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思考和练习题重点.docx
年;中国古典文献学思考与练习题导言1、文献一词的原义、狭义、广义是什么?分别适用于什么范围和对象?文献的原义:典籍与贤人。“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僧篇“文献不足故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解释道“文,典籍也;献,贤也”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进一步阐发“文”谓典策,'献”谓秉礼之贤士大夫。根据刘师培的文献解中的明确解释,可知孔子所说的文献不但包括典籍,还包括人们口传身习的各方面知识;文献的狭义:包括图书典籍在内的一切文字资料。最早用文献一词来名书的是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用“文来指叙事的经史,而用"献来指论事的言论,实际上也属于古代所说的“文的范围。这是对于文献的一种狭义的理解。后来人们常用的图书文献、文献典籍都沿用了这一概念;文献的广义: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国家标准局公布的文献的定义是:”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将各种文物和音像制品等都包括在内。古典文献学所研究的文献是指狭义的文献。2、中国古典文献学由哪些学科构成?学科性质、研究范围、学科领域文献学是研究文献形成、演变、鉴辨、整理、利用和保存规律的科学(就学科分支、学科结构而言);是研究文献的物质形态、内容类别、整理利用、历史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就研究对象而言)。具体说:古典文献学研究范围是文献的物质形态、分类及其特点;古代文献整理方法等。3、学习古典文献学的目的和意义何在?1.更好地批判地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不学文献学,不知治学门径明代刘士鳞编选文致整理者在该书前言中自称:“一部难得的不传明人秘笈”,但是仅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国内图书馆就有百余家有明刻本收藏,根本不符秘笈之义。2 .打好从事文献整理及一切历史科学研究的基础。不知文献学,传播错误知识,有位画家不知书籍形式变化,竟谓圮下老人授张良以线装书。3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运用文献史料的四项要求:冯友兰先生提出的“四字真言”:史料搜集要全,审查要真,了解要透,运用要活。4、怎样学好中国古典文献学。掌握广博而扎实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古汉语知识,古代文献是古代记录于各种载体的语言文字资料,要对它们进行利用、研究和整理,首先必须具备必要的古汉语知识,即关于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各方面的知识;古代文史知识,包括古代历史、地理等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也包括天文、历法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有关专业知识,与所从事研究学科相关的专门学科知识。在实践中学习,文献学是古往今来的学者们保存、利用、研究、整理文献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来自实践并服务于实践,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因此,学习古典文献学必须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学习,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平时多读古书,尝试古籍标点、校勘,分辨古籍版本,撰写古籍目录。第一章古代文献的类型1、古代文献的载体类别和典籍类别有何不同?二者的关系怎样?试予阐述答题模版:首先阐述什么事载体类别,发展历程、定义,七大载体具体体现,阐明载体意义然后再解释什么是典籍类别,从内容性质的角度出发,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梢微总结一下不同,定义,分类数量不同,作用不同在阐述二人相辅相成的关系。2、出土文献按照朝代顺序,都有哪些?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有何不同?甲骨文献,金石文献、简牍文献、缙帛文献、纸质文献。新学问出大都是由于新发现;不了解传世文献,也就无法利用新文献(前者完整系统,后者片断零散)3、甲骨、金石、简牍、缙帛、抄本、印本文献的时代、特点、代表作?甲:龟甲。骨:兽骨。龟甲用乌龟的腹甲,兽骨则用牛猪羊肩胛骨或胫骨。甲骨文献即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献,主要流行于商、周。商代尚处在奴隶社会的阶段,文化由少数贵族垄断,主要掌握在巫、史两类人手中。巫沟通人神关系,记录神的启示,史记载贵族统治者的言行。商人信鬼而好巫,凡祭祀、征伐等重大活动,都要进行占卜。占卜的情况,刻在龟甲、兽骨上面,形成了最早的文献一甲骨文。甲骨文的研究:王国维:率先用以考史。成续考,利用甲骨卜辞提供的史料证实或订正了史记殷世系的记载,成为“开一时之风”1.上古语言文字的研究价值,提供汉字字形四千多个,可以识读者三分之一,见于说文的仅有千馀。文字学代表性学者有杨树达、容庚等。商周史的研究价值。代表性学者有王国维、世界共有3000多位学人甲骨文论著2万馀种以金属和石头为载体的文献。金主要指青铜器,即铜、锡合金的器皿。有酒器、炊具等30余种,亦用于祭祀,称为吉金或美金。殷、周时期,青铜器为统治权力的象征,贵族将记载重要事件的文字铸于其上以便保存,称为钟鼎文或金文。金文记载了周秦战争、祭祀、等大事,有很高的史料价值。1976年在陕西临潼发现的“利密”铭文,汉魏以来,石刻碑志兴起。碑立于地面,有神道碑。志即墓志,即埋臧在墓穴中的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文章。秦石鼓诗。1,考证古文字流变及含义;2、获取历史研究(事件、人物、背景)资料;3、MS前人的诗文佚作,拓展文学研究资源。简牍文献(通行于周秦汉),简:竹简。牍:木牍。周秦汉魏文献的主要载体,其时书籍主要为简牍编册。竹简为长条形,木片呈方形,又称方或版。将简连编称为策(册),珍藏的册为典,典和册记事各有分工。简牍文献的两大发现:两大代表作1、古文经:西汉汉武帝时的考古发现,先秦大篆写成的古经书。2、汲冢书:西晋初年,晋武帝时的考古发现,战国时的魏国史籍,以竹简写成,编年体著作,整理出的史书,因称竹书纪年。书写在丝质品上的文献。帛是古代丝织品的统称,缗1是一种质地优良的帛。缗帛便于书写,轻便,不占空间。但价格昂贵,且易腐朽,出土较少。大约春秋时期竹帛并行,汉代帛书才较为普遍。1972年,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20多种,约12万字。抄本文献;主要指书写在纸张上的文献。据考古,西汉时期我国已经发明了造纸术,东汉得以进一步发展,迅速取代了昂贵的缗帛和笨重的简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已经成为文献的主要载体,普遍沿用至今。今存大宗的古抄本文献主要有敦煌遗书和吐鲁番文书。印本文献:印刷在纸张上的文献。按照印刷技术可以分为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大类。印刷术的发明更加有力的促进了书籍的迅速普及和流通,推动了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5、杂史、政书、别集、正史、丛书、类书、总集、别集都有哪些代表作?对于文学研究各自有何用处?杂史,只讲一地域、一时段、一事件的历史书,如建康实录专记六朝史事。政书是典章制度的通史性著作,主要有十通。其中最重要的是前三种:杜佑通典、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合称“三通”。正史:三个标准:A.纪传体;B.一代之全史或数代之通史;C.得到了历代王朝政府的承认);廿四史、廿五史均为纪传体。史记首创本纪、列传、世家、表、书五体,除世家一体后代很少用外,其余均为后世所沿袭。纪、传为人物传记,纪为帝传,传为臣民传,晋书所开创的载记为偏方割据政权的专传。书为典章制度的专门史,一般有礼仪、音乐等志仪卫志等。表则以表谱形式记载大事和人物,与传、志相配合。史记有六国年表,丛书:子部“杂编”的一类,即将两种以上的书籍合编在一起,刻印成为一套书,并题以总名,统一版式出版,这样的书,即称为丛书。丛书的编印,起于南宋,最早的代表作为百川学海。最大的丛书为四库全书。丛书的作用,一是保存书籍;二是方便查找购求。零散的古籍大多数保存在丛书中。类书:“中国式百科全书”,系摘抄各种书籍资料,分门别类编成,篇幅庞大,无所不包,非经非史,非子非集。类书编纂始于魏文帝曹丕时群臣编纂的皇览,,资料丰富,但南北朝以后失传,非常可惜。历代都有类书的修撰。北朝有修文殿御览、虞世南北堂书抄等,其编撰与骈偶文风讲究隶事和词藻有关系。宋以后,类书品种渐多,出现了专科性的类书,篇幅越来越大。最大的类书是明成祖时编的永乐大典;类书按内容,可分综合性及专科性两类。综合性类书无所不包。专科性类书仅录某方面的材料,如广群芳谱仅录植物;类书一般都采取分类编排的方法,按事物性质类别编排,按韵部编排等。如太平御览,分天、时序、地等55部;史料价值。类书保存各种经史子集资料,文学类则多录存文学作品、文学家传记史料。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三部隋唐类书保存隋以前作品尤多。工具书价值。查找辞语典故出处。保存大量古籍,可用以辑佚、校勘、考证、注释。北宋初李昉等编大型类书太平御览100C)卷,。各有条目,每一条目先列引证的书名,下录原文。保存了大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古书的佚文,引用资料较完整,其书不传者十之七八,故其史料价值与校勘辑佚考证价值都很高。尽可能多地利用索引等工具书。类书引书或有删节,或有文字传刻错误不少条目只能提供引文的出处线索,引用之时,应当尽可能核对原文,严加甄辩。只有原书失传,方能引用类书资料作为文字依据,但也强调,要选用年代早的。2、别集是个人专集,是按一定体例编集某一作者个人作品的书。起源于东汉。隋书经籍志四:“别集之名,盖汉东京(东汉)之所创也。别集的编撰:应包括编撰者(自编,或他人编);类型(全集,选集;等);体例(分体,编年);其他(注释,序跋,)。隋以前的别集大多无存,仅存曹植、陆机等数家,馀多为后人辑出。唐五代别集保存较多,但多经宋人改编,已非原貌。佚者往往有辑本。多有整理本。宋元明代别集,多为刊刻印刷本,保存者大多为刻本稿本原貌,仅少数大家有整理木。清人别集多为刻本,复多稿木,未经整理。数量惊人,多达四千多种。只载录诗文,不收戏曲、小说等文学专书。保存作者的诗文作品,也包括作者的传记史料、文学活动史料、文学思想史料;而且是第一手的史料。保存其他作家的作品及相关史料。作家研究,往往从别集的整理开始:校勘、注释、编年、赏析、辑佚、辨伪,收集评论等。总集按一定体例将两家或多家作品编为一集。既不同于别集之只收一家之作,也不同于丛书编入整部的书,类书之摘抄分类重编。总集的起源。先秦诗经,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后世著名的有萧统文选,宋初文苑英华。影响较大的还有清编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总集的类型:1、全集性总集,特色是“网罗放佚,使零章残什,并有所归”。2、选集性总集,特色是"删汰繁芜,使莠稗咸除,菁华毕出"。有通代选录者(玉台新咏),亦有断代者(唐文粹);分体分类编排。按作者地位高低编排。实际上参用多种标准,如全唐诗全唐文即分乐府、诗、谐谑、谣谚、词等;诗又分帝王、后妃、臣工、僧道等;保存作品。宋敏求辑刘宾客文集外集诗408篇,340篇出自宋代名公唱和集等总集。网罗一代文献的总集更可保存散佚的作品。保存文学思想史料:评论;选本本身体现的文坛风尚及选者观点。保存作家的生平史料:作者小传。时代较早者,可供辑佚、校勘、辨伪。文苑英华为唐代诗文的渊薮,文字多保存原貌,亦后代造成的唐人诗文重出、误收之最早源头。5 .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四部分类法,古代图书分类法之一,是分类大部分中国古籍的方法,按典籍的内容与性质,分经、史、子、集四类,这四类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的所有书籍。四分法创于荀勖,定于李充,但直到唐初官修的隋书经籍志时才有了经、史、子、集的四部类名和四部分类的细目,正式确立了四分法在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到了清代的四库全书中,四部分类法又有了进一步发展。最后在清朝编辑我国古代最大一部丛书四库全书时,将编辑过程中撰写古籍提要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汇编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6 .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典籍文献的主要种类和内容?经部:儒家经书及相关著作(注释、阐发、批评、图表)等;小学类(文字、音韵、训诂等学)著作。古代重要典籍均收集到清编丛书四库全书。其经部分为10类。经部典籍的特点是书目和内容比较稳定,政治地位、文化地位最高。之所以称经,是因为其书皆“经秉圣裁,垂型万世”,为人伦之准则,莫敢异同。将其单独列出是为了政治上的需要,采用特别的标准,另立一类。其实就内容而言,可分别归入史部、子部和集部。所以经部之书并非科学的分类,就四部的划分标准来讲,就是采用双重标准;经部按文化地位,子、史、集部改按内容,并未划一。史部包括各种历史著作,内容复杂,数量较多。四库全书史部分十五类:按地位,1,正史类(三个标准:A.纪传体;B.一代之全史或数代之通史;C.得到了历代王朝政府的承认);2,编年类;3、纪事本末类(以上三类依体裁分);1.录存文学作品;保存作家生平传记史料;提供文学活动史料;文学思想史料等;2.首重鉴辨,即鉴别辨析真伪,分别优劣。对比研究,发现问题,广征文献,穷史源。如以本书的不同记载,不同书对同一事件的记载相较。充分利用史学界的研究成果。如新唐书纠等。充分利用围绕史籍所编工具书。如查考人物,可用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等。子部本是成一家之言的著作,但四部中的子部包括经、史、集以外的全部著作,内容极为庞杂,包括哲学、宗教百科性质书籍等。四库全书子部按照地位高低,区分为14类:子部源于先秦诸子一一儒、兵、法、农、医;但后代有关学术史著作,如明儒学案等不入此部,收入史部传记类。集部,是文学书,四库全书集部文献,区分为5类:1,楚辞类;2,别集类;3,总集类;4,诗文评类;5,词曲类(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小类)。但分类标准不一致,分类不严谨。楚辞实为楚地诗歌的总集,以王逸的楚辞章句为首的楚辞作品集和研究著作,最为单一。词集、曲集为别集,是作家的作品集、数量最多的。词选、曲选为总集,一般编入两个作家以上的作品。词话词谱可入诗文评,故实为3种。第二章文献的版本1)学习版本学的四大功用第一,指导人们读书求善本。号称足本的清代结一庐剩余丛书本张说之文集多出文章27篇,说明古书即使名称、卷数相同,也有内容多少之分,据此可以分出版本优劣。古书版本不一,内容必有不同,必须通过对比校勘来分出优劣,才不至于为劣木、误本所误。如果只顾读书而忽视版本,便是读书没有上层次;著书引书而不讲究版本,则不符合学术规范,且会导致错误结论,造成谬种流传,贻笑大方,是读书治学不入流、不上层次的表现,为学者所鄙视。但是世间总有一般人,轻视版本学和版本家,类似嘲讽论调,不一而足,对此需要有正确的认识。第二,指导人们校书备众本。1990年代,有人整理初唐诗人沈俭期的诗集,事先却不认真做馆藏情况的版本调查,以为沈集原编已经不存,不知国内还有清代抄本沈云卿文集,还有全唐诗,也没有见到明正德王廷相刊沈詹事集七卷,使用质量很差的明代辑本作为底本,以致遗漏35首诗,且多误字,留下遗憾,其校勘整理工作是失败的,无意义的。这便是没有版本学知识的突出表现。第三,指导人们购书买善本。第四,指导人们研究重版本。2)怎样鉴定古籍版本?鉴定该本刊刻或抄写的年代、刊刻地、刊刻者;查内容,查正文所记的写作年代。查序跋,里面有成书年代或流传情况。可以据此确定书籍刊刻的时间上限,确定版本的朝代。查出版标志。查牌记,查刻工姓名(宋元刻工姓名录),查校阅人;查版本形式,查版式查避讳查字体查纸张墨色,赵体流丽活泼,无板滞感,欧体稍长,瘦劲挺拔鉴定该本的内容是否完整,文字是否正确,刻印质量优劣;查旁证,查是否曾为历代书目或其他著作所著录。如据宋会要辑稿中史料,判定南宋宫廷写本洪范政鉴为淳熙十三年秘阁写本确定该本在该书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价值。查流通收藏情况,查书中题跋,查书中藏印,查书目著录版本鉴定要做综合考察,多数古籍都经历了漫长的累积发展过程,存在种种复杂情况,改牌记,抽序跋,换年号,挖目录等,都造成版本鉴别的困难,带来混乱。如日本人伪造延喜十三年(913)本文选,唐天祐二年(905)归去来辞,纸用写经故纸,字样集写经旧字,版本家傅云龙、黎庶昌一见便很惊喜,以为唐本,实则此书为活字排印本。故鉴定版本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不宜轻易下断语。)3)简述纸书的装帧形式。一、卷轴装纸发明于公元前二世纪;从公元二世纪起,纸才较多地用于书写;公元二世纪,纸的使用才更为普遍,成为文献载体的主要材料,纸质写本文献的装帧形制有多种变化,最早的写本书延用了简策和帛书的形式,即卷轴装。二、旋风装唐代初期,在卷轴装的基础上,又出现旋风装,将所写书页逐张依次错开贴于卷轴底纸上,阅读时打开逐页翻阅,读毕仍卷为一轴,其外观与卷轴相同。三、经折装经折装起源于南北朝,其形制是将所写书页按顺序裱贴在一起,再一正一反连续折叠,再裱以前后护封。印刷术发明前,文献的装帧形制,一般只有上述几种。印刷术发明后,卷轴装、经折装仍在继续使用,但在使用材料,开本的大小,装潢工艺等方面,仍不断有新的发展。四,梵夹装西藏吐蕃时期古藏文书籍的主要装帧形式。最初的梵夹装是用于装订已刻写经文的贝多罗树叶。其过程是依次将贝叶经摞好,在其上、下各夹配一块与贝叶经大小相同的竹片或木板,并在夹板中段打两个圆洞,用绳索两端分别穿入洞内,将绳索结扣。在西藏,一般将纸张书写或雕印的经文效仿贝叶经,用木板相夹,而后以绳索、布带捆扎。这种装帧方式主要用于藏文藏经。五、蝴蝶装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文献的出版进入了新的时期。蝴蝶装是印刷术发明后新出现的文献装帧形式。金代的文献装帧形制,大约与南宋相同,北京的印刷品中卷轴装已很少使用,佛藏和道藏多用经折装,一般文献多用蝴蝶装。蝴蝶装的应用,是文献装帧形制的一大改革,是文献从卷轴、经折向册页的转变,从而确定了我国文献基本装帧形制。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新的文献装帧形式也不断出现,如包背装、线装等,一直延用至今。六、包背装包背装是中国古代图书的一种装订形式,一般认为起于元代,到明中期以前多用此法。包背装与蝴蝶装的主要区别是对折页的文字面朝外,背向相对。两页版心的折口在书口处,所有折好的书页,叠在一起,戳齐折扣,版心内侧余幅处用纸捻穿起来。用一张稍大于书页的纸贴书背,从封面包到书脊和封底,然后裁齐余边,这样一册书就装订好了。包背装的书籍除了文字页是单面印刷,且又每两页书口处是相连的以外,其它特征均与今天的书籍相似。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四库全书,都采用的是包背装。七、线装线装是书籍装订的方法之一。其明显特征是装订的书线露在书外。线装是我国的传统装订法,和引进国外的“洋装”书籍相对而言。装订时将印页依中缝折正,使书口对齐,书前后加封面、打眼穿线即成。线装书只宜用软封面,且每册不宜太厚,所以一部线装书往往分为数册、数十册。于是人们把每数册外加一书函(用硬纸加布面作的书套),或用上下两块木板以线绳捆之,以利保护图书。线装书盛行于明代万历年以后。它是由蝴蝶装和包背装发展而来的。13)什么是善本?怎样选择善本?不阙不讹之版本,善者,优也,好也,一般指在学术价值或艺术价值方面优于一般本子的刻本或写本。张之洞谓之曰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无阙卷,未删削完整不阙之本,内容齐全,文献完备。;二,精本,一精校。一精注较少讹误,搜罗完备,注释详明,附有各种参考资料,提高学术质量;三,旧木,一旧刻,一旧抄。成书年代及刻印或抄写年代较早之木,接近作者之原书,保存原貌较多。古指年代早,文本古远,书籍古旧。足本价值自倍,但需访求、比对欧阳修文集,大陆和台湾所藏均为残本,日本天理大学所藏南宋欧集则保存了宋刻木原貌,弥足珍贵。从读书治学的角度来看,善本就是接近原稿的书。善本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较之一般的书具有更高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而又流传较少,足可珍贵。要判断一书是否为善本,目前最简单直接方便的办法是,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一套九册),并与其他版本对勘,看其是否为古本、宋元旧木,内容是否完足,刻印是否精善,有无较多注解,有无名家批校。足、精、旧一书若有名家整理,亦能提高品质,推出精本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截止2014年2月,已出齐125种,皆约请海内外名家整理,对于研究古典文学帮助极大5.版本与版本学的定义版本,在宋代最初出现时,原作板本,指板印的书籍。其中的板,指雕字用的版片,正反两面均反雕汉字,作印书之用。本,用板片印制出来的书本。版木,原指雕板印刷的书籍,与写本或抄本相对,其意义明确单一,并不像现代,用来指同一书籍的各种形态的本子。版本学的版本,指同一部书籍在生产流传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版本学:研究书籍的物质形态的科学,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三大分支学科(目录、版本、校勘)。起源于宋代,因书籍由抄写改为雕版印刷以后产生。同一部书在产生、流通过程中形成的形态各异的木子,由于载体的不同内容的不同制作技术的不同等等,文献学主要研究纸书刻印的刻本或印本,盖抄本时代的古书抄写和流传过于散乱,无法研究总结出其中规律版本的记载史记集解一百三十卷。汉司马迁撰,泉J宋裴朝集解。北宋景祐监本,以南宋黄善夫本及元饶州路儒学本配补。每半叶十行,行十九字,注双行,行二十五六七字不等。左右双栏。白口。单鱼尾。中缝中题史本纪几,下署刻工姓名。板框20.1x15.1公分。第三章文献的校勘1)校勘的目的、原则和对象。校:说文:校,木囚也。古代刑具枷械的统称,引申为比对书籍流传中形成的文字异同、正误。勘:审查改正。亦作刊,削也,定也,除也,即削去传本上抄写或刻印错误的文字,改为正确文字。«:两本相覆校,即比对版本异同,推敲上下文字,发现其中错误,加以改正。校与豌的区别是:一人读书为校,二人对读为蹄。一书版本较少,只用一人操作校对上下文,此曰校。一书而有多种版木,选择其中一个优良的做底本,而用其他版本对校。为免发生漏校误校,使用两人对读,一人念校本文字,一人据以核对底本文字,逐行逐页往下对读,找到其中的不同之处和错误之字,加以改正,此曰辘。以上是说的汉代宫廷校书的分工合作情况。狭义的校镰学是校勘学的同义词,而广义的校雕学则包括版本、目录、校勘、典藏诸学科,大体相当于中国古典文献学,古书年代久远,文字多误。需要通过校勘,改正古书中由于种种原因形成的字句篇章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为人们读书治学或整理出版提供正确的有用的材料,此为校勘的主要目的。另一目的是:鉴定一书的版本是否为善本,看其是否足、精、旧,据此判断版本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这是次要的,附带的目的。成功的校勘可以使得一本书由最劣之本变成最善之本。如历史学家陈垣,整理元代政治制度之书元典章,撰写元典章校补释例,成为校勘学的典范和奠基原则1.不妄改古书,改必有据。实事求是,多闻阙疑。2.具体操作规程:详见清人王引之的“三勇改”和“三不改”凡古籍抄写之误、传刻之误、后人妄改之误,则勇改(大胆地直接地改正,然后写出规范的校勘记,说明校改的文字版本依据)。异体字不改,假借字不改,明知其为误字而没有版本依据的不改,只写出倾向性的校勘意见,指出某字词句疑作某某,以提醒读者。校勘以古籍流通中的误、脱、衍、倒等四种文本错误及异同为对象。讹(误):文字错讹,当改。脱(夺):文字丢失,当补。衍(羡yan):文字增加,当删。倒(错简):文字颠倒,当乙。讹(误)产生的原因,破体,音同音近而误;合体,形近而误;误改,文字残讹。明代文人钟惺在误本水经注“水流松果之上”一句之旁,加了几个密圈,以为这是写景的妙句,而不知“松果”乃是山名,原文当作“水出松果之山”,以无知而招致戴震等人的讥笑。衍文的类型:衍字,衍一句或数句,衍段落篇章,装订形成的复页,原因:因上下文而衍,不明制度而衍,涉诗题而衍,因误补误辑而衍倒文则有:字倒、句倒、篇章倒、多重错乱等2)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等校勘四法的掌握与运用。对校法:以同一种书之两种或多种不同版本来校勘。“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木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主旨在于校异同,不校是非。长处是不参己见,短处是不负责任。凡校一书,必先用此法。以校本校底本,基本、主要、常用之法。本校法:从本书内找到证据校书。以同一文、同一书的前后文来互证,通过比较证知其正误。根据上下文的(词语)使用规律校书:离骚: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闻一多楚辞校补指出:“犹其”当乙。虽九死其犹未悔。唯昭质其犹未亏。根据上下文的文义校书,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J段玉裁泉流水下滩'不成语,且何以与上句属对?昔年曾谓当作“泉流冰下难”,这里成功地运用了本校法,与日本藏唐写本相同,可以证明,此句以作“冰下难”者为是,其余皆不对他校法:从其他书中找材料。用本书与其他书中的原文或引文来校勘。“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J指出了取校资料的三个来源:前人之书、时人之书、后人之书。他校法的优点:证据坚实有力,能够发现和指正其他方法所不能改正的错误。缺点:材料搜集的范围较广,用力较劳,对校勘者的学识要求较高理校法:无本可据,依理而校。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回:(司马)昭急欲问时,(司马师)大叫一声,眼睛迸出而死。据晋书景帝纪及三国演义,当时司马师伐吴,目有瘤疾,使医生割之。吴将文熊来攻,司马师受鹫而目出。病危,临终,召司马昭从洛阳赶往前线去探望,并听其兄交代后事。所以“大叫”之前,当夺一“师”字。综合运用3)校勘工作的具体操作1 .慎选底本和校木。广征异本,弄清版本源流。底本应采取最善之木,即最足、精、旧之木;校本应选取不同系统版本中有代表性的版本。2 .精心校勘。四种方法,参互为用,不死守一法;实事求是,多闻阙疑,不妄下结论;改字务须慎重,应有版本依据。3逐条撰写规范的校勘记,以为说明。写好校勘记。要求是科学、准确、简明。基本格式,若以定本附校勘记的校勘方法做表述,则为:as文:口口:底本作某某,据某本改。脱文:口口:底本无此二字,据某木补。衍文:口口:底本某字下有某字,据某本删。倒文:口口:底本作某某,据某本乙。疑莫能明者,写出倾向性校勘记:口口:疑当作某某(疑脱某字,疑衍某字,疑倒某字)。写出万余字的前言(针对校勘一本书而言,校勘文章不必如此,只写一段简短说明)。确定何者出校,何者不出校。确定何者校改,何者校而不改,何者可迳改,不出校。统一全书的称谓及体例。尽量广泛引用前人成果,同时必须注明。特殊情况。如以保存文献为目的,即只照录异文,不改文字,以存旧木古貌。第二,抄录正文,一概以底木为依据,抄写要用规范的字体(简体或繁体),不能照抄俗体(>¼)或别体;加上新式标点符号。以校本校底本,或改字或增补或删除或乙正,底本文字不误的全部照抄,形成新的校勘整理本。最后,要尽量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尤以古汉语知识、古文化常识及古文献常识为要;强调首先要多用对校法,为此必须广求异本,以资比勘。其次,也不忽视他校法,为此就必须广求相关资料,以资考证。必须参用本校法和理校法。为此,必须精研细读所校之书本身,从中发现问题,查到例证。第四章古籍的目录(1)目录的定义目录:按一定的顺序编排起来以供查考的图书或篇章的名目。目原来指眼睛,引中为事物的标目、题目、项目。目录学的目,指一书或群书的书名,或其中的篇名。录,说文解字释为“刻木之声引申为记录,指“叙录”,即对一书或书中一篇所作的内容提要。目录一词,在古代或分指,或合指。现代则为偏义复词,指目不指录,有目无录。依照对象的不同,有一书之目录,也有群书之目录,二者的结构、内容、用途不同。古典文献学主要研究群书的目录。汉代开始使用目录。目录的两种组织结构是:1 .一书之目。罗列一书之内的各篇之名,并对每篇作个提要,或对全书作个总提要。位置多放在正文的最后,乃一篇独立的文章。如周易倒数第二篇叙卦,即该书之叙,乃现存最早的叙目。2 .群书目录。它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即运用学术分类方法(图书六分法或四分法),分类排列记载群书。它有三种基本类型:A.分类记载书名、作者,每书各有提要介绍内容的,如纪的等四库全书总目。B.编写书目,但不叙内容,只叙各类的,如班固汉书艺文志。C.只记录书名、作者名、类名,但类序、提要均无。如旧唐书经籍志(2)古代图书的六分法、七分法、四分法的时代、类别、代表著作?1、六分法:通行于两汉,创于西汉刘向别录、刘歆七略(二书均亡),代表作为班固汉书艺文志。类别名依次为六艺(经书)、诸子(狭义的子书)、诗赋(文集)、兵书、数术、方伎(广义的子书,因著述较多而单独成类)。第七略辑略是全书的总录,不是文献类别名称。2、七分法:通行于南朝。代表作是刘宋秘书监王俭七志(经典、诸子、文翰、军书、阴阳、术艺,另外增加图谱类,又设佛经、道经二门,实为九分)、梁代学者阮孝绪七录(经典、记传、子兵、文集、术伎、佛法、仙道),以分类过繁、不便掌握,而在隋唐以后废弃,主要意义是反映南朝学术发展和图书生产、流通,能够辨明学术,考见源流。3、四分法:创始于西晋秘书监荀勖中经新簿(甲部,六艺、小学;乙部,诸子、兵家、数术等;丙部,史记、皇览簿等;丁部,诗赋、图赞、汲冢书)一中经东晋李充元帝四部书目调整乙、丙二部的顺序,由子、史改为史、子再到唐初隋书经籍志确立经史子集的名称一一从此四分法成为古书分类的主流和正宗,最晚的代表作为清编四库全书总目。现代图书分类法,采用新的标准,不适合于古籍分类。(3)七部史志目录、四部官修书目、三部私藏书目的内容、价值。按著录书籍内容分:综合目录、专科目录。按藏书单位分:公藏目录、私藏目录。按编撰体例分:解题目录、简明目录。按编撰人身份分:官修目录、私撰目录。按编撰目的分,有特种和一般目录,特种目录系专门为某个目的而编。如推荐目录、鬻贩目录、禁毁目录、版本目录等。以上是按照不同的标准所做出的分类,实际上,可以根据这些标准对同一目录做出不同的划分,这样可以认识其性质和作用的不同侧面。综合目录:目录的主体,主要指综合多个学科门类。含有多个时代、地域、单位之著述。全部史志目录、官修书目都是综合型的。代表作为四库全书总目史志书目:正史中的书目,是正史的一部分,不是独立的一本书。一般根据国家藏书编成,能反映当时图书文献的状况,特点是大而全,只录要籍,只有简目。有助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4)目录学和学术史的关系何在?论述题刘歆七略不只是目录学、校勘学的开端,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是一部极珍贵的古代文化史J余嘉锡说:“目录者,学术之史也。从三方面概括了目录学的学术史作用和意义,当深入体会。这也说明目录学与学术史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对此必须引起重视。古代学者极为重视目录学。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就说:“不通汉书艺文志,不可以读天下书。书目所记之书,都是当时实有者,书名、卷数都是真实可靠的,有据可查的。这就为人们研究学术史,特别是文献辨伪、考证、校勘提供了可靠依据。可见目录学实为读书治学的入门之学,了解学术源流的工具。通读了目录学著作,就能够从学术史的角度了解到一门学术的发展简史和基本文献。要是再看了解题目录,则还可看到各种书籍的大致内容,学术价值,作者的学术成就,那般V等,作用更大。前贤的这些话表明,目录学著作承担了学术史的功能。这是因为它将古代学术区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门类,每一大类又区分为若干小类,每个类别即是一种专门之学,各有其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目录学著作中的古书篇目、解题和小序,为各门学术提供了基本文献。学者由此入手,可以了解到一门学问的研究简史和主要家底,可见目录学实际上都是在记录学术史。其价值之一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目录学在过去曾为学者治学起到过重要作用,留下深厚积淀。今日的年轻学子仍有责任继承我国目录学的优良传统,总结它的作用,这么做仍有重要意义。无论是谁,治学都离不开目录学。例如大家将来撰写论文、申报课题、研究项目,首先就要确定论文及课题的科研范围,了解课题的研究简史和主要成果,为此就必须去图书馆检索目录和工具书,。系统地学习了目录学以后,可以省掉许多的暗中摸索之苦,能够帮助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查找到课题所需的文献资料。像这样,其实也就是在做目录学和学术史的研究工作。可见目录学其实和我们相去不远,并不完全是一门古学,实际上是很有用、很具有现代性的一门学问,并不可以轻视它。5.目录结构和功用结构:目录的要素:一是著录的事项,包括书名、篇卷数、作者姓名等;二是图书的分类与编排方式。简明目录,由三部分构成:古书的书名、(篇)卷数与作(编)者。完备目录,则还要有一部文献的总序、一类古籍的小序、一书的解题等。功用:读书的指南:为学子读书治学指示门径,起着书海导航、书山引路的作用。提供一门学科、一个朝代、多类文献的书目,且介绍各书的内容、得失、版本、整理研究情况,便于较快地进入一个学科领域,掌握一门学问2.科研的良伴,根据目录记载研究专门问题。这是针对专家学者而言。3、文献工作的基础,从事文献学、古籍整理者,图书馆工作的人,需要懂得目录学。当代的参考文献、参考书目也是目录学的功用。6.怎样科学利用目录总原则:对目录产生的时代、收录的对象、编撰的体制等有大体的了解具体可四个方面入手:1、了解前代典籍编撰情况,利用史志、公藏书目2、了解今存古籍情况,查四库全书总目中国丛书综录3、寻找某书善木,应当利用古籍善本书目。4、了解某一书内容和研究状况,应查阅解题书目。提要:又名解题、叙录,是对每本书之作者、内容、版本的详细介绍具体方法:三看:一看书名、作者、卷数,了解图书生产流通二看所在大类小类,了解书的性质类别三看序和提要第五章古籍的辨伪1、怎样理解作为文献学概念的伪书的伪?伪书和假书有何不同?伪书就是作者、时代及文献内容存在不真实的书,伪指名实不符。作者或时代不真实而内容真实,属于名伪而实不伪;作者和内容都不真实,则属于假冒之书、伪造之书,不可用。这里说的是一般意义上的伪书,这样的书,其实是指名实不符的著作,并不等于假材料,不要以为只要是伪书就是假材料,不可靠。文献的真伪与记载的真伪不是一回事,二者不能简单地划等号。因为即使伪书里面所记也有可能是真实的,也有可靠材料,所以即使一书被宣判为伪作,也不要弃而不用,一棍子打死,要在首先查看伪的程度,然后根据情况善加利用。3、为什么对于古书一定要分清真伪?辨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何在?文献辨伪的含义:一是指考辨文献本身的真伪,即此书是真书还是伪书。二是考辨书中文字与此书版本的真伪。文字真伪通过校勘解决,版本真伪通过鉴定解决。二者都属于文献学的范围。至于文献所记内容的真伪、事实的有无,则属于考据的范围,不是辨伪学的研究对象,不要去管。文献本身的真伪,指文献公认或所著的作者及其时代与实际是否相符,相符的为真,不符的为伪,部分不符则部分为伪,全部不符的全伪。此为伪书的形式为伪,此外还有时代伪、内容伪。原因有二:一、古书多伪作,时代、作者、内容都存在不真实处。二、伪材料不可靠,不能作为科学研究的依据。若据以作为论据,会导致错误结论,传播错误知识,造成认识的混乱。因此必须首先剔除伪材料,才能做下一步的工作。郭沫若指出和强调了文献辨伪的必要性:“无论作任何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的真伪和时代性如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更加危险。因为材料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要有害。”可见辨伪实为学术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古典研究尤其如此,必须经过审查材料真伪这一环节,不可省去。3、伪书的判断标准是什么?4、如何知道一本书是否伪书?常用的辨伪方法都有哪些?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总结清儒辨伪的方法为六条:从著录传授上检查;查书目的著录。历代书目并无记载,如果后来突然出现之书,十之八九为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