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攻击行为的影响分析》13000字(论文)】.docx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攻击行为的影响研究目录1引言12文献综述13幼儿出现攻击型行为的影响因素43.1 幼儿身心特征的影响43.2 社会环境对造成幼儿攻击型行为的影响错误!未定义书签。3.3 家庭环境是造成幼儿攻击型行为的重要原因103.3.1 父母过分溺爱幼儿103.3.2 父母过分要求幼儿103.3.3 父母过分放任幼儿104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攻击型行为的影响105幼儿良好性格的培养对策分析12结论13参考文献14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利于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培养。在适龄阶段幼儿的成长与发展特殊时期,如果家园父母之间能够达成共识,使用合理教育的观念与行为,幼儿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就会很容易地形成稳定与积极健康的心理情感,进一步地促进了幼儿对良好品质的培养与形成;但是如果教育方式不当的话,往往会导致好孩子易怒,无法掌控自己行为和情绪。对幼儿性格的形成有着非常大的负面作用U1。由此可见,恰当的家庭教育方法幼儿早期性格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攻击型行为的营销,分析和解释在不同教养方式下幼儿攻击型行为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应对对策。家庭教育过程中出现幼儿攻击型行为的处理给与一定的参考价值。2文献综述幼儿具有攻击性的行为,指的是当他们的需求在生活中得不到充分的满足,或者他们的权益被侵犯而遭受到破坏时,幼儿就会出现在他们身体上的一种进攻,袭击性的行为,如言语攻击。主要表现的为打、踢、咬、喊、骂、暴力、抢物等行为2。具有攻击性的行为往往是青少年和孩子们常见的一种不良行为。行为不端的儿童往往不活跃,难以集中精力参加活动,因此很难培养各方面的能力。由于在交流中的攻击型行为,与其他孩子的关系往往得不到很好的管理。从长远来看,它将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影响儿童品德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里面明确提出,要想有效地改善和规范幼儿的可攻击性和自我意识,首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让其他幼儿能够正确地理解和严格遵守当下的生活环境中的一些社会性和自我行为规范,例如自终老爱婴,言行一致等。家长对孩子进行教养的方式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不同类型,分别是放任、专制、忽视和权威。四种类型的具体表述如下:专制型又叫做专制型,是一种非常严格的教育方式,具体表现为对孩子的要求和控制较高,对孩子的接受和反应较低。这种育儿方式体现了大人提出的许多规则,希望孩子能严格遵守。他们并没有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他们要严格遵守这些规则,而是采取惩罚的机制和强迫性方法(例如任意权利或者收回的爱)迫使孩子服从他们。专制型的家长并没有对于孩子的各种不同看法敏感,只是想让孩子更好地听话,以此为基础来尊重他们的权威。它是一种具有局限性很大的教育手段。放任型,指的是父母对孩子低“要求/控制“和高"接纳/响应”的结合的教育方法。这种类型的父母会通常日内以放纵孩子,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往往是比较少的,他们允许自己的孩子在家庭中和生活中可以自由自在的表达孩子们心中的感受和想法,并且这类的父母在教育过程中不会去太关注孩子的行为,一般不会对自己的孩子的行为做出严格的要求,放任型是一种接纳的教育方法。权威型,指的是高”要求/控制“与高”接纳/响应”的相结合。这种教育观念类型的父母会对自己的孩子提出好多合理的期望,并且会明白地说出自己要求孩子这么做的原因,一次使得自己的孩子能够遵从自己的指导,这类父母会制定清晰的规则并可与贯彻的执行。和专制型教育教养的父母相比,权威型教养的父母更多地吸收孩子的观点并做出相应的响应,能够积极认识到并接纳孩子的一些观点,在家庭中一民主的方式来教育和容纳自己的孩子。权威型是具有控制性而且很较灵活的教教养方式。忽视型是低”要求和低接纳相互结合的一种教养方式。这种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极少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他们通常会拒绝自己孩子的一些要求,只是由于他们过度地只关心自己的事情而对自己的孩子只是予以很少的时间和精力,在家庭教育中,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没有任何的约束规则和约束要求,面对对自己孩子的一位需求也往往是不予理睬或者接受。忽视型是十分放任且无效的一种教养方式。不同的家庭教养模式所需要塑造的孩子=人格往往是不同,一般而言,权威型的家庭教养模式所塑造出来的方法对于孩子都有着积极和正面的推动作用,这样的家庭教养模式下的孩子所需要表现的也往往都是积极、主动,自控力强的个体和行为,孩子通常做事情都比较富有主见,能够与生活在社会上的其他人之间进行良好且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在专制型的教育手段下长大的儿童,更加有可能会因此表现得出不愉快、不友善,他们很容易就会被动机所激怒。在溺爱型的教育模式下长大的儿童更是显示出以自我为主体和中心,比较任性。而这些放任型的家庭教育手段比较轻松,很容易给孩子产生负面影向,让他们长大后就会表现亥高攻击性等行为。每一个家长可以为他们选择一种最适宜于自己及子女的教育模式。如果父母的教育手段方法正确,孩子的个性就会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前进,但是若教育方式不正确,则可能会适得其反。而不管是采取何种家庭养育的方式,都是需要家庭的父母赋予孩子以及他们更多的关爱与重视,能够而耐心地去观察与倾听他们,而且也懂得恰如其分去鼓励他们自我成长。延边大学白玲玉在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攻击型行为的影响研究本中指出,我们应该转变对养育儿童的观念,重视对儿童的自然和社会性进行培养。为了有效促进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我们应该改进教育方法,培养儿童良好的亲社会行为,重视家庭合作。上海师范大学陈燕在一项关于家长们对孩子进行攻击性的行为信念研究中明确指出,父母们对孩子进行攻击性的行为最重要的心理反应之一就是愤怒。父亲在接受教育时,对于攻击性的行为往往会比母亲强烈。第二类情感反应则是父亲的困难尴尬以及母亲的焦虑。家长们对于袭击型行为的心理反应没有明显的区别。在对幼儿进行攻击性活动的归因观念上,父母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他们均认为幼儿的攻击型行为是与自然和环境有关的。攻击性的行为发展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会随着人们年龄的增加而有所改善。迪德So阿德里希姆,斯蒂芬在SocialDevelopment)期刊发表的Aggressionintoddlerhood:Therolesofparentalbeliefs,parentingbehaviorandprecursorsoftheoryofmind一文中指出,父母的信念、父母的行为和心理理论的先兆都与早期攻击有着独特的联系,但还没有同时进行研究。其以152名母子二元体为样本,结合这些危险因素预测幼儿期的攻击行为。在20个月时,母亲的父母信念(父母自我效能感和感知的父母影响)通过父母对婴儿的认知和行为量表进行了检查。在自由游戏和教学任务中观察母亲的养育行为(敏感性、侵入性和成功的积极参与),并使用视觉透视任务和模仿任务评估儿童的心理理论先兆。在30个月时,使用儿童行为检查表检查儿童攻击性。回归分析表明,较低的父母自我效能感和较低的模仿技能预示着更具攻击性的行为。当使用自举法估计间接影响时,发现了一个最终的模型,表明较低的感知父母影响与较少成功的积极参与有关,而积极参与又与儿童较差的模仿能力有关,后者预测更具攻击性的行为。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幼儿期的攻击性是由相关的父母信念、父母行为和儿童早期社会认知能力预测的。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收集和整理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攻击型行为影响方面的期刊论文及研究资料,分析和对比不同影响因素下幼儿攻击型行为的表现方式,从而得出相应的应对对策。为家庭教育中幼儿攻击型行为的处理提供参考。3幼儿出现攻击型行为的影响因素3.1幼儿身心特征的影响3.1幼儿身心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的一些心理和身体特点上(例如急速的消化、外观特点和体格等),对于幼儿具有攻击式行为产生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有着直接的影响。那种出生就喜欢笑闹、性子急的“顽皮”婴儿,在其健康成长的整个过程当中往往更加容易地产生对婴幼儿具有攻击性的行为。但是从长远来看,幼儿的心理学特点仅仅被认为是直接影响其攻击性和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与幼儿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相互影响,往往要通过环境才能体现。现在都是一个孩子,一个家庭一般都可以是甚至几乎拥有六个年轻人一个最好的小孩,因此,大多都把自己的小孩子当成了手中的明珠,对于小孩十分溺爱,尽最大可能地满足对于孩子的任何需求,从不控制孩子的行为,任由它为所欲为,造成孩子排他性、垄断性的习惯。以现代家庭教育为教学中心,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皇帝、一个美丽小公主式的新型社会化现代家庭教育。据调查,许多孩子主要由祖父母抚养。作为下一代,他们更加溺爱自己的孙子,甚至“遮丑护缺点“。”二代”变成了“二代”,导致了孙辈自私、任性、懒惰、傲慢等不良行为。如今,许多父母兴高采烈地”希望自己的孩子变得成功“和“希望自己的女儿成为菲尼克斯二所以,在许多教育方面,儿童会受到一些过度的束缚与拘禁。比如孩子回家后读书,学习,不随意说话,上班等,这些活动是不允许去玩的,即孩子们不准移动,走路上也不能奔跑,讲话时也不能大声微笑,假期去参加各种的兴趣课,很少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接触到外界,交流,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伴随着他们严厉的责骂表情,孩子们没有机会在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中加以区分,其心理受到限制,并产生了叛逆的心理。到幼儿园时,它们就像被释放的鸟一样,但是它们拥有太多的自由,会攻击其他人来满足他们的社交互动。这样的父母只把他们的孩子视为继续家庭关系并希望他们不受任何限制或要求自由发展的希望。他们不在乎或关注自己的孩子。孩子的任何一种行为,无论发生的时间,地点,性质如何,都无法控制,而要让孩子做他们想做的任何事情。这样的小朋友们从孩子来到幼儿园时的表达是很松散,没有纪律,不遵守约定,随机攻击他人,与老师矛盾。3.2社会环境对幼儿攻击型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的进攻型行为实际上是一种人们后天就能习得到的社交行为。影响孩子攻击性的因素以负面情况为主:身心攻击,言语威胁,剥夺东西等。;情境激励:对于儿童有时可能受到外部激励的驱动力(如玩具、同伴间的领导能力等)的刺激和袭击,以期达到一定目的;做好榜样示范。小孩子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在各种社会情境中,他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后果,或者通过直接学习,间接学习攻击型行为,也就是说,孩子们实际参与打斗、抢玩具等,比如,有一个孩子表现非常好,从不打人。因为他的好朋友是班上的顽皮头,如果不出什么事,他会打别人几下。他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当有人碰到他插上电源的车时,他举起手来打那孩子。而且幼儿的行为维护有赖于其行为和后果的加以强化。幼儿进行攻击性的行为维持最初就要涉及到不适度的惩戒。适当的惩罚往往会导致幼儿对攻击行为的内疚和焦虑,有助于抑制攻击行为的发生。然而,不恰当的惩罚不仅不能达到这种效果,反而会增加儿童攻击的负面效应。目前已经有大量心理学家通过长期的研究,最终发现了在婴幼儿的阶段,气质和心理结构当中存在着抑制和非压迫这一个重要的内容,它们可以延续至少到青春期。也就是说孩子的攻击行为和孩子天生的气质类型是有关系的。有的孩子,他在幼儿园里经常打小朋友,但是他的父母却可能是文质彬彬的或者是对人非常有礼貌的。但是孩子的气质类型是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后天的教育往往会跟不上,这就会使孩子的攻击行为会持续存在。攻击型行为的儿童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动作也是相对较多的,也就是说他们更容易闯祸。同时由于他们的动作过于繁多,他们在学习上也就缺少了坚持的力量和规律,对于一个新的课堂就会表现得很不适应,对于新的游戏呢,也会表现出不安或者感觉没意思。因此他在同伴相处或者是集体游戏当中,更容易产生不高兴这样的消极的情绪,注意力也会非常的不好,很难完成一项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的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其情绪更加地激动和易愤怒,因而出现攻击行为的可能性也就更高,而且,男孩在此过程中的表现比女孩儿会更加突出。心理学界的对于这种总有攻击行为的孩子,很早的时候就有了相关的理论。比如说比较著名的就是挫败性自我攻击理论,就是因为孩子们会经常殴打自己的小朋友,经常去殴打别人和这些孩子的挫折感与此之间是否存在着很大的联系。也就是说具有袭击性的各种行为总是以这些作为挫折的必然存在作为其先决存在条件的,而这些作为挫折的必然存在往往也本身就是任何袭击性的的行为总有可能不会发生的一个先决条件,互为因果。在同伴当中,孩子的这种挫败感、挫折感强烈的时候,幼儿的行为就会更加难以控制。我们可以看到攻击型的孩子,在天生的个性特质当中,对外界环境更不适应,也更容易产生挫败感。攻击性比较强的孩子,会发现他的家庭环境也比较特殊。比如父母和孩子的有效沟通比较少。往往只是简单的一些生活上的沟通,或者是当他闯祸的时候父母就出面制止惩罚。对于孩子的父亲的角色缺失或者显得过于消极,不仅在孩子的养育当中,角色感不是很强(都是母亲出面,即使是父亲冲在前面,往往是消极的。比如说呵斥、指责或者是体罚等等。)亲子之间的情感的互动是简单的、粗暴的你打人了我就要打你。这样的方式会对孩子行为控制方面造成非常多的不好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沟通方式也是互相指责,争吵,在孩子面前展现出来的家庭成员的互动方式是不安的,互相的不友好的,会加重孩子的攻击行为。父母当中有一方或双方情绪都比较暴躁,这样也会加重孩子的攻击行为。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非常重视自己的情绪管理。正确的做法除了专业行为上的矫正之外,对待有攻击行为的孩子,深层次的帮助是父母需要重视孩子一些能力上的培养,也就是情商能力培养。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往往攻击行为的孩子,他的语言表达是跟不上的。并不是说孩子不会说话,而是他遇到那个场景的时候,他有话说不出来。只能简单地用语言用动作去解决问题,这对于孩子来说相对的更顺畅一些。因此对于这样攻击型的孩子,语言表达上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要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不满。或者是和小朋友之间发生冲突了,父母可以慢慢了解孩子在发生攻击行为的时候,他的内心感受是什么。孩子去表达出来之后,他自己也会情绪上也会有所缓解。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的能力学习一些和小朋友叫沟通交流的方法。父母在家庭当中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也要重视态度,没有犯错的时候尽量的用平和的、友好的方式去交流。当遇到错误的时候,我们可以跟孩子去沟通一下,想办法解决和小朋友之间的矛盾,还有想办法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培养孩子自控能力综合上面的这些能力的培养,我们不仅要鼓励孩子用语言进行沟通,也要鼓励孩子控制自己的行为。当有好的行为出现的时候,父母一定要给予语言上的肯定,不一定要给予物质上的奖励。语言上的肯定欣赏,对于孩子来说作用会更大。攻击型行为是幼儿中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具有不良行为的幼儿往往不积极参与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很难集中精力,从而使得各方面能力都难以得到很大的发挥。因为在交流中常常存在着具有攻击性的行为,和其它幼儿之间的关系也处理得很差,经常会遭遇别人的排斥。如果长此以往,就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及其人格、良好品德等方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已经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准则7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因而正确分析和有效地排查控制了少年幼儿各种具有不可攻击性的犯罪行为,促进了少年幼儿良好的家庭社会化生活品质逐渐形成,这无疑已经是当今时代我国学校开展少年幼儿安全教育中一项严峻的社会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和教育实践,对于目前关注关心幼儿”攻击型行为”的主要教育成因和其具体教育处理对策问题有所深入总结,从以下两个主要方面角度入手近年来对其教育进行了深入讨论,其一就是对于关注幼儿发生攻击性伤害行为的主要教育成因相关问题对其进行了深入剖析,其二就是初步提出了关注幼儿对于攻击性伤害行为的具体教育处理对策。在日常中我们要大量地认真阅读与之密切相关的教育书籍,认真地进行学习,深刻地去体会和不断领悟,根据本校小班少年幼儿在家庭活动中所可能发生的各种不良行为,并充分结合其家庭教育活动实践的亲身经历,逐步形成树立一个完全符合当下这个时代经济进步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绿色儿童观和家庭教育观的理念。不少父母对于幼儿的教育生活方式都存在着这样或那种的问题,面对这些现象,我们要做到的就是采取间接、委婉的措施,努力转变父母的孩子观和教育方式。同时,通过父母公园与父母进行个别沟通交谈的方式,指导父母们应该采取正确的教养模式,逐步形成一种科学的孩子观。在与”攻击型行为”的其他幼儿家庭父母之间密切沟通联系中,应该尽量不要改变以往那种仅仅的只是一味地以情告状的表达方式和操作做法,而是首先向幼儿父母再次说明了自己孩子的心理发展正在进步,哪怕最差还是一点点,向其他幼儿父母再次建议孩子配合和理解教育的具体实际需求,这样往往才真正可以也能够真正获得良好的家庭教育活动效果。由于我们小班上对幼儿的联想思维认识模仿学习能力比较高,对于各种不同的联想行为都可能缺少了正确的认识理解和正确认知,只是一味地想着去认真学习和进行模仿,因此我们幼儿身为一个成年人,要时刻提高警惕自己的联想思维,言行行为方式等都应该必须完全符合我国现代的伦理社会规范及其他的伦理道德准则,给我们小班上的幼儿一个树立对得起作为榜样的良好形象。具有强烈攻击性不良行为的年轻年龄孩子往往在生活中所需要面对的都往往是被年轻时的小朋友一味地要求回避、拒绝,被其他年龄成人一味地指责训斥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气氛。因此,应该一定要积极尝试通过充分利用”皮格马翁效应”来对适龄幼儿成长产生一种非常正面的社会影响,给予他们更多的自我重视、鼓励、理解和相互信任。同时也希望可以找到帮助我们的适龄幼儿尽快掌握一个正确的方法解决这个特殊问题的解决办法。例如强强把自己比做黑猫的治安官,把莉莉当作一个能鼠小偷,并用自己的玩具和手枪狠狠地对准莉莉开去,还用自动擒拿的手段和方法一下把莉莉跌跌撞撞地摔倒在地。无辜的莉莉大声哭着逃跑来向她告状,强强就意识到自己闯祸了,站在一边等待受训。我把强强叫走后问:“你是不是很喜欢当黑猫警长?”强强让他使劲儿点头。我继续讲述:“黑猫警长能抓坏蛋,黑猫警长很勇敢,强强也很勇敢,对不对?”强强更加使劲地点头。我再次问强强:“你喜不喜欢黑猫警长?”强强回答:“喜欢。"我再次说:“你不能把小朋友您的伙伴当鼠小偷打,那很疼的!你俩个用一个玩具插个黑猫的警长和露鼠小偷,玩这个游戏好不好?”两个男生都很开心,我示意强强向莉莉道了个歉,随后,俩人就高高兴兴地上床去玩这个游戏。日常中,父母要给幼儿提供较为宽敞的游戏空间,而不是繁杂、拥挤的活动空间;尽量避免提供有攻击倾向的玩具(如玩具枪、刀等);妨碍了幼儿对于不良的传播和媒介,某些电影尤其是暴力的影视连续剧,可能也就会促使孩子们从中学习一些具有攻击性的行为。老师在设置环境时,应给幼儿创设一个尽量避免冲突的空间。各活动区域应稍有间隔,防止幼儿因空间过分拥挤,而导致了无意间的碰撞而产生了冲突与摩擦。游戏中玩具的数量应该是充足的,以减轻幼儿之间互相争夺玩具时的矛盾和冲突。再次,老师们也要尽一切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人格上民主和谐的心理氛围。如果老师在生活中对待孩子是严厉和苛刻的,则很多幼儿必然会对老师产生畏难情绪,被动服从。在这种气氛中,幼儿往往会对老师的不满情绪通过攻击同伴发泄出来。因此,尽量避免给幼儿造成过多的挫折感和压抑感,从而减少幼儿产生攻击型行为的心理因素。具有强烈攻击性不良行为的少年幼儿虽然他们在园里也存有不少不尽人意的性格特征和可贵地方,但同样还依然存在着许多积极、可贵的性格特征和可贵地方,比如好自主提问、善独立思考、智慧、富有独立主见等,只是因为有了老师的主观正确看法和对待了幼儿一些消极的不良情绪处理表现而被其他孩子所轻易忽略。如果一个教师足够能以平静的工作精神和良好心态,换一种新的角度客观来认真地去对待这些不同年龄段的优秀幼儿,就一定会很容易地就会发现他们身上还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一些闪光点,充分地合理挖掘、利用这些新的闪光点,是老师教育那些不同年龄段的优秀幼儿最佳的的有效途径。教师的惩罚必须要及时,使得幼儿的进取性和攻击型行为都能够获得迅速地反映,在进行惩罚的同时,还应向每个幼儿说明自己所犯的错误,如何去处理。其次,惩罚主要是针对具体行为,适度而又就事论人,不要将其从道德和品德层面提升,以免给幼儿自我评估带来影响。有些婴幼儿很快就可能因为害怕受到惩罚而强行遏制自己的恐惧和侵犯意向,长此以往,会使婴幼儿产生过分的焦虑,影响其心理健康。因此,在其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多地应该是允许教师和幼儿们通过合理的手段和方式,来对其进行身体上的宣泄,来完全替换攻击性的行为。如有的孩子在开始玩粘土类的游戏时,拼命挤压、跌倒或者摔打;有的小班幼儿在模拟作战场景时相互之间“打打杀杀”。这些行为均有利于帮助幼儿将平常的不良情绪经由这种“破坏性”的游戏解放出来,从而保持其心理的平衡。并且,我们也需要根据不同情境中的幼儿进行不同类型的游戏活动来充分满足。比如,好提问、好探究的幼儿就应该激励和启发他们学习,通过比一看,看一想,做一切,一步步地引导孩子们去寻找正确的答案,把幼儿那颗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态度转化为发展孩子智力的源泉和动力;对于那些很喜欢跳舞和奔跑的孩子,家长们可以适当地组织他们跳舞、训练武术、赛跑等;对于那些爱说嚷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多多朗读、示范演奏等。3.3家庭环境是造成幼儿攻击型行为的重要原因3.2.1父母过分溺爱幼儿如今,许多的家庭大都只能是一个孩子,甚至可以说是六个成年人和一个孩子。因此,他们把自己的孩子视为他们的视线之苹果。他们太在乎并且非常爱他们。他们要求孩子遵守服从,无原则地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从不控制自己的行动,让他们做出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和一切,以便于养成孤立独居和支配自己儿童的习惯。在现代的家庭中,以自我发展作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小皇帝,小公主的家庭式教育。据调查表明,许多儿童的父母都是由他们祖父母亲手抚养长大的。作为不同年龄世代的年轻人,他们更加喜欢孙子祖女,甚至”掩盖丑陋并保护自己的弱点”。不同世代的父母”已演变成”不同世代的成瘾”,导致其子孙的自私,反复无常,懒惰,自大和其他不良行为。3.3.1父母过分要求幼儿如今,许多父母都怀着”期盼儿子成为巨龙”和”期盼女儿成为凤凰”的崇高精神。因此,在许多方面,儿童受到了过多的限制和束缚。例如,当你回家时,不允许你阅读或学习。不允许你讲话或做任何事情。你也不能玩。不允许你移动,行走,奔跑,交谈或大笑。你不得在假期参加各种兴趣班。儿童很少与外界接触并交流以实现他们的目标。另外,他们在严厉谴责的表达下,孩子没有机会区分,孩子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他们的心理受到限制,并产生叛逆的心理。在幼儿园,它们就像自由的鸟,但是由于它们太自由了,它们会攻击其他人以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3.3.2父母过分放任幼儿这种家长只是把自己的孩子当作父母继承的一种希望,让他们自由地发展,没有什么限制和要求,也不必关心和照顾孩子。无论孩子在什么时间,地点或行为方式如何,行为都不受控制,而是让孩子做他们想做的任何事情。这样的小朋友从孩子来到我们幼儿园时表现很松散,不注重纪律,没有严格遵循规则,随意地去袭击别人,以及老师等。4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攻击型行为的影响父母在学龄儿童的整个心目中往往都是具有一定的巨大权威,这种大的权威往往是真实来自于我们父母及其对待一个孩子的一种充分理解与相互尊重,来自于他们与学龄儿童和家庭子女的经常密切沟通交流及父母对待儿童子女的一种支持和给予帮助,亲子之间是平等、和谐共处的关系。这种民主又不失理性的家庭教养模式使得儿童在生活中具有了独立性比较强,自尊、勇敢,善于进行自我调节和解决问题,善于积极地与别人交流以及拥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等优良的性格品质。专制型的父母则严格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对于儿童的要求过于严格,提出了很高的行为规范,稍有不顺,非打就罚,亲子交流关系本身就是一种“管”与”被管“的不平等关系,长此以往,容易导致使得儿童自卑、怯弱、冷漠、性格压抑、缺少独立的判断和适应处理能力;此外,强迫其他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去办事,不可能允许他们在工作上发生差错或遗漏,频繁地采用教育惩罚措施方式来引导他们强制落实和执行,对于孩子在工作上缺乏关心和溺爱,犯了错误之后进行严厉的教育惩罚和打骂,做了正确的东西也不能及时地给予其他儿童的表扬和鼓励,容易导致使得儿童在工作上产生挫折感、自卑感,不愿努力前进或没有朝着前进的目标和动力,渐渐培成“遇难便退”的行为习惯,甚至有的孩子会因此而产生严重的反叛心理,出现了对抗、仇视、嫉恨乃至于袭击或者报复的行为,不利于儿童的社会性交往。这样一种绝对权威,霸道专制的人格教养模式易导致使孩子产生自卑,怯懦,退缩,不愿向前走,依赖等,自我调控能力与适应能力较低,缺少社会责任心等不好的性格品质。父母给予儿童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护及帮助,容易导致儿童产生对于父母的依赖。而且家庭父母往往对于儿童的情绪缺乏有效地控制与要求,这容易导致儿童变得幼稚、任性、自私。这种在过度的宠爱、盲目地迁就的人际关系教养模式下长大起来的孩子十分不成熟,自我监护和控制能力严重低下,缺乏自己的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总是用吵闹等手段寻求即时的安全满足,对于父母的依赖性很强,缺乏社会上的自信心、独立性1和社会上的责任感,自私、任性又霸道,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社会上的攻击性,形成了一系列与之相符合的社会要求性格特点。忽视型家长中的孩子家长对于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教育过程中就往往会逐渐表现出看得出漠不关心的一种溺爱态度,既同样如专制型中家长缺乏了对溺爱的激动情绪和积极性的反应,又同样是溺爱型中家长缺少了在教育行为上各个方面的明确要求和严格管理,采取不管不问、放任自流、任务发展的态度。跟其他儿童呆在一起的机会多了很少,对其他儿童往往缺乏恰当的关注与爱护,这无疑是对儿童的情绪生活与其他物质生活的侵蚀与剥夺。它往往会导致孩子们的身体产生适应障碍,对于学校的生活变得缺乏了兴趣,学习成绩和自我控制能力低,具有更强的攻击性,感情冷漠,并且随着他们长大发展后会逐渐显示出更加IWJ度的犯罪倾|可O5幼儿良好性格的培养对策分析对于孩子,父母应该制定一些规则来管理和约束他们,并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这样做和为什么不能这样做。作为父母,他们应该树立榜样,并严格要求自己为他们树立榜样。所谓“以身作则比言语教学更重要”就是这个道理。孩子们会看到父母的所作所为并模仿。如果他们的父亲抽烟,他们将学习它。如果母亲骂了他们,他们会记住的。但是,如果父母以身作则,他们将学习良好的举止。同时,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说一件事而做另一件事。这样,在他们面前讲话会失去声望,并且他们的教育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力量。作为家庭生活的领导者和儿童健康成长的守护者,父母应密切注意儿童成长过程中情绪和行为的细微变化,给予孩子理性的爱心和适度的控制。当他们遇到自己不关心的事情时,父母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多思考,并给予他们理解,以便他们能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鼓励。父母应该像成年人一样尊重自己的权利和需求,引导他们的兴趣并给予他们启发性的帮助。关心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尤其是父母的关心。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尽力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让他们学会爱父母、爱集体、爱自然。另一方面,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孩子感受到一些挫折,比如有意识地让孩子容忍失败和批评,从而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和心理平衡。提高良好的社交能力及合群社会性品质。父母应当对幼儿有适当的期望,不要对幼儿要求太高,我们要引导他们建立适当的目标,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让孩子们一跃而上,帮助他们建立长远的目标,同时把目标具体化,把要求落实到每天的实践中,并要求他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形成不断进步的心理素质。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有不同的影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要提倡民主理性,反对专制放任。只有我们作为一个孩子的看护者和教育家,我们才真正应该给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公平、安全、平易近人的环境。在充分倾听和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感觉和真实需求,尊重他们,保持其自尊和社会主义自信,在最适当的地方和时候给予正确的指导,帮助他们培养和形成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塑造一个孩子完整的价值观和人格,孩子的价值观和性格也才能健康地发展,成为一个有利于个性完整的孩子!结论幼儿的成长来自幼儿园,家庭,社区和其他方面。幼儿园,家长和幼儿园应密切合作,改善孩子的生活和教育的总体环境,逐步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共同促进孩子良好的社会素质的形成。养育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和教育子女过程中相对稳定的行为。育儿方式对幼儿的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在幼儿时期,攻击型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不良行为。对幼儿出现的攻击行为必须有正确的判断和引导,否则,将会导致个体成年后的行为失调甚至是暴力犯罪。家庭是幼儿早期社交生活中身心发展的最重要场所,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从父母教育的类型和攻击行为的成因,揭示了父母教育对幼儿攻击行为的影响,为解决幼儿攻击行为提供了一种新途径。简而言之,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这些孩子。我们应该鼓励,指导和发展其优势。我们应该相信,他们将纠正自己的不足并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共同克服这些缺陷,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和谐和快乐的发展。参考文献1SpencerDebra,PasterskiVickie,NeufeldSharon,GloverVivette,0,ConnorThomasG,HindmarshPeterC,HughesIeuanA,AceriniCarloL,HinesMelissa.Prenatalandrogenexposureandchildren,saggressivebehaviorandactivitylevel.J.Hormonesandbehavior,2017,96.毛艳雯.宽松教养方式对幼儿攻击型行为的影响及其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6):216.3李琳悻.父母教养方式对农村寄宿制初中生攻击型行为的影响:越轨同伴交往和道德推脱的链式中介作用D.沈阳师范大学,2019.4白玲玉.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攻击型行为的影响研究D.延边大学,2019.5李蓉蓉,李燕.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攻击型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2):55+4.6蔡琳琳.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攻击型行为的影响及其教育策略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8(04):4.7宋琳琳.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影响D.河北大学,2020.8李思琪.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研窕D.山西大学,2020.9孙明珠.父母教养方式与中职生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D.扬州大学,2020.10费媛媛.3-5岁幼儿攻击型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同伴交往能力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0.11朱静.同胞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D.杭州师范大学,2020.12刘珂.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学习投入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20.13刘晨红.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与父母健康素养和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D.延边大学,2020.14吕思文.私立小学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主观幸福感相关研究D.延边大学,2020.15丁鑫.小学高段学生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20.16张玉兰.高中生生涯适应能力的现状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公正世界信念的作用D.西南大学,2020.17ThaeSuMo.父母教养方式对缅甸青少年意向性自我调节和情绪调节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9.18李玉丽.父母肢体残疾的青少年创伤后成长与家庭弹性的关系及机制D.山东大学,2016.19江琴娣.培智学校学生父母自我效能、教养方式、接纳态度和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20赖运成.中学生人际敏感性的结构、特点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D.福建师范大学,2013.21孙崇勇,多兰,赵红,李淑莲.亲子关系对幼儿攻击型行为的影响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36(12):60-68.22米玉.幼儿攻击型行为的归因与教育策略的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0,22(05):157-160+166.23胥婕.幼儿攻击型行为研究综述J.教育观察,2020,9(32):5-7+47.24丁怡心.幼儿攻击型行为现状及策略研究J.才智,2020(02):181.25沈欣怡.中班幼儿攻击型行为的原因和对应策略研究J.才智,2020(01):105.26朱平,胡传双.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攻击行为的应对策略研究JL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11):92-94.27李楠,国慧慧.动画片对幼儿攻击型行为的影响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8):107.28徐慧青,陈秋珠.国内外幼儿攻击型行为研究热点对比分析一一基于共词分析的知识图谱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35(04):124-132.29陈秋珠,徐慧青.我国幼儿攻击型行为干预效果及调节因素的元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1(01):1-8.32王芸芸.幼儿攻击型行为解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1):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