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经典常谈》名著导读专题复习资料大全.docx

    • 资源ID:994910       资源大小:43.16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经典常谈》名著导读专题复习资料大全.docx

    经典常谈名著导读专题复习资料大全一、名著概览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内容梗概: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写作目的: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言里说,他写这部书,是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艺术特色:内容精辟通俗。全书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朱自清的传统文化研究,不只注意到学术的高度和深度,更注意到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他时时留意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语言流利畅达,娓娓道来,常有引人人胜之处。读经典的意义:了解古代社会状况:古代典籍中记载着我国文明的发展轨迹,通过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走近千年文明,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现实。充实精神内涵:通过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汲取先贤的智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学习语文相关知识:古代典籍中包含了数千年的知识汇总,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体现了语言艺术之美,例如通过说文解字可知造字之经过,通过诗经可知诗歌艺术之美。提升个人修养:古代典籍中记载了许多先贤的言论,从学习、交往、心志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用先人之美德指导自身之修养。二、章节梳理说文解字第一秦以前: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出现了“仓造字”的传说。秦以后:始皇时,小篆成为国书,不久便有了隶书;汉末,字体由椭圆变为扁方,形成了标准的隶书;魏晋之际,变为“今草”;魏代将隶书去了挑第,变为“正书”;晋代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周易第二战国末期道家学说、阴阳家的学说盛行,儒家借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留存下来的便是易传;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到了汉代,又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称这三种传为逸易。尚书第三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诗经第四春秋时诗的主要作用在乐歌;孔子时代,孔子采取断章取义的方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懦家的“六经”之一。三礼第五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述之作。汉代所见的“记”很多,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小戴记。春秋三传第六三传为左传公羊传毅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三传解释经文时,常常不顾上下文穿凿附会起来;三传之中,公羊、毂梁两家全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四书第七“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礼记里的大学,木是一篇,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论语是孔子弟子们所记。孟子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战国策第八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担负外交的策士和游说之士开始受到重用。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原不外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史记汉书第九司马迁早年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汉书汉班固著,其妹班昭奉汉和帝命令与马续参考皇家藏书,续写班固遗作。诸子第十春秋末年,封建制度开始崩坏,在这个大变动当中,一些才智之士观点不同,但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便是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士”木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辞赋第十一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的一个人。楚辞中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时所作。苟子的赋篇最早称“赋”。赋篇总题分咏,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开后来赋家的风气。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分赋为四类。东汉以来,班固作两都赋,后张衡仿其作二京赋,晋左思又仿作三都赋。诗第十二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汉末,一般文体都走向整栋一路;晋代诗逐渐排偶化、典故化;唐初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称为近体;不是谐调的诗,称为古体,又成立了古近体的七言诗;宋初的诗专学李商隐,末流只知道典故对偶;南宋的三大诗家都是从江西派变化出来的。文第十三春秋时期列国交际频繁,外交的言语关系国体和国家的利害更大,也称为“辞”,又称为“命”,又合称为“辞命”或“辞令”;战国时代,游说之风大盛;孔子开了私人讲学之风,从此便有了私家著作;记事文也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汉武帝时期盛行辞赋;梁昭明在文选中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欧阳修和苏轼以后,古文成了正宗;宋代出现了“话本”;明代八股文盛行。三、练习题1、请你阅读经典常谈的前五章,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说文解字是西汉许慎所作,书中既兼收小篆、籀文和“古文”,还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并解释了书中每个字。B.商民族用甲骨卜吉凶,周代有了筮法,作为卜法的辅助,以蓍草数目的奇偶来断定吉凶。C.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的历史尚书经历了战乱、流亡更迭,其伪作一直到清朝才被证实。D.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其中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2、请你根据说文解字中对造字的六个条例的解释,完成下面各题。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都相同或一部分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汉字“鱼”“口”“耳”“手”“田”等都是象形文字。B. “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刃”是指事文字。C. “人”“言”为“信”,“信”是会意文字,“江”“河”是转注文字。D. “令”本义是发号,假借为“县令”的“令",这是假借文字。(2)班长找来了一些象形字的图片,请你分别写出它们对应的现代汉字。3、请你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一章的内容以及语文素养积累,体会“诗言志”的育人作用。4、下面是你班四位同学读完经典常谈中春秋三传第六诸子第十后的发言,其中有两位同学的说法有误,请你找出并修改。(1)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左传相传为左丘明所作,大体依春秋而作。(2)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在政治学说上,孔子主张“正名主义”,孔子之后的孟子重视圣王的道德,苟子重视圣王的威权。(3)朱熹认为古时的大学里教“六艺”,小学里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它们都是实学。(4)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定的,书中所记的事,从春秋时代至楚汉兴起,共二百零二年。5、请你结合下面选自四书第七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一一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而辩“性善”,教人求“放心”,影响更大。又说到“养浩然之气”,那“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这是修养的最高境界,所谓天人相通的哲理。【注释】阙疑:对疑惑不解的东西不妄加评论。(1)小诗发现材料中的内容可以与之前所学诗文相联系,于是她将二者对照以增进理解,请你帮她补充完整。“时习”:,不亦说乎?“义利”:,于我如浮云O“择善”:择其善者而从之,。“仁”:得道者多助,。(2)请你根据上面材料,说一说儒家学说对现在的我们有哪些教育意义。6、请你阅读战国策第八一章,概括战国时期游说的策士苏秦和张仪的人物形象。7、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1)文段体现了杜甫作品写实的几个方面,请结合学过的诗歌分析杜甫诗的写实手法。(2)朱自清认为杜甫是“继往开来的诗人”,请结合上面语段和名著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班级开展以“联系经典常谈阅读古文经典”的专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任务一:读楚辞】(1)文段中的“他”指的是。(2)试运用经典常谈中的相关内容谈谈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深层含义。【任务二:读唐诗】(3)江雪的体裁是()A.五言绝句B.五言律诗C.五言古体诗D.五言乐府(4)经典常谈中认为“唐人绝句有两种作风:一是铺排,一是含蓄",你认为江雪是铺排还是含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9、某同学读了经典常谈后,围绕整本书做了下面的选项,其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这本书介绍了众多经典著作,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B书中诗第十二论述了从汉武帝时期至宋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展现不同时期诗歌的特点和形式。C.本书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论语等,这些史书涉及纪传体、编年体等多种体裁。D.这本书对知识的讲解精辟,且通俗流畅,深入浅出,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10、为了提高阅读效率,老师推荐大家采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阅读经典常谈,请你据此完成下面表格。11、请你结合经典常谈中对下列古籍的阐述,挑选一本古籍进行深入阅读,并说明原因。尚书诗经战国策汉书12、班级开展“读经典的意义”主题探究活动,你刚读完经典常谈一书,请你结合本书的内容,说说中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意义。参考答案1、A【解析】许慎是东汉人。故选A项。2、(I)C【解析】C项中的“江”“河”是形声字,""是形旁,“工”“可”是声符。(2)A.日B.月C.山D.龟3、(1)为人做事要有始有终,矢志不渝。(2)要善于借助别人(或听取别人的意见)帮助自己改正缺点。4、(1)小语将“纪传体”改为“编年体”(2)小畅将“小学”和“大学”调换位置5、(1)学而时习之不义而富且贵其不善者而改之失道者寡助(2)示例:在学习方面,告诫我们要经常学习,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在交往方面,告诫我们要宽以待人,对人忠诚,讲求义气;在做人方面,告诫我们要有仁爱之心,有理想、有志向,培养自身正气。(任答两个方面即可)6、苏秦坚忍不拔,善于思考,勤奋刻苦;张仪意志坚定,目标明确。7、(1)示例:春望描写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战火纷飞,亲人离散,土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顿的景象,反映了当时国家的现状,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情感。(2)示例:杜甫诗歌反映社会问题和时代悲剧,表现广大的实在的人生;他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且杜甫给诗创造了新的境界,引发后代诗人竞相效仿,对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8、【任务一:读楚辞】(1)屈原(2)这句诗的表层含义为:光阴如梭,美人的青春就像日益飘零的草木。屈原将楚怀王比作“美人”,担心的是楚怀王步入衰残的暮年他感叹岁月无情,来日无多,只希望能把握住短暂的人生,做出一番事业,表达了对楚怀王的忠诚和担忧。【解析】根据文段中“他将怀王比作美人”进行分析,“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一句中的“美人”指的是楚怀王,屈原担心美人迟,其实就是担心楚怀王步人衰残的暮年,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希望自己能把握住短暂的人生,为楚怀王效忠。据此分析作答即可。【任务二:读唐诗】(3)A(4)示例:江雪是铺排。诗人铺排了“鸟飞绝”“人踪灭”“蓑笠翁”三个印象,突出了“江雪”的幽静,又运用“千山”“万径”“绝”“灭”等词,显得更为幽静。9、C【解析】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并不是史书,C项说法有误。故选C项。10、(1)(4分)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本是唱诗给人听,相当于现在排比的修辞手法,“比”指的是不直陈而用譬喻,“兴”指的是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一般在诗的发端。(2)D【解析】辞赋第十一主要讲述了屈原作离骚的过程,这一部分介绍了屈原的人生经历和他的爱国之情。故选D项。11、示例:我选诗经。经典常谈中介绍了诗经的来源、构成与特色,经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国人诗歌启蒙之,因此深入阅读诗经,不仅可以了解先秦人们的生活,从中感悟人生的道理,还可以欣赏其语言美,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12、可以学习语文知识,比如可以从说文解字中了解汉字的造字法和每个字的造字本义;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现状,比如可以从战国策中了解战国时期盛行策士游说这一历史事实;可以充实精神内涵,比如读汉书,我们可以通过其中古人的故事,感受古人的精神品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以提升个人修养,比如从懦家经典中我们可以汲取有关学习、做人等多方面的道理,提升自身修养。四、经典常谈经典真题(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式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率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废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选自朱自清著经典常谈)1 .材料中,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2.如何理解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3.请结合材料,概括歌谣与最初的诗的不同之处。答案1.抒发情感(消愁解闷),酬神作乐(庆祝节日),唱和竞胜。2 .歌谣最初是个人心情的诉说;口集众人聚唱,歌谣增多;口经众人修饰,歌谣成为定本。3 .节奏要求不同:前者主要依靠重叠,后者主要依靠字数均齐、韵脚协调;传播方式不同:前者依靠传唱,后者借助文字记录。(二)阅读下面说明文字,完成小题。宋代的“话本”是白话小说的老祖宗。话本是“说话”的底本;“说话”略同后来的“说书”,也是佛家的影响。唐代佛家向民众宣讲佛典故事,连带说唱,本子夹杂“雅言”和口语,叫做“变文”,“变文”后来也有说唱历史故事及社会故事的。“变文”便是“说话”的源头;“说话”里也还有演说佛典这一派。“说话”是平民的艺术;宋仁宗很爱听,以后便变为专业,大流行起来了。这里面有说历史故事的,有说神怪故事的,有说社会故事的。“说话”渐渐发展,本来由一个或几个同类而不相关联的短故事,引出一个同类而不相关联的长故事的,后来却能将许多关联的故事组织起来,分为“章回”了。这是体制上一个大进步。话本留存到现在的已经很少,但还足以见出后世的几部小说名著,如元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明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是从话本演化出来的;不过这些已是文人的作品,而不是话本了。就中三国志演义还夹杂着“雅言”,水浒传和西游记便都是白话了。这里除西游记以设想为主外,别的都可以说是写实的。这种写实的作风在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里得着充分的发展。三国志演义等书里的故事虽然是关联的,却不是联贯的。到了红楼梦,组织才更严密了;全书只是一个家庭的故事。虽然包罗万有,而能“一以贯之”。这不但是章回小说,而且是近代所谓“长篇小说”了。白话小说到此大成。(选自朱自清著经典常谈)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2分)2 .根据文段提供的相关信息,仿照示例,为“近代长篇小说”下一个定义。(3分)示例:章问小说是由“说话”发展、将许多同类且相关联的短故事组织起来的一个长故事。答案1 .介绍了白话小说的起源和形成(过程)。(答出“起源”1分,“形成(过程)”1分)2 .示例:近代长篇小说是指由文人撰写、组织严密(或:“故事联贯”“一以贯之”)的章回小说。(近代长篇小说的性质“章回小说”(答“一个长故事”也可)1分;近代长篇小说的特点2分,其中“文人撰写”1分,“组织严密”1分)(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经典常谈序(节选)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本书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我国旧日的教育,可以说整个儿是读经的教育。经典训练成为教育的唯一的项目,自然偏枯失调;况且从幼童时代就开始,学生食而不化,也徒然摧残了他们的精力和兴趣。新式教育施行以后,读经渐渐废止。民国以来虽然还有一两回中小学读经运动,可是都失败了,大家认为是开倒车。另一方面,教育部制定的初中国文课程标准里却有“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的话,高中的标准里更有“培养学生读解古书,欣贯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的话。初、高中的国文教材,从经典选录的也不少。可见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经典训练不但没有废止,而且扩大了范围,不以经为限,又按着学生程度选材,可以免掉他们画囹吞枣的弊病。这实在是一种进步。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朱子似乎见到了这个,他注“四书”,一种作用就是使“四书”普及于一般人。他是成功的,他的“四书”注后来成了小学教科书。又如清初人选注的史记菁华录,价值和影响虽然远在“四书”注之下,可是也风行了几百年,帮助初学不少。但到了现在这时代,这些书都不适用了。我们知道清代“汉学家”对于经典的校勘和训诂贡献极大。我们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一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应该尽可能的采取他们的结论:一面将本文分段,仔细的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这需要见解、学力和经验,不是一个人一个时期所能成就的。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一些学生国学丛书,似乎就是这番用意,但离我们理想的标准还远着呢。理想的经典读本既然一时不容易出现,有些人便想着先从治标下手。顾颉刚先生用浅明的白话文译尚书,又用同样的文体写汉代学术史略,用意便在这里。这样办虽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这部小书也只是向这方面努力的工作。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1 .说说第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2 .体会文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 .“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你怎样理解“文化”的含义?4 .联系全文,概述学习经典的重要性。5 .从下列作品中任选一部,分析它为什么是“经典”。(不超过50字)诗经史记红楼梦百年孤独答案1 .总领全文,阐明论点。2 .层层逼近,更好地表达作者的观点。3 .适合时代的,适合学生的合适的内容。4 .经典训练是中等以上教育的必要项目;见识经典。5 .略。经典常谈读后感读经典常谈叶圣陶学校国文教室的黑板上常常写着如下一类的粉笔字:“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学生看了,就抄在笔记簿上。学期考试与入学考试,国文科常常出如下一类的测脸题目:“史记何人所作?资治通鉴何人所作?”“什么叫四书'?什么叫四史'?"“司马相如何代人?杜甫何代人?他们有哪一方面的著作?”与考的学生只消写上人名、书名、朝代名就是。写错了或者写不出当然没有分数。曾经参观一个中学,高中三年级上“中国文学史”课,用的是某大学的讲义中国文学史要略,方讲到隋唐。讲义中提及孔颖达的五经正义、杜佑的通典、王通的中说等,没有记明卷数,教师就一一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一一抄在本子上。在教室里立了大约半点钟,没听见教师开一声口,只看见他写的颇为老练的一些数目字。书籍名、作者名、作者时代、书籍卷数,不能不说是一种知识。可是,学生得到了这种知识有什么受用,咱们不妨想一想。参与考试,如果遇到这一类的测验题目,就可以毫不迟疑地答上去,取得极限的分数,这是一种受用。还有呢?似乎没有了。在跟人家谈话的当儿,如果人家问你"什么叫四史?"你回答得出就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你的脸上自然也会有一副踌躇满志的神色,可惜实际上谈话时候把这种问题作话题的并不多。另外一派人不赞成这种办法,说这种办法毫无道理,不能叫学生得到其实的受用。这个话是千真万确的。他们主张,学生必须跟书籍直接打交道,好比朋友似的,你必须跟他混在一块,才可以心心相通,彼此影响,仅仅记住他的尊姓大名,就与没有这个朋友一样。这个话当然也没有错,可是他们所说的书籍范围很广,差不多从前读书人常读的一些书籍,他们主张现在的学生都应该读。而且,他们开起参考书目来就是一大堆,就说史记吧,关于考证史事的有若干种,关于评议体例的有若干种,关于鉴赏文笔的有若干种。他们要学生自己去摸索,把从前人走过的路子照样走一遍,结果才认识史记的全貌,这儿就有问题了。范围宽广,从前读书人常读一些书籍都拿来读,跟现代的教育宗旨合不合,是问题。每一种书籍都要由学生自己去摸索,时间跟能力够不够,又是问题。这些问题不加注意,徒然苦口婆心地对学生说:“你们要读书啊!”其心固然可敬,可是学生还是得不到真实的受用。现代学生的功课,有些是从前读书人所不做的,如博物、理化、图画、音乐之类。其他的功课,就实质说,虽然就是从前读书人学的那一些,可是书籍不必再用从前人的本子了。一部历史教本就可以摄取历代史籍的大概,经籍子籍的要旨,这自然指编撰得好的而言。现在有没有这样好的教本,那是另一问题。试问为什么要这么办?为的是从前书籍浩如烟海,现代的学生要做的功课多,没有时间一一去读它。为的是现代切用的一些实质,分散在潜藏在各种书籍里,让学生淘金似的去淘,也许淘不着,也许只淘着了一点儿。尤其为的是从前的书籍,在现代人看来,有许多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先秦古籍更有脱简错简,传抄致误,清代学者校勘的贡献虽然极大,但是否完全恢复了各书的原样,谁也不敢说定。现代学生不能也不应个个劳费精力在训诂校勘上边,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为实质的吸收着想,可以干脆说一句,现代学生不必读从前的书。只要历史教本跟其他学生用书编撰得好,教师和帮助学生的一些人们又指导得法,学生就可以一辈子不读论语庄子,却能知道孔子、庄子的学说:一辈子不读史记汉书,却能明晓古代的史迹。可是,有些书籍的实质和形式是分不开的,你要了解它,享受它,必须面对它本身,涵泳得深,体味得切,才有得益。譬如诗经,就不能专取其实质,翻为现代语言,让学生读“白话诗经”。翻译并不是不能做,并且已经有人做过,但到底是另外一回事;真正读诗经,还得直接读“关关雎鸠”。又如史记,作为历史书,尽可用“历史教本”“中国通史”之类来代替;但是它同时又是文学作品,作为文学作品,就不能用“历史教本”“中国通史”之类来代替,从这类书里知道了楚汉相争的史迹,并不等于读了项羽本纪。我想,要说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理由应该在这一点上。还有一点,如朱自清先生在这本经典常谈的序文里说的,“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一些古书,培育着咱们的祖先,咱们跟祖先是一脉相承的,自当尝去他们的营养料,才不至于无本。若讲实用,似乎是没有,有实用的东西都收纳在各种学科里了;可是有无用之用。这可以打个比方,有些人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几千,跑上峨嵋金顶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肃敦煌,看石窟寺历代的造像跟壁画。在专讲实用的人看来,他们干得完全没有实用,只有那股傻劲儿倒可以佩服。可是他们从金顶下来,打敦煌回转,胸襟扩大了,眼光深远了,虽然还是各做他们的事儿,却有了一种新的精神。这就是所谓无用之用。读古书读的得其道,也会有类似的无用之用。要说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这是一个理由。这儿要注意,“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万不宜忽略“学生”两字跟一个“些”字。说“学生”,就是说不是专家,其读法不该跟专家的一样(大学里专门研究古书的学生当然不在此限)。说“些”,就是说分量不能多,就是从前读书人常读的一些书籍也不必全读。就阅读的本子说,最好辑录训诂校勘方面简明而可靠的定论,让学生展卷了然,不必在一大堆参考书里自己去摸索。就阅读的范围说,最好根据前边说的两个理由来选定,只要精,不妨小,只要达到让学生见识一番这么个意思就成。这本经典常谈的序文里说:“我们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应该尽可能地采取他们的结论;一面将本文分段,仔细地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现代学生要读些古书,急切需用这样的读本。口口声声嚷着学生应该读古书的先生们,似乎最适宜负起责任来,编撰这样的读本。可是他们不干,只是“读书啊!读书啊!”地直嚷;学生实在没法接触古书,他们就把罪名加在学生头上,“你们自己不要好,不爱读书,叫我有什么办法?"我真不懂得他们的所以然。朱先生的经典常谈,却是负起这方面的责任来的一本书,它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谁要知道某书是什么,它就告诉你这个什么,看了这本书当然不就是读了古书,可是古书的来历,其中的大要,历来对于该书有什么问题,直到现在为止,对于该书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都可以有个简明的e念。学生如果自己在一大堆参考书里去摸索,费力甚多,所得未必会这么简明。因这本书的导引,去接触古书,就像预先看熟了地图跟地理志,虽然到的是个新地方,却能头头是道。专家们未必看得起这本书,因为“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编撰者的工作只是编撰罢了“(序文中语);但是这本书本来不是写给专家们看的,在需要读些古书的学生,这本书正适合他们的理解能力跟所需分量。尤其是“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序文中语),近人新说当然不单为它“新”,而为它是最近研究的结果,比较可作定论,使学生在入门的当儿,便祛除了狭陋跟迂腐的弊病,是大可称美的一点。这本书所说经典,不专指经籍,是用的“经典”二字的广义,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共十三篇。把目录抄在这儿: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前头十一篇都就书讲;末了“诗”“文”两篇却只叙述源流,不就书讲,“因为书太多了,没法子一一详论,而集部书的问题也不像经、史、子那样重要,在这儿也无需详论”(序文中语)。1943年6月3日作读经典常谈有感朱自清先生曾在论大学国文选目一文中说:“大学国文不但是一种语文训练,而且是一种文化训练。文从字顺是语文训练的事,辞明理达便是文化训练的事。所谓文化训练就是使学生对于物,对于我,对于今,对于古,更能明达。”他认为应该把语文教育的目的确立在使学生了解本国固有文化并且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上,重视语文教育的思想性。认为语文教育既是语文训练,同时更是文化训练。这些表述虽然针对当时的大学教育而发,显然对当今语文教育业有着相似的启发意义。而作为语文老师,我意识到,对于传统文化,我积淀太少。利用暑假时间,我读完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用先生的话说“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必须得惭愧地承认,即使本身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对书中提到的有些经典书籍我也未曾认真读过。读过先生的经典常谈,觉得似乎经典不是想象的那么枯燥无趣,只是我还没找到法门,没有真正走到经典的大路上去。当然,我也谨记先生教诲:“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荃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读了本书,我发现我关于部分经典的一些文学常识的认识是不准确的。比如,先生在介绍说文解字时提到的关于“仓颉造字说”的一些看法,之前我一直也知道凭仓颉一人之力,创造出整个汉字体系是不可能的,那是神话传说,但我并没有探究这个传说的成因和其中深意,先生的解释让我觉得醍醐灌顶:“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的预备工夫。”原来对待传说,我们不光应该知道其然,更可以探究其所以然,这样才能自己发现读书的乐趣。他还指出,“史籀'是'书记必读'的意思,只是书名,不是人名”,正好指出了我的错误认识。先生的提出的一些观点也为我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新角度。比如先生在介绍说文解字时提出“形声字才该叫做字,'字'是'孽乳而渐多'的意思”,还提出“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而“天雨粟,鬼夜哭”说的是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会争着去做那些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人变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害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控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虽然这种解释本身就有神话传说的成分,但细细想来,确实是讲出来人之本性特点。再如传奇是最先有结构的小说,文人创作传奇,“原来只是向科举的主考官介绍自己的一种门路”,当时的应举之人在考试之前,得请达官显贵向主考官介绍自己,介绍的方式就是先呈上正经文章,再呈些有趣味的杂文如传奇等,因为“传奇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人又爱看”,所以传奇就逐渐流传开了。这么看来,传奇的广为流传,跟当年词的逐渐兴盛的过程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词,不也是先作为当时大部分读书人不屑的“流行歌曲”的形式出现,逐渐在坊间流传,之后逐步被一些有影响力的文人墨客接受,才作为一项的文学创作登上大雅之堂的嘛!“经典常谈”,其实更多地还是包含着“经典导读”这更深一层次的含义。当下,年轻一代对我们华夏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能以这样的方式来为我们的古代文化做一个诠释、代言,一定程度上也能让我们的华夏文化得以更好地流传。而先生是真正阅读过经典之后才为大家认真介绍这些经典书目的,他知道读者常见的误区在哪里,他也知道读者一般读不下去的原因在哪里。他是真正从经典中读出了趣味,也知道如何带领读者寻觅经典的有趣之处,知道趣味导读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带领读者在趣味阅读中,汲取经典的营养与力量。总之,朱自清先生的这部经典常谈确实激起了我对这些经典的阅读兴趣,即使书中提到的一些书我之前草草阅读过,现在也是有再细读的迫切需求。因为先生向我们展示了所站角度不同,思考方向不同,同一部经典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审美趣味。先生的导读也启示我们,阅读应该自己寻求阅读的趣味性,可以从先生的导读开始,但也要主动发掘阅读的趣味,这样阅读兴趣才能得以持续,才能展开真正的阅读,也才能获得更多的阅读的愉悦与满足。感谢先生的这部书,提醒我,对一些经典的阅读我还是荒疏了,阅读经典的乐趣竟然被我忽略了。(摘自青年文学家,作者冯聪颖)五、经典常谈名著阅读指导及任务设计世间总有太多的猝不及防,无可奈何,却唯有接受。譬如全面放开、教材变动刚布置了任务,订购了书籍,谁知书目变化,毫无征兆。于是,只好立马下单购买经典常谈,可迟迟未至。不过,新年扫尘之际,竟在玉环家中发现了一木,米白色打底,配以橘黄色,加上朱自清画像,微微蒙上点灰,真可谓是束之高阁,敷衍数年。其实,提起作者,大家并不陌生。他踏着春的脚步缓缓走来,而后匆匆远去;他望着父亲苍老的背影潸然泪下,而后又驻足欣赏荷塘月色思绪万千但是,对于他所著的这本经典常谈,我们却很少涉足,实在有愧于先生之用心。那就捧书而读吧!不禁忆起了当年啃读袁行需先生中国文学史的场景;想起了李定广老师唐诗概论时的高歌一曲;念起了詹丹老师红楼梦解读时的娓娓道来其实,我与经典的距离很近,似乎又很远。因为毕竟有如此之多的摆渡人在指引,可我却始终在岸边徘徊。正如朱自清所言:“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这或许便是教材编写者将傅雷家书替换成经典常谈的原因之一吧。那如何让学生走进经典常谈呢?我觉得可以结合教材的“名著导读”部分,设置以下几个任务。任务一:读目录,知多少阅读目录,将你的所知用黑笔批注在旁。任务二:读序言,明方向阅读序言以及重印经典常谈序、读经典常谈,圈画关键语句,了解本书的大致内容,思考经典阅读的意义及阅读方向。任务三:读正文,长知识1.请阅读全书,仿照示例,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两篇(第九篇除外),为其撰写导语。示例: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地位颇高,影响之甚,自不言说。毕竟两者凝聚着父子乃至家族的巨大心血。可细细探究,两书作者的生平亦是如此相似,良好的家学熏陶,饱受无边的苦难与孤寂但他们却发愤著

    注意事项

    本文(《经典常谈》名著导读专题复习资料大全.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