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环保工作的主要措施及成就.docx

    • 资源ID:992929       资源大小:46.74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环保工作的主要措施及成就.docx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环保工作的主要措施及成就非常高兴有机会就“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环保工作情况跟大家进行交流。我想先用两句话把环保工作做个定位。第一句就是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句话,生态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主力军。这次报告主要讲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十二五”以来,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认识、新部署和新要求。第二,是在这样一个新的部署下,我们“十二五”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哪些成效。第三,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全社会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共同行动。一、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认识新部署新要求我们人类有一个弱点,就是对自己拥有的东西往往不大珍惜,失去的时候才感觉到珍贵。我们对环境,对我们所生存的地球家园的认识往往也是这样,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大家知道,从时间尺度上看,我们地球已经有几十亿年的历史了,人类的产生和发展大概有上百万年的历史,但是如果把地球的年龄看成24个小时的话,人类出现的时间大概只有一分钟的时间,工业革命以来的时间大概不足一秒。然而就是在这短短的一秒,我们人类极大的改变了几十亿年来地球的面貌,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说今天人类的足迹,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几乎无处不在。这个无处不在有它好的一面,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比如说有史以来,全球的森林已经减少了一半,而且每年还以近千万公顷的速度在消失,同时我们也看到,我们地球所存储的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等自然资源被大规模消耗,有人预计全球石油和煤炭储量可供人类开采使用的时间分别剩下50年和200年。同时.,我们人类也用自己的智慧通过工业生产合成了100O多万种地球上原有没有的物质,这些物质进到了自然环境中,其中有些是有毒有害的物质,威胁着我们的水、气、土壤和生物安全。今天,我们全球都在关心、担忧一个问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气侯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越来越成为个确定性的现实威胁。从1990年以来,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超过50%,他带来两个影响,一个是气温的升高,另外一个就是极端天气,比如说飓风、旱涝等极端天气事件越来越多。另外一个,我们全球性挑战和问题就是水资源。目前全球水资源短缺影响40%的人口,它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预计到2025年,这一比例将从40%增加到三分之二,生活在水资源绝对稀缺地区和国家的人口数量将达到18亿。还有一个污染问题,学术界现在已经开始讨论,就是活性氮的污染问题。活性氮失衡的问题,主要是由施肥、化石能源燃烧、畜禽养殖等活动造成的,我们今天看到的雾霾、酸雨、土壤酸化、臭氧层消耗、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都是跟活性氮失衡密切相关的。所以我们今天的地球可以说已经很难找块干净的土地,“珠峰雪样中含汞含镒,大西洋底铅铝沉积,南极企鹅体内含苯,北极云雾在加浓变酸”。人类自身对自然的认识是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那个时候有两件事情,也可能是巧合。一件事情大家都熟知,就是人类进入了太空,第一次站在地球之外来遥望我们自己的家园。在看我们自己家园的时候,不仅感到了地球之美、地球的独特和伟大,也看到了自身的局限和渺小。也是在这个时候,全球兴起了环境保护运动,人类开启了全面重新审视反思工业文明,反思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历程。从目前来看,人类的工业化进程充斥各种不文明、不平等、不平衡、不和谐的问题。不平等,20世纪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是怎么实现的呢?是全世界15%的人口消费了全世界56%的石油、60%以上的天然气和50%以上的重要矿产资源。不和谐是在这个过程之中,不仅仅是区域的不平衡、人和人之间的不平衡,而且向自然环境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占有了地球非常有限的环境容量。发达国家通过对外扩张,向后发国家转移污染的企业和技术,在他们解决自身环境问题的同时,事实上也在输出污染。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全球的重化工产业是有个全球转移进程的。在这个过程之中,从英国转移到德国,再到北美大陆,再到日韩,污染也随着同样的轨迹在迁移。尽管经济在发展、技术在进步,但是大家可以看到,在人类的工业化进程之中,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现代化模式,给地球带来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引发人与自然之间愈来愈尖锐的矛盾冲突。二十世纪发达国家相继发生的八大环境公害事件,教训极其深刻。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科学家指出,如果地球上每个人都享受与北美同样的生活标准,我们讲的现代化水平,按照当时的技术水平大概需要3个地球来满足总的物质需求。2012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了一个报告,叫地球生命力报告。这个报告有个计算,他说:地球已经严重超载,如果再不重视并合理应对,最快到2030年,人类将需要有2个地球,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我们今天的发展站在两个非常重要的节点上:一个是我们的现代化进程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节点上,第二个是我们的复兴也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节点上。这两个新的节点,既有国内我们自身的,也有全球人类发展文明的。所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统筹处理好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当前与长远、国内与国际等多重关系。我们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最大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再以扩张式发展向外输出污染,无视全球环境约束,重复西方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化路径。我们更不能“吃祖宗的饭,断子孙的路”,让子孙后代承担过度使用资源和破坏环境的恶果。所以我们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维护和发展好自然资源生产力,依靠调整优化经济发展方式等举措来破解发展与环境矛盾,走绿色发展之路。可以说,人类迄今为止200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到目前为止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不超过30个,主要是OECD国家,人口不超过10亿。将来在我们这个地球上,还会有5到6个十亿人口要完成现代化进程,而中国十几亿人口的现代化过程在历史上是没有的。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走出一条和平崛起、绿色现代化的新道路,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长期以来,我们党和政府一直保持着清醒认识和战略定力。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两个基本国策,其中一个就是环境保护。到了90年代,把实施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进入新世纪,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加快建立生态文明法律制度,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今年,党中央、国务院又出了两份重要的文件,一个是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一个是最近新出台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这两份文件明确了我们国家未来一个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总的设计图和路线图,对今后生态文明建设会发挥重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更加自觉的行动,来建设生态文明、加强环境保护,认识高度、推进力度、实践深度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主持重要会议、考察调研,在国外访问、出席国际会议活动,都在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加强环境保护,有关的重要讲话、论述、批示大概有60多次。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总书记的这些论述回答了我们在处理发展与保护这对突出矛盾中所遇到的系列理论和实践上的困惑,为我们践行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遵循。在这里,和大家交流几点体会。一是思想观。我们作为发展中大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以什么样的自然观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是重大的指导思想问题。生态文明是全面、科学、系统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新理念,是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的重大战略抉择,也集中体现了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强烈责任担当,全面展示了我们党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历史的大视野和人类发展的大趋势,强调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问题是利国利民利子孙后代的一项重要工作,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探索走出条环境保护新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他还讲,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这些重要论述,自觉把共产党人的发展观、执政观、自然观内在统一起来,将自然观的更新演进与认识深化,融入到新时期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发展理念之中,并写入党章,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这对任何一个现代国家的执政党都是罕见的。生态文明将极大地超越和扬弃现有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塑造全新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和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二是实践观。我们党历来重视实践,重视理论与实际统一、认识与实践统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仅解决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观和认识论,而且指明了实践观和方法论。首先是统筹好发展与保护关系。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毋庸置疑,但是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保护的发展不行,没有发展的保护也不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些重要论述,打破了过去简单的把发展与保护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束缚,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辩证统一起来,在统一中进一步平衡和处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解决问题,主动选择,做到有所作为、有所不为。要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基本路径,把节约环保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两者的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和协调共进。还要用制度落实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生态环境“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如此种种,都是拦路虎、绊脚石。有权必有责,失责必追究,后果必严惩。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扎紧追责的笼子,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才能落地。通过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构建与权力相匹配的责任担当或问责制度,落实党委政府保护生态环境责任。三是系统观。从哲学上看,大家都知道,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以系统性、整体性的方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存在。生态系统、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这样。我们讲整体就是全局,相较于部分或部分综合会呈现新的规律性。只有坚持系统观,统筹好部分与全局、个体与群体、国内与国际、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才能以更高的定位、更广的视野、更有力的举措,来认识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首先强调自然生态各要素的空间系统性。他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如果砍了林,毁了山,就破坏了土地,山上的水就会倾泻到河湖,土淤积在河湖,水就变成了洪水,山就变成了秃山。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ITI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这就要求我们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总书记还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时间系统性。他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急功近利。这就要求我们在世界现代化的大势下思考中国的现代化、工业化模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中谋划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文明的整体布局中定位生态环境保护,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和关键问题,协同推进各项工作。我们讲可持续发展是不影响后代人的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核心的原则。其实可以理解为,我们今天的发展不能成为明天发展的障碍,不让短期的利益成为长远利益的羁绊。这就是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应该秉承的一个发展思想。四是全球观。中国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与行动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实践者。我们国内今天应对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这无可厚非,这很正常。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放在历史和全球的角度来看,过去十五年我们对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是有重大贡献的。2000年9月份,联合国首脑会议上有189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千年宣言,我们叫MDG。这个MDG总共包括八项指标。最近联合国委托一个科学小组对这15年来联合国千年目标实现的情况做了一个评估。在这个评估结论中,应该讲中国的贡献是最大的。按照世界银行的测算,中国的贫困人口从1990年到2011年减少了4亿3000多万,这个数占到同期全世界贫困人口减少总数的接近70%o我们用占世界不足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近20%的人口。大家如果还记得的话,1994有一个美国人叫莱斯特布朗,写了-篇很有名的文章“谁来养活中国”,引起了很大轰动.他讲,没有人能养活中国。今天看,中国人养活自己是没有问题的。我们人工造林面积大幅增加,提前实现荒漠化土地“零增长”。截至2013年底,城镇供水服务人口超过7亿,90%以上的城镇人口享受到集中统一的供水服务。在这个评估报告里,他们认为如果把中国的贡献抽掉的话,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将会变成一张糟糕的成绩单。所以我们在自身发展同时,是对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贡献的,这个不能妄自菲薄。今年9月,联合国发展峰会通过了2015年后发展议程,它对千年发展目标进行了继承和升级。新的目标包括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个具体目标,涵盖消除贫困与饥饿、健康、教育、性别平等、水与环境卫生、能源、气候变化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郑重承诺,以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为己任,团结协作,推动全球发展事业不断向前。正是由于我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作出多方面的积极贡献,树立了负责任大国形象,生态文明建设在国际上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广泛关注和认同,并成为引领未来全球发展的理念和行动。在2013年2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第27次理事会上,被正式写入决议案文。许多外国专家学者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投来赞许目光。大家知道,有一个很知名的学者叫小约翰柯布,他提出“绿色GDP”,他最近撰文写道:“尽管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她仍展现出向生态文明转变的领导者姿态。”还有一个学者是做过程哲学的,叫菲利普克莱顿,他说:“中国领导人致力于推进中国成为后现代或是生态文明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讲话中指出,“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充分表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参与者、倡导者,将对国际环发事业产生重要影响、作出重大贡献。二、“十二五”以来我们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成效“十二五”时期,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把党中央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转化成生态环境保护的路线图和施工图。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以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为重点,坚决向污染宣战,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这个成效取得是有条件和基础的。“十二五”期间,我们的发展方式还是比较粗放,产业结构依然偏重,这是一个条件,我们经济发展模式和结构有不利的一面。我们经济总量是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人均GDP从2010年的40.89万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63.6万亿元。能源消费总量不断攀升,我们能源的消耗量没有到峰值,仍然在增加,从2010年的32.5亿吨标准煤增长到2014年的42.6亿吨,这个增长速度也是非常快的,而且是主要以煤炭为主,这是对环境治理非常不利的能源结构。还有就是我们城镇化快速扩张,城镇率提高4.8个百分点。我们的发展速度、我们的发展体量在快速变化之中,在这个大背景下,环境成效的取得更显来之不易。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全力推进污染治理,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小康全面不全面,环境质量是关键。我国依托资源环境、劳动力及后发优势,总体上走的是压缩型、追赶型的快速工业化道路。由于压缩型和追赶型,我们的环境问题也是在短期内集中爆发。从环境历史来看,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是在一二百年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逐步显现的。比如说在大气污染方面,20世纪5060年代主要是煤烟型污染造成的酸雨问题,70年代以后比较突出的是机动车尾气和挥发性有机物污染,2000年至今他们的核心问题跟我们现在的问题一样,是PM2.5以及地面臭氧问题。对比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我们在相同发展阶段面临的环境问题要远远复杂地多。我们是传统的煤烟型污染(这跟能源结构是密切相关的)和臭氧、PM2.5、挥发性有机物等问题一起出现,生产与生活、城市与农村、工业与交通环境污染交织在一起。所以我们的环境压力比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大。十几亿人口的现代化进程,这么大的体量,这么快的速度,这么短的时间,所以污染治理和环境质量改善任务十分艰巨,这个难度可以说是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到底我们取得的成绩是什么样的,经济学中有一个“库兹涅茨曲线",我们环境科学中也有这样一个曲线,我们叫倒U型曲线。就是伴随着经济增长,污染物排放量会逐渐增加,环境质量出现恶化,而在经济增长越过某个发展阶段后,比如进入知识经济之后,产业结构调整完之后,城市化进程完成之后,污染物排放量会到达顶峰,之后污染物的排放量会下降,环境质量会好转。所以我们把这个曲线叫倒U型曲线,其中的关键是拐点什么时候出现。这个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破解不了的,但是这个峰值能不能低一点,这个拐点能不能早一点,这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其中峰值和拐点也叫做衡量个国家污染治理的宏观指标。“十二五”期间,我国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正在发生积极变化。前四年累计,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10.1%、9.8%、12.9%和8.6%。今年上半年,四项污染物排放量继续较大幅度下降,已提前半年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我国COD和二氧化硫2007年出现拐点时人均GDP是2460美元,氨氮和氮氧化物2012年出现拐点时人均GDP为6076美元,这两个拐点的出现都比发达国家要提前很多。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最突出的标志是什么?大家如果看2000年左右那段时间,媒体大部分关心的是酸雨问题。经过“十二五”的努力,我们今天的酸雨水平,虽然酸雨仍然很严重,但是酸雨的面积已经恢复到上世纪90年代水平,这是个了不起的进步。拐点出现带来什么影响,再给大家汇报一个水的问题。我们关心的首先是有机污染的问题,COD的问题。COD排放量下降推动了主要江河水环境质量逐步好转,重要的标志是劣V类断面比例大幅减少,由2001年的44%降到2014年的9.0%,降幅达80%。2014年,全国五种重点重金属污染物(铅、汞、镉、路和类金属神)排放总量比2007年下降五分之一,不仅总量下降,而且重金属污染事件由2010-2011年的每年10余起下降到2012-2014年的平均每年3起。讲成绩,不是说我们没有问题。我们的问题是最坏的部分在减少,最好的部分也在减少,最好天气地方、最好的一类二类水体在减少。但是最坏的部分这么大幅度的减少这是来之不易的成绩。大家都关心PM2.5,尽管我们PM2.5污染非常严重,但我们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治理PM2.5的发展中国家。提出PM2.5控制时的2011年人均GDP为5400美元,能源消费中煤炭占68.4%,工业能耗占70%左右,而美国提出PM2.5的1996年人均GDP达到2.8万美元,煤炭、工业能耗占比仅为20%、7%左右,两国能源和经济发展阶段差距较大,我国治理的复杂性和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我们在PM2.5治理上取得了积极进展。2014年首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IL1%。今年前8个月,京津冀地区PM2.5平均浓度与2013年同期相比下降29%;北京达标天数增加23天,重污染天数减少22天。我们仍然面对解决环境问题的艰难历程,但是我们也一定要看到取得的进步和成绩来增加我们解决问题的信心。之所以“十二五”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是国务院发布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戈IJ(以下简称大气十条)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水十条)。大气十条明确了2017年及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内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提出综合治理、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技术创新、调整能源结构、严格依法监管等10条35项综合治理措施,重点治理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lO)o水十条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原则,确定了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着力节约保护水资源、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切实加强水环境管理、全力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明确和落实各方责任、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等10个方面238项措施。不论是大气十条还是水十条,这样宏大的污染治理计划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前所未有的。我们是用硬措施来应对硬挑战。“十二五”以来,全国新增城镇污水处理能力4800万吨/日,约可新增服务人口3亿多人;累计污水处理能力达1.75亿吨,跟美国的处理能力相当,已成为全世界污水处理能力最大的国家之一;我们完成3.2亿千瓦火电机组新建或改造脱硫设施,脱硫机组累计达8.2亿千瓦,占全国煤电总装机容量96%;6.6亿千瓦火电机组新建脱硝设施,脱硝机组累计达7.5亿千瓦,占煤电总装机容量87%。完成煤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8400万千瓦,约占全国煤电装机1/10,正在进行改造的超过8100万千瓦。随着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煤电行业将取得革命性进步,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清洁高效煤电体系。2014年全国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超过600万辆,超过2011-2013年三年的总和,这也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些老旧车,一辆车的排放强度是我们新车的10倍到20倍。我们在“十二五”期间还建成了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空气质量监测网,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部具备PM2.5等六项指标监测能力。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在这么短的时间,用这么大的工程和投入治理污染。我们不仅在解决国内的环境问题,也在为解决国际环境问题作出重大贡献,例如臭氧层保护。臭氧层是地球的保护伞,1984年科学家发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震惊世界。1985年的维也纳公约,开启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ODS)的共同行动,得到全球197个国家和地区的广泛参与,这是联合国唯一一个获得所有国家参与的国际公约,也是人类第一次联合起来共同解决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这个公约今年整整30年。30年来,全球淘汰98%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和使用,结果是全球的臭氧空洞已经开始缩小,这是科学验证。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是作出重大贡献的。我国颁布实施中国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国家方案,制订25个行业的淘汰行动计戈J,关闭相关淘汰物质生产线100多条,在上千家企业开展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转换,累计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25万吨,这个数占到发展中国家淘汰总量的一半以上。没有中国的积极参与和巨大贡献,这个公约是不可能取得这么好成绩的。随着污染治理进程的加快推进,我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也在深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共赢。过去我们老讲,发展就不能保护,保护了就会影响发展。其实在“十二五”期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发展与保护之间,不仅仅有相互制约,而且有相互促进,两者是既矛盾又统一。我们说,如果经济发展味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是吃祖宗的饭、欠子孙的债,这种发展不算什么本事、也难以持续;但是也不能说环保上去了、经济下来了,只强调环保不顾及发展,我想对环保人来讲这也不算本事。加强环境治理,利用环境保护来优化经济发展、推动经济转型,是可以实现发展和保护的协调共赢的。处理好它们的关系,可以让我们的发展质量更好、发展更快、效益更高。二是转变政绩观、切实落实地方政府环境责任。环保法非常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保护环境是地方政府的法定责任,也是政府职责所在。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把环境质量改善作为重要方面,发展的目的不能只唯GDP,而要更多地关注民生。环境质量就是造福人民群众。良好的环境质量,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还能够吸引更多的商家来投资创业。第二,坚持预防为主、守住底线,推动转方式调结构。预防为主是环境保护的首要原则。污染防治,防在前、治在后。预防是环境保护的第一要务,也是最好的治理。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修复,即使可以修复,也需要付出巨大代价。但是相对于末端治理,预防措施对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作用是隐性的,它不大容易看到。其他工作都是说是,预防工作都是说不行的。所以这项工作在工作中既容易忽视,也难以落实。污染预防是环保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包括开展战略和规划环评、严格项目环评、注重标准引导、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应打好这套组合拳。在开展战略和规划环评方面,战略和规划环评是对区域发展战略和各类开发建设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目的就是要守住生态保护红线、行业排放总量、环境准入标准。“十二五”期间环保部相继完成五大区域战略环评(环渤海沿海地区、北部湾经济区沿海、成渝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战略环评、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和中部地区发展战略环评,涉及全国25个省近180个地市,涉及全国一半以上国土面积(505万平方公里),涉及总人口7.13亿人、经济总量17.37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52.8和40.9%。这些规划环评完成之后,制定9个指导意见,提出资源开发与重点产业优化发展的调控方案和对策,为区域重大生产力布局和项目环境准入提供重要支撑。国家层面已开展360多项规划环评,83个产业园区的重点产业规模、功能布局得到优化调整;沿海港口避让各级自然保护区34处,取消敏感岸线开发173公里,削减围填海面积224平方公里;水电开发减少25个梯级布设,多保留1170多公里天然河段,天然河段保留率提高了30个百分点;流域综合治理取消30余个梯级电站和7个水库建设,将8段河谷区,17个河段和支流划为水利水电开发红线严格保护;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取消或调整了位于54处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敏感目标内的航道建设内容。这些只是国家层面做规划环评取得的成绩,还没包括在省市层面上做的。这些举措、这些调整、这些保留、这些优化为我们长远发展留下了不可替代的自然生态资源。在严格项目环评方面,项目环评就是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进行预测评估,提出应当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十二五”以来,国家层面对151个不符合条件项目环评文件不予审批,总投资7600多亿元,涉及交通运输、电力、钢铁有色、煤炭、化工石化等行业。这些不予审批的项目,有的选址不合理、区域无环境容量、生态环境影响大或存在环境风险;有的不符合规划或者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地等区划要求;也有的环境措施不完善,不符合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有的现有工程存在突出环境问题或存在“未批先建”“擅自变更”等违法行为。在注重标准引导方面,污染物排放标准是为实现环境质量目标而对污染物排放作出的限制,是环评审批和日常环境监管的直接依据。“十二五”以来,国家共发布了火电、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国家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46项,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执行更加严格的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也就是在国家标准之下,如果是重点地区重点行业有更严格的特别限制排放的要求。“十二五”期间,环保标准已经成为淘汰落后产能的有力依据、成为促进技术创新和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例如山东省以地方标准引领造纸行业转型升级。大家都知道,造纸行业是一个重污染行业,山东也是造纸大省。2003年开始,山东在全国率先发布实施比国家标准更严格地方行业排放标准。当时也遭受到两种反对观点:一种是自我加压会提高成本,弄不好会搞垮山东造纸行业;另一种观点说你这个标准太严了,85%的企业无法达到第三阶段标准,标准不具备可行性。但是山东省政府及环保部门顶住压力,以环境标准倒逼造纸行业转型升级,关停不达标的中小企业700余家,产业集中度逐年提高,占到全国产量的15%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造纸第一强省。全省造纸行业COD排放量仅占全国造纸排放的5%左右,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共赢。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国家进一步加大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2014年,钢铁、水泥、电解铝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下降近4%、19%、18%,落后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扩张势头得到遏制。20112014年,全国淘汰钢铁L55亿吨、水泥6亿多吨、造纸3266万吨,分别是“十二五”目标任务的1.6倍、L6倍、2.2倍,“十二五”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任务提前一年完成。节能环保产业以15%至20%的速度增长,占GDP的比重达到6.5%以上。产业结构升级带来单位产品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大幅降低和资源能源效率的大幅提升。“十二五”前四年,我国单位工业增加值COD排放强度下降36%(由18.4吨/亿元下降至IL8吨/亿元),单位工业增加值氨氮排放强度下降40%(由L5吨/亿元下降至09吨/亿元),全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3.4%,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16%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的用水量降低24%,资源产出率提高10%左右。第三,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农村环境保护迈上新台阶。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高等植物种数居世界第三位,脊椎动物种数占世界总种数的13.7%,像大熊猫、朱鹘、金丝猴、华南虎、扬子鳄等数百种动物为我国所特有。由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依赖,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重要战略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既可以维持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又可以促进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当前,我国的生物多样性正受到严重威胁,濒危物种增多。长江中下游的野生中华鳄,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几千尾减少到仅存百尾左右,野生种群面临灭绝危险;我国特有物种白赞豚,部分水生生物学家认为已经属于“功能性灭绝”。国际上有一个指标叫生态足迹。这个指标是来衡量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影响程度的,这个数越小,说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越小。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显示,我国生态足迹增加的速度远高于生物承载力的增长速度,是生物承载力的2倍以上。“十二五”时期,国家把生态系统保护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成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发布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启动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大力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修复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投资达3600多亿元,约105万平方公里的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近十年,我国森林面积净增长10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本世纪初的近16.6%上升为2013年的21.6%,不仅是森林,湿地保护率也提高13个百分点,水土流失面积由2000年的356万平方公里减少为2013年的近295万平方公里,减少多达1/6。我国已建成以自然保护区为骨干的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网络体系,各类陆域保护地面积达17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8%,提前完成生物多样性公约提出的到2020年达17%的目标。建成自然保护区2729个,总面积达147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14.8%,高于12.7%的世界平均水平,8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大家都知道大熊猫,今年大熊猫已经从“濒危”物种降为“易危”物种,国内已知哺乳动物有40多种由极度濒危降至濒危或由濒危降至易危。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的生态环境一旦破坏,往往难以恢复,甚至可能永久丧失生态服务功能,导致生态灾难。面对大规模利用活动带来的生态保护压力,“十二五”期间,我们积极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编制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印发技术指南,并在内蒙古、江西、广西、湖北开展试点,江苏省已经在全国率先完成生态红线划定。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将这项工作列入省级政府任务。美丽山川、肥沃土地、生物多样性是发展的容量、空间和潜力。将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绿水青山就变成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2013年6月,中央批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已有福建、浙江、辽宁、天津等16个省(区、市)开展生态省建设,1000多个市(县、区)开展生态市县建设,已有92个市、县(区)获得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命名,建成4596个生态乡镇,涌现了一批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先进典型。浙江省安吉县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地方,是全国第一个生态县。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安吉学习“工业强县”模式,引进印染、化工、造纸、小建材等污染重能耗高的项目,造成严重污染,被国务院列为太湖水污染治理重点区域。在这种情况下,安吉痛定思痛,安吉全面推进生态立县,注重竹产业循环经济建设,竹屑等废料利用率达到100%。竹子产业形成从竹根到竹梢的产品链、从一产到三产的产业链、从物理到化学的生产链,以占全国1%的立竹资源创造了20%的竹业产值。“一根翠竹,催生了一个产业,撑起了一方经济,富裕了一方百姓。”2012年被授予我国第一个县域联合国人居奖。另外一个方面,我国城乡环境公共服务差距很大,农村环保是环保工作的短板。全国近60万个行政村中,大部分都没有环保基础设施,每年产生生活污水90多亿吨、生活垃圾2.8亿吨,基本未经处理,随意排放。另外,我国年化肥施用量约6000万吨、占全世界总施用量的1/3以上,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超过400千克/公顷,远超国际上225千克/公顷的安全水平,而化肥有效利用率仅30%左右。化肥、农药、农膜等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农业源排放的COD、氨氮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近一半和三分之一。“十二五”以来,我们深化农村环保“以奖促治”政策措施,组织三批共23个省(区、市)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截至2014年底,中央财政共安排农村环保专项资金255亿元,支持了5.9万个村庄开展环境综合整治,1.1亿农村人口直接受益。整治过的村庄饮用水水源地得到保护,生活污水、垃圾和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村庄环境面貌得到改善。还有一个问题,大家关心饮用水源到底怎么样。饮用水安全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特别是农村地区群众能否喝上安全水、放心水是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建立全国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年度评估机制,实施水源地水质监测实施方案,组织开展针对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109项指标全分析,组织开展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专项检查,全国32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取水达标率为96.2%。“十二五”前四年,已解决2.81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全国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由2004年的38%增加到2014年底的78%o第四,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依靠制度和法治加强环境保护。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已作出顶层设计,明确构建起由8项制度构成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将以“1+6”方式推进。在完善环保制度方面,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日臻完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建立了区域大气污染协作机制,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正在建立中。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稳步铺开,11个试点省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累计超过76亿元,对优化环境资源配置、减少污染物排放起到了重要作用。发布了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试行),健全绿色信贷信息共享机制。积极推进环保费改税,大家可能注意到了,环境保护税法已经开始向社会征求意见。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从2007年至今,投保企业已经超过2.5万家次,保险公司提供的风险保障金累计超过600亿元,一些典型理赔案例在社会上赢得良好反响。在加强环境法治方面,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为标志,环境保护的立法和执法取得

    注意事项

    本文(“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环保工作的主要措施及成就.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