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_T7677-2023湿陷性黄土地区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规范(正式版).docx
-
资源ID:991553
资源大小:203.01KB
全文页数:1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SY_T7677-2023湿陷性黄土地区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规范(正式版).docx
ICS75-010CCSP71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76772023湿陷性黄土地区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规范Specificationfordesignofpetroleumandnaturalgasengineeringincollapsibleloessregions2023-05-26 发布2023-11-26实施国家能源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规范SpecificationfordesignofpetroleumandnaturalgasengineeringincollapsibleloessregionsSY/T76772023主编部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批准部门:国家能源局施行日期:2023年11月26日石油工业出版社2023北京国家能源局公告2023年第4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能源标准化管理办法,国家能源局批准新能源基地送电配置新型储能规划技术导则等310项能源行业标准(附件1)、CodeforSeismicDesignofHydropowerProjects等19项能源行业标准外文版(附件2),现予以发布。附件:能源行业标准目录(节选)国家能源局2023年5月26日附件能源行业标准目录(节选)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代替标准采标号出版机构批准日期实施日期267SY/T00692023原油稳定设计规范SY/T00692008石油工业出版社2023-05-262023-11-26268SY/T00712023油气集输管道组成件选用规范SY/T00712010石油工业出版社2023-05-262023-11-26269SY/T00762023天然气脱水设计规范SY/T00762008石油工业出版社2023-05-262023-11-26270SY/T00812023原油热化学沉降脱水设计规范SY/T00812010石油工业出版社2023-05-262023-11-26271SY/T05232023油田水处理过滤器SY/T05232008石油工业出版社2023-05-262023-11-26272SY/T06102023地下水封洞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Y/T06102008石油工业出版社2023-05-262023-11-26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代替标准采标号出版机构批准日期实施日期273SY/T4113.102023管道防腐层性能试验方法第10部分:冲击强度测试SY/T00671999SY/T00402013石油工业出版社2023-05-262023-11-26274SY/T4113.112023管道防腐层性能试验方法第11部分:漏点检测SY/T00631999石油工业出版社2023-05-262023-11-26275SY/T4113.122023管道防腐层性能试验方法第12部分:耐水浸泡SY/T00642000石油工业出版社2023-05-262023-11-26276SY/T41252023钢质管道焊接规程SY/T41252013石油工业出版社2023-05-262023-11-26277SY/T53332023钻井工程设计规范SY/T53332012石油工业出版社2023-05-262023-11-26278SY/T5374.22023固井作业规程第2部分:特殊固井SY/T5374.22006石油工业出版社2023-05-262023-11-26279SY/T54122023下套管作业规程SY/T54122016石油工业出版社2023-05-262023-11-26代替标准采标号出版机构批准日期实施日期SY/T55852014石油工业出版社2023-05-262023-11-26SY/T63742016石油工业出版社2023-05-262023-11-26SY/T68042010石油工业出版社2023-05-262023-11-26SY/T68412011石油工业出版社2023-05-262023-11-26SY/T68482012石油工业出版社2023-05-262023-11-26SY/T69662013石油工业出版社2023-05-262023-11-26SY/T69672013石油工业出版社2023-05-262023-11-26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280SY/T55852023地震勘探电缆281SY/T63742023油气田生产系统经济运行规范机械采油系统282SY/T68042023海洋平台钻机设施布置要求283SY/T68412023电法勘探时频电磁仪284SY/T68482023地下储气库设计规范285SY/T69662023输油气管道工程安全仪表系统设计规范286SY/T69672023油气管道数字化系统设计规范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代替标准采标号出版机构批准日期实施日期2023-11-26287SY/T70222023油气输送管道工程顶管法隧道穿越设计规范SY/T70222014石油工业出版社2023-05-26288SY/T70232023油气输送管道工程盾构法隧道穿越设计规范SY/T70232014石油工业出版社2023-05-262023-11-26289SY/T73192023气田生产系统节能监测规范SY/T73192016石油工业出版社2023-05-262023-11-26290SY/T7675.12023注入气一地层流体相态物性测试方法第1部分:注气膨胀实验石油工业出版社2023-05-262023-11-26291SY/T76762023石油天然气钢质管道全自动超声检测石油工业出版社2023-05-262023-11-26292SY/T76772023湿陷性黄土地区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规范石油工业出版社2023-05-262023-11-26293SY/T76782023二氧化碳驱油田站内工艺管道施工技术规范石油工业出版社2023-05-262023-11-26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294SY/T76792023二氧化碳驱油田集输管道施工技术规范295SY/T76802023石油类污染场地岩土工程勘察与修复技术规范296SY/T76812023油气田生产系统经济运行规范注汽系统297SY/T76822023高含水油泥脱水干化及污染控制技术规范298SY/T76832023液化天然气带压密封技术规范299SY/T76842023大型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储罐检测技术规范300SY/T76852023陆地节点地震仪代替标准采标号出版机构批准日期实施日期石油工业出版社2023-05-262023-11-26石油工业出版社2023-05-262023-11-26石油工业出版社2023-05-262023-11-26石油工业出版社2023-05-262023-11-26石油工业出版社2023-05-262023-11-26石油工业出版社2023-05-262023-11-26石油工业出版社2023-05-262023-11-26代替标准采标号出版机构批准日期实施日期石油工业出版社2023-05-262023-11-26石油工业出版社2023-05-262023-11-26石油工业出版社2023-05-262023-11-26石油工业出版社2023-05-262023-11-26石油工业出版社2023-05-262023-11-26石油工业出版社2023-05-262023-11-26石油工业出版社2023-05-262023-11-26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301SY/T76862023储气库库存评价技术规范302SY/T76872023气藏型储气库动态分析技术规范303SY/T76882023气藏型储气库老井封堵技术规范304SY/T76892023盐穴储气库腔体设计技术要求305SY/T76902023盐穴储气库造腔工程技术要求306SY/T76912023盐穴型储气库地面工程设计规范307SY/T76922023石油天然气钻采设备海洋钻井隔水管检验、修理与再制造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代替标准采标号出版机构批准日期实施日期308SY/T76932023石油天然气钻采设备防喷器胶芯石油工业出版社2023-05-262023-11-26309SY/T76942023石油天然气钻采设备井品的采油神的性理石油工业出版社2023-05-262023-11-262023-11-26310SY/T76952023石油工业标准化文件的俄文译本通用表述石油工业出版社202F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20年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及外文版翻译计划的通知(国能综通科技(2020)106号)的要求,本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近年湿陷性黄土地区石油天然气工程的建设经验,参考国内相关设计规范,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本规范主要技术内容分为8章和2个附录,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勘察、地基基础措施、防水措施、结构措施、油气管道线路和穿跨越工程等。本规范由国家能源局负责管理,由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工程建设专业标准化委员会负责日常管理,由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升华路6号CPECC大厦,邮政编码:610041)o本规范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长庆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李正才宋伟谢健白宇恒曹奇林傅贺平陈渝陈杰亢会明秦慧艳王晓峰童富良王慧灵李佳薛文奇王畅梅川何堀付开伟唐丹沈选忠刘小平朱利捷闵祥兵王东源张振永叶伟林唐昊卿春和周泸黄鹏陈万本规范主要审查人:朱武卫王小林王冰怀董忠级刘天宇周兴辉司建国郭志强王金国魏万鸿陈思佚林冉张文红武学勇1 总则12 术语23 基本规定34 勘察64.1 一般规定64.2 站场建筑物94.3 储罐134.4 油气管道穿越154.5 油气管道跨越175 地基基础措施205.1 一般规定205.2 地基处理245.3 基础设计256 防水措施286.1 基本防水措施286.2 检漏防水措施356.3 严格防水措施376.4 侧向防水措施377 结构措施398 油气管道线路和穿跨越工程418.1 线路及穿越工程418.2 跨越工程44附录A建筑物类别划分46附录B黄土隧道围岩基本分级表48标准用词说明49引用标准名录50附:条文说明51Contents1 Generalprovisions12 Terms23 Basicrequirements34 Geotechnicalinvestigation64.1 Generalrequirements64.2 Thebuildingsofstation94.3 Storagetank134.4 Oilandgaspipelinecrossing154.5 Oilandgaspipelineaerialcrossing175 Foundationtreatmentmeasures205.1 Generalrequirements205.2 Groundtreatment245.3 Designoffoundation256 Waterproofmeasures286.1 Basicwaterproofmeasures286.2 1.eakdetectionandwaterproofmeasures356.3 Strictwaterproofmeasures376.4 1.ateralwaterproofmeasures377 Structuralmeasures398 Oilandgaspipelineforcrossingandaerialcrossingengineering418.1 Pipelineandcrossingengineering418.2 Aerialcrossingengineering44AppendixAClassificationofbuildingtypes46AppendixBBasicclassificationtableofsurroundingrockofloesstunnel48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code491.istofquotedstandards50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51.o.为规范湿陷性黄土地区石油天然气工程建筑物(包括构筑物)的勘察与设计,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保护环境、经济合理、节约能源,制定本规范。1. 0.2本规范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石油天然气工程建筑物的勘察与设计。1.0.3湿陷性黄土地区石油天然气工程建筑物的勘察与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2术语2. 0.1湿陷性黄土collapsibleloess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的黄土。2. 0.2非湿陷性黄土noncollapsibleloess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无显著附加下沉的黄土。2. 0.3自重湿陷性黄土loesscollapsibleunderoverburdenpressure在上覆土的饱和自重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产生显著附加下沉的湿陷性黄土。2. 0.4非自重湿陷性黄土loessnoncollapsibleunderoverburdenpressure在上覆土的饱和自重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不产生显著附加下沉的湿陷性黄土。2. 0.5湿陷等级Collapsibilitygradeofloess根据湿陷性黄土的自重湿陷量计算值或实测值和湿陷量计算值,划分湿陷性黄土湿陷性强烈程度的等级。3基本规定3.0.1建筑物的分类,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高度、体形、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的大小和对不均匀沉降限制的严格程度等因素分为甲、乙、丙、丁四类。建筑物的分类原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标准GB500252018表3.0.1的有关规定。2根据基础结构形式、变形刚度、连接方式及重要性等,建筑物各单元可划分为不同类别,也可划分为同一类别。建筑物类别的划分可结合本规范附录A确定。3.0.2湿陷性黄土场地上的建筑物,应根据场地湿陷类型、地基湿陷等级和地基处理后下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湿陷起始压力值或剩余湿陷量,并结合当地建筑经验和施工条件,综合确定防止或减小建筑物地基浸水湿陷的设计措施。防止或减小建筑物地基浸水湿陷的设计措施可按表3.0.2执行。表3.0.2防止或减小建筑物地基浸水湿陷的设计措施编号设计措施1(1)消除地基的全部或部分湿陷量卅J基基Klll1+jfc,(2)将基础设置在非湿陷性土层上措施(3)采用桩基础穿透全部湿陷性黄土层(D基本防水措施:在总图、建筑、给排水及消防、热工与暖通、工艺等专业的设计上采取防水措施,防止雨水或生产、2防水措施产活用水的渗漏(2)检漏防水措施:在基本防水措施的基础上,对防护范围内的地下管道增设检漏管沟和检漏井编号设计措施(3)严格防水措施:在检漏防水措施的基础上,提高防水地面、排水沟、检漏管沟和检漏井等设施的材料标准,如增设可靠的防水层、采用钢筋混凝土排水沟等防水措施(4)侧向防水措施:在建筑物周围采取防止水从建筑物外侧渗入地基中的措施,如设置侧向防(隔)水带、增大地基整片处理的防护范围或设置封闭地面等结构措施减小或调整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或使结构适应地基的变形3.0.3建筑物应采取以地基基础措施为主,并与结构措施和防水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措施。油气输送管道线路、穿越和跨越应采取以主体工程的设计为主,并与水工保护和水土保持的设计相结合的综合措施。3.0.4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上的建筑物,当室内地面有严格要求时,应增设厚度不小于15Omm的灰土或水泥土垫层,并应采取检漏防水措施或严格防水措施。垫层的压实系数不应小于0.95o3.0.5石油天然气站场或阀室围墙以内的车行道路、给水排水管道、供热管道等,应根据场地湿陷类型和自重湿陷量大小、与建筑物的距离及建筑物地基剩余湿陷量等综合确定地基处理措施和防水措施。3. 0.6建筑物防护范围内的储水构筑物,当技术经济合理时,宜架空明设于地面或地下室地面以上。3.0.7建筑物使用期间,当湿陷性黄土场地的地下水位有可能上升至地基压缩层的深度以内时丁建筑的设计措施除应符合本规范第5章、第6章、第7章的规定外,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标准GB50025-2018附录F的有关规定。3.0.8对甲类建筑,以及设计单位认为有必要的乙类建筑,应-4-在设计文件中注明沉降测量基准点和沉降监测点标志的位置,并提出施工和使用期间沉降观测的要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和地下水位观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标准GB50025的有关规定。3.0.9湿陷性黄土场地上建筑物的设计文件中应附有建筑物和管道的使用与维护要求,建筑物和管道的使用与维护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标准GB50025的有关规定。3.0.10湿陷性黄土地区的非湿陷性场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有关规定。3.0.11对地下水位变化幅度较大或变化趋势不利的地段,应布置监测井对地下水位的变化动态进行长期观测。3.0.12在同一建筑范围内,地基土的压缩性和湿陷性变化不宜过大,且主要建筑物宜布置在地基湿陷等级较低的地段。4.1一般规定4.L1湿陷性黄土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应查明或试验确定下列岩土参数,应对场地、地基作出岩土工程评价,并应对地基处理措施提出建议。1建筑类别为甲类、乙类时,场地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下限深度。2自重湿陷系数、湿陷系数及湿陷起始压力随深度的变化。3不同湿陷类型场地、不同湿陷等级地基的平面分布。41.2湿陷性黄土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除应符合本规范第4.L1条及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标准GB50025和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标准GB/T50568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查明工程场地及其周边的地形地貌等工程地质条件。2应查明地下水及河、沟、湖、库、雨水等地表水的汇聚与排泄。3应查明场地黄土地层的时代、成因。4应查明地基土垂直向和水平向的渗透性。5场地存在大面积挖填方时,应查清挖填方的范围、厚度、原始地面高程和初始的地形地貌等,评估填挖方对水环境及湿陷性的影响,以及填挖方形成的边坡及隐形边坡的稳定性。6应调查地下水位变化、地表水及场地周边灌溉情况,并应评估地下水上升、侧向水渗入和地表水汇聚、排泄、下渗对建筑物的影响,提出工程处理建议。4.1.3 勘察阶段可划分为场址选择或可行性研究、初步勘察及详细勘察三个阶段。对场地较小、地质条件简单或邻近场地已有工程资料或建筑经验的地区,可简化勘察阶段。对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或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宜进行施工勘察或补充勘察。4.1.4 岩土工程勘察前,应搜集、分析已有资料及设计委托要求,根据勘察阶段及工程场地条件,结合工程类型及建筑物的建筑类别、特点,明确勘察重点,制订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纲要。勘察工作纲要应按下列条件和要求编制:1不同的勘察阶段。2场地及其附近已有的工程地质资料和地区建筑经验。3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黄土层的分布和湿陷性变化特点。4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对地下水上升、侧向水侵入和地面水汇聚、排泄的评估。5工程规模,建筑物的类别、特点,设计和施工要求。4.1.5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可分为下列三类:1简单场地:地形平缓,地貌、地层简单,场地湿陷类型单一、地基湿陷等级变化不大。2中等复杂场地:地形起伏较大,地貌、地层较复杂,局部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场地湿陷类型、地基湿陷等级变化较大。3复杂场地:地形起伏很大,地貌、地层复杂,不良地质现象广泛发育,场地湿陷类型、地基湿陷等级分布复杂,地下水变化幅度大或变化趋势不利。4.1.6工程地质测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和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标准GB50025的有关规定。4.1.7勘探和取样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标准GB50025和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的有关规定。4.1.8评价湿陷性用的不扰动土样应为I级土样,且应保持其天然的结构、密度和湿度。4.1.9不扰动土样的采取应符合下列规定:1取土勘探点中,应有足够数量的探井,其数量应为取土勘探点总数的1312,并不宜少于3个。2探井的深度,宜穿透湿陷性黄土层。3探井中取样,竖向间距宜为1m,土样直径不宜小于120mmO4钻孔中取样,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标准GB500252018附录E的规定执行。4.1.10 钻孔、探井等使用完毕后,应用原土分层夯实回填,且密实度不应小于该场地天然黄土的密度。4.1.11 湿陷性黄土地基承载力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甲类、乙类建筑,宜根据静载荷试验或其他原位测试结果,结合土性指标及工程实践经验综合确定。2当有充分依据时,对丙类、丁类建筑,可根据当地经验确定。3对天然含水量小于塑限含水量的土,可按塑限含水量确定。4.1.12 黄土湿陷性试验、工程性质及湿陷性评价,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标准GB50025的有关规定。4.1.13 湿陷性黄土地区油气管道线路的岩土工程勘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标准GB/T50568的有关规定。4.1.14 1,14场址选择或可行性研究勘察应对拟选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做出评价,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搜集区域地质、地形地貌、地震、矿产、水文、气象及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岩土工程资料和地区建筑经验。2应通过踏勘了解拟建场地的黄土地貌和黄土层的地质时代、成因、厚度、地下水位及地下水的分布特点等工程地质8条件。3应调查影响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环境问题。4应初步分析场地湿陷类型、地基湿陷等级和湿陷下限,评估可能采用的地基基础类型及其优缺点;当已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开展满足本勘察阶段要求的工程地质测绘、勘探和测试工作。5当有两个及以上拟选场址时,应进行方案比选分析,并提出明确比选意见。4.L15初步勘察应进行下列工作:1初步查明场地地层结构、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场地湿陷类型、地基湿陷等级、湿陷下限及其在不同区段内的差异。2初步查明场地地下水的类型与埋深、场地及周边范围内地表水汇集和排泄情况,分析地下水与地表自然水体(系)的联系特点,预估地下水位季节性变化幅度和升降可能性。3查明场地内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和危害程度。4结合岩土工程条件分析总平面布置的合理性,对不同类型建筑的地基基础方案和地质环境防治措施做出分析建议,提出岩土设计参数的初步取值。5当有基坑工程时,初步分析评价与基坑工程相关的基坑开挖与支护、工程降水方案。6对场地整平及边坡工程方案提出初步建议。7当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时,对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做出初步评价。8调查季节性冻土地区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9初步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1.1.1 建筑物4.2. 1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物的岩土工程勘察,应在搜集建筑9-物的建筑类别、上部荷载、基础形式、基础埋置深度和变形要求、地下管道埋深等方面资料的基础上进行。1.1.2 初步勘察应符合下列规定:1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时应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其比例尺可采用1:5001:2000。2勘探线应沿地貌单元的纵、横剖面线方向或分界线及其垂直线方向布置,且每个地貌单元上均应有勘探点。3在微地貌单元分界地带应加密勘探点,黄土沟谷谷底应有勘探线或勘探点。4勘探点的间距和深度宜分别按表4.2.2-1、表4.2.2-2确定,工程重要性等级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的有关规定确定。5取样和原位测试勘探点在平面布局上应具控制性,应按地貌单元布置,其数量不应少于全部勘探点的1/2,控制性勘探点宜占勘探点总数的1513°6湿陷性试验的土样采取时,每个主要土层取不扰动土样进行试验不应少于6组。7当根据地区建筑经验难以确定场地湿陷类型时,甲类建筑和乙类中的重要建筑物应进行现场试坑浸水试验测定自重湿陷量和自重湿陷下限深度。表4.2.2-1初步勘察勘探线、勘探点间距(In)地貌单元勘探线间距勘探点间距黄土嫄100150120-160黄土梁、第,黄土斜坡、黄土阶地7512080、120黄土沟谷5010050-801.1.3 详细勘察应按单体建筑物或建筑物群提供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应对建筑物地基做出岩土工程评价,并应对基础类型、基础形式、地基处理、基坑支护、工程降水及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等提出建议,应进行下列工作:表4.2.2-2初步勘察勘探点深度(m)工程重要性等级一般性勘探点控制性勘探点一级(重要工程)2530穿透湿陷性黄土层并不宜小于40m二级(一般工程)2025穿透自重湿陷性土层或不宜小于30m三级(次要工程)1520穿透自重湿陷性土层或不宜小于25m注:本表中勘探深度内遇稳定地下水位或非湿陷性坚实地层时,部分勘探点可终孔。1应查明场地的地层结构、场地湿陷类型、地基湿陷等级,甲类和乙类建筑还应查明湿陷下限。2应查明建筑物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并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3应查明各建筑物范围内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并对每层湿陷性土层选取典型土样测试不同压力下的湿陷系数,绘制该层的压力一湿陷系数(p-3)曲线,分析湿陷起始压力、强度与变形指标沿深度的变化特点。4应根据地下水类型、埋深,结合上部结构物特性和周边环境条件,分析地基浸水湿陷的可能性和程度。5对需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应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其变形特征,必要时进行沉降验算。6应提出适宜的地基处理或基础方案并进行分析;对处理深度和主要技术参数应提出建议。7应查明场地内不良地质作用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和危害程度,提出防治措施建议。8有深基坑和降水施工时,分析评估坑壁稳定性及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并提供相关计算参数;复杂场地宜进行专项研究。9应查明场地内有无地下坑穴分布。10在季节性冻土地区,应提供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11应判定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12当有压缩机等动力设备时,宜在设备基础处进行孔内波速测试,提供设计所需的地基动力特征参数。设计要求进行块体基础振动测试时,应按照设计要求提供地基刚度系数和阻尼比等动力参数,测试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GB/T50269的有关规定。13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的边坡宜进行专门勘察工作。4.2.4详细勘察应符合下列规定:1勘探点宜按建筑物周边、角点或基础中心布置,对基础位置未确定的建筑物,可按建筑物单体或建筑物群的范围布置。2勘探点间距宜按表4.2.4确定。3同一建筑物范围内的主要受力层或有影响的下卧层起伏较大时,勘探点应予以加密。4重大设备基础应单独布置勘探点,重大的动力机器基础和高耸构筑物勘探点不宜少于3个。5勘探点深度应大于地基压缩层深度,且满足评价湿陷等级的深度需要,甲类、乙类建筑还应穿透湿陷性土层,对桩基工程还应满足验算沉降的要求。6采取不扰动土样和原位测试的勘探点不应少于全部勘探点的2/3,且取样勘探点不应少于全部勘探点的1/3。表4.2.4详细勘察勘探点间距(m)场地类别勘探点间距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复杂场地102020303040续表4.2.4场地类别勘探点间距甲类乙类丙类、丁类中等复杂场地203030404050简单场地304040505060注:建筑物类别按所在区域内建筑类别最高的确定。1.1.14.3. 1湿陷性黄土地区储罐的岩土工程勘察,应在搜集建筑物上部荷载、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和变形要求等方面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且宜分阶段进行勘察。1.1.2 初步勘察应符合下列规定:1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时,应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其比例尺可采用1:5001:2000。2勘探线应沿地貌单元的纵、横剖面线方向或分界线及其垂直线方向布置,且每个地貌单元上均应有勘探点。3在微地貌单元分界地带应加密勘探点,黄土沟谷谷底应有勘探点。4勘探点的间距宜按表4.3.2确定。5取样和原位测试勘探点在平面布局上应具控制性,应按地貌单元布置,其数量不应少于全部勘探点的1/2,控制性勘探点宜占勘探点总数的1/51/3。6勘探点的深度宜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标准GB/T50568由罐底圈内直径确定,且控制性勘探点应穿透湿陷性黄土层,并不宜小于40m,一般性勘探点的深度不宜小于30m。7湿陷性试验的土样采取时,每个主要土层取不扰动土样进行试验不应少于6组。8当根据地区建筑经验难以确定场地湿陷类型时,应进行现场试坑浸水试验测定自重湿陷量和自重湿陷下限深度。表4.3.2初步勘察勘探线、勘探点间距(In)地貌单元勘探线间距勘探点间距黄土城15020080120黄土梁、加,黄土斜坡、黄土阶地751505080黄土沟谷5010020501.1.3 详细勘察应包括下列工作内容:1查明每个储罐的地层结构、场地湿陷类型、地基湿陷等级,建筑类别为甲类和乙类的储罐还应查明湿陷下限。2查明各储罐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对每层湿陷性土层选取典型土样测试不同压力下的湿陷系数,绘制该层的压力一湿陷系数(p-3)曲线;分析湿陷起始压力、强度与变形指标沿深度的变化特点。3根据地下水类型、埋深,结合上部结构物特性和周边环境条件,分析地基浸水湿陷的可能性和程度。4查明地基压缩层计算深度内的岩土分布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影响地基稳定的不良地质条件,地下水成因、类型、补给和排泄条件及腐蚀性。5提出适宜的地基处理或基础方案并进行分析,对处理深度和主要技术参数提出建议。6查明场地内不良地质作用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和危害程度,提出防治措施建议。1.1.4 详细勘察应符合下列规定:1勘探点数量及布置方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标准GB/T50568的有关规定。2勘探点间距宜按表4.3.4确定。3单个储罐范围内的主要受力层或有影响的下卧层起伏较大时,勘探点应予以加密。4中、低压缩性土勘探点的深度,应大于附加应力等于上覆土层有效自重压力20%的深度;高压缩性土勘探点的深度,应大于附加应力等于上覆土层有效自重压力10%的深度。当建筑类别为甲类或乙类时,勘探点的深度应穿透湿陷性土层,并满足评价地基湿陷等级的深度需要。对于桩基工程,勘探点的深度还应满足验算沉降的要求。5采取不扰动土样和原位测试的勘探点不应少于全部勘探点的2/3,且取样勘探点不宜少于全部勘探点的1/2。表4.3.4详细勘察勘探点间距(m)场地类别勘探点间距复杂场地1030中等复杂场地2040简单场地30504.4油气管道穿越1.1.1 4.1湿陷性黄土地区油气管道穿越的岩土工程勘察应结合穿越方式查明山体、水域、冲沟及穿越段两侧的岩土工程条件,对拟选穿越段的工程地质及水域、冲沟等工程水文地质条件作出评价,提供设计所需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1.1.2 油气管道采用挖沟法及水平定向钻穿越河流、山体及冲沟时,岩土工程勘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标准GB/T50568的有关规定。1.1.3 斜井穿越的岩土工程勘察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标准GB/T50568的有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查明边坡的形态、黄土地层的结构特征及其水文地质条件,黄土冲沟、陷穴和落水洞、滑坡、错落等不良地质作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2应查明新老黄土及土石界面的地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