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部编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制9生活离不开他们公开课配套教案1.docx
-
资源ID:997050
资源大小:25.94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赫】部编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制9生活离不开他们公开课配套教案1.docx
教案格式课题:9.生活离不开他们一一离不开他们的劳动科目:道德与法治教学对象:四年级学生课时:3-1课时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生活离不开他们一课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教育主题中的最后一课。本单元的内容包含我们的衣食之源这些东西哪里来生活离不开他们三课,分别从衣、食、住、行多方面展示了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事、人。本课侧重于“劳动者”这个角色,从了解“劳动内涵”出发,发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劳动者,强调正因为有了这些劳动者,我们的生活才有了保障,以此初步体会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Fl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听看视频、听录音、表演等方式,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劳动者。2.能力与方法:在小组交流、展示中,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发现和感受,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合作O3.知识:借助了解身边劳动者的工作内容,理解劳动的含义和价值,懂得劳动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初步理解人与人之间是相互依赖的。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叮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四年级学生的生活视野逐步打开,已经开始从关注自我到关注他人、社会,但是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思考深度还不够,无法体会“劳动”的含义和价值,本课第一课时需要解决的就是引导学生拥有一明亮的眼睛,来看见生活中的劳动者,发现隐藏的劳动者,全面了解劳动者并感受劳动价值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学生亲近具体可感的体验活动中,真正了解劳动者的具体工作内容,为后面课时内容尊重劳动者的情感铺垫情感基础,实现最终转化为尊重劳动者的行为的目标。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本课教学是生活离不开他们的第课时,主要围绕“离不开他们的劳动”这部分内容展开教学。先是以学生日常每天的午餐切入课堂,直接揭示主题。通过“说说劳动这件事”,谈谈食堂区的劳动者,初步了解劳动者的工作内容。在“看见校园里的劳动者”活环节中,引导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劳动者无处不在,为导向学生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具有实际意义。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展示“隐藏的劳动者”形象,既是对隐藏劳动者具体工作内容的的反馈,也是激发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感受“看不见的劳动者”形象,体会劳动者为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也为第三课时的“感恩教育”奠定基础。课堂最后一环节从课内到课外调查家人的工作内容,既是对本课堂的总结,也是对下节课内容的辐射。前后承接,体现了课程开展的整体性和连贯性。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木课题的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听看视频、听录音、表演等方式,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劳动者。教学难点:借助了解身边劳动者的工作内容,理解劳动的含义和价值,懂得劳动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初步理解人与人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说说劳动这件事1 .同学们,今天你们午饭吃的什么呀?2 .为了给大家准备营养午餐,食堂工作人员付出了许多劳动。你知道这些美味又营养的菜肴,都是怎么摆到你们面前的?小结:是的,像这种参与具体劳动并获得劳动收入的人,就可以称之为劳动者。3 .同学们,食堂里的这些劳动者每天具体都做些什么,想不想亲眼看看?边看视频边作记录,完成任务卡一。4 .请生交流记录内容,随机发问:(1)刚才有人记录到营养师坐在办公室里给我们列菜单,你觉得他和采购员、厨师、切菜师一样,也是劳动者吗?校园里还有哪些人也是脑力劳动者?(2)刚才大家发现了这么多食堂里的劳动者。前段时间,有人提出食堂工作人员太多了,希望删减其中某一个劳动岗位。你有什么好的建议?5 .揭题: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揭题)1 .讨论食堂饭菜2 .学生随意交流3 .观看食堂工作人员的视频,完成任务卡一:以学生熟悉的日常午餐切入课堂,引导学生了解“劳动”的含义,初步了解劳动者的工作内容,直接揭示主题。生活离不开他们校园篇之食堂区职业名称劳动内容4.交流。(1)思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都称之为劳动者。(2)思辨:一个劳动者也不能少。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二、看见身边的劳动者1 .刚刚同学们发现了“食堂区”的劳动者。我们的校园生活里,还离不开哪些劳动者?说说为什么离不开他们。同桌交流,比一比谁说得最多。2 .请生交流,随机板贴。3 .大家说了这么多,我们可以按照校园区域,像“食堂区”这样给这些劳动者分分类。你有什么好主意?4 .请小组尝试分类,确定分组。食堂区:厨师、营养师、采购员、切菜工、清洁工教学区:校长、教师、图书管理员、清洁工学校超市:营业员、采购员校门口:保安、交警、值日老师5 .同学们,刚才你们用自己明亮的双眼,发现了身边的劳动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观看不同区域的劳动者照片集锦。1 .同桌交流。2 .互相补充或纠正:校长、教师、图书管理员、清洁工、保安、交警3 .交流通过活动区域来进行分类,分成食堂区、教学区、学校超市、校门口4 .请小组尝试分类,确定分组。5 .观看校园里劳动者的照片。通过“比一比校园里的劳动者”活动,引导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看见身边的劳动者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三、发现隐藏的劳动者1 .其实,我们校园里还藏着许多素未蒙面的劳动者呢,他们的劳动果实一直都服务着我们的生活。你听!(播放录音)2 .请读一读道德与法治书64页的内容,小组内选择一个区域,相互合作,用自我介绍的方式展示“隐藏的劳动者”。要求:声音响亮,口齿清楚,表达自然;说清楚“隐藏劳动者”的职业、劳动内容、与我们之间的关系;用时3分钟。3 .无论是我们用眼睛发现的劳动者,还是用用心发现的隐藏劳动者。这些劳动者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教师操作板书,拿走食堂区、拿走教学区、拿走校门口区4 .走出校园,我们的家庭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的劳动者为我们提供着方便呢!你看!(观看视频)1 .听录音。(食堂区隐藏劳动者一农民的自我介绍录音:大家好,我是农民,你们平常吃的蔬菜和粮食离不开我们的劳动。)2 .先阅读教材,再根据划分区域,小组交流,准备展示。食堂区:农民、泪水处理员教学区:建筑工人、课桌椅的木工、护林人员、电脑程序员、电工超市区:收银机设计人员、橱窗玻璃制造工人、食品包装、运输校门口:自动门设计员、刷卡机、铁门3 .交流4 .观看视频,根据视频引导回答。(视频内容:生病了去医院到饭店用餐时旅行时商场里购物时在家点个外卖,网购)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展示“隐藏的劳动者”形象,既是对隐藏劳动者具体工作内容的的反馈,也是激发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感受劳动者形象,体会劳动者为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也为第三课时的“感恩教育”奠定基础。三、总结延伸1.同学们,课上到这儿,你有什么收获吗?2 .我们发现了身边有很多劳动者在为我们提供服务,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下节课,我们就要来介绍自己父母的职业,他们又在为谁提供者服务和便利呢?3 .作业:完成任务卡二1.谈收获。2.务卡二:这一环节从课内到课外调查家人的工作内容,既是对本课堂的总结,也是对下节课内容的辐射。前后承接,体现了课程开展的整体性和连贯性。生活离不开他们家庭篇人物职业名称劳动内容爸爸妈妈七、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评价量表: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评价表课题:生活离不开他们课时第课时评价量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课堂中善于倾听,乐于交流等穰©课堂活动中懂得与他人合作©穰©能发现身边的劳动者(说出5个以上)毯©能准确说出劳动者的工作内容我再添一条:备注:达到要求的,分别涂色八、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生活离不开他们(劳动者)校园里食堂区教学区身边的学校超市隐藏的校门口校园外九.教学反思本课教学是生活离不开他们的第课时,主要围绕“离不开他们的劳动”这部分内容展开教学。先是以学生日常每天的午餐切入课堂,直接揭示主题。通过“说说劳动这件事”,谈谈食堂区的劳动者,初步了解劳动者的工作内容。在“看见校园里的劳动者”活环节中,引导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劳动者无处不在,为导向学生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具有实际意义。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展示“隐藏的劳动者”形象,既是对隐藏劳动者具体工作内容的的反馈,也是激发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感受“看不见的劳动者”形象,体会劳动者为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也为第三课时的“感恩教育”奠定基础。课堂最后一环节从课内到课外调查家人的工作内容,既是对本课堂的总结,也是对下节课内容的辐射。前后承接,体现了课程开展的整体性和连贯性。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从“校园生活”切入,学生在互动、合作、表演中对每天为我们提供服务的劳动者有了深入了解。不足的地方就是在通过多媒体激发学生表达和生活共鸣的同时,活动形式还不够丰富,要多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