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屈原贾生列传-WPSOffice.docx
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贾生列传是史记七十列传的第二十四篇,是屈原和贾谊的传记。他们虽然不是同时代人,但是二人的遭遇有不少共同之处。他们都是才高气盛,又都是因忠被贬,在政治上都不得志,在文学上又都成就卓著。所以司马迁才把他们同列于一篇。屈原是楚王的同姓宗族,他见识广博,知识丰富,与楚王商议国家大事,制定国家政策法令,接待各国宾客。楚王对他非常信任,因此深受上官大夫的嫉妒。上官大夫就进谗言使楚王疏远屈原。屈原怨恨楚王听信小人的言语,很忧虑,于是就写了离骚这首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此诗以屈原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实现理想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屈原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屈原的作品除了离骚,还有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贾生名叫贾谊,才华过人,汉文帝也非常欣赏他,一年之中破格提拔他为太中大夫。贾谊提出了一系列革新主张,但却遭到了周勃等老臣们的反对。他们攻击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而汉文帝又是这班老臣们所拥立,登位不久,权力未稳,也只有依从而已,所以就把贾谊贬到长沙。贾谊都郁不得志,于是就写了一篇吊屈原赋来凭吊屈原。但这哪里是独吊屈原,这是贾谊在抒发自己的怨愤之情。贾谊做长沙太傅的第三年,有一只鹏鸟,也就是猫头鹰飞入了房间,停在座位的旁边。猫头鹰在旧时被视为不吉祥之鸟。贾谊因被贬居长沙,长沙低洼潮湿,常自哀伤,以为寿命不长。如今鹏鸟进宅,更使他伤感不已。于是作鹏鸟赋抒发忧愤不平的情绪,并以老庄的齐生死、等祸福的思想以自我解脱。三年后贾谊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过了几年,梁怀王坠马而亡。贾谊伤心自己这个老师没有当好,深感歉疚,抑郁而亡,时仅三十三岁。对于屈原,作者先写他的才能之高。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但也因此深受上官大夫的嫉妒。上官大夫进谗言使怀王疏远屈原。屈原被贬之后,作者极力表现他忠君爱国的一腔热血和满怀赤诚,“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但屈原最终也没能使怀王觉悟,反因此得罪了令尹子兰,惨遭放逐。屈原被放逐之后,作者重点写了他的死。上不能为国尽忠效力,下不能躬耕垄亩,归隐田园,“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一种伟大的、难得的孤独,唯有坚强者方能如此,唯有高尚者方能如此。所以屈原才表示:“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螺乎!”就这样,屈原怀抱沙石,沉江而死,实现了自己“伏清白以死直”(离骚)的诺言,其正直刚烈堪称千古之冠。司马迁对贾谊,则首先表现其才华过人,“是时贾生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人,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以为能,不及也汉文帝也非常欣赏他,一年之中破格提拔他为太中大夫。接着贾谊又提出了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行礼乐等革新主张,但却遭到了周勃等老臣们的反对,他们攻击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而汉文帝又是这班老臣们所拥立,登位不久,权力未稳,也只有依从而已。所以就把贾谊贬到长沙,任长沙王太傅。贾谊到长沙之后,作者重点写其郁郁不快的情怀,而在表现时,又大多借贾谊自己的辞赋来直接抒发,如其吊屈原赋云:"斡弃周鼎兮宝康瓠,腾驾罢牛兮骏蹇驴,骥垂两耳兮服盐车。章甫荐屣兮,渐不可久。嗟苦先生兮,独离此咎!”这哪里是独吊屈原,贾谊亦何尝不是如此,不然的话,他又怎能年纪轻轻就忧郁而死呢?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作者笔端饱含感情,行文幽抑哀惋。正如作者所云:“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可见作者是在这种悲慨的感情中写下本篇的,并将此情寄之笔端。而司马迁自己也同样是才高气盛,因忠而遭受不幸,所以他表面上写屈原、贾谊,实际上也在写他自己,他在报任安书中写道:“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也正是由于作者把自己悲愤不平之感倾注在本传上,才使得本篇有了不同于其他人物传记的特色,这就是一边叙事,一边议论抒情。如本传开头两个自然段是叙事,但讲到屈原被疏之后,作者忍耐不住开始一大段议论抒情,对屈原人格,对离骚精神的评论,都是非常准确的,如“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可以说是切中肯繁之语。另外,本篇在写作上确实又继承了离骚的抒情传统,正如清人陈刘熙载所云:“学离骚得其情者太史公,得其辞者为司马长卿。“又云:“太史公文,兼括六艺百家之旨。第论其恻怛之情,抑扬之致,则得之于诗三百篇及离骚者居多。"(艺概文概)而纵观本篇,更是如此。屈原名平,和楚国王室是同姓一族。他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学识渊博,记忆力很强,对国家存亡兴衰的道理非常了解,对外交往来,接人待物的辞令又非常熟悉。因此他入朝就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政令;对外就接待各国使节,处理对各诸侯国的外交事物。楚怀王对他非常信任。而上官大夫和屈原职位相同,他为了能得到怀王的宠信,很嫉妒屈原的才能。有一次,怀王命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刚写完草稿,还没最后修定完成。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夺为己有,但屈原不肯给他。他就和楚怀王说屈原的坏话:“大王您让屈原制定法令,上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件事,每颁布一条法令,屈原就自夸其功,说是除了我之外,谁也做不出来"怀王听了,非常生气,因此就对屈原疏远了。屈原对怀王听闻失灵而不能分辨是非,视线被谗佞谄媚之徒所蒙蔽而不能辨明真伪,致使xie6*恶伤害了公道,正直的人不被朝廷所容,感到万分痛心,所以才忧愁苦闷,沉郁深思而写成离骚。所谓“离骚”,就是遭遇忧患之意。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处境窘迫的时候,就要追念根本,所以在劳累困苦到极点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在受到病痛折磨无法忍受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坚持公证,行为耿直,对君王他一片忠心,竭尽才智,但是却受到小人的挑拨离间,其处境可以说是极端困窘了。因诚心为国而被君王怀疑,因忠心事主而被小人诽谤,怎能没有悲愤之情呢?屈原写作离骚,正是为了抒发这种悲愤之情。诗经国风虽然有许多描写男女恋情之作,但却不是yin6*L;诗经小雅虽然表露了百姓对朝政的诽谤愤怨之情,但却不主张公开反叛。而像屈原的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以上两者的优点。屈原在离骚中,往上追述到帝善(k库)的事迹,近世赞扬齐桓的伟业,中间叙述商汤、周武的德政,以此来批评时政。阐明道德内容的广博深远,治乱兴衰的因果必然,这些都讲得非常详尽。其语言简约精炼,其内容却托意深微,其情志高洁,其品行廉正,其文句虽写的是细小事物,而其意旨却极其宏大博深,其所举的虽然都是眼前习见的事例,而所寄托的意义却极其深远。其情志高洁,所以喜欢用香草作譬喻。其品行廉正,所以至死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身处污泥浊水之中而能洗涤干净,就像蝉能从混浊污秽中解脱出来一样,在尘埃之外浮游,不被世俗的混浊所玷污,清白高洁,出污泥而不染。推论其高尚情志,就是说与日月争辉也是恰宜的。屈原被贬退之后,秦国想发兵攻打齐国,可是齐国与楚国有合纵的盟约,秦惠王对此很是担忧,于是就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带着丰厚的礼品来到楚国表示臣服,说:“秦国非常痛恨齐国,但齐国和楚国有合纵的盟约,若是楚国能和齐国断交,那么秦国愿意献出商、於一带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贪图得到土地而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断绝了关系,并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欺骗了楚国,对使者说:“我和楚王约定的是六里,没听说过有什么六百里。”楚国使者非常生气地离去,回到楚国把这事告诉了怀王。怀王勃然大怒,大规模起兵攻打秦国。秦国也派兵迎击,在丹水、淅水一带大破楚军,并斩杀八万人,俘虏了楚将屈丐,接着又攻取了楚国汉中一带的地域。于是楚怀王动员了全国的军队,深入进军,攻打秦国,在蓝田大战。魏国得知此事,派兵偷袭楚国,到达邓地。楚兵非常害怕,不得不从秦国撤军回国。而齐国很痛恨怀王背弃盟约,不肯派兵救助楚国,楚国的处境非常艰难。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识,明於治乱,娴于辞令。译文:屈原,名平,是楚王的同姓宗族。楚怀王在位是,屈原被任命为左徒。屈原见识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对国家存亡兴衰之道非常了解,对外交辞令十分熟悉。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译文:屈原在内辅佐楚王处理政务,参与制定国家的政策法令;对外负责接待各国来往楚国的宾客,应付各诸侯国与楚国之间的外交事务。楚怀王对其十分信任。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译文:上官大夫与屈原职务相同,上官大夫想在楚怀王面前与屈原争宠,所以心里十分嫉妒屈原的才能。楚王命令屈原起草法令,屈原写好了草稿,还没有最后确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译文:上官大夫看见以后就想将屈原起草好的法令拿走,但屈原没有将其拿给上官大夫;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译文:上官大夫便在楚王面前进谗言陷害屈原说:“大王命屈原起草法令,满朝公卿没有不知道的,每次一有新法令颁布,屈原就夸耀这是自己的功劳,认为除了自己没有人能够制定出这样的法令"楚王听完后很生气,于是开始疏远屈原。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译文:屈原痛恨楚怀王听信小人的谗言,不能明察小人的险恶用心,被小人的谗言和谄媚蒙蔽了自己的头脑,致使奸邪危害了公正,正直有原则的人不能被容纳,所以很忧虑,经过沉思之后,屈原写成了离骚这首诗。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译文: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天,是人产生的根源;父母双亲,是人的根本。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译文:人到了处境窘迫的时候,就会想到自己的根,所以在劳累困苦、疲倦到了极点的时候,没有不向上天呼叫的;在遭受疾病的痛苦而无法忍受的时候,没有不呼叫自己的父母的。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译文:屈原坚持正直的言行,竭尽自己的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君主,但小人却进献谗言来离间他和君主的关系,可以说是处境窘迫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译文:诚实却受到怀疑,忠心却被人陷害,怎能没有怨恨的意思呢?屈原创作离骚,就是由怨恨引起的。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译文:诗经国风部分虽然有很多描述男女之间恋爱的诗篇,但其内容不会让人感觉到淫乱,诗经小雅虽然充满了怨恨和批评,但却不鼓动人们作乱。像离骚这样的作品,可以说同时具备了两者的优点。上称帝兽,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译文:离骚的内容向前追述帝辔的事迹,近世赞许齐桓公的伟业,中间又叙述了商汤王、周武王的事迹,用来批评当时的一些弊端。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译文:阐明了道德的博大和崇高,国家兴衰存亡的道理,没有一点不是完全表达出来的。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絮,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译文:诗中的文辞都很简约、细微,诗中表达的志向高洁,品行正直,诗中描写的都是事务的细节,但内涵却非常深远,虽然诗的内容描述的都是一些身边常见的事物,但其义理却非常深远。其志絮,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译文:诗中表达的志向高洁,所以经常用香草来赞扬事物。诗中表达的品行正直,所以宁死也不愿意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自疏濯淖汗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译文:虽然他处在污泥浑水中,却能把身体洗涤干净,像蝉蜕壳一样把自己从污浊污秽中解脱出来,从而可以在尘埃以外飘浮游荡,不沾染世上的污垢,保持高洁的品质,虽然在污泥中,却不沾染污秽。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译文:从这首诗来推断屈原的志向,即使跟太阳月亮来争夺光辉,也是可以的。屈平既细,其彳笈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译文:屈原被罢黜以后,没过多久秦国便计划进攻齐国,但齐国与楚国签订了合纵盟约,关系亲密,秦惠王担心自己出兵攻打齐国时楚国会出兵援助,于是秦昭王便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带着丰厚的礼物来到楚国表示自己愿意臣服于楚怀王;日:“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原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译文:张仪对楚怀王说:“秦王很厌恶齐国,但齐国与楚国是合纵盟友关系,楚国如果能与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出商、于的六百里土地给楚国。”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译文:楚怀王贪图那六百里土地,相信了张仪的鬼话,然后与齐国绝交,还派使者到秦国去接收土地。张仪诈之日:“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译文:楚国使者到了秦国后,张仪欺骗楚国的使者说:“我与跟楚王约好的是六里土地,没有听说过六百里土地的说法。”楚国使者非常生气地离开了秦国,回到楚国,将自己受骗这一情况报告了楚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译文:楚怀王也因此暴怒,调集大军进攻秦国。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於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句,遂取楚之汉中地。译文:秦国也出兵反击,在丹地、淅地大败楚军队,斩杀八万楚国土兵,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句,秦国也乘势攻占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於蓝田。译文:楚怀王于是调动全国的军队深入秦国境内,攻打秦国,双方在蓝田交战。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译文:魏国听说以后,出兵偷袭楚国,一直打到了楚国的邓地。楚军因魏国的偷袭而感到恐惧,便从秦国撤军回到楚国。齐国因为楚国与自己绝交这一事件而非常生气,最终也没有派兵援救,楚国的处境因此非常困窘。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日:“不原得地,原得张仪而甘心焉。”译文:第二年,秦国割让汉中的土地给楚国来求和。楚怀王说:“寡人不想得到土地,只想得到张仪,这样寡人也就心甘了。”张仪闻,乃日:“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译文:张仪听说以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换取汉中的土地,是很合理的,请大王同意臣前往楚国。''到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於怀王之宠姬郑袖。译文:了楚国以后,张仪用丰厚的财物贿赂当权大臣靳尚,通过靳尚诱导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对楚王吹了一阵枕头风。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译文:楚怀王最后竟然相信了郑袖的话,再一次放走了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於齐,顾反,谏怀王日:“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译文:这时候屈原已经被楚怀王疏远,不再担任重要官职,并且在这一时期出使到了齐国,等到屈原返回楚国,向楚怀王进谏说:“大王为什么没有杀死张仪?”楚怀王这才后悔,派人去追杀张仪,却已来不及了。其彳笈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目未。译文:在此之后,各诸侯国联合出兵攻打楚国,大败楚军,诸侯联军还斩杀了楚国主将唐昧。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日:“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译文:这时,秦昭王已与楚国联姻,打算与楚怀王见一面。楚怀王打算前往秦国与秦王会面,屈原劝楚怀王说:“秦国是一个像虎狼一样贪婪的国家,大王不可以轻易相信秦王的话,大王还是不要去为妥。”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译文:这时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却劝说楚怀王前往,子兰对自己的父亲说:“为什么要拒绝秦王的好意呢,为什么要让秦王不高兴呢!“楚怀王最终还是动身前往了秦国。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彳笈,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译文:结果楚怀王刚一进入秦国的武关,秦王早已在此埋伏下军队切断了楚怀王回国的后路,秦王扣留了楚怀王,想要挟持楚怀王要挟楚国割让土地。楚怀王非常生气,没有秦国的要求。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於秦而归葬。译文:后来楚怀王逃到了赵国,赵国不敢接纳他。楚怀王无奈就又回到了秦国,最后楚怀王死在了秦国,其遗体也被送回楚国安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译文:楚怀王客死异乡后其长子楚顷襄王即位,楚顷襄王册封自己的弟弟子兰为令尹。因为子兰劝说楚怀王前往秦国与秦王会面最终导致楚怀王客死异乡,楚国人将此事归责于子Jzlo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睫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译文:屈原对子兰的种种行为也是痛心疾首,虽然身遭流放,但依然心系楚国朝政,怀念楚怀王,无时无刻不在想着重返楚国朝堂,屈原希望楚王能够幡然醒悟,希望楚王不好的习惯也能够完全改变。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译文:屈原心存国君,一心想着振兴国家、有着如何改变楚国贫弱局面的愿望,在其一篇诗作中表达了很多次。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译文:但最终还是没有什么办法,因此不能再回到朝廷,也可以根据这一点看出楚怀王最终都没有醒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译文:做为人主的无论是愚蠢还是聪明,无论是贤能还是不贤能,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让自己有所作为的,提拔贤土来辅佐自己;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译文:但是国家灭亡、家族破灭这样的事情连续不断地发生,而圣明的君王把国家治理得安定、富强的局面已经几代人都没有看到了,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所说的忠臣并不忠诚,所说的贤臣并不贤能。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於郑袖,外欺於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译文:楚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责,所以在国内被郑袖迷惑,在国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这样的贤臣,却相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这样的奸臣。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译文:这也最终导致了楚国在军事上失败,国土削减,丢失了六郡的土地,楚怀王自己也客死秦国,受到天下人的耻笑。这就是不了解人带来的灾祸。易日:“井泄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译文:易经中说道:“水井疏浚干净了,却没有人来喝水,我的心里因此感到难过,因为水是可以从井里打上来饮用的。君王贤明,那么所有人都可以得到福分。”楚怀王这样不贤明,哪里值得拥有福分啊!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译文:令尹子兰听说屈原对自己有怨言,非常生气,最终子兰安排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了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很生气,下令放逐了屈原。屈原至於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译文:屈原在流放途中到达长江边,披散着头发,一边在沼泽的边上走,一边吟唱着诗歌。他脸色憔悴,身体干枯瘦弱。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译文:一个渔翁看到他就问道:“先生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译文:屈原说:“整个世界都肮脏污浊,只有我是干净的;所有人都喝醉了,唯独我是清醒的,这是我被放逐的原因。”渔父日:“夫圣人者,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译文:渔翁说道:“圣人不会被俗事所阻碍,而能够根据世界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整个世界都变得污浊,为什么不顺着流水扬起波浪呢?众人皆醉,何不含甫其糟而歆其醵?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译文:大家都喝醉了,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呢?为什么一定要保留美玉一般的高洁品质,却使自己被流放呢?”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译文:屈原说:“我听说,刚刚洗完头发的人,一定会伸手弹弹自己的帽子,刚刚洗完澡的人,一定会抖抖衣服,人们又有谁愿意让自己干净的身体被污浊的外物所污染呢!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蟆乎!”译文:我宁可跳进江中的水流,葬身在鱼肚子里也不让我这洁白无瑕的品质蒙受世俗的污染!”乃作怀沙之赋。其辞曰:译文:于是屈原创作了一首怀沙。诗中写道:陶陶孟夏兮,草木莽莽。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胞兮窈窈,孔静幽墨。冤结纤轸兮,离愍之长鞠;抚情效志兮,俯讪以自抑。刑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易初本由兮,君子所鄙。章画职墨兮,前度未改;内直质重兮,大人所盛。巧匠不斫兮,孰察其揆正?玄文幽处兮,目蒙谓之不章;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变白而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皇在敛兮,鸡雉翔舞。同糅玉石兮,一而相量。夫党人之鄙妒兮,羌不知吾所臧。任重载盛兮,陷滞而不济;怀瑾握瑜兮,穷不得余所示。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诽骏疑桀兮,固庸态也。文质疏内兮,众不知吾之异采;材朴委积兮,莫知余之所有。重仁袭义兮,谨厚以为丰;重华不可悟兮,孰知余之从容!古固有不并兮,岂知其故也?汤禹久远兮,邈不可慕也。惩违改忿兮,抑心而自强;离滑而不迁兮,原志之有象。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含忧虞哀兮,限之以大故。乱日:浩浩沅湘兮,分流汩兮。脩路幽拂兮,道远忽兮。曾险怪悲兮,永叹慨兮。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谓兮。怀情抱质兮,独无匹兮。伯乐既殁兮,骥将焉程兮?人生禀命兮,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馀何畏惧兮?曾伤爰哀,永叹喟兮。世溷不吾知,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兮,原勿爱兮。明以告君子兮,吾将以为类兮。於是怀石遂自汨罗以死。译文:在写完这首诗以后,屈原就抱着石头跳进汨罗江自杀而死。屈原既死之彳笈,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译文:屈原死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这些文人,他们都喜好文学,而且凭借辞赋获得了人们的称道;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彳笈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译文:这些人都只是学习了屈原含蓄委婉的文学风格,但最终却没有一个敢于直言进谏。此后楚国一天天地衰弱下去,几十年以后最终被秦国灭亡。自屈原沈汨罗彳笈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译文:从屈原跳汨罗江自杀以后,过了一百多年,汉朝出了一位名士名叫贾生,贾生在担任长沙王太傅的职务时,路过湘水,于是就写了一篇辞赋投进了江水里面,以此来凭吊屈原。贾生名谊,雒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於郡中。译文:贾生名叫贾谊,雒阳人。十八岁那年,贾谊因为能够背诵、默写诗经尚书而在当地很有名气。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译文:吴廷尉在做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很有才学,就将其招到官府中担任职务,对他非常宠信。汉文帝刚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治理本郡的政绩卓著,排名为全国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徵为廷尉。译文:而且吴廷尉与李斯还是同乡,还曾经向李斯学习过,就提拔他做了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译文:吴廷尉于是对汉文帝说贾谊非常年轻,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汉文帝于是就征召贾谊做了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译文:这时贾谊只有二十多岁,是博士中年龄最小的。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译文:每当皇帝的诏令颁布,让博士们发表意见,各位老先生都没有话说,而贾谊却全都回答上来了,每个人都觉得贾谊说出了他们心里想说的话。诸生於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译文:各位博士都认为贾谊很有才能,自己不如他。汉文帝非常高兴,破格提拔了贾谊,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译文:贾谊认为从汉朝创建到汉文帝时已经过了二十多年,天下和谐融洽,正应该改正历法,改换服饰的颜色,制定法律和制度,决定官职的名称,恢复礼乐制度;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译文:于是详细地起草了各种事物的仪式、章法,崇尚黄色,尊崇五行学说,创立官职的名称,全部改换了秦朝的旧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译文:汉文帝刚刚即位的时候,因为谦恭礼让而没有来得及施行这一系列政策。但各项法令的更改和确定,以及诸侯必须到自己的封国上任等事宜,这些规定都是贾谊起草并制定的。於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译文:于是汉文帝就主张任命贾谊为公卿。但是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妒忌贾谊;乃短贾生日:“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译文: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刚刚学了点东西,就想着独揽大权,混乱朝纲。”於是天子彳发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译文:汉文帝听了这些人的话以后,也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贾谊的意见,后来汉文帝将贾谊贬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遹去,意不自得。译文:贾谊辞别了汉文帝,前往长沙,贾谊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认为自己在这种地方生活必定不会长命,又因为是被贬到长沙去的,所以心里不是很高兴。等到贾谊渡过湘水时,贾谊写了一篇赋来凭吊屈原。这篇赋是这样写的: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其辞曰:共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沈汨罗。造在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陨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鸥枭翱翔。阊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谓伯夷贪兮,谓盗跖廉;莫邪为顿兮,铅刀为金舌。于嗟嘿曙兮,生之无故!斡弃周鼎兮宝康瓠,腾驾罢牛兮骏蹇驴,骥垂两耳兮服盐车。章甫荐屣兮,渐不可久;嗟苦先生兮,独离此咎!讯曰:已矣,国其莫我知,独埋郁兮其谁语?凤漂漂其高谴兮,夫固自缩而远去。袭九渊之神龙兮,沏深潜以自珍。弥融煽以隐处兮,夫岂从蜷与蛭螟?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使骐骥可得系羁兮,岂云异夫犬羊!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辜也!瞒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凤皇翔于千仞之上兮,览德军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兮,摇增翩逝而去之。彼寻常之汗渎兮,岂能容吞舟之鱼!横江湖之鳍婚兮,固将制於蚁蟋。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鹃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译文:贾谊做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有一次一只猫头鹰飞进了贾谊的住处,停在他的座位旁边楚人命鹃曰“服贾生既以遹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其辞曰:译文:楚国人把猫头鹰称为“服贾谊已经认为自己是因为被贬才来到长沙的,而长沙地势低,空气潮湿,因此贾谊认为自己寿命不会长久,很是伤感,就又写了一篇赋来安慰自己。这篇赋写道:单阕之岁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施兮,服集予舍,止于坐隅,貌甚间暇。异物来集兮,私怪其故,发书占之兮,英言其度。曰“野鸟入处兮,主人将去请问于服兮:“予去何之?吉乎告我,凶言其蓄。淹数之度兮,语予其期。”服乃叹息,举首奋翼,口不能言,请对以意。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斡流而迁兮,或推而还。形气转续兮,变化而嬉。沏穆无穷兮,胡可胜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彼吴强大兮,夫差以败;越栖会稽兮,句践霸世。斯游遂成兮,卒被五刑;傅说胥靡兮,乃相武丁。夫祸之与福兮,何异纠耀。命不可说兮,孰知其极?水激则旱兮,矢激则远。万物回薄兮,振荡相转。云蒸雨降兮,错缪相纷。大专槃物兮,块轧无垠。天不可与虑兮,道不可与谋。迟数有命兮,恶识其时?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忽然为人兮,何足控拎;化为异物兮,又何足患!小知自私兮,贱彼贵我;通人大观兮,物无不可。贪夫徇财兮,烈土徇名;夸者死权兮,品庶冯生。述迫之徒兮,或趋西东;大人不曲兮,亿变齐同。拘土系俗兮,粉如囚拘;至人遗物兮,独与道俱。众人或或兮,好恶积意;真人淡漠兮,独与道息。释知遗形兮,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乘流则逝兮,得抵则止;纵躯委命兮,不私与己。其生若浮兮,其死若休;澹乎若深渊之静,氾乎若不系之舟。不以生故自宝兮,养空而浮;德人无累兮,知命不忧。细故楼舞兮,何足以疑!彳度岁馀,贾生徵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译文:过了一年多的时间,贾谊又被汉文帝召见。汉文帝坐在宣室里,接受神灵的赐福保佑。此时汉文帝因为对鬼神之事产生了兴趣,就询问贾谊鬼神的根源到底是什么。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译文:贾谊乘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了半夜,文帝听得入神了,不知不觉就把自己的坐席向前移动。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译文:听贾谊说完以后,汉文帝说:“我这么长时间没有见到贾谊先生,自觉在学问方面能够超过他,现在看来,我还是不如他啊。“没过多久,汉文帝就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译文: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很受汉文帝的宠爱,而且梁怀王还喜好读书,所以汉文帝安排贾谊当他的老师。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译文:汉文帝又册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为侯爵。贾谊劝说汉文帝,认为国家灾难的兴起就要从这里开始了。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译文:贾谊多次向汉文帝上疏,说有些诸侯的封地往往是好几个郡连在一起,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可以慢慢削减诸侯的封地。汉文帝不听贾谊的劝谏。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彳发。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馀,亦死。译文:过了几年,梁怀王在骑马的时从马上摔下来受伤而死,没有后代。贾谊非常伤心,认为自己这个老师没有当好,哭了一年多的时间,也抑郁而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译文:贾谊去世时年仅三十三岁。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而贾嘉最好学,世其家,与余通书。至孝昭时,列为九卿。译文:等到汉文帝去世时,汉武帝已经继位为帝,武帝提拔贾谊的两个孙子做了郡守,其中贾嘉最喜欢学习,继承了贾谊的家风,贾嘉与我有过书信往来。到汉昭帝时,职位在九卿的行列。太史公日: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译文:太史公说:我读了离骚天问招魂哀郢这些诗歌以后,对屈原的感情和心志都非常同情。遍长沙,观屈原所自沈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译文:后来我来到长沙,看到屈原沉江自杀的地方,常常为他流泪,在想象中见到他本人的模样。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译文:等到看到贾谊凭吊屈原的那篇赋,又觉得奇怪,屈原凭借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会不接受他呢,可他偏偏沉江自杀了。读服乌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译文:等到读了服鸟赋以后,把生存和死亡看成一样的,看轻官场中的去或留,又有些茫然,不知道何去何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