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疾病护理常规.docx
第十一章中医科疾病护理常规第一节中医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1 .按内科族病一般护理常规。2 .入院接待关注患者的神志、生命体征、自理能力、皮肤情况及情志,解释第二天抽血及检查前注意事项,告知患者24小时内留取血、尿、便标本行常规检查。3 .基础护理对高危跌倒、有压疮风险及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提供生活照顾,保证患者安全。4 .休息与活动生活能够自者可指导患者散步、练习八段锦等有氧运动。生活半自理及不能自理者可协助其进行床上肢体功能锻炼、指导进行穴位按摩。5 .饮食护理指导低盐低脂、清淡、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以保持大便通畅,忌食寒凉辛辣、肥甘厚腻之品。根据患者的体质及病情对患者进行辨证施膳指导。6 .排泄护理保持二便通畅,指导勿憋尿、勿用力大便,养成每日排便习惯。二便不畅者对患者进行按摩腹部及相关穴位按揉指导,并配合辨证施膳指导。必要时使用缓泻剂或灌肠、导尿。7 .给药护理遵医嘱准确给药。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1)中药汤剂每日一剂,每天两次口服,与西药相隔半个小时。补益类药物宜空腹温热服用,泻下类药物宜温凉服用,其他类药物宜饭后服用。(2)使用中药注射液等血管活性药物时,要注意观察有无药物外渗、静脉炎的发生。(3)使用西药时应遵医嘱准确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8 .专科观察要点(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苔脉象、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唾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9 .心理护理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10 .健康宣教(D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2)向患者及家属宣教各类常用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及使用注意事项。(3)根据病情指导患者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4)保持情志舒畅,避免不良情志刺激。(5)根据不同疾病指导患者选择不同的治疗饮食,制定适宜的食疗方案。(6)对长期服药患者应指导定时服药,定时门诊复诊、不适随诊。第二节眩晕护理常规一、按中医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二、护理关键点1.不舒适-头晕目眩。2 .情志异常-恼怒。3 .不舒适-恶心、呕吐。4 .听觉损害。5 .外伤-坠床/跌倒。6 .中风。7 .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8 .教育需求。三、护理评估1 .辨证肾气亏虚证、痰瘀互结证、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2 .其余按本篇第五章第九节“神经内科疾病护理常规”眩晕护理常规的相关内容。四、护理措施1.按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3 .观察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及血压等变化,做好记录。若见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语言不利、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血压持续上升时应立即报告医生。4 .重症宜卧床休息,注意枕头不宜太高(以15°20。为宜),轻症者闭目养神,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眩晕重者的坐椅、床铺避免晃动。5 .临证(症)施护(1)昏仆不知人事,可强刺激人中穴,并立即报告医师。(2)遵医嘱针刺;肝火亢盛者针风池、肝俞、行间等穴;痰瘀互结者针丰隆、内关、中脱、风池等。肾气亏虚者可针肾俞、三阴交、阴陵泉、百会等;阴虚阳亢者针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等。(3)耳穴贴压可选用肾、枕、内耳、神门、内分泌、交感等穴。眩晕伴恶心呕吐者针刺内关、足三里、阳陵泉,亦可用梅花针叫打穴位。(5)出现中风证侯如: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状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并按中风病护理常规。(6)药物中毒所致者,宜煎服绿豆甘草汤频服。6 .用药护理一般汤剂宜温服,并观察服药后反应。伴呕吐者宣冷服,或姜汁滴舌后服,并少量多次服用。7 .饮食护理宜清淡,忌辛辣、肥腻、生冷、烟酒等品。(1)阴虚阳亢者可食甲鱼、鲜芹菜汁以滋阴潜阳。(2)痰瘀互结者少食肥甘厚腻、生冷荤醒。素体肥胖者适当控制饮食,高血压患者饮食不宜过饱,急性发作呕吐剧烈者暂时禁食,呕吐停止后可给予半流饮食。可配合食疗,如荷叶粥等。(3)肾气亏虚者宜多食补肾益气之食品,如甲鱼,淡菜,银耳或黑芝麻、核桃肉捣烂加适当蜂蜜调服等,忌食煎炸、辛辣烟酒。8 .情志护理关心体贴患者,调畅情志。对肝火亢盛情绪易激动者,讲明激动对疾病的不良影响,使之能自我调控。对眩晕较重易心烦、焦虑者,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和治疗成功的经验,增强其信心。9 .其余参见第五章第九节“神经内科疾病护理常规”的眩晕护理常规的相关内容。五、健康教育1.不宜从事高空作业,尽量避免游泳、乘船。有高血压病史者要坚持服药,定期测量血压。2.其余按“神经内科疾病护理常规”的眩晕护理常规的相关内容。第三节中风护理常规一、按中医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二、护理关键点1 .自理缺陷。2 .清理呼吸道低效。3 .寒热异常-壮热。4 .大便型态异常-便秘。5 .排尿型态异常-尿潴留、尿失禁。6 .情志异常-焦虑、烦躁。7 .唾眠型态紊乱-不寐。8 .语言沟通障碍。9 .吞咽困难、饮水呛咳。10 .外伤/坠床。12 .口腔黏膜损伤。13 .压疮。14 .废用综合征。15 .脑疝。16 .坠积性肺炎。17 .泌尿系感染。18 .复中。19 .鼻饲护理。20 .教育需求。三、护理评估1 .辨证痰热内闭、痰蒙清窍、元气败脱之中脏腑证;风火上扰、风痰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之中经络证。2 .其余按本篇第五章第九节“神经内科疾病护理常规”的脑梗死护理常规、脑出血护理常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护理常规的相关内容。1 .一般护理(1)按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进行。(2)伴神昏者参照神昏护理。(3)其余按“神经内科疾病护理常规”相关内容。2 .病情观察按“神经内科疾病护理常规”相关内容。3 .用药护理(D服中药后避兔受风寒,汗出后用干毛巾擦干。中、西药间隔半个小时服用。(2)服药后观察患者病情的逆顺变化。(3)服用安宫牛黄丸等辛香开窍、急救醒脑之药时及时记录时间,神志清醒后立即报告医师。(4)其余按“神经内科疾病护理常规”的相关内容。4 .饮食护理(1)可根据辨证分型进行辨证施膳指导。如风火上扰,阴虚风动者,可食用夏枯草煲猪肉。(2)其余按“神经内科疾病护理常规”的相关内容。5 .情志护理(1)中风患者多为心火暴盛,应耐心做好情志护理。解除患者的恐惧、急躁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2)对神志清醒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6 .临证(症)施护(1)元气败脱者,突然出现昏扑、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时,遵医嘱艾灸等救治。(2)尿潴留者,可听流水声、按摩腹部,虚者加艾灸关元、气海、中极、肾俞等穴,必要时遵医嘱留置尿管。(3)便秘者,予顺时针按摩下腹部,多吃香蕉、空腹喝蜂蜜水,多食粗纤维食物,或遵医嘱给通便中药如麻仁润肠丸内服。(4)睡眠不佳者,设法促进病人睡眠,以改善精神状态和心情,采用诱导催眠法,头部按摩开天门法。晚睡前针刺神门、百会、三阴交等穴。遵医嘱口服酸枣仁膏,或安眠药,或做放松功。每日睡前热水泡脚,对劳宫、涌泉搓揉各100次。阴虚风动者,晚唾前饮牛奶1杯。(5)其余按“神经内科疾病护理常规”的相关内容。7 .病情平稳者早期物理治疗(脑反射治疗、中药熏燕治疗等)。磁珠压耳穴治疗(选:双侧心、肝、脾、肾、降压沟、交感、神门等)。8 .生命体征平稳后,可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按“神经内科疾病护理常规”的相关内容。五、健康教育按“神经内科疾病护理常规”的相关内容。第四节胸痹护理常规一、按中医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二、护理关键点1 .胸闷胸痛。2 .惊恐。3 .便秘。4 .压疮。5 .缺乏自我调护知识。6 .厥脱。7 .教育需求。三、护理评估1 .疼痛发作时间、部位、性质,是否有放射,伴随症状及缓解的方法。2 .对疾病的认知程度。3 .辨证心痛发作期之寒凝血瘀证、气滞血瘀证;心痛缓解期之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痰阻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热毒血瘀证。4 .是否卧床,有无压疮。5 .有无便秘。6 .其余按本篇第五章第三节“循环系统疾病护理常规”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及护理常规的相关内容。四、护理措施1 .按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进行。2 .用药护理(D中药汤剂一般温服。(2)寒凝血瘀、心血察阻者汤药宜热服。3 .饮食护理(1)寒凝血瘀者,宜食温阳散寒、活血通络之品,如龙眼肉、羊肉、韭菜、荔枝、山楂、桃仁、垂白、干差、大蒜等;少食苦瓜等生冷、寒凉之品。食疗方:瘫白粥等。(2)气滞血瘀者,宣食行气活血之品,如山药、山植、桃仁、木耳、白萝卜等:少食红薯、豆浆等壅阻气机之品。食疗方:陈皮桃仁粥等。(3)气虚血瘀者,宜食益气活血之品,如鸡肉、牛肉、蛇肉、山药、木耳、大枣、意皮仁等。食疗方:海螯煲猪蹄等。(4)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者,宜食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之品,如甲鱼、鸭肉、海参、木耳、香菇、山药、羊葬、甘蔗、百合、莲子、藕汁等。食疗方:山药粥、百合莲子羹等。(5)痰阻血瘀者,宜食通阳泄浊,活血化瘀之品,如海参、海蛰、意及仁、孽葬、冬瓜、海带、白萝卜、蘑菇、百合、扁豆、桃仁、柚子等。食疗方:仁桃仁粥等。(6)热毒血瘀者,宜食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品,如百合、芹菜、菊叶、苦瓜、绿豆、莲子心、黑木耳、草养、马齿宽等;忌食羊肉、荔枝、龙眼肉等温燥、动火之品。食疗方:绿豆汤、菊花决明子粥等。4 .保持大便通畅,指导并协助顺时针按摩脐周及下腹部,必要时遵医嘱予缓泻剂。5 .情志护理避免情精紧张及不良刺激。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等,尤其是气滞血瘀者更应注重情志调护。6 .临证(症)施护(1)寒凝血瘀者,注意防寒保暖,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可予热敷、热熨内关、劳宫、擅中等穴。(2)心血瘀阻者,遵医嘱给予中药泡洗:常选用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3)寒凝血瘀、气虚血瘀者取穴隔姜灸,选取心俞、膈俞、膻中、气海等穴位,每日交替施灸,也可取穴选用艾条灸,取穴足三里、内关等穴位。(4)心跳骤停时立即行心肺复苏。7 .其余按“循环系统疾病护理常规”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护理常规的相关内容。五、健康教育1.保持大便通畅,嘱患者排便时勿屏气,排便不畅者可饮蜂蜜水或使用开塞露。8 .其余按“循环系统疾病护理常规”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护理常规的相关内容。第五节咳嗽护理常规一、按中医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二、护理关键点1.发热。9 .咳嗽咳痰。10 胸痛。11 咯血。12 感染性休克。13 教育需求三、护理评估1 .按第一篇第三章第四节“咳嗽、咳疲护理常规”。2 .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及热型的变化。3 .有无咯血及量、有无呼吸困难。4 .胸痛的程度,持续时间,和伴随症状,疼痛评分。5 .心理状况,对疾病的了解程度以及家庭支持系统。6 .体重和营养进食状况。7 .氧疗的效果。8 .辨证风寒束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伤肺证、热壅肺证、肝火犯肺证、痰湿蕴肺证、肺阴亏虚证、肺气亏虚证。1 .一般护理按“咳嗽、咳痰护理常规”。2 .咳嗽严重时卧床休息,痰多者取侧卧位,经常变换体位,将痰排出,必要时协助翻身拍背。3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注意观察咳嗽声音、时间、性质、节律和咯出痰的性状、颜色气味等特征,以及有无恶寒发热、发绢、汗出等伴随症状。(2)胸痛气促、久咳、痰中带血时,立即报告医生配合处理。(3)痰呈黄绿色脓性痰,或大咯血时,立即报告医生配合处理。(4)年老久病,痰不易咯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感染性休克)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4 .发热护理按第一篇第三章第九节“发热护理常规”。5 .呼吸道管理(1)有缺氧症状的患者予吸氧,做好吸氧护理。(2)戒烟。(3)鼓励患者有效咳嗽,教会患者有效咳嗽的方法。(4)痰液黏稠者予雾化吸入,按医嘱予化痰药。(5)剧烈刺激性干咳者,可遵医嘱给予止咳药。6 .胸痛的护理根据患者胸痛的不同程度按医嘱给于不同止痛药,用药30分钟后观察用药效果。7 .咯血的护理(1)按第一篇第三章第九节“咯血护理常规”的相关内容。(2)按医嘱予止血药,三七粉或白芨粉分服,用白茅根水或藕节水送服,并注意疗效。观察(3)做好口腔护理,咯血后用生理盐水,保持口腔舒适感。8 .用药护理(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2)风寒、阳虚者中药宜热服,药后加盖衣被,以助微微汗出。9 .饮食护理(1)饮食宣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之品,忌肥甘、油腻、煎炸、辛辣刺激性饮食及烟酒。(2)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宣食清热润肺化痰之品。(3)肺肾阴虚咳嗽宜食生津、润肺、止咳之品。10 .情志护理保持精神愉快,对久咳不愈和肝火犯肺咳嗽的患者,做好情志调护,避免精神刺激,学会自我调节。11 .临证(症)施护(1)风寒束肺咳甚者,遵医嘱予背部拔火罐或镇咳药。(2)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干咳少痰、黏稠难咯,遵医嘱予中药雾化吸入。12 .常规检查的护理(1)按本篇第五章第二节“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的急性支气管炎护理常规的相关内容。(2)协助做好胸片,胸部CT和肺功能的检查。(3)协助医生胸穿,做好胸穿术后的护理。(4)纤维支气管镜的护理:检查前晚10时后禁食禁水,有假牙取下,有高血压者降压药不禁用,检查后禁食禁水2小时后饮水无呛咳方可进食,观察有无痰中带血,有无胸闷气促。13 .重症肺炎的护理参见第五章第二节“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的肺炎护理常规的相关内容。五、健康教育1.按“咳嗽、咳痰护理常规”相关内容。2 .饮食指导(1)宜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多进食新鲜蔬果。(2)忌进食辛辣刺激之品,避免吸烟和酗酒3 .心理指导予心理支持,向患者解释疾病的过程。4 .必要时注射流感疫苗或肺炎疫苗。5 .指导患者遵医嘱按时服药,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6 .定期随访。第六节哮喘护理常规一、按中医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二、护理关键点1 .呼吸困难。2 .咳嗽咳痰。3 .吸入剂治疗。4 .重症哮喘。5 .压疮。6 .教育需求。三、护理评估1 .按本篇第五章第二节“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的支气管哮喘护理常规的相关内容。2 .辩证哮证之风哮、寒哮、热哮、虚哮;喘证之外寒内饮证、风热犯肺证、痰浊壅肺证、肺气郁痹证。四、护理措施1.按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3 .按“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的支气管哮喘护理常规的相关内容。4 .临正辩护(1)哮喘发作时遵医嘱针刺、拔火罐等,可选择肺俞、膏俞、定喘、脾俞、肾俞等穴位。(2)痰浊壅肺,痰色黄黏稠时,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翻身扣背。(3)哮喘伴有表证发热时,遵医嘱针刺或服用中药等。(4)缓解期可用磁珠压耳穴、中药穴位贴敷(三伏天、三九天时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俞、膏盲、定喘、天突、膻中等穴位)。五、健康教育按“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的支气管哮喘护理常规的相关内容。第七节痹症护理常规一、按中医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二、护理关键点1 .疼痛。2 .关节畸形。3 .骨质疏松。4 .晨僵O5 .预感性悲哀。6 .用药观察。7 .教育需求。三、护理评估1.年龄、体重和营养状况,生活自理能力。8 .致病因素和诱因,如酗酒、食用高喋吟食物等。9 .疼痛的部位,性质,发作时间,评分。10 全身小关节肿胀畸形程度,有无痛风石。11 晨僵的程度和持续时间。12 肢体活动,关节功能障碍,跌倒坠床评分。13 关节外表现类风湿结节、类风湿血管炎以及其他各脏器病变。14 心理状况,对疾病的认知以及家庭支持系统。15 辅助检查血常规、血沉、肝肾功能、类风湿因子、颈椎片、腰椎片、病变部位的关节片、颈腰椎MR等。16 .入院前用药情况及有无药物的不良反应。IL辨证行痹、痛痹、着痹、热痹、虚痹。四、护理措施1.按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17 活动与休息(D活动期发热和关节明显肿胀、屈伸不利时应卧床休息,但需注意维持关节功能。脊柱变形者宜睡硬板床。(2)缓解期应适当活动,不宜绝对卧床以免发生关节畸形,肌肉萎缩。(3)生活不能自理的卧床患者,经常协助其被动肢体活动,适时更换卧位,受压部位用软垫保护,防止压疮。18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与气候变化的关系。(2)观察皮肤、汗出体温、舌脉及伴随症状等变化。19 饮食护理(1)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富营养,清淡可口易消化的食物。(2)行、寒、湿痹者,应进食温热性食物,适当饮用药酒,忌食生冷。(3)热痹者饮食清淡之品,忌食辛辣、肥甘、醇酒等食物,鼓励多饮水。(4)痛风性关节炎者,避免进高喋吟高蛋白食物,如动物内脏、海产品、鱼虾类、肉类、菠菜、蘑菇、豆制品、老火汤等。忌辛辣和刺激性食物,严禁饮酒。多饮水,每日尿量保持在2000以上。20 情志护理病程缠绵,行动不便,患者常心情抑郁,故要关怀同情体贴患者,使思者情绪稳定,配合治疗。21 用药护理(1)行、寒、湿痹者,中药汤剂宣热服。热痹者,汤剂宜偏凉服。(2)按本篇第五章第七节“风湿免疫疾病护理常规”的类风湿关节炎护理常规、强直性脊柱炎护理常规和痛风护理常规的相关内容。22 临证(症)施护(1)风、寒、湿痹者的患部可用热水袋或遵医嘱给予艾灸,隔姜灸、拔火罐、中药熏蒸治疗,也可用食盐、大葱热熨。(2)热痹者遵医嘱给予中药熏洗、双柏膏外敷,局部禁用温热疗法。23 康复锻炼急性活动期除卧床休息外,应注意保持关功能位置;症状减轻后可在床上活动;症状基本控制后,下床逐渐增加活动量,进行轻微的医疗体操,以免关节硬和萎缩。慢性期应加强锻炼,可配合按摩、理疗、热敷。五、健康教育1.避免各种诱因,如寒冷、潮湿、过度疲劳、精神刺激、感染等。24 锻炼方法缓解期应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25 药物名称剂量、用法、作用、副作用,告知特殊药物的煎煮法。26 均衡饮食,肥胖者需指导患者减轻体重,以减轻关节负荷。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应减少噂吟类食物。27 定期来院复查。第八节消渴护理常规一、按中医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二、护理关键点1.高血糖/低血糖。28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9 糖尿病酮症高渗性昏迷。30 糖尿病肾病。31 糖尿病足。32 皮肤感染。33 用药观察。34 教育需求。三、初始评估1 .按本篇第五章第八节”内分泌系统疾病护理常规”的糖尿病护理常规的评估内容进行。2 .辨证肝胃郁热证、胃肠实热证、牌虚胃热证、上热下寒证、阴虚火旺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四、护理措施1 .按内科一般护理常规。2 .遵医嘱定期检查血糖和尿糖的变化。3 .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每周定时测体重。4 .严密观察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皮肤等情况并做好护理记录。5 .临证(症)施护(1) 口干多饮时多食生津润燥类食物,如百合、西葫芦等,可选用鲜芦根前水代茶饮;口含乌梅、饮用菊花玉竹茶、苦丁茶、银耳莲子百合饮等以缓解口干口渴。(2)多食易饥、大便秘结时,可食用多纤维食物如燕麦、芹菜、韭菜等或遵医嘱口服通便药。(3)阳虚怕冷者,遵医嘱予艾灸肺俞、脾俞、大椎、神阙、足三里、关元等穴位;适当食用枸杞、黑豆等固肾之品,食疗方如韭菜炒虾仁,山药英实瘦肉饮;操练八段锦“两手攀足固腰肾”动作。(4)出现神昏、烦躁不安、呼吸深快、血压下降、肢冷、脉微欲绝时,及时报告医师,给予氧气吸入,针刺人中、十宣等穴,配合医师进行抢救。(5)出现心慌、头晕、大汗、手抖、面色苍白、饥饿等低血糖症状时,意识清楚者立即口服含糖1520g糖类食物,15分钟后监测血糖;意识障碍者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20ml。(6)有皮肤瘙痒、疳肿、痈疽者,嘱患者切勿搔抓,以免引起皮肤感染。6 .中药汤剂根据证型肝胃郁热证、胃肠实热证、气阴两虚证、阴虚火旺证者宜温凉服;阴阳两虚证者宜温服。中西药之间间隔30分钟以上。西药用药护理、足部护理、饮食护理及并发症观察按“内分泌系统疾病护理常规”中的相关内容。7 .情志护理增强与慢性疾病作斗争的信心,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8 .适当运动,注意休息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择运动疗法:如散步、打太极拳、练气功、骑自行车等,时间安排在饭后1小时左右开始,持续半小时为好,以运动后脉搏在120次/分钟左右,不感疲劳为宜。五、健康教育按“内分泌系统疾病护理常规”的糖尿病护理常规的教育进行。第九节高热护理常规一、按中医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二、护理关键点1 .体温异常。2 .头身痛。3 .咳嗽或咽痒。4 .鼻塞流涕。5 .缺乏自我调护知识。三、护理评估1.按第一篇第三章第九节“发热护理常规二2 .有无头身疼痛、咳嗽、咳痰、咽痒、鼻塞流涕、抽搐、出血等伴随症状。3 .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4 .生活自理能力。5 .心理社会状况。6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电解质等。7 .辨证表热证、半表半里证、里热证。四、护理措施1 .一般护理按“发热护理常规”的干预措施进行。2 .表虚证不宜吹风;恶寒重者避风保暖;里热重症室温宜偏低。3 .做好口腔护理,口唇干燥者可涂以液状石蜡或润唇膏,咽喉红肿者可遵医嘱用冰硼散、喉风散等吹喉,或用中药液含漱。4 .用药护理汤剂一般温服,高热有汗烦渴者可凉服。服解表药后,宜少量饮温热开水或热粥,以助汗出。5 .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宜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忌食辛辣煎炸、油腻之品。(2)外感高热,宜进热汤,多饮温开水以助汗出。(3)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果汁饮料,可选用芦根汤、淡盐水等以养阴增液。6 .情志护理内伤发热多病程长,患者常有烦躁、焦虑等情绪改变,安慰患者树立信心,提高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7 .临证(症)施护(1)发热恶寒重、头重、四肢酸痛、无汗者,可遵医嘱针刺合谷、风池、曲池等穴至微汗出,或予背部(脊柱两侧膀胱经俞穴)刮痣,以助汗出。(2)壮热者,遵医嘱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或针刺降温。(3)高热口渴重、汗出较多时,可予淡盐水、芦根或石斛煎水代茶饮,兼昏迷者,可用鼻饲法。(4)静脉输液时,应根据病情严格掌握输液速度,密切观察输液反应。五、健康教育1.按“发热护理常规”的相关内容。2 .保持心情舒畅,怡养情操,利于康复。3 .注意病愈初期的修养,避免过劳,适当活动。注意保暖,慎风寒,以免复感外邪。4 .积极治疗原发病。5 .坚持遵医嘱服药、治疗,定期门诊复查。第十节感冒护理常规一、按中医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二、护理关键点1 .恶寒发热。2 .头身痛。3 .咳嗽或咽痒。4 .鼻塞流涕。5 .缺乏自我调护知识。6 .虚脱。7 .教育需求。二、护理评估1 .生命体征、舌象、脉象、口渴、饮水、汗出、尿量和皮肤弹性等情况。2 .有无咳嗽、咳痰、咽痒、鼻塞流涕。3 .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4 .有无头身疼痛。5 .心理社会状况。6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等。7 .辨证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暑湿袭表证、气虚感冒证、阴虚感冒证。四、护理措施1 .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2 .重症感冒宜卧床休息,热退后适当下床活动。3 .若汗出热退时,宜用温毛巾或干毛巾擦身,及时更换衣被,避免受凉。4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密切观察体温、寒热、汗出、咳嗽、咳痰、痰色、舌脉及服药后反应。(2)服解热药后体温骤降、面色苍白、出冷汗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3)药后无汗、体温继续升高、咳嗽、胸痛、咯血或热盛动风抽搐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5 .用药护理(1)风寒感冒者,汤药宜热服,服药后给予热饮料,或盖被保暖,以助微汗出。(2)体温39C者,可遵医嘱针刺风池、曲池、合谷、大椎等穴,或遵医嘱予赖氨匹林、柴胡注射液退热,处理后半小时观察热退效果:赖氨匹林偶有轻微胃肠道反应(如胃部不适、恶心、呕吐),用量较大时严重者可引起消化道出血,长期应用消化性溃疡发病率较高。血液系统的影响,长期使用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发生出血倾向。肝肾功能的影响:长期应用本品可出现转氨酶升高、肝细胞坏死及肾脏损害,及时停药可恢复。水杨酸反应: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视听减退、恶心、呕吐、腹泻,严重者有精神紊乱、呼吸加快、酸碱平衡失调和出血等,甚至可出现休克。过敏反应:少数病人用药后出现皮疹、尊麻疹、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或黏膜充血等过敏反应。其中哮喘较多见,而且多发于30岁以上的中年人,于服药数分钟后产生呼吸困难、喘息,特称“阿司匹林哮喘”,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瑞氏综合征(Reye'sSyndrome):12岁以下儿童应用本品可发生瑞氏综合征,表现为开始有短期发热等类似急性感染症状,惊厥、频繁呕吐、颅内压增高与昏迷等,此种情况虽少见,但有生命危险;柴胡注射液可引起过敏性反应、过敏性休克、固定性药疹。(3)风热感冒者,汤药宣温服。可予桑菊饮冲服。(4)暑热者,可给蕾香正气液口服。注意事项为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成药;有高血压、心胜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孕妇或正在接受其他治疗的患者,均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5)虚寒者,可给小柴胡冲剂。注意事项为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患者,或正在接受其他治疗的患者均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服用时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6 .饮食护理(1)饮食以清淡为主,多饮水,每日饮水量不少于200Oml。忌辛辣、油腻厚味食物。(2)风寒者,室内温度稍高,多喝热稀粥或热水,亦可服用神仙粥:糯米50g加适量水煮成白粥,再加人葱白头7棵(约30g)。生姜(最好是老姜)7片(约15g),再煮56分钟,然后加入米醋(最好是陈醋)50ml搅匀起锅服用。(3)风热者,可用银花、枇杷叶泡水代茶,或用丝瓜炖汤频饮。(4)痰多黏稠者,用川贝炖冰糖;咳嗽伴喘者,可多食梨、枇杷、生萝卜;干咳无痰者,可用梨炖白蜜润肺止咳;口渴咽痛咳嗽剧烈者,可用淡竹叶、芦根煎汤代茶频饮。(5)头胀痛者,用菊花IOg泡茶饮,以清利头目;暑湿头痛者可用蕾香、佩兰、薄荷煎汤代茶,以清暑利湿。7 .情志护理因感冒多次反复发作,情绪低落,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8 .临证(症)施护(1)头痛如裹者,可用鲜蕾香、佩兰煎水代茶饮,并艾灸大椎穴。(2)头痛畏风者,用布包扎头部或戴帽,尽量减少外出。(3)鼻塞流涕,可用热毛巾敷鼻额部或按摩迎香穴。(4) 口臭者,用银花甘草液漱口,每日3次。(5)便秘者可食香蕉、番薯、蜜糖水等,以通腑泄热,保持大便通畅。(6)暑湿感冒,头身疼痛者,遵医嘱针刺或背部刮。体虚感冒者,遵医嘱艾灸。五、健康教育1 .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加强锻炼以增强体质。2 .自我穴位按摩,坚持每日凉水洗脸,预防感冒。3 .注意四时天气变化,天暑地热之时,切忌坐卧湿地,汗出勿当风。4 .指导患者遵医嘱正确服药。第十一节胃院痛护理常规一、按中医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二、护理关键点1.疼痛。2 .出血。3 .休克。4 .穿孔。5 .幽门螺旋杆菌用药。6 .胃镜的护理。7 .教育需求。三、护理评估1 .辨证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2 .其余按本篇第五章第四节“消化系统疾病护理常规”的上消化道出血护理常规和消化性溃疡护理常规的相关内容。四、护理措施1.按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3 .活动与休息胃痛持续不己,疼痛较剧烈,或呕吐、黑便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头晕跌倒;床头置“防跌倒”警示牌,休克患者平卧位床栏拉起。缓解期适当下床活动。4 .排便必须先看后冲,正确记录颜色、量。5 .情志护理帮助患者及家属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疾病,避免情绪紧张。6 .临证(症)施护(1)食滞胃痛者,暂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或半流饮食。(2)胃痛发作可遵医嘱予针刺内关、中院、足三里止痛(3)虚寒性胃痛者,注意体息和保暖,汤剂宜热服。避医嘱艾灸中脱、足三里、神阙等穴。(4)肝胃气滞者要加强思想劝解工作,情志保持舒畅。郁怒、悲伤时应注意避免进食。(5)胃阴不足者应避免过饱和进食粗糙食物,忌辛辣、油炸、酒类、咖啡、浓茶等,以免诱发胃痛,保持大便通畅。7 .出血量大时按照大出血处置原则处理,按肝硬化护理。8 .其余参见第五章第四节“消化系统疾病护理常规”的上消化道出血护理常规和消化性溃疡护理常规的相关内容。9 .关注有无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五、健康教育按“消化系统疾病护理常规”的上消化道出血护理常规和消化性溃疡护理常规的相关内容。第十二节便秘护理常规一、按中医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二、护理关键1 .便秘2 .腹胀腹痛3 .排便无力。4 .饮食调护。5 .肛裂、脱肛、痔疮。6 .教育需求。三、护理评估1.按第一篇第三章第三节“便秘护理常规二2 .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隐血;辅助检查肠镜等。3 .使用润肠通便药、泻药后的大便情况。4 .关注肠鸣音和伴随的腹部体征。5 .心理护理安慰鼓励患者,保持情志舒畅。6 .辨证肠道湿热证、肠道气滞证、牌气虚弱证、牌肾阳虚证、阴虚肠燥证。四、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按“便秘护理常规”。7 .中药汤剂应在清晨或唾前服用,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8 .饮食护理(1)饮食宜富含粗纤维,多饮水,忌食辛辣、煎炸食物,勿过食生冷。(2)脾气虚弱、脾肾阳虚、阳虚肠燥者,可每晨饮温开水冲服蜂蜜一杯。饮食宜温热,多进热饮或热果汁,忌生冷瓜果,可食肉灰蓉粥(肉灰蓉15g羊肉50g、粳米100g),或葱白2根、阿胶10g,水煎葱白,待熟后入阿胶焊化温服,每日1次,连服数日,以温阳通便。(3)肠道实热口臭者,可每日用淡盐水或银花甘草液漱口。予生大黄粉6g开水或番泻叶69g代茶饮。(4)肠道气滞者饮食宜清淡,可食糯米粥(糯米100g、槟榔15g、郁李仁15g、火麻仁15g),紫苏麻仁粥(苏子10g、火麻仁15g,粳米100g),有行气通便作用。多吃柑橘、佛手、荔枝等调气之品。9 .情志护理气滞便秘病人应加强情志护理,避免不良情绪影响。10 临证(症)施护(1)虚秘者注意防寒保暖,可予热敷、热熨。(2)手术病人于术前训练床上使用便器,并在病人排便时用屏风遮挡。术后教会病人排使时减轻伤口疼痛的方法,嘱咐病人要及时排便,避免因怕痛而忍便。(3)无力排便者可遵医嘱针刺大肠月俞、脾俞、天枢、足三里等穴,用补法。(4)有肛裂时指导病人大便干结难出时不宣过度用力,不宜久蹲,应徐徐用力,或外用开塞露、甘油栓软化大便,或指压长强穴,刺激肠蠕动。五、健康教育按“便秘护理常规”的教育进行。第十三节泻泄护理常规一、按中医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二、护理关键点1.泄泻便清。2 .腹痛。3 .恶寒发热。4 .饮食调护。5 .脱水、虚脱。6 .肛周皮肤。7 .肛门灼痛、瘙痒。8 .脱肛的护理。9 .跌倒/坠床。10 .教育需求。三、护理评估1 .按第一篇第三章第二节“腹泻护理常规”。2 .生命体征、舌象、口渴、饮水、尿量和皮肤弹性等变化。3 .腹痛的性质、部位、时间以及与泄泻的关系。4 .便后有无肛门灼痛、瘙痒,肛周皮肤情况。5 .饮食情况。6 .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隐血、大便培养等,辅助检查:肠镜等。7 .使用止泻药后的大便情况。8 .关注肠鸣音和伴随的腹部体征。9 .心理护理安慰鼓励患者,保持情志舒畅。10 .辨证寒湿困脾证、肠道湿热证、食滞胃肠证、肝气郁滞证、脾气亏虚证、肾阳虚症。四、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按“腹泻护理常规二2 .用药护理(1)中药汤剂趁热服用,服后盖被静卧。(2)注意中西药联用时可能遇到的配伍禁忌,用药过程中观察病人用药反应。(3)泄泻病人常用口服药物的配伍,应注意以下几点:黄连、黄连素、黄柏不宜与活性炭同时服用;乳酶生不宜与清热解毒药(包括西药抗生素、横胺类),以及中药炒炭药、活性炭同时服用;胃蛋白酶合剂不宜与磺胺类或碱性药物同时服用。3 .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无渣及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忌食油腻、生冷、辛辣等激性食物。(2)肠道湿热者,饮食宜清淡爽口,忌食生热助湿之品,可食意米粥、鲜马齿览粥、西瓜等防暑祛湿之品。(3)食滞胃肠者,暂禁食,待好转后再给予软食,可食莱版子粥、鸡内金粥、山楂汁等。(4)脾气亏虚者,以清淡饮食为宜,可食健脾食物,如扁豆惹仁、莲子山药扁豆粥。(5)寒湿泄泻者,可予生姜粥、桂圆粥,忌生冷、油腻之品。4 .情志护理(D慢性泄泻者常有焦虑、恐惧心理,给予安慰,消除疑虑,保持心情愉快。(2)肝气瘀滞者,忌恼怒,保持心情舒畅。5 .临证(症)施护(1)寒湿困脾腹痛者,可作腹部热敷、中药穴位贴敷。(2)肠道湿热,肛门灼热疼痛者,便后用柔软纸擦拭,并用温水清洗肛周,或遵医嘱予中药熏洗。勤换内裤,内裤以棉织物为宜,柔软、宽松,忌穿化纤织品。(3)食滞胃肠腹痛者,遵医嘱予针刺中脱、期门、足三里、阳陵泉,以疏肝理脾。(4)脾胃虚弱泄泻者应注意腹部保暖,可用热水袋敷脐周及下腹部,或遵医嘱艾灸、隔姜灸神阙、足三里、脾俞、关元等穴。(5)脱门下坠者,禁做重体力劳动与剧烈活动。指导病人每日做提肛运动,每次3040次,1日2次,以加强肛门括约肌功能。肛门下坠或脱肛者应请肛肠科会诊处置。(6)暴泄或久泄者应防止电解质素乱,并及时补充足量口服液。五、健康教育1 .按“腹泻护理常规”的相关内容。2 .指导患者遵医嘱正确服药。第十四节不寐护理常规一、按中医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二、护理关键点1 .睡眠困难失眠。2 .情志异常忧思。3 .头晕、头痛。4 .饮食调护。5 .教育需求。三、护理评估1 .睡眠史及睡眠障碍的原因。2 .饮食情况和生活习惯。3 .心理社会状况有无紧张、焦虑等心理反应。4 .家庭支持和经济情况。5 .自我对疾病的认知程度。6 .辨证心虚胆怯证、心脾两虚证、阴虚火旺证、肝郁化火证、痰热内扰证。四、护理措施1.按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