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离开学术界:实用指南》导读.docx

    • 资源ID:994802       资源大小:89.11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离开学术界:实用指南》导读.docx

    每日听书I离开学术界:实用指南离开学术界王朝解读教改行,这本书是认真的这本书能为你1、帮助你勇敢面对离开职业舒适圈的恐惧和担忧。2、提供从自我评估到探索职业选择的全方位指南。适合谁听1、对自己的工作感到疲惫和迷茫的朋友。2、想要转行但是还抱有疑虑和恐惧的朋友。书籍信息:书名:离开学术界:实用指南原名:LeavingAcademia:APracticalGuide作者:美克里斯托弗卡特林译者:何啸风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9定价:69.80装帧:精装ISBN:9787576040005内容简介"其实你是想离开的“一对于大多数学者而言,离开学术界的最大障碍或许就是承认这一点。据估计,93%的人文和社会科学专业的研究生无法获得终身职位,但许多人仍然将终身教授的职位视为自己博士学位获得成功的唯一结果。在这样的学术就业市场危机中,离开学术界帮助研究生和任何学术领域的学者在高等教育界之外找到满意的职业。本书简短而务实,为准备寻求新机会的客座讲师和兼职讲师、陷入"终身教席陷阱"的学者、对非学术工作感兴趣的研究生,以及希望更有效地为学生和担任临时教职的同事提供支持的学者提供了宝贵建议。克里斯托弗卡特林在获得弗吉尼亚大学的古典学博士学位,并于杜兰大学任助理教授后,最终决定离开学术界,在一家全球咨询公司找到了工作。本书中,他将自己在这段为期两年多的求职之旅中学到的经验与教训,以及在此期间进行的150多次信息访谈、对12位离开高等教育界后进入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的采访,浓缩成这本拿来就能用的指南书。书中的建议涵盖了极为广泛的主题从自我评估、探索职业选择、建立人脉关系、丰富职业履历、培养技能,再到简历制作、面试准备、如何将自己的专业技能翻译给非学术人士、适应新职场,等等;甚至也包括了情感方面,尤其是很多学者都会经历的一褪去学者身份的挣扎、恐惧、羞耻与悲伤。本书将帮助你积极面对离开学术界职业转型的挑战。作者简介克里斯托弗卡特林,弗吉尼亚大学古典学博士,曾任杜兰大学古典学助理教授、古典学研究学会临时教员委员会主席;目前是一家全球咨询公司的首席提案经理和战略规划人、一家非营利教育机构的董事、乔治敦大学校友招生面试官;他也是T立作家和演讲者,专注于博士学位获得者多样化的职业发展成果。离开学术界恐惧期一对行业的变化会有恐惧核心一对自己职业道路有一种“路径三忙,转行有恐惧建议一把你的自我和你的工作分开,让你感到自由自在耳写一本职业日志,记录自己的职业经历I找一个信任的朋友聊聊自己为什么想要转行则庆祝自己勇敢地面对自己,准备开启新的篇章鉴别期一理清自己想要的工作和生活3个问题一找到重新掌控自己的个人和职业生活的支点5大因素一地点+人际关系+职业轨迹+薪水+工作的意义庄脚则一停下脚步,重新评估对工作的目标麻脱掉固有的使命感,哪些活动或人际关系会吸引你回顾自己的人生目标,是接近还是暂时搁置你想选择住在哪里,明白真正驱动自己的价值是什么探索期一探索有哪些适合自己的工作增强对自我和对职业的认识黑-找到自己的优势并和目标岗位进行匹配I积累人脉,增加了自己的就业机会三三y改怖前的作为第一次信息t三m(M习写作直奔主题的简短邮件,用来联系访谈对象构思一段20秒的转行原因陈述,用在访谈的开场白提炼期一把优势转化为简历上的语言行动细则概述自己的优势和兴趣一概述你的职业价值写一份简历草稿,把优势转述为简历上的语言让信息访谈的人们帮助评评第一份草稿发展期一丰富自己,查缺补漏行动细则思想IJ出有任的三个顿,巡砸的技除知识及时更新社交资料,让大家知道你的改变好运是自己创造的”短时间内积累新的经验L方法:在线学习、职业培训、志愿服务、兼职工作OO OO转行I应用应用I投递简历,收到面试邀请行动细则F面试会碰壁,要相信自己,一定能有理想的Offer J转行后应尽快学习新的“黑话”等,更快赢得信任 ,我们应该多注意维持自己的人脉 力庆祝新篇章的开始告诉帮助过你的信息访谈人们,感谢他们的帮助 更新你的资料,准备为其他想转行的人提供帮助不管你想不想转行,本书整套的方法论都可以帮助我们认清自我,认清自己是对什么感到心怀热情。今天这本书的标题叫做离开学术界,意思已经很直白了,但它的副标题更简洁:”实用指南"。这本书不是讨论学术界出了什么问题,而是非常实用地教你怎么转行。实用到什么程度呢?即便不是学术界的人,都可以把这本书当作自己的改行指南。书里面的建议上到怎么克服转行的恐惧,下到怎么改简历,可谓应有尽有。说到转行,任何行业转行都很难,而学术界也是很难改行的行业,因为学术界人士往往有两大特点,第一是已经在某一个专门的知识领域投入了多年,就为了能成为出色的学者,改行有巨大的沉没成本;第二是从事学术界的人会有一种把学术工作视为“天职”的信念感,觉得自己理应把"学术作为志业而非仅仅是职业,这种强烈的认同感促使他们认为离开学术界就等同于"失败者"。而这本书的作者分享的自己如何艰难转行的经历,可以给我们一个转行的视角。就算不想转行,我们也可以试着从头审视一下自己现在的生活,看看自己是不是满意了。这本书的作者克里斯托弗卡特林,之所以能写出这样一本书,是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成功的转行案例。他曾经是一个古典学学者,现在则为咨询公司工作。可能有朋友要问了,什么是古典学呢?广义地说,古典学就是研究古希腊和古罗马这两大西方古典文明的学科,都别说跟行业咨询有什么关系了,古典学简直跟任何行业都没有什么关系。2014年,他在弗吉尼亚大学获得了古典学博士学位,后来在杜兰大学担任了几年客座助理教授,他还有更多时间去追求终身教职。用卡特林自己的话来说,他曾经的职业目标就是成为某个冷门古罗马诗人的专家。但最终他还是做出决定,离开了学术界。现在,卡特林在一家全球咨询公司担任传播战略分析师和首席提案经理,专门为传峨供咨询和撰写策划提案。他又采访了一百五十多个受访者,综合了各种经验,提炼出了这本实用指南。这套方法论,其实不仅仅用于转行,也会帮助你评估职业现状和加深自我认识。在这本书中,他把转行分为了六步,每一步都有三件“行动细则"。我又把这六步分成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精神准备,包括恐惧期和鉴别期,这两个阶段主要是要克服恐惧,帮助自己确认到底想不想改行;第二部分则是实际准备,探索期、提炼期、发展期三个部分,通过脚踏实地的准备,调杳新的行业、改好简历,踏上新的职业生涯,最后进入第六步,应用期。第一部分万事开头难,改行的难点也是从头开始的。通常而言,改行的理由会有三个:个人原因、行业疲惫、职业瓶颈。个人原因,就是可能这份工作的地点、时间、人际关系让你感到无法适应,甚至也可能是准备结婚、有了孩子等等。行业疲惫则是说,你就是单纯地厌倦了日复一日地重复这一行,想换一些新鲜的环境。而职业瓶颈,就是感觉自己再努力也无法获得新的突破,不上不下的。无论哪个原因,最早的时候你可能只是有对这一份工作干得不顺心的感觉,但是对未知的胴惧阻止你继续细想,这就是作者所说的恐惧期。对于很多人来说,慢慢会培养出一种对长期从事的职业的“忠诚”和使命感,或者说,对自己的职业道路有一种"路径依赖,就是觉得自己已经在这个行业里干了这么多年,只能继续干这个,这就是恐惧期的核心问题。学术界在恐惧期方面可以说是额外突出,很多学生、老师都忠于学术界的理想,即便他们自己对未来并不乐观,也还是因为恐惧变化而留下来。前面讲过,很多学术从业者的信念感特别强,他们不把学术工作当成一个行业,而是当成一种天职。著名的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经有一篇以学术作为志业,对很多学生、教授都有很大影响,他是这么说的,"如果他无法迫使自己相信,他灵魂的命运就取决于他在眼前这份草稿的这一段里所做的这个推断是否正确,那么他便同学术无缘了"。韦伯还继续说,"没有这种被所有局外人所嘲讽的独特的迷狂,没有这份热情,坚信彳尔生之前悠悠千载已逝,未来还会有千年沉寂的期待这全看你能否判断成功,没有这些东西,这个人便不会有科学的志向,他也不该再做下去了。"正是这种对自己理应对人类智慧的积累有所贡献的自信和信念,驱动了很多人走进学术界。但是作者卡特林认为,在现代,学术和其他行业一样是一份工作,灵魂的命运不仅仅取决于草稿中的论断是否正确,还取决于能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让自己吃得饱、吃得好。以学术界为例,这个问题的现实答案可以说是触目惊心。本书引用数据表明,只有7%的毕业研究生能在北美找到教职工作,其中艺术和人文类博士在顶尖学校成为终身教授的比例只有1%左右,而与此同时有73%的大学老师是兼职。换句话说,学术界僧多粥少的情况极其严重,但是很多人宁愿继续做兼职也不愿意改行。当这些现实的因素和前面驱动入行的信念开始发生冲突,不可避免地就会产生巨大的焦虑。这本书给出的建议是,把你的自我和你的工作分开,会让你感到自由自在。作者认为,学术界的日常工作并不是更高尚,真正给学者带来”独特的迷狂”的时刻并没有那么多,也可能没那么重要。作者回忆,他当初的宏愿可是改变未来学者解读古罗马文学的方式,塑造一代年轻人的思想。可他整整十年的学术工作就是在跟世界上仅有的50个受众讨论某一段文字的理解方式,然后逼学生学习艰深的拉丁语和纠正他们作业里的语法错误。对于没有那么理想化的非学术界人士来说,更是要建立一个清楚认识:工作就是工作,我们的自我认同不能只通过工作实现,必须先剥离工作,才能获得自我。作者还看到,很多越是认同理想高于金钱价值的人,被剥削得越狠。作者建议,我们要告诉自己,想要从自己的劳动和付出中获得更加合理的报酬这样的想法并不可耻而当这份工作的付出和回报让你感到怀疑的时候,你就应该放下理想主义和工作惯性,评估一下自己的未来了。总而言之,无论你对自己的工作有没有学者一样的强烈使命感,作者说对改行的恐惧不应该是留在一个行业内的理由。相比视学术为天职的人们来说换到我们这样的非学者身上,问题也许更单纯。我们对改行的恐惧多半来自缺乏某种关于特定主题或者工作环境的知识,但很多人都不具备我们已经锻炼出来的技能,比如学术界有写作、研究和分析能力。同样地,离开你熟悉的行业不代表着你的事业失败,而只是你换了一个赛道。工作并非生活的全部,也许只是一种养活自己的方式,不一定非得有什么哲学意义或者自我认同才行。我们可以找到不同的方式为我们所热爱的事业作贡献,有时候,暂时离开是为了找到更好的投入方式。你可以把你这份工作中喜欢和不喜欢的部分写出来,让自己直观地看到利弊,比如作者发现自己很不喜欢每年都教一样的课程,还要读很难的德语文献,当他想到以后都不用做这些事情时,长舒了一口气。除了这些思考,在恐惧期有三条行动细则,第一介是写一本职业日志,记录自己的职业经历,第一篇就应该是你为什么入行、转行的感受是什么。第二件事,就是找一个信任的朋友坐下来,好好聊聊自己为什么想要转行。第三件事很简单,就是庆祝一下自己勇敢地面对自己,准备开启新的篇章。这三件事情,都可以帮助你厘清思路,自己确认,现在这个轨道是否还值得继续。你不需要完全排除恐惧期会产生的焦虑,也不用下定决心只需要承认自己遇到了麻烦、承认自己有离开的想法,摆脱对转行本身的恐d具,就可以推进到鉴别期。在这个阶段,我们大体上需要回答三个问题,你想要从生活中得到什么?你想从职业中得到什么?如何协调这两件事情对你来说最好?回答这三个问题,主要是帮助我们分离个人成功和职业成功这两个概念,找到重新掌控自己的个人和职业生活的支点。具体而言,我们需要考虑五大因素:地点、人际关系、职业轨迹、薪水、工作的意义。这五项并非完全互相独立的,可能有交叉重叠,大致能够帮助我们理清各种优先事项的平衡。我可以看看作者的案例,这些因素具体怎么衡量。当时,卡特林的妻子马洛里在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基督教学校获得了一个终身教职的机会,要知道,获得终身教职对于美国学术界来说就意味着终于熬出头了,而且连卡特林也被邀商口她一起去那里当老师,但他们最终拒绝了这个马洛里争取了快十年的梦想工作。为什么呢?从地点考虑,马洛里发现这个学校所在的小镇环境虽然安宁,但有点太安宁了,简直是寒冷又寂寥,当地最好的餐馆的招牌菜就是个土豆泥。更别提交通不便,亲朋好友如果想来,下了飞机还得坐一天车。不仅如此,他们本来住在新奥尔良认识不少邻居,有很多社交圈子,马洛里参加轮滑比赛,卡特林自己是本地一家酿啤酒俱乐部的主席,他们的社交活动丰富得很而那个中西部小镇里最好的社交场所就是一个教堂他们待了三个小时还没认识一个人。更重要的是薪水问题,虽然马洛里的教职是终身的,可是薪酬只是平均水平,而卡特林在那里很难找到长期教职,这意味着他们的生活水平将会受到影响。这里我们展开讲讲第四个因素,职业轨迹。作者说,我们可以分出两种职业轨迹,一种是杰出模式,另一种叫领导模式。杰出模式就是在某一领域努力钻研,成为这个领域的领军人物,你的晋升不太影响你的工作性质,只是技术性变化。而领导模式不同,你会在某个行业或者机构中立足,在不断积累经验之后获得晋升,随着你的岗位变化,你所负责的工作性质也会改变,逐渐负责起整个部门甚至机构的运作。这两个模式听起来有点像国内P岗和M岗的区分,也可以就这么理解,两种模式可以中途切换。而对于马洛里来说,当时在中西部的那个教职机会就是一个杰出模式的终点,学校要求她在六年内发表一定量论文,出版一本专著,不然就是经典的不发表就出局”,等着被辞退。这让她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钻研"亚历山大大帝后的历史时期中的古希腊传记",这个极其小众的领域会限制她以后的职业路径。也就是说,对她来说,这个终身教职反而像一个自我限制的陷阱。这也就威胁到了第五个因素,也就是工作的意义。马洛里不喜欢一头钻进故纸堆,喜欢投入到对社区有真实和直接影响的活动中。在新奥尔良的杜兰大学,她有一个没有发表要求的职位,虽然不是终身教职那种“职业终点",但她能专注于教学和向外探索,更符合个人和职业抱负。又比如作者卡特林虽然转行到了咨询行业,但他也没有离开古典学,他为古典学有关的公益教育组织提供更多的捐款,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帮助推动古典学传播,还在非营利组织担任董事,联系更多捐赠者等等。卡特林感到,很多时候工作给你的意义,并不一定只能在工作中找到。卡特林说,只有你自己明确了你希望自己的工作有多大意义,并且有一个清楚的"正面影响"的定义,你才能从事完全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工作。鉴别期的三条行动细则也服务于此:第一,思考一下,如果摆脱掉固有的使命感,哪些活动或者人际关系会吸引你?可以请一天假,留给自己,去做想做的事情,有了回答以后,记在日志上。第二,回顾一下自己高中或者大学时的人生目标,写在日志上,扪心自问,现在是不是更接近了?还是暂时搁置了?第三,还是回答问题,如果可以选择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你选择住在哪里?这个问题是用来让你搞清楚真正驱动自己的价值是什么,是环境?还是和家人的距离?甚至是文化?回答这三个问题,能帮助你停下脚步,重新评估对工作的目标,与现有工作和生活保持一些距离,搞清楚到底是什么让你喜欢从事这一行,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长什么样。结束了恐惧期和鉴别期,也就意味着你选择面对了对未来的恐惧,从地点、人际关系、职业轨迹、薪水、工作的意义鉴别过自己目前的生活,在心理上能够更好地处理转行带来的麻烦和压力。但是注意了,这种对自己的审视?口鉴别不是一次性的,即便改行了,你也应该不时就这么考察一次。第二部分那么接下来,就要进入实际准备的阶段了。这个部分有三个阶段,探索期、提炼期、发展期。我们先从探索期开始。这个阶段的任务很简单,探索有哪些适合自己的工作可供选择,睁大双眼看看各种可能性。卡特林看到,学术界的这个问题相对来说更加突出,很多学者其实都不知道除了学者还有什么其他工作,学术训练要求学者保持高度专业化,这更加阻碍他们了解象牙塔外的广阔天地,并且培养出适合自己的新工作。但即便是象牙塔外的我们,很多人在一个行业中待得太久,很容易对其他选择视而不见,比如干互联网的就一直琢磨互联网几个厂之间流动,或者是盯着一个赛道,做本地生活的就一直做本地生活,做内容的就一直做内容。思维固化之后,往往很难佻出自己的框框。反过来,思维上的画地为牢,阻止了我们在工作中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技能库,限制了自我发展,陷入恶性循环。我们可以对自己进行一下评估,从这三个问题开始:你能做什么工作?你想做什么工作?你的经历中最明显的缺陷是什么?通过这三个问题能帮助你打破旧习惯,对自己未来的目标有一定的概念,看看有什么行业对自己开放,或者自己还可以适配什么行业。有了大概感觉以后,在更深一步了解之前,我们对其他工作的了解,还可能有广度和深度的不足。广度不足,就是压根不知道,比如我是前几天才刚刚知道还有酒店试睡员这样的职业。深度不足,就是我们可能对别的行业略有耳闻,但只是一知半解,实际上这个职业要干什么,工作细节是什么样的,比如我想改行当酒店试睡员,我只知道要去酒店里睡觉,然后给酒店意见,我也说不上来有什么评判标准。所以,这个阶段要尽可能地去获取更多关于其他行业的信息,让我们更好地确认目标。虽然说是尽可能多,但作者建议你限定一个时间。限定时间并不是限定范围,你还是可以广撒网。假设自己可以做任何工作,但探索需要更明确的目标感,避免自己迷失。比如作者身为一个古典学助理教授,当时可是连啤酒推销、物流公司法务助理、保险推销都考虑过,但最后发现自己很适合去做战略传播领域的工作。作者是如何确定自己能做这个方向的呢?靠的是“信息访谈"。简单来说,见一面,聊个天。信息访谈应该要尽量多开展,了解对方的职业、日常工作内容、长期前景等等。注意了,这种访谈不是要你去跟人家索取岗位,而是了解信息。有些内向的朋友可能一听就犯难,作者也是这种人,他会纠结半个小时要不要约导师聊个15分钟。其实你可以换一个思路,信息访谈是对方谈论关于自己的工作,并不需要你多说话,很多人都不介意花个一顿饭的时间打破日复一日的工作常规,交个朋友,聊聊自己。说到底,求助陌生人又摧问者来说没有什么损失,最糟的情况就是被对方拒绝而已。探索期的三条行动细则也与信息访谈相关,第一条是找到你一个改行的前同行,作为第一次信息访谈对象;第二条,练习写作直奔主题的简短邮件,用来联系访谈对象;第三条,用正面的措辞,构思一段20秒的转行原因陈述,可以用在访谈的开场白。至于如何选定访谈对象,作者建议你在选定潜在行业时保持开放,一开始不妨不要设限,从按摩师到律师,都考虑考虑。这么做倒不是说真的要去从事这些行业,而是按照之前提的三个问题,能做什么?想做什么?差了什么?这样进一步理清自己的职业可能。不过,作者毕竟是北美出身,他建议在练习几次之后在领英之类的职场社交平台去找访谈对象。在中国语境中,除了领英、脉脉这种职场社交平台去做没有准备的"冷接触",我建议也可以从自己的朋友圈开始,朋友、亲戚,甚至是客户、相熟的邻居,都可以纳入考虑,然后像滚雪球一样,让他们来推荐人。我们还可以考虑小红书、知乎等等的社交平台,寻找相关的职场经验分享,再去进一步接触。相比找行业、找访谈对象,接下来的访谈算是很简单了。首先介绍自己,然后说明想通过这次会面得到什么信息,接下来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了解对方的职业生涯是怎么走到现在这个阶段的。一旦发现什么小细节让你觉得不懂,或者感兴趣的小细节,你可以及时追问。中间有两个必要的问题,对方希望自己在担任目前这个职位前应该具备什么技能,还有担任对方这个职位之后都要做什么,这两个问题可以帮助评估自己和岗位要求有多大差距。我们还可以请他们来评价一下我们现在给他人的印象符不符合期待,比如自我介绍、衣着、发型、肢体语言等等,通过每次访谈不断积累反馈,不断改善。作者提醒我们,如果对方问起我们的职业经验,不应该谈太多自己的感受,尤其是这些感受包含了负面情绪的情况下,对方很可能接不上话,整个访谈会变得很尴尬。换一个思路,见什么人就说什么话,用聆听者更容易共鸣的细节来讲述自己,比如用一些对方行业的行话,什么赛道、生态之类的,或者是将自己的经历放到更大的背景中,让双方的经验能够产生联系。还有,用更简单的方式描述目前工作的危机,让对方来问你细节,而不是自己展开。如果你还是不清楚要怎么进行访谈,除了上网搜一搜新闻采访指南,我还建议你可以参考听书精品课的给公职人员的调查研究指南,里面有关于如何开展座谈会和深度访谈的很多技巧。当然,最有效的办法永远是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迭代自己的访谈方法。说到这,你应该也有感觉,信息访谈其实也是一种人脉积累,增加了自己的就业机会,很多时候对方也是抱着同样的想法来的:万一你真成了他的同行,不就有了一起合作的机会吗?所以信息访谈的最后,作者也建议问问对方有没有其他可以聊聊的人,这个问题既可以继续扩展你的人脉,还可以让你评估对方以后帮助自己的可能性。同时,访谈完之后要记得跟进消息,总结哪些内容有启发,表达自己的感谢并且提醒对方我们有过这样一次谈话。大概一到两个月以后,你应该继续跟进,采纳了对方建议后对你有什么帮助,顺便也讲讲你的转行大计进行到什么程度了,对方可能会提供进一步的帮助。有了探索期的这些成果,这个阶段对自己的职业优势了解更深入,也有了大概的方向,剩下的步骤要做的事情就更加直接了。我们进入第四阶段,提炼期,也就是把自己的优势翻译成对方能够欣赏的语言。这个阶段的第一条行动细则就是在职业日志里用不到三句话概述你的优势和兴趣,每星期修改一次,最后形成一句话,概述你的职业价值。第二条,就是写一份简历草稿,把你的经历和优势转述为感兴趣的人看得懂的语句。第三,把刚才信息访谈的人脉用上,让他们来评评你的第一份草稿。这一部分的内容很多都与简历有关,怎么改简历的细节就不在这里展开了,但有一条非常重要。作者说,重点不是你研究什么,而是你如何研究的。翻译成职场语言,就是在转行的时候,简历重点不应该是你的工作内容,而是你怎么完成你的工作。工作内容换了一行可能不通用,但你可以说自己的工作经验培养出了一套方法论、一套软技能等等。比如学者可以讲自己管理过什么项目,组织过什么会议等等,重点不在于这些项目、会议,而是这些培养了管理能力。提炼期的要旨就是用一页简历完整地传递给对方一个信息:即便没有完全一致的工作经验,但你拥有对方工作所需的技能。到了第五步,也就是发展期,其实你的转行基本上接近尾声了,此时是一个查漏补缺的阶段。刚刚提炼期的简历只是说已有优势,万一我们的确缺某种优势呢?这就是这个阶段的任务了。这个阶段也是三条细则,第一条是用信息访谈积累的材料,列出有兴趣担任的三个具体职位,并且确认这些职位需要什么技能和知识。第二条是找到三个门槛较氐的组织或机构,比如慈善机构、志愿者项目等等,看能不能在其中培养第一条的工作中需要,但是你还不足的技能或知识。第三条,及时更新社交资料,让大家知道你的改变。发展期的中心思想就是"好运是自己创造的",为了成功转行,我们要主动做一些实际的事情重塑自己,增加机会,而不只是单纯地多投几次简历。作者推荐你考虑三个问题,你想讲述的关于自己的故事是什么?这个故事所需的经历从何而来?这个故事能如何帮助你找到一份新工作?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在业余时间,也可以直接选择"gap年",重新开启一段自我发展的时期,在短时间内丰富我们的简历。要在短时间内积累新的经验,作者推荐四种方法:在线学习、职业培训、志愿服务、兼职工作。你可以去报个班、考个证,更专业地用excel处理数据或者用PS做设计,同时要敢于去做一个大龄实习生,不管是在慈善组织做志愿服务,还是一份兼职,只要能够让你实际接触到此前没有经历过的工作内容,都是值得的。特别要注意的是,这些方法的目的是培养技能,所以别考虑那些纯粹打杂的工作。作者特别推荐兼职,我觉得这也更符合中国现状,因为直播、做社交平台账号,也是一种兼职。书中有个例子,伊丽莎白本来是人类学学者,她刚离开学术界的时候,一边找工作一边自己做了个博客分享制作果酱的心得,结果这个网站很成功,伊丽莎白还去美食节当专业果酱评委。实际上,伊丽莎白在果酱博客当中学到的当然不是如何制作果酱,而是如何做网站设计、怎么优化自己在搜索引擎上的排名、怎么做社交运营等等。这些经验不是她进入食品行业的敲门砖,而是让她进入了新闻界,并且出版了一本叫快公司的畅销商业读物。我们也可以选定某一个领域来做号,整理自己的想法、练习另一种形式的人际互动或写作。当然,尽量短时间,也不能太短。比如作者自己花了一整年的时间,上过夜校,加入过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当过家教,管理过一个临时教职工委员会等等,这种近乎疯狂的丰富经验说服了他的新东家他能适应新环境,也让他锻炼出了传播战略所需要的文字能力,证明自己不仅仅懂复杂、精妙的古罗马文学,也懂直白、简洁的大众语言。如果有一定积蓄能支撑一整年都用来提升自己,就不要害怕裸辞,最重要的是要忠诚于自己,而不是忠诚于工作。经过探索、提炼、发展,就完成了实际准备。探索期用信息访谈来加深对自我和对职业的认识,找到自己的优势都有哪些,并和目标岗位进行匹配,同时也积累了人脉。田!炼期,将这些认识转化为简历上的语言,传达出自己拥有什么优势。而发展期就要丰富自己,将简历上缺乏的东西补全,做好迈向新工作的最后准备。结语完成了上面这五步,就剩下了最后一步:应用。这一阶段,就是去投递简历、收到面试邀请,当然会碰壁,但更要相信自己的准备,最后一定能有理想的offer。作者也有一些转行后的小贴士,比如应该尽快学习新的"黑话",比如赋能啊、垂类啊,这能形成一种共同体的感觉,更快赢得信任和尊重。还有,好的关系永远有用,我们应该多注意维持自己的人脉。那么最后的三条细则,第一条就是庆祝新篇章的开始,第二条是告诉帮助过你的信息访谈的人们,感谢他们的帮助,还有第三条,更新你的资料,准备为其他想转行的人提供帮助。我们回顾全程,改行这回事儿,难,对高度专注、远离生产的学术界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但其实改行,只有第一次最难。如果不面对自己对突破可能已经不舒适的舒适圈的恐惧,这种恐惧就会不断膨胀,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不管你想不想转行,这整套的方法论都可以帮助我们认清自我,认清自己是对什么感到心怀热情。韦伯有一句话,"无论什么事情,如果不能让人怀着热情去做,那么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值得做的事情。"我们分离自我和工作,并不是要让自己工作的时候没有热情,而是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自己什么时候丧失了这种热情。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有自己的“学术界”,有自己熟悉的职业圈子。我们被自己刚开始工作的愿景所限制,一直自我PUA,丧失了动力也浑然不觉。希望你听完这本书,可以不要害怕离开自己原有的圈子,不再被恐惧所限,敢于追逐自己的热情所在。撰稿:王朝转述:宝木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如牵涉版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注意事项

    本文(《离开学术界:实用指南》导读.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