜欢,更重要的是因为山的特点是重而不迁、山至川流。他们可以从山水中看出一些基本的自然规律,然后通过这些规律去了解万事万物,而不是将自己的理解局限在某一范围内。此外,孔子还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如乐何?”(八伶)(4)16,“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尧日)(4)190,“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4)14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等。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指出,“中国美学异于西方美学的许多特征主要由儒家的美学思想所铸成”9)65,“汉文化所以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国人所以不同于外国人,中华艺术所以不同于其他艺术,其思想来由应追溯的先秦孔学孔子在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9)270o从中可以看出,作为儒家创始人和中国古典美学主要代表人物的孔子,其关心现实、服务政治的文艺观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文学批评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他把文艺思想、美学思想与伦理学、心理学联系在一起,最终奠定了以情感与理智、个人与社会、文与质和谐统一为核心的儒家古代文学评判思想体系。当代学者应该吸收其理论和思想的精华,培养一分为二地、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参考文献:(1)朱立元.美学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李玉芝.文学与美中国古代文学鉴赏(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4)朱熹.论语集注5).北京:中华书局一。(5)何晏.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6)杨伯峻.论语译注(mk北京:中华书局一。(7)李建中.中国文学批评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8)何晏.论语注疏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9)李泽厚.美的历程国).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