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docx

    • 资源ID:977816       资源大小:450.05KB        全文页数:6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docx

    我或4f瓦表殍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论文题目:基于微课理念的比赛型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以贵州省实验中学校本课程电脑艺术设计为例学位类别:作者:彭丽娟导师:马秀麟培养单位:学号,学科领域:完成日期:北京师范大学学位办摘要本研究是在我校(贵州省实验中学)有组织学生参赛的需求,而当下信息技术课程无法满足的背景之下进行的电脑艺术设计的校本微课程的设计开发。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之余的补充课程,能够增强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为尊重和满足地方、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创造条件,校本课程开发依然成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近几年微课在国内兴起,对微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不断涌现,大量中小学都在进行微课在各学科教学应用的尝试。将微课作为校本课程的新载体,实现比赛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对现有的关于校本课程开发、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微课支持的校本课程现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目前绝大部分的微课程都是基于信息技术常规课程教学的应用,致力于促进教学或提高课堂效率等,少见对教材之外补充课程的微课探究。在微课程设计开发的策略方面,虽然“微视频+配套辅助学习资源”是通常比较受到认可的微课程模式,但是依然没有一个比较标准的微课程构架。通过对学校教师的访谈和对相关比赛规程的分析,作者以电脑艺术设计课程为实践蓝本,分析了课程的特征、课程的需求,进行了学习者分析,借鉴了多位学者的研究结果,采用了“微课程-主题微活动-微课资源包”的模式,参考了马秀麟微课资源包的结构模型,对课程进行了微课化。课程最终采用CCtalk+微信公众号双平台模式进行呈现,分为操作和实践两大部分,多个主题微活动组成。本研究最终形成的校本微课程在贵州省实验中学进行实践应用,为该校学生的相关比赛提供课程服务。关键词:微课校本课程比赛课程开发未定义书签。2目录摘妥第1章脩论错误!未定义书签.11.1 研究问题及背景错误!未定义书签。11.1.1 研究背景错误!未定义书签。11.1.2 研究问题错误!未定义书签。21.2 研究目标和意义错误!未定义书签。31.3 研究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13.1 主要研究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313.2 2研究中的关键问题错误!未定义书签。41.4 研究方法错误!未定义书签。41.5 可行性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51.5.1 需求的可彳强错误!未定义书签。51.5.2 设计开发的可行性错误!未定义书签一§1.5.3 应用实践的可行性错误!未定义书签。61.6 国内外研究现状错误!未定义书签。61.6.1 校本课程开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错误!未定义书签.61.6.2 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现状错误!未定义书签。1.6.3 微课支持的校本课程现状错误:未定义书签。8第2章研究的理论厘础错误!未定义书签。相2.1 概念及术语定义错误!未定义书签。_钝2.1.1 校本课程错误!未定义书签。M2.1.2 比赛型校本课程错误!未定义书签。他2.1.3 微课错误!未定义书签。钝2.2 校本课程建设的理论错误!未定义书签。442.3 微课资源构成及设计开发策略错误!未定义书签。4423.1微课资源的构成错误!未定义书签。H2.3.2微课设计与开发策略错误!未定义书签。建第3章研究方案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443.1 研究流程及关键环节错误!未定义书签。143.1.1 雌研究臃错误!未定义书签。443.1.2 研究流程中的关键环节错误!未定义书签。M3.2 课程设计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怜3.2.1 课程特征分析3.2.2 课程设计原则3.3 校本课程微课化的设计思想3.3.1 微课化需求分析3.3.2 微课化原则3.3.3 微课例莫式334微课资源结构模型3.4 微课化实施流程3.4.1 微课化平台选择3.4.2 知识点分块分级及策略.3.4.3 主题微活动设计3.4.4 学习支持服务设计第4章电脑艺术设计校本课程设计4.1 课程分析4.1.1 需求分析4.1.2 课程开发的起点分析4.1.3 课魁构削4.1.4 课程内容分解及其知识点体系4.2 课程案例一扁平化LOGO的设计4.2.1 课程内容简介4.2.2 课程内容的微课化4.2.3 学习支持平台与学习支持方式4.3 课程案例二海报设计43.1 课程内容简介43.2 课程内容的微课化433学习支持平台与学习支持方式第5章电脑艺术设计校本微课程教学实践及评价5.1 教学实践过程及数据采集5.1.1 前期准备5.1.2 具体实施5.1.3 过程管理及数据采集5.2 学习数据分析5.3 课程总体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依 错误:未定义书签.依 错谡!未定义书签.户 错误!未定义书签石 错误!未定义E签j+X 错误!未定义书签.49 错误!未定义书定.30 错误:未定义书签J4 错误!未定义书签.斗 错误!未定义书签.8 错谡!未定义书签.8 腼未皿书纵身错误!未定义书签。24错误!未定义书签.34 错误!未定义书签.24 错误!未定义书签.普 错误!5C书签.8 错谡!未定义书签.39 错误!未定义书定.30 特辑!未定义书定.初 错谡!未定义书签.H 错瞑!未定义书签.监 错误!未定义书定.资 错误!未定义书签.男 错误!未定义书定.” M未皿书矗白 i未皿书签。S 错误!未定义书定.妇 特辑!未定义书定.的 错谡!未定义书定.砧 错未定义书签.44 错误!未定义书定.44 错谡!未定义书定.45 错误!未定义书定.4553.1学习过程反馈5.3.2学生作品成果错误!未定义书签。46第6章总结与展错误!未定义书签。476.1 研究总结错误!未定义书签。二6.1.1 主要成果错误!未定义谑L=6.1.2 研辐论错误!未定义书签。476.2 不足与展望错误!未定义书签。48参考文错误!未定义书签。49附录错误!未定义书签。经附录一电脑艺术设计项目作品形态界定的补充说明错误!未定义书签。52附录二CCTALK平台及公众号操作指南错误!未定义书签。多3致者错误!未定义书签。另第1章结论1.l研究问题及背景1.1.1研究背景本研究是在我校(贵州省实验中学)有组织学生参赛的需求,而当下信息技术课程无法满足的背景之下进行的电脑艺术设计的校本微课程的设计开发。(1)信息技术的相关比赛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有较高的需求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说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同时“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卜.,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也成为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信息技术的相关比赛,正是在“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本理念下诞生的。比赛的出现,对现有的信息技术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赛人才的培养,正是信息技术课程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合理延伸和拓展课程内容的良好契机和推动力。(2)现有的课程体系不能满足比赛型课程的需要贵州省实验中学为贵州省二类示范性高中,所招学生80%以上为贵阳市市内学生,具有比较良好的信息技术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领域(如动画与设计方面)有相当的关注和兴趣。但是一方面,贵州省所使用的教材为2003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教材内容已经比较陈旧,与当前社会和学生需求脱节;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对于一些信息技术相关领域有充分的兴趣,却因为学校没有建立相关的课程体系而得不到有效的发挥。两个方面的原因,使得拓展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建设特色化的具有针对性的校本课程体系势在必行。近年,贵州省实验中学有意培养学生参与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但由于师资的不足等问题,使得这部分的活动仅仅限于个别已经有基础的学生,难以得到推广,更不用谈获奖。2014年组建了相关的兴趣小组,但由于课程建设的简陋和疏于管理,后期基本处于涣散状态,学生也没有能够获取预期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比赛事宜也就此搁浅。因此,建设完善的相关课程,成为促进小组建设、推进比赛进程的重要环节。(3)学校积极拓展特色项目近些年,贵州省实验中学作为新崛起的后劲式高中,在积极提高教学成绩的同时,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学校的特色项目,一方面将机器人社团、射击队、校园电视台、军乐团等等老牌特色项目作为学校的亮点和招牌持续巩固,另一方面积极鼓励新兴学生社团和特色课程的开发。作者所属网络中心,有意发展新的学生团体,形成信息技术学习小组,开展信息技术类特色课程,并将其发展为与网络中心所属的机器人社团、校园电视台并行的第三大特色项目。另外,近年学校为申请一类示范性高中做了包括扩建校区、扩展实验室、创建大量全新社团等在内的大量工作,但是在校本课程数量上始终比较薄弱,远达不到相关申请要求。因此学校一直在鼓励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以扩充学校校本课程库。(4)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成为新的学习方式,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由新媒体联盟发表的2015年地平线报告I中遴选出六项具体技术,并按照进入主流技术所需要的时间分为三类,其中“自带设备”成为一年内广泛采用的近期技术之一。而在2013-2015年连续三年的地平线报告中,K-12领域教育技术的进展,都都没有脱离移动学习和自带设备。表1地平线报告近几年内主流技术预测201520142013一年内自带设备创客空间自带设备云计算云计算移动学习2-3年3D打印自适应学习技术游戏和游戏化学习分析学习分析开放内容4-5年数字徽章可穿戴技术物联网可穿戴技术3D打印虚拟和远程实验室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可否认地看到,一方面,网络微课程的兴起,为许多有需求的人们提供了学习的途径;另一方面翻转课堂的兴起,也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微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说微课是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时代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技术与教学应用融合的高级阶段。”2而作为与社会技术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信息技术学科,利用微课对教学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改进,是值得尝试的,也是具有实践意义的。1.1.2研究问题基于上述背景,本项目主要研窕的问题有:1旬也平经报告由美国新媒体联盅发表,该研究项目启动于2002年,旨在勾勒出影响全球教育领域的教、学以及创造性探究的新技术“2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祝智庭.微课概念训所及其教学应用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14(07)(1) 开发设计适配于贵州省实验中学学生参加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高中组电脑艺术设计项目的校本课程;(2) 以微课程的形式对开发的上述校本课程进行组织。1.2 研究目标和意义本文综合学校的实际发展状况和需求,旨在以补充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完善学校特色项目建设,推进相关比赛项目为目标,设计一套完整的电脑艺术设计校本课程,并将其以微课程的形式进行呈现和实践。本研究的成果,将成为贵州省实验中学首个完整的校本微课程,将作为未来贵州省实验中学比赛型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参考,也作为微课在校本课程应用的重要参考模式,成为利用校园师生互动平台共享资源、辅助课程的探索者和实践者。1.3 研究内容1.3.1 主要研究内容(1)课程起点及课程目标的确立在课程准备阶段,作者对本研究对应的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的活动指南进行分析,确定了课程建设的方向,结合学生水平、课程形式等,确定整个课程设计的目标。同时对学校多名教师进行了主题访谈,记录访谈过程并总结访谈结果,结合对部分典型参赛作品的分析,以此确定课程开发的起点。在课程起点和课程目标确立的前提之下,进行课程的基本框架结构的设计,明确模块分化和课时安排,按照框架分部分细化课程的具体目标。(2)课程内容及资源的第选本项目的课程设计以电脑艺术设计为主题,以辅助信息技术教学和促进学生参与相关比赛项目为目标,因此课程的内容设计将以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信息技术基础和多媒体技术应用为课程内容延伸线的起点,结合具体的参赛要求、学生生活、学校特色项目建设需求进行内容的设计和筛选。参赛要求中明确了高中组的参赛项目包括电脑艺术设计、电脑动画(二维或者三维)、网页设计、计算机程序设计、3D创意设计、微视频等活动,而本项目所针对的参赛项目为电脑艺术设计。电脑艺术设计项目要求:运用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用电脑设计制作完成的原创作品。可以是:商标及符号标志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产品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展示艺术设计和工业产品设计。作品要表达某一特定的主题或目的,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能够体现创作者的设计理念。作品应强调对艺术设计中图形、文字、色彩三大基本元素的综合表现能力。同时,内容的筛选在满足参赛能力要求的同时,尽可能地实现内容和层级的多样化,保持全面性,保证内容本身达到点、线、面和内与外兼顾,同时层次分明,具有内在逻辑,但是不存在显式内容依赖。3刘明强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中国电化数。2013(12).(3)微课资源活动建设鉴于师资力量和课程时间安排的限制,以及课程对象的复杂性等客观问题,本项目研究褥要考虑课程学习的便利性、教师和学生时间上的灵活性,以更适宜本次课程开发的微课理念为基础和设计思路,设计出一套完整的、针对比赛的电脑艺术设计校本微课程,形成相关校本资源。在开发出完整的校本课程的前提下,需将课程内容转换为易于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的微课程。本项目将参考典型项目可汗学院,以“课程-知识模块-微课程群-微课程”的层级模式进行构建,微课程中由微视频、微讲义、练习、讨论、资源库构成。电脑艺术设计课程将根据参赛要求分为操作和理论两个大模块,每一个微课根据知识点和学习序列进行统一编号,并搭载于相应的课程平台。132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本项目将主要展开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和工作:(1) 分析我校(贵州省实验中学)学生的基本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及实操能力,结合项目建设实际情况和比赛需求,确立课程起点及课程目标;(2) 完成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形成完整的校本课程教材;(3) 将校本教材以微课形式进行呈现并投入教学实践;(4) 在教学实践中对已经形成的课程进行进一步修订。1.4 研究方法本文主要利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观察分析法,访谈法,设计研究法。(1) 文献研究法作者搜索国内外的微课、校本课程设计、校本微课、比赛课程等相关文献资料,对其进行筛选、阅读和概括分析,了解校本课程开发、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微课支持的校本课程相关方面的研究现状,梳理出校本课程建设的相关理论,以及微课设计与开发的策略,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2) 观察分析法通过搜索微课典型网站,观察相应的微课模式,对其微课程的构架、微课程包含的内容、内容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微课程设计的理论研究,得出微课程的常见范式。(3) 访谈法就课程的建设方向、课程内容、学生基础水平、课程实践方式等方面,整理访谈大纲,分别对校内有相关资历的,不同教学强项、教学年限和行政职务的老师进行访谈,记录访谈内容并总结访谈主旨,以了解分析比赛型课程的特点和教学模式,进行课程的起点和目标的确定。(4) 内容分析法确定课程内容后,作者对内容进行拆解和梳理,整理课程内容的整体层级构架、知识点内部关联、知识点难度梯度等,总结课程知识点结构图,并将其作为微课程设计的结构骨架。1.5 可行性分析1.5.1 需求的可行性学校层面,具有两方面的需求,一方面是利用该课程建立新的校园特色项目,扩充学校校本资源库;另一方面,需要有足够的学生参与比赛甚至获取奖项,以保证项目的丰富性。近些年,我校从贵阳市城区重点学校排名的末端跃进成为前五,除了教学上的长足进步和成绩的有目共睹之外,对诸如机器人社团、校园电视台等特色项目的大力投入也使得学校的社会声誉在逐步上升,因此,巩固老项目、拓展新项目成为学校当前的实际需求。而申请一类示范性高中,足量足质的校本课程也称为必要条件,而目前该部分尚处于缺乏状态。因此该项目的研究在学校层面,能够得到领导和相关学科教师的支持。1.5.2 设计开发的可行性(1)开发者能力作为课程的主要建设和设计者,个人具备一定的设计方面的兴趣和专长,在校和工作期间,做过一些画册设计、U)GO设计、课程辅助动画等方面项目的设计,参与学校各种活动展板、节目单、邀请函、横幅等设计展示作品的筛选,具备相关的专业性知识。另外,学校的其他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岗位工作均十年以上,在多媒体方向上的教学具有丰富的经验,作为开发者可以向他们汲取相关经验,或者在建设和修订的过程中进行相互探讨,获取经验和技术支持。(2)平行项目借鉴个人所属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具备两个已经成熟的校园特色项目,机器人社团建设八年,校园电视台建设超过卜年,培养了大量的机器人和电视台方面的学生人才,获取了相当数量的个人和团体奖项,建设了一整套完整地学生培养制度和课程体系,因此在课程建设中,利用“近水楼台”之便,借鉴平行项目的建设经验,能够有效地避免一些常规问题的发生,更高效率地进行课程的开发和实施。1.5.3 应用实践的可行性(1)学习小组已经达成初步建设我校信息技术小组实际已经建立,小组成员将近二十人,涵盖高一、高二两个年级。但是由于教师经历不足、课程不完善等问题,学生参与度虽然高,教学效果却不佳,相关比赛也未能有学生能达到独立参赛的水平。但是小组已经在学校做过初步推广,有过一定的基础,小组建设规则和目标也已经初步建立,本项目成立之后,能够在去年组建的小组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加大宣传,扩展新高一年级学生成员,并完善制度进行学生筛选,达成小组的规范化。(2)新校区环境支持2017年,我校新校区全面落成并投入使用,高一、高二年级学生迁移至新校区并改为全日制寄宿制。同时2018年,我校信息技术相关设备全面到位,新建网络教室4间和学生电子阅览室1间,网络教室定期开放,电子阅览室全面对学生开放。新环境G学生获得足够的时间和环境支持,为校本微课程的实施,提供了高度的可行性支持。1.6 国内外研究现状1.6.1 校本课程开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作为具有具体针对性的教学环节,国内外都进行了不同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就开始了强劲的校本课程开发,但直至90年代中期,国内才开始关注校本课程。国外的校本课程开发时间比较长,但是能够查阅到的信息相对比较少,较早开展研究的主要有斯基尔贝克、埃格尔斯顿等学者。斯基尔贝克(1976)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由学校教育人员负责学生学习方案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它需要一系列的认知技能、强烈的动机、团队成员建设性的互动沟通埃格尔斯顿(1979)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在本质上是一种过程,并把校本课程开发总结为国家驱动和学校驱动两种。而澳大利亚的马什教授(1990)认为,作为与中央集权化教育相对立的一种象征,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强调课程决策权下放的口号,是一种重视师生共享决定、共同建构学习经验的教育哲学国外主要校本课程开发有四种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实践模式和情境模式,总体上凸显四大特点",一是注重学生思维品质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不再以单纯的知识培养为目标;4吴刚平,刘良华,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存出版社,2002sMarsh,C.Reconceptualizingsch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TheFalmerPress,19903-4S.6宋雪莲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D山东师苑大学,2014.二是注重联合多种资源,不仅有校际合作,还发动校外力量参与:三是注重流程和管理评价的规范性,有严格的审查、论证、批准、评估制度和标准化要求,如日本和美国:四是校本开发注重实践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在内容上特色化、形式上多样化。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相对比较晚,上海在20世纪80年代就进行了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尝试,到2007年上海市仅在高中基地学校中开设的校本课程就达1246门(并已形成教材),平均每校25门,课程范围遍布众多学科和领域。其他诸如江苏锡山高级中学、南京师大附中、上海大同中学、华东师大附中等学校,也都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进行了一些比较突出的尝试和实践,具有相当的典型和借鉴意义。在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下,也涌现出很多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崔允淳教授在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主要从政策、理论、实践研究等方面对校本课程开发展开全面的分析研究。吴刚平教授在校本课程开发一书中,从国际视野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及实践操作给予指导。傅建明(2002)认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有三: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形成L吴刚平(2006)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增强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为尊重和满足地方、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创造条件: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发展,徐玉珍教授(2008)还论证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可以变学校“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校本课程开发设计已然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之一。1.6.2 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现状随着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微课逐步成为现代教育技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探索微课在课堂教与学创新应用中的有效模式和方法,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定于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开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应用研究”的课题。相对校本课程来说,微课提出的时间较短,但是涌现出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不少。微课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有机化学教授LeRoyA.McGrew在1993年提出的“60秒有机化学课程”,0目的是让非科学专业人士在非正式的场合中也能了解化学知识。英国纳皮尔大学的T.P.Kce提出了一分钟演讲(TheOneMinuteLecture简称OMDn,在那个时期教学还是面对面的形式。二十一世纪初,将课程录制成简短的视频并分享给学生的形式开始大规模出现。2008年,微课概念被正式提出,TEDEd及可汗学院等微课程视频网站迅速被推广和传播。之后,微课在国内兴起,对微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不断涌现,大量中小学都在进行微课在各学科教学应用的尝试。国内率先提出微课概念的广东佛山教育局研究员胡铁生7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课程教材教法,2002(07)8吴刚平,开始校本课程的若干认识问题探讨,教育科学论坛,2006(01)9徐玉珍,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教育研究,2008(02)Ul梁乐明,曲俏俏,张宝辉.做课程设计模式研究一基干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M.开放教育研究2013,1,(2).关中客.微课程见中国信息技术载有,2011,(17):14.(2011)将“微课”定义为:“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其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即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是在传统的教学资源类型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来”。黎加厚(2013)认为微课是与“课”相对应的概念,是从翻转课堂中涌现出的新概念。将微课定义为“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主要使用“微视频”作为记录教师教授知识技能的媒体。焦建利(2013)从微课兴起的根源和应用发展角度,将微课定义为“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是在线学习实践中极其重要的学习资源。余胜泉(2014)认为,微课不等于学习资源,它是内容、服务和互动的载体。微课是某个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包括按一定教学目标组织的教学内容;按一定教学策略设计的教学活动及进度安排。目前比较典型的微课项目主要有国外的TED-Ed和可汗学院。TED-Ed是TED开设的教育领域新频道,视频都短于18分钟,课程构架以“学科-微课程群-微课程”为层级构架,微课程中的活动包括观看(微视频)、阅读(微讲义)、练习、扩展练习、微视频修改和讨论。可汗学院以“课程名称-知识模块-微课程”为层级构架,微课程中包含多种微内容、微活动和学习支持工具。刘明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中国电化教育,2013(12).作为最具技术性的学科,信息技术学科下也出现了大量微课应用的案例,涵盖范围包括中小学乃至高校教学,内容包括现状研究、热效应反思、结合翻转课堂、理念结合等各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个案研究。但在大量实践研究中,绝大部分都是基于信息技术常规课程教学的应用,致力于促进教学或提高课堂效率等,少见对教材之外补充课程的微课探究。本文将结合国家课程大纲内容及个性化、差异化教学需求,借鉴TEDEd和可汗学院的项目模式,致力于基于微课的比赛型校本课程电脑艺术设计开发设计和实践。1.6.3 微课支持的校本课程现状尽管从上世界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就开始开展校本课程设计,微课在国内兴起也已经快十年,至今风头未减,但是对微课支持下的校本课程设计的研究并不多见。作为校本课程设计开发和实施的新载体与新形势,目前校本微课程相关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儿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将微课作为校本课程设计的教学补充资源,微课程并不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而是将其作为整个校本课程设计中某些课程内容或课程环节的呈现形式,辅助和促进教学;另一种类型是对校本课程微资源(主要是微视频)的建设,将校本课程中的某些资源、知识点等以微视频、微讲义之类的形式进程呈现,形成校本课程的微资源库。以上的两种类型,都不算是将校本课程完全地进行微课程化,也就是主要以微课程的形式完成校本课程教学过程的研究,依然是涉足人不多的领地。第2章研究的理论基础2.1 概念及术语定义2.1.1 校本课程校本,“school-based”,直译为“以学校为本”。其“本”的意义在于:其一,以学校为基地,结合学校相应的办学基础,以学校组织部门、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形成共同参与、探讨,并将达成共识的有效方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得以实施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其二,以学校己有的资源与条件为基础,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文背景与环境,开展和设计与学校特色相关的课程;其三,关注学校自身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并从解决学校已有的实际问题为目的,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并充分开发利用学校自身的课程资源。校本课程,"School-basedCurriculum",直译为“以学校为本的课程。上世纪七十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兴起。国内学者对校本课程概念的定义较为认可的说法是: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基础自主设计并开发的。校本课程往往是以开放的形式征集设计提案,教师与学生作为主体,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确定课程领域,邀请相应领域的专家、当地政府的职能部门以及学生家长协助,以保障课程的顺利开展以及有效的后续评价。2.1.2 比赛型校本课程比赛型校本课程,特指为某一竞赛服务的,以比赛要求为标准确定课程领域的,服务于学生竞赛的,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2.1.3 微课的概念随着微课研窕的不断深入和微课实践内容的丰富,人们对微课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许多教育界的专家学者都对“微课”一词给出了定义。胡铁生最早提到:“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微型教学视频为主,针对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焦建利则认为:”微课是阐述某一知识点为目标,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1V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张一春教授认为:“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总体来说,笔者认为,微课大致有一些这样的特点:形式短小、以单个知识点为单位,学习方便易得,教学环节完整。2.2 校本课程建设的理论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一项具有开放性地动态活动课程。自校本课程的理念诞生以来,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的步骤和策略都有很多相关的理论研究。斯基尔贝克认为校本课程开发需要的步骤要有:”分析情景、准备目标、编制方案、解释与实施、追踪与重建"五大步”。塞勒等人提出“以特定的教育现场为焦点”的问题解决的主要途径:感知问题、分析问题、确立目标、寻找解决途径、找到解决对策、采用或者现成课程或者新编、开始使用、评价、继续采用。托马斯则主张成立“课程开发委员会或者相关工作小组进行决策、确定参与成员与开发程序、集体讨论拟定目标与计划、最后进行具体开发工作”,而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熊梅教授(2008)总结出四种典型模式:选择模式、调试模式、整合模式和创新模式,这四种模式基本上涵盖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活动类型,其校本化程度体现了由低到高的发展趋势,在操作程序上也从简单逐渐走向复杂J”其中,创新模式是创造性地开发全新的课程或者课程单元,校本化程度最高,需要遵循基础性、个性化、迁移性、普及性和量力性原则,保证课时的安排,关注课程教材建设。本研究作为比赛型校本课程的开发,完全创造性地开发全新的动画与设计课程单元,属于高校本化程度的创新模式,以学生的初始能力为基准、针对比赛的个性化需求、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利用微课的模式保证课时,遵循了创新性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同时本研究将参考斯基尔贝克开发步骤的理论,将“分析情景、准备目标、编制方案、解释与实施、追踪与重建”应用为实践中的“需求分析、目标确定、课程设计、实践反馈、修订完善”的过程进行校本课程的建设。2.3 微课资源构成及设计开发策略2.3.1 微课资源的结构组成及价值(D微课资源的构成“微课”的概念自提出以来,对其的理解逐渐演化,随着应用领域的扩展又不断地生成和演进出各自不同的适配模式,早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微视频”的概念中。从经典的、比较受到认可的胡铁生”非常4+1”模式,即以微视频为核心载体和与其配套的包括学习任务单、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在内的辅助学习资源,又衍生出微反思、微点评、微讨论等生成性学习资源。但是总体来看,“微课”的资源构成,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确切的组织结构范式。“从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4简炮瑛.课程发屣埋论与突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5房超平.教师发展的阿基米筠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6熊梅,脱中孤王廷波.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探索.教育研元2008(02).目前来说,比较收到认可的基本形态即微视频+辅助学习资源,其中辅助学习资源包括微任务、微教案、微课件、微案例、微练习、微测试、微反思、微点评、微讨论等内容。微视频,是整个微课设计的核心资源,也是微课的主要载体和呈现方式。般来说是围绕教学内容,通过录像或者录屏方式形成的短小的教学视频,时长一般不超过十分钟。其特点是,时间短,利于学习时间的安排和选择,同时主题单一、容量小,一般来说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以解决某一个问题为目标进行设计。不管是什么形态的辅助学习资源,都是为了完成该部分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而设计的,都是围绕相应的主题展开。对丁微课资源的构成,本人的导师马秀麟副教授从知识连通性的视角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各种构件对学习成效的影响。他指出:微视频是微课资源的核心,配套的图文材料对于学习者查缺补漏、把控知识点细节有重要价值,思考题、导学案以及诊断性习题则在微课支持的不同学习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会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效产生重要的影响工微课构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按照学习的时间线上资源与核心微视频的关系,将这些辅助学习资源归为前置性资源、伴随性资源和跟随性资源。前置性资源,一般指如学习任务单、知识点结构图等作为微课程先导的资源。这部分资源通常对该部分课程内容作出概括或者罗列,提示其在整个课程学习中的位置或进度,让学习者对该部分的微课有一个基本认识和概括性的了解。伴随性资源,通常指与微视频相伴而出现和使用的诸如微教案、微课件、微讲义等的辅助学习资源,一般作为微视频的补充,以图文的形式呈现,以弥补微视频在反复学习和查询上的不便利。跟随性资源,通常包括微练习、微测试、微反思、微讨论等在进行完微视频学习之后,用以作为学习者课程学习后的巩固的资源。这部分资源同时也是教师了解学习者学习情况的有效渠道。学习者在学习了课程内容之后,对内容、对学习过程产生的思考,和其他学习者或者教师进行的讨论,教师的反馈点评等,都带着强烈的学习者的个人色彩。但是因为某些学习者的共性较强,在某种学习环境下,很可能这部分的资源利用过程中,因为具备了对相似学习群体的高度的参考价值,也有可能生成一些有固定参考价值的相关资源。不管是选择哪些资源要素,重要的是,这些要素构成的选择都是因课制宜,结合课程内容、学习者特征等选择高度适配的资源类型,才能形成完善的微课程设计。2.3.2 微课设计与开发策略微课的概念提出至今,出现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案例,但对于微课的设计与开发并没有极具权威性的策略研究结论,大多是在现有微课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总结。17为秀儒第.从知识联通性视知探究微深资源包的成然结构及学习成效,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12).华东师大刘明卓等人在对可汗学院、佛山微课和TED-Ed课程的微课程设计进行构架分析总结之后,提出了一个比较具有典型性的微课程设计的概念模型:微课程是由多个微活动组成的,微活动是指在线学习活动,如观看微视频、阅读讲义、在线测试、讨论等;且每个微活动中的内容是最小粒度的,如一个微活动中的微视频有且仅有一个,不能再拆分,也不会是多个。微活动中的内容存放于媒体素材库(又称知识原子库)中,在微活动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又可回存到媒体素材库中,如对微视频的修改、批注以及学习笔记等,通常称这类资源为生成性资源。各个微课程还可根据主题共同组成一个大主题下的微课程群,也可以直接面向用户。“课程信息”版块中的内容通常是指与微课程(群)有关的基本信息,图1刘明卓等人提出的微课典型概念模型如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时间等。微课程之间可以有内在逻辑,但是不应该存在显式内容依赖。在微课的广泛应用之后,也出现了许多相应的问题。尽管微课有着不同于传统课程短小精炼、学习方便等优势,在教学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也因其对内容的碎片化处理,“专注于某一知识点、主题单一,再加上微课资源建设随意、系统性较弱等不足,使知识之间的逻辑性被割裂,整体

    注意事项

    本文(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