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超高延性纤维混凝土加固砌体结构应用技术规程.docx
超高延性纤维混凝土加固砌体结构应用技术规程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符号23.1 术语23.2 符号34基本规定55材料65.1 原材料65.2 超高延性混凝土76设计与构造96.1 一般规定96.2 砌体受压加固106.3 砌体抗弯加固136.4 砌体抗拉加固146.5 砌体抗剪加固146.6 砌体抗震加固156.7 整面加固构造规定186.8 条带加固构造规定207施工227.1 施工质量控制227.2 施工工序2273施工注意事项238检验与验收238.1 基本规定238.2 施工质量检验2483竣工验收26附录A28附录B30附录C31超高延性纤维混凝土加固砌体结构应用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超高延性混凝土加固砌体结构的术语及定义、设计基本规定、材料性能指标、设计与构造方法、施工以及检验与验收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需要采用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砌体结构的设计、施工和质量验收。本文件所述的超高延性混凝土加固砌体结构的设计、施工及质量验收除应符合本文件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及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75通用硅酸盐水泥GB199快硬硅酸盐水泥GB1344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GB1499.1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1499.2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1499.3钢筋混凝土用钢第3部分:钢筋焊接网GB13014钢筋混凝土用余热处理钢筋GB/T25176混凝土和砂浆用再生细骨料GB50003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9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68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T50083建筑结构设计术语和符号标准GB/T50107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T50476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GB50550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702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728工程结构加固材料安全性鉴定技术规范JGJ52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63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95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标准JGJ/T104建筑工程冬期施工标准JGJ114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标准JGJ/T283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JGJ/T363农村住房危险性鉴定标准JGJ/T426农村危险房屋加固技术标准JC/T2461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方法3术语和符号3.1 术语3.1.1 超高延性混凝土Ultra-highductileconcrete(UHDC)一种由水泥基胶凝材料、矿物掺和料、骨料、外加剂和纤维等原材料组成,按一定比例加水搅拌,硬化后具有一定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且延伸率不低于1%的特种混凝土。3.1.2 原构件Existingstructuralmember实施加固前的原有结构构件。3.1.3 砌体结构加固Strengtheningofmasonrystructures对可靠性不足或业主要求提高可靠度的砌体结构、构件及其相关部分采取增强、局部更换或调整其内力等措施,使其具有现行设计规范及业主所要求的安全性、耐久性和适用性。3.1.4 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UHDCoverlay通过人工抹压或喷射超高延性混凝土,在原墙体表面形成的厚度介于1040mm的薄层。无特殊说明的情况下,面层覆盖整面墙体。3.1.5 超高延性混凝土条带UHDCstripe通过人工抹压或喷射超高延性混凝土,在原墙体表面形成、厚度介于1040m宽度介于300100Omm的带状薄层。3.1.6 钢筋网Steelgrid用普通钢筋焊接或绑扎形成的网片。3.1.7 预制装配式楼屋盖整体化加固Prefabricatedfloorandroofintegralstrengthening在预制楼(屋)盖的表面抹超高延性混凝土薄层,所形成的装配整体式楼屋盖。3.1.8 实砌墙Solidwall用砖或砌块不留空洞实砌形成的墙体。3.1.9 空斗墙Rowlockwall用而专侧砌或平、侧交替砌筑成的空心墙体。3.1.10 超高延性混凝土条带-砌体组合圈梁ConstructionalbeammadeofcompositedECCstripeandmasonry用超高延性混凝土薄层贴合在砌体侧面所形成的类似圈梁的构件。3.1.11 超高延性混凝土条带-砌体组合构造柱ConstructionalcolumnmadeofcompositedECCstripeandmasonry用超高延性混凝土薄层贴合在砌体侧面所形成的类似构造柱的构件。3.1.12 最大力下总延伸率/延伸率Percentagetotalextensionatthemaximalforce最大力时总延伸率(弹性延伸加塑性延伸)与引伸计原始标距之比的百分率为极限拉伸应变,在本文件中简称为延伸率。3.2 符号3.2.1 材料性能ElL-超高延性混凝土受压弹性模量;人,uk-超高延性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几狄-超高延性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京超高延性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加Mk-超高延性混凝土极限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力CJk-超高延性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ZkJ-超高延性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8加-超高延性混凝土的最大力下总延伸率;-钢筋的抗拉强度标准值;力-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原构件砌体的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启_原构件砌体的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3.2.2 作用效应N-轴心压力设计值;N-轴心拉力设计值;V-剪力设计值;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加固后砌体墙抗剪承载力设计值;%原墙体抗剪承载力;VdC-面层加固提高的抗剪承载力。VmE-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原砌体墙抗震受剪承载力设计值。3.2.3 几何参数An-原构件砌体截面面积;4加-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的截面面积;Ak.L离轴向力N作用点较近侧的砌体偏压侧的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截面面积;4&L离轴向力N作用点较远一侧的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截面面积;AdCL远离砌体偏压侧的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截面面积;加固后砌体墙的截面厚度;J-原砌体墙的截面厚度;味-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厚度;双面加固时,取两侧面层厚度之和;1.受压侧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厚度;&-受拉侧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厚度;力de-采用面层加固的墙体水平方向长度;4受拉钢筋的截面面积;A'-受压倒的的林面面枳:。一1体爱IE区的截面面枳3.2.4 计算参数com-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5-轴心受压构件钢筋强度利用系数;Odc-超高延性混凝土抗压强度利用系数;OldJV-超高延性混凝土抗剪强度利用系数;(Xg-超高延性混凝土抗拉强度利用系数;Bs-加固后楼层或墙段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加固增强系数;o-楼层或墙段原有的抗震能力指数;I、V2-分别为体系影响系数和局部影响系数;Y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4基本规定4.1 采用超高延性混凝土加固砌体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应符合GB50702和GB50023等标准的规定。注:后文中6度、7度、8度抗震设防地区简称为6度、7度、8度地区。4.2 本文件适用于建筑工程的下列砌体结构加固设计、加固施工和质量验收,特殊条件下或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应执行专门的规定:4.2.1 破砌体:包括烧结普通破、烧结多孔破、蒸压灰砂普通破、蒸压粉煤灰普通砖、混凝土普通砖、混凝土多孔砖的无筋和配筋砌体;4.2.2 砌块砌体:包括混凝土砌块、轻集料混凝土砌块的无筋和配筋砌体;4.2.3 石砌体:包括各种料石和毛石的砌体。4.3 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空斗墙砌体房屋应符合如下规定:4.3.1 当房屋的抗震设防烈度不高于7度时,可采用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进行空斗破墙体的加固;4.3.2 加固对象为一斗一-眠承重墙体时,房屋层数不宜超过三层;4.3.3 加固对象为二斗一眠墙、三斗一眠承重墙体时,房屋层数不宜超过两层。4.4 超高延性混凝土加固范围可以是整体结构或局部区段,也可为单独的结构构件,但均应考虑结构的整体牢固性。4.5 采用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对砌体结构进行抗震加固时,宜采用双面加固形式以增强墙体的整体性。4.6 对加固过程中可能出现倾斜、失稳、过大变形或坍塌的墙体,应在加固设计文件中提出临时支撑方案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后,再采用超高延性混凝土加固。4.7 房屋加固区域的正常使用温度不应超过80.4.8 砌体结构采用超高延性混凝土加固后,应定期检查其工作状态。检查周期可由设计单位确定,首次检查的时间间隔不宜超过10年,4.9 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加固后砌体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5材料5.1 原材料5.1.1 水泥的性能和质量应分别符合GB175的规定。5.1.2 粗骨料的质量应符合JGJ52、JGJ/T281和JGJZT283的规定,再生粗骨料应符合GB/T25177的规定。5.1.3 细骨料的质量应符合JGJ52的规定。再生细骨料应符合GB/T25176的规定。5.1.4 粉煤灰和矿渣粉等矿物掺合料的性能和质量应分别符合GB/T1596和GBZT18046的规定。5.1.5 外加剂的性能指标应符合GB50119和GB8076的规定。5.1.6 拌合用水应符合JGJ63的规定。5.1.7 钢筋的性能和质量应符合GB1499.1、GB1499.2和GB13014的有关规定,抗震加固中宜优选热轧带肋钢筋。5.1.8 面层加固用钢筋网片的质量应符合GB1499.3的有关规定,性能设计值应符合JGJ114的有关规定。5.1.9 超高延性混凝土的增强短纤维可采用合成纤维或钢纤维,应符合以下要求。a)钢纤维长度宜为6mm-25mm,直径宜为O.lmm0.8mm,长径比宜为3O25O,抗拉强度不宜低于1000MPa<.b)合成纤维应符合GB18401中C类基本安全技术要求的规定,宜采用长度为6mm24mm、直径为10m100m的聚丙烯、聚乙烯醇、芳纶、聚乙烯等纤维,抗拉强度不宜低于IooOMPa。C)合成纤维耐碱性能(极限拉力保持率)应符合T/CSTM00041的规定,且不应低于85%O5.2 超高延性混凝土5.2.1 标记说明a)超高延性混凝土应按下列顺序进行标记:1)抗压强度等级代号C;2)轴心抗拉强度等级代号T:3)延伸率等级代号D;4)本文件号。b)标记示例如下:超高性能混凝土抗压强度等级为C30,极限抗拉强度等级为1b,极限延伸率等级为D5,标记为:C30T6D5DB42TXXX5.2.2 超高延性混凝土抗拉强度的等级划分应符合表1的规定。抗拉强度应通过JC/T2461规定的试验方法确定。表1超高延性混凝土抗拉强度等级划分项目T2T3T4T5T6T7T8T9TlO极限抗拉强度标准值,utkMPa2>3>4>567>8>9>10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晟/MPa1.602.403.204.004.805.606.407.208.00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的1.231.852.463.083.694.314.925.546.15/MPa注:1)抗拉强度等级对应极限抗拉强度换算所得的具有95%保证率的抗拉强度;2)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系指屈服抗拉强度标准值除以材料分项系数得到的抗拉强度.5.2.3 超高延性混凝土延伸率的等级划分应符合表2的规定。延伸率应通过JC/T2461规定的试验方法确定。表2超高延性混凝土延伸率等级划分项目DlD2D3D4D5D6D7D8D9DlO延伸率fidc%12>3>4>5>6>7>89>10残余延伸率/延伸率121.1>1.1>1.1>1.1>1.11.1>1.1>1.1>1.1注:1)延伸率系指按照标准方法制作养护的拉伸用试件,在28d龄期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最大力下延伸率的平均值。2)Dl-DlO代表在单轴拉伸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延伸率水平。3)残余延伸率系指拉伸试件在达到极限抗拉强度之后,继续加载导致其拉伸强度降至极限抗拉强度85%时对应的延伸率。5.2.4 超高延性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等级划分应符合表3的规定。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应通过JC/T2461规定的试验方法确定。表3超高延性混凝土抗压强度等级项目C25C30C35C40C45C50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启ckZMPa19.423.227.131.034.838.7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AxZMPa14.917.920.823.826.829.8弹性模量ENGPa14.715.818.518.923.424.9注:1)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应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确定。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系指按照标准方法制作养护的边长为IOoXI(X)XlOomm的立方体试件,在28d龄期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具有95%保证率的抗压强度。2)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由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经计算确定,也可根据表3对应取值。5.2.5 用于砌体结构加固的超高延性混凝土,其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25o5.2.6 超高延性混凝土加固砌体结构可采用面层不配筋加固或面层配筋加固两种方式。对于面层不配筋加固方式,超高延性混凝土的材料性能应符合本文件的专项规定,且材料的极限延伸率不低于本文件表2中D3等级。5.2.7 采用超高延性混凝土条带-砌体组合圈梁、超高延性混凝土条带-砌体组合构造柱进行构造性加固且条带不配筋的情况下,超高延性混凝土的抗拉强度等级不应低于表1中T6且延伸率不宜低于本文件表2中D5。5.2.8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抗冻、抗水渗透、抗氯离子渗透、抗碳化、抗硫酸盐侵蚀等耐久性能指标宜参照表4取值,并应符合设计要求。表4超高延性混凝土的主要耐久性能指标指标类别指标要求抗冻性能(快冻法)F200抗水渗透性能(逐级加压法)>P8抗氯离f渗透性能-氯离子迁移系数DRCM(10,2m2s)DRCM2.5抗碳化性能-碳化深度(mm)花2.0注:1)无配筋要求时,可不作抗氯离子渗透和抗碳化的性能要求。2)应按GB/T50082的有关规定进行试件制作、养护及性能测试。5.2.9 被加固的砌体结构为界面性能指标应达到表5中A级标准;如被加固房屋为临时性建筑,界面性能指标应达到表5.2.9中B级标准。表5砌体结构界面基本性能指标检测项目与砌体正拉粘结强度(MPa)房屋等级A级B级合格指标>1.5>0.8或为砌块内聚破坏试验方法GB50702附录B6设计与构造6.1 一般规定6.1.1 本章涉及的承载力计算方法适用于厚度不小于180mm的承重墙体。6.1.2 采用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进行墙体受压加固时,可采用双面加固或单面加固。内墙面层和外墙内侧面层均应达到楼板的顶部、底部或屋面板底部,外墙外侧面层应在层高处上下贯通。双面加固时,应保证两侧面层材料性能统一。6.1.3 采用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进行墙体的抗压加固时,宜采用贯穿墙厚的对拉锚栓或锚固钢筋。6.1.4 采用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进行墙体抗弯加固时,宜采用双面加固的方式;当采用双面加固时,应保证两侧面层材料统一。在配筋加固的情况下,两侧面层内的配筋形式和配筋量应保持一致。6.2 砌体受压加固6.2.1 采用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轴心受压墙体时,其加固后正截面承载力应按公式(1)计算:N(/A+fA+afA)(1)commindedc.cdesys式中:N-轴心压力设计值;com-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可根据加固后截面的高厚比及配筋率,按GB50003中组合砖砌体构件稳定系数的规定取值;£原构件砌体的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Am-原构件砌体截面面积;AdC-新增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的截面面积。双面加固时,取其厚度之和,取AdC二初lk;CCdc-超高延性混凝土抗压强度利用系数。实砌墙体受压加固时,取OCdc=0.15;空斗墙体受压加固时,取OCdc=0.35;九超高延性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as-受压构件钢筋强度利用系数,对徜砌体,取a$=0.8:对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取aS=0.7(配筋面层的厚度不宜小于30mm);钢筋抗压强度改计值1r一一新增受压面层区竖向钢筋秋面面积.6.2.2 采用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双面加固偏心受压墙体(图1)时,其正截面受压承载力应按公式(2)、公式(3)进行计算:NfA+afA+aA-AA(2)mmdedc.cdc.csysssdede.(NefS+afS+afACt-a-a)(3)NJnmSdedc.cdsSySW此时,钢筋的应力Qs,超高延性混凝土的应力de(单位为MPa,正值为拉应力,负值为压应力),应根据截面受压区相对高度,按公式(4)-公式(9)确定:当1法(即小偏心受压)时s=650-800OdC=OSEdC/及(5)-ySy(6)当,(即大偏心受压)时J=K(7)°dC=/CJ(8)g-%"Wo(9)其中截面受压区高度X,按公式(IO)-公式(13)确定:fS+fS+afAe-AeAe=0mmNddc.cdNSySNSSNCfcdc.tN=e+C+(&/2-a)()e=e+e-(t/2-a)nam1(12)e=-*(l-0.022)a2200(13)式中:Ag-离轴向力N作用点较近一侧的砌体偏压侧的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截面面积,取AdC.c=bxfdcj;AdCL离轴向力N作用点较远一侧的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截面面积,取Ag="52;%-离轴向力N作用点较远一侧钢筋的合力点至轴向力N作用点的距离;SmS-砌体受压区的截面面积对钢筋人重心和受拉超高延性混凝土重心的面积矩;SdL-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受压区的截面面积对钢筋4重心和受拉超高延性混凝土重心的面积矩;b-加固后截面受压区相对高度的界限值,对HPB300级钢筋,取0.575:对HRB335级钢筋,取0.550;对HRB400级钢筋,取0.518:SW-砌体受压区的截面面积对轴向力N作用点的面积矩;SdN-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受压区的截面面积对轴向力N作用点的面积矩;,一密轴向力N作用点较近一的制前的重心至轴向力N作用点的距圈I°Ne-轴向力对加固后截面的初始偏心距,按荷载设计值计算,当e<0.05时,取6=0.05%;4-加固后的构件在轴向力作用下的附加偏心距;P-加固后的构件高厚比;,dc-超Sj延性混凝土面层厚度(双面加固时,取其厚度之和,取,出二4+3,2);。.-加固后砌体墙的截面厚度,取小二4+rdc;Pdc-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厚度,(双面加固时,取两侧厚度之和+限2,见图I)。“I-受压侧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厚度;%,2-受拉侧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厚度;原砌体墙的截面厚度;a利a'-分别为唐轴向力N作用点较近和较正F例瞄的合力点至畿面外的边球距离t力水平向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Ar-距轴向力N较远侧钢筋的截面面积;A'一题Ift向力N楂近 制钢时的横面面积,小偏心受压Nr*jXfe- ,,M图I组合砌体偏心受压构件6.3 砌体抗弯加固(b)大偏心受压6.3.1 正截面承载力应按下列基本假定进行计算:a)截面应变保持平面;b)不考虑砌体的抗拉强度;c)配筋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与面层内钢筋的重心重合;d)双面加固时,不考虑受压面层内的钢筋的抗压贡献。63.2采用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进行双面抗争加固(图2)时,双面加固实砌墙体的抗弯承载力应按公式(14)计算:M<"A+加Ag)STk2/27/2)(14)组合墙体的受压区高度X应按公式(15)确定:fA=fbx=fA+afA(15)dc.cdeIdexysdc.(dc.ldc4如果按公式(15)计算所得Ac,则取x=rdc,1o式中:加C,L超高延性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OdCL超高延性混凝土抗拉强度利用系数,实砌墙体受弯加固时,OdCJ=O.8;AdCL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受拉侧的截面面积,取AdCFbXfdC.2;GL系数。矩形应力图的应力值可由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c.c乘以系数8确定。当强度等级不超过C50时,为取为1.0,当强度等级为C80时,内取为0.94,其间按线性内插法确定;b-砌体墙的水平宽度。6.3.3采用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进行单面抗弯加固(图3)时,单面加固实砌墙体的抗弯承载力应按公式(16)计算:M"4+dccJA(ICJ)(Q-以J2-X/2)(16)组合墙体的受压区高度X应按下列公式(17)确定:A=lJ概=AASqg加Ag(17)式中:小广系数。受压区砌体的应力图形可简化为等效的矩形应力图,3取为0.8O图3单面加固组合砌体抗弯构件6.4 砌体抗拉加固6.4.1 轴心抗拉构件的承载力应按公式(18)计算:NtGmJfmAmAdC(18)式中:N-轴心拉力设计值;Rl砌体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应按GB50003取值。GmL砌体轴心抗拉强度利用系数,OnU取为0.1;A*-新增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的截面面积,见本文件6.3.2条。6.5 砌体抗剪加固6.5.1 沿平面内水平截面或沿斜截面破坏时,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的抗剪承载力应按公式(19)计算:VVm+Vdc(9)式中:U-剪力设计值;匕原砌体受剪承载力,按GB50003计算;VdC-面层加固提高的受剪承载力,按6.5.2条确定。6.5.2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提高的抗剪承载力%应按公式(20)计算:几=。4九人也C+a/A(MS)(20)式中:几超高延性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几,,按本文件6.2.1条规定取值;当有可靠试验资料时,取值可根据试验结果确定;Oldc.、超高延性混凝土抗剪强度利用系数。实砌墙体及空斗墙体在抗剪加固时,OCgv取为0.49;采用面层加固的墙体水平截面长度:OCs-钢筋强度利用系数,抗剪加固时,取a5取为0.2(配筋面层的厚度不宜小于30mm);As-配置在同一截面水平分布钢筋的全面截面面积;S-水平向钢筋的竖向间距。6.6砌体抗震加固6.6.1 超高延性混凝土或配筋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砌体墙的抗震受剪承载力应符合公式(21)要求:VV+vc(21)EME式中:考虑地震组合的剪力设计值;VME-原墙体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按GB50003相关条文计算;%c-超高延性混凝土加固提高的受剪承载力,按本文件6.5.2条计算;丫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取YRE为0.85。6.6.2 加固后楼层和墙段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应按公式(22)验算:s=20<22)式中:氏-加固后楼层或墙段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加固增强系数,可按本文件664条计算;%-楼层或墙段原有的抗震能力指数,应分别按GB50023规定的有关方法计算;Wi、W2-分别为体系影响系数和局部影响系数,应根据房屋加固后的状况,按GB50023的有关规定取值。6.6.3 墙体加固后,按GB5(X)11的规定只选择从属面积较大或竖向应力较小的墙段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时,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可按公式(23)或公式(24)验算:不计入构造影响时nVME(23)计入构造影响时Ve,2Vme(24)式中:VME-墙段原有的抗震受剪承载力,可按GB50003有关规定计算;其中的材料性能设计指标、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按JGJlI6的有关规定采用。6.6.4 面层加固后,楼层和墙段抗震能力的增强系数可按公式(25)和公式(26)计算:c11ppi=÷-)Aion,240+tw-1)(26)puQ°240式中:pL超高延性混凝土加固后第i楼层抗震能力的增强系数;pu-第,楼层第/墙段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的增强系数;o-基准增强系数,可按本文件666条进行计算;Ai。-第,楼层中验算方向原有抗震墙在1/2层高处净截面的面积;AijO-第,楼层中验算方向面层加固的抗震墙,墙段在1/2层高处净截面的面积;-第,楼层中验算方向上的面层加固抗震墙的道数;Q-加固后墙体厚度(mm),见622条。6.6.5 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采用综合抗震能力指数验算时,有关构件支承长度的影响系数应作相应改变,有关墙体局部尺寸的影响系数应取1.0。6.6.6 采用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后,墙体抗震受剪承载力的基准增强系数o按公式(27)计算:Vdc85(27)°Vme注:原墙体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平均竖向压应力o>0.8为时,基准增强系数o应乘以08进行折减,为原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6.6.7 面层加固后,墙体侧向刚度的提高系数应按公式(28)、公式(29)和公式(30)计算:实心墙单面加固k=2ik0-0.75(-l)(28)'240实心墙双面加固k=2kC-(-1)(29)rw240空斗墙双面加固k=1.67(ko-O.4)(30)式中:r-加固后墙体的侧向刚度提高系数;ko-刚度的基准提高系数,可按本文件6.6.9条进行计算;6.6.8 采用超高延性混凝土或配筋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后,墙体的侧向刚度应按公式(31)、公式(32)和公式(33)计算:(31)a)墙体高宽比小于I时,可只计算剪切变形:Hb)墙体高宽比不大于4且不小于1时,应同时计算弯曲和剪切变形:(32)=(上:吧Xx2EIAG(33)E=EmAm+ElkAdCAm÷AdCc)墙体高宽比大于4时,墙体的侧向刚度可取Oo式中:K-采用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后墙体的侧向刚度;Em-砌体的受压弹性模量;Eic-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的受压弹性模量;Am一砌体的横截面面积;Ak-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的横截面面积,见621条;G-加固砌体的剪切模量,取G=0.4E;中-截面剪应力分布不均匀系数,取=12a一竖向压应力影响系数,取a=1.0;H一墙体竖向高度;/、A.分别表示采用面层加固后,组合截面惯性矩和组合截面面积。6.6.9采用超高延性混凝土或配筋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后,24Omm厚墙体侧向刚度的基准提高系数wj按公式(34)计算:(34)式中:Ko-240mm厚墙体加固前的侧向刚度。6.7 整面加固构造规定6.7.1 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应符合下列规定:a)采用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砌体结构时,面层厚度宜为IOmm40mm;在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内增设钢筋网片时,面层厚度应大于30mm,形成“砌体-配筋超高延性混凝土”组合墙体。钢筋网的设置参见GB50702ob)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对砌体实心墙进行抗震加固,宜采用双面加固形式。采用双面加固时,每侧面层的厚度不宜小于10mm;采用单面加固时,面层厚度不宜小于15mm。c)采用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对空斗墙进行抗震加固时,应采用双面面层进行整墙加固。每侧面层的厚度不宜小于15mm。仅在特定情况下,空斗墙可选用本文件6.8节推荐的双面条带加固。d)遇有门窗洞口时,单面加固面层宜弯入洞口侧边锚固,双面加固面层宜从两侧弯入洞口闭合。6.7.2 加固界面处理及剪切销钉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a)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与砌体墙之间应采用水平灰缝的抠缝等方式进行界面处理,抠缝深度不应小于IOmm,相邻水平缝的抠缝间距不宜大于200mm。面层加固时,应采用超高延性混凝土同步填缝和抹面施工。b)采用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进行墙体的抗剪承载力加固时,可采用剪切销钉锚固。剪切销钉直径一般为68mm,不宜大于10mm。销钉应植在丁砖的实心部位。剪切销钉一端植入被加固构件10-15do销钉露出被加固构件表面长度(至销钉90度直钩外边)不超过砂浆层厚度减2mm。剪切销钉的间距不宜大于600mm,销钉与构件边缘的距离不宜大于60mm。6.7.3如房屋的楼屋面为预制板装配式楼屋盖,可采用超高延性混凝土或其它可靠方式将装配式楼(屋)盖整体化,超高延性混凝土现浇层做法参见本文件的附录Bo6.7.4 底层墙体的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应向下延伸至室外地面下不小于500mm或基础顶面进行锚固,如图4所示。图4加固面层与基础连接构造6.7.5 配筋超高延性混凝土面层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a)当采用冷轧带肋钢筋制作钢筋网时,钢筋的选取应满足GB13788的相关规定。钢筋网的节点可焊接或绑扎。剪切销钉的端部直钩应挂住钢筋网。当被加固构件需承受动力疲劳荷载时,应采用焊接非冷加工钢筋网。钢筋网竖向受力钢筋直径不应小于6mm;水平分布钢筋的直径宜为6mm,网格尺寸不应大于500mmob)采用配筋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柱时,箍筋应采用闭合式,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不应大于150mm。加固墙体壁柱时,可设两种箍筋;一种为不穿墙的U形筋,但应焊在墙柱角隅处的竖向构造筋上,其间距与柱的箍筋相同;另一种为穿墙箍筋,加工时宜先做成不等肢U形箍,待穿墙后再弯成闭合式箍,其直径宜为8mm10mm,每隔60Omm替换一支不穿墙的U形箍筋。箍筋与竖向钢筋的连接应为焊接。c)采用双面钢筋网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墙体时,钢筋网应采用穿通墙体的S形或Z形钢筋拉结。双面加固的穿墙筋的间距宜为900mm;穿墙拉结筋应与墙体两侧的钢筋网片焊接或绑扎拉接;配筋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单面加固墙体时,应设L形锚筋固定,间距不宜大于600mm,锚固长度不宜小于180mm。拉结筋应采用孔内注胶或刷环氧涂层等可靠的防锈措施处理。d)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的钢筋保护层最小厚度不应低于IOmmoe)对于局部尺寸小于GB50011限值的墙体,应采用高延性混凝土进行双面加固。对于墙肢的高宽比大于4的墙体,应采用四面围套加固的形式进行加固,且面层厚度不宜小于20mmO6.8 条带加固构造规定6.8.1 砌体结构的构造性加固可采用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条带砌体组合圈梁、构造柱和斜撑,其设置部位应符合GB50023的要求;农村自建砌体房屋的此类构造性加固应符合JGJ/T426的要求。条带组合式加固示意图见附录Co注:本条涉及的农村自建砌体房屋系指:、二层的预制空心板楼(屋)盖或木楼(屋)盖砌体结构,墙体承重方式包括实心石专墙承重、多孔砖墙承重、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承重、蒸压砖墙承重和空斗砖墙承重房屋。房屋单层层高不超过3.9m,二房屋各层高度不超过3.6m,房屋内纵墙的间距不大于4.2m,外纵墙开间不大于3.9米。6.8.2 空斗墙房屋可通过“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双面条带-砌体组合圈梁、构造柱和斜撑”进行构造性加固。条带组合式加固示意图见附录Co空斗墙房屋不应采用单面条带加固。6.8.3 超高延性混凝土.砌体组合圈梁、构造柱条带及钢筋尺寸宜符合下列规定:a)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双面圈梁条带宽度不应小于墙厚,单面圈梁条带宽度不应小于墙厚+12Omm。如配筋,则纵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不应大于150mm,横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不应大于150mm。双面构造柱条带宽度不应小于墙厚,单面构造柱条带宽度不应小于墙厚+240mm。如配筋,则纵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150mm,横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不应大于150mm。b)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时,双面圈梁条带宽度不应小于墙厚,单面圈梁条带宽度不应小于墙厚+240mm。如配筋,纵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150mm»横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不应大于150mm。双面构造柱条带宽度不应小于墙厚+24Omm,单面构造柱条带宽度不应小于墙厚+700mm。如配筋,则纵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150mm,横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不应大于150mm。c)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时,双面圈梁条带宽度不应小于墙厚+12Omm,单面条带宽度不应小于墙厚+420mm。如配筋,纵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150mm,横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不应大于150mm。双面构造柱条带宽度不应小于墙厚+35Omrn,单面构造柱条带宽度不应小于墙厚+900mm。如配筋,则纵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间距不应大于150mm,横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不应大于150mm。d)在条带不配筋的情况下,条带厚度不应小于20mm;在条带配筋的情况下,条带厚度不应小于40mmo6.8.4 采用超高延性混凝土圈梁、构造柱条带加固时,应满足下列要求:a)圈梁条带宜靠近楼(屋)盖设置并在同一水平标高应闭合。在阳台、楼梯间等圈梁条带标高变换处,圈梁条带应有局部加强措施。b)构造柱条带宜由底层设起,沿房屋全高贯通,不得错位;若所在位置与原圈梁(含相应的现浇板等)或圈梁条带连接不便,应采取措施与现浇混凝土楼(屋)盖可靠连接。构造柱条带应与原圈梁(含相应的现浇板等)或圈梁条带连成闭合系统。c)采用配筋圈梁、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