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大纲题库(含答案).docx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大纲题库(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大纲题库(含答案).docx(9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名词: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一,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2、按劳分配:这是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它一方面反映了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另一方面反映了劳动力的个人所有和与此相联系的劳动者之间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关系,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3、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4、市场机制:是指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调节共给、需求和生产要素流动与配置的一套有机系统。5、市场经济:是以市场配置资源和调节经济
2、运行的经济,他与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性质无关。6、市场调节:是指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的过程,配置资源和协调供求关系,是一种经济运行的调控方式和手段。7、激进式改革:核心是私有化和自由化,通过货币紧缩,放开价格,全面推进私有化,在短期内推进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推动经济的稳定增长。8、渐进式改革: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是在我党的领导下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的,这种渐进式的改革既不是对原来的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也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传统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中国
3、经济及社会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9、过度经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即通常所说的市场化。10、所有权:是指主体对确定物的独占和垄断的财产权利,是同一物上不依赖于其他权利而独立存在的财产权利。11、占有权:是指行为人对财产直接加以控制的可能性,是所有者与他人之间因对财产进行实际控制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12、使用权:是指不改变财产的所有和占有性质,依其用途而加以利用的可能性,是人与人之间因利用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使用权是直接于所有物之上行使的权利,因而使用权的存在首先以占有物为前提。13、收益权:是指获取基于所有者财产而产生的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是人们因获取追加财产而
4、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14、法人财产权:是指法人对企业财产的排他性占有、支配、处分和收益权。15、产权制度:是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16、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消费不具备排他性但收费存在困难的产品。因此,为了保证最优化的公共产品供应量,就只能由政府供应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向全体公民免费提供的纯公共产品;另一类是向消费者收取一定费用的准公共产品。17、基础工业:是指能源(包括电力)工业和基本原材料(包括重要矿产资源、钢铁、石油化工材料等)工业。18、股份公司:是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发起组织、全部资本被划分为若干等额股份、股
5、东就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股票可以在社会上公开发行和在股票市场上自由转让的公司。19、企业治理结构:意为公司权力机关的设置、运行及权力机关之间的法权关系。20、董事会:由股东会选举产生的公司法人代表机构,行使公司的最高决策权。21、监事会:是股份公司监督检查公司财务状况及董事会业务执行情况的常设机构。22、代理问题: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目标函数不完全一致,代理人又拥有企业的控制权,因此,代理人就有可能利用委托人的授权从事有可能损害委托人利益的活动,从而出现所谓的代理问题。23、竞争性国有企业:是指那些国家投资建成的、基本上不存在进入或退出障碍、同一产业部门内存在众多企业、企业产品
6、基本上具有同质性和可分性、以利润为经营目标的国有企业。24、按劳分配:这是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它一方面反映了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另一方面反映了劳动力的个人所有和与此相联系的劳动者之间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关系,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25、按要索分配:是生产要素私人所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即劳动所有者获工资,资本所有者获利息,土地所有者获地租。26、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通过一定的机制把国民收入分解成不同经济主体收入的过程。27、国民收入再分配:是指国家的各级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主要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形式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28、经济增长:
7、一般指更多的产出,它通常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来表示。29、经济发展:它既包括更多的产出,同时也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带来的技术和体制上的变革,如经济结构的变化、一个社会的平等化状况、就业状况、教育水平等。30、制度:是指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31、知识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是以科技创新的速度、方向决定成败的经济。32、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33、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
8、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发展要素增长机制、运行原则的特殊类型,它包括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式、发展重心、步骤等一系列要素。34、平衡增长:又称“大推进”战略,它通过实施全面增长的投资计划,使各种工业同时有所发展,互为需求,各个部门的投资都有利可图,从而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35、非平衡增长:是将经济发展过程(以工业化为核心)看作是不同部门先后不同的成长,并相互联系着彼此施加压力和推力的结构演化过程。36、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的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和。37、对外开放:一方面是指国家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积极主动的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
9、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把对外经济推进到一个新水平,发展开放型经济。38、对外贸易:是指在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是其他对外开放形式的基础。通过对外贸易,利用国际分工,可以获得比较利益,节约社会劳动,提高国民经济的盈利性,积累更多的建设资金;可以调剂国内资源的余缺,有利于实现宏观经济的均衡;可以互通有无,改善人民的消费水平;可以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促进我国同其他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39、外贸依赖度:即进出口总额、出口额或进口额与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是开放度的评估与衡量指标。40、直接投资
10、:即海外投资者向东道国直接投资办企忆包括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41、间接投资:即利用国际信贷,包括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出口信贷和国际债券等。42、进口替代战略:它强调以本身的制成品代替进口的制成品,即通常所说的国产化。进口替代的主要对象是在国内有较大市场的产品,国家通过建立贸易壁垒,对生产这些产品的国内厂商进行保护。43、出口替代战略:它强调出口的扩大刺激并主导国内经济的发展,主张国家要改变为了进口替代而采取的贸易保护政策,推行鼓励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关税和汇率政策。44、经济政策手段: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政策工具和实施政策的方法两个方面。45、
11、财政收入:即通过增税或减税及税种的选择调节投资和消费需求,实现收入和资金的再分配。46、财政支出:即通过政府预算支出的增减及财政赤字的增减影响总需求。47、补贴政策:即在结构失衡或出现供给“瓶颈”时,提供各种形式的财政补贴,以保护特定产业及地区经济。48、金融手段: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调节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影响投资等经济活动进而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的手段。49、政府调控经济:是指调控主体运用调控手段,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作用于调控对象,以达到预期的调控目标。50、行政管制手段:是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凭借政权的威力,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形式干预经济活动的政策手段。51、经济法制手段
12、:是指国家依靠法律的强制力量来规范经济活动、保障经济政策目标实现的手段。简述题:1 .简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的关于未来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消灭商品货币关系,社会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未来社会的低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2 .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经济主体独立自主的分散决策。契约自由和体现消费者主权,生产要素流动和生产规模、结构由市场需求决定。市场价格与竞争机制调控经济运行过程。按生产要素贡献和市场效率分配。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计划与市场关系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至80年代末。围绕如
13、何发展商品经济,发挥市场作用并把市场与计划结合起来以及如何结合等问题展开。提出了要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形成“计划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模式。90年代以来。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从“利用论”、结合论发展为市场“基础论”,市场经济真正被理解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或经济体制类型,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 .中国的过渡经济有哪些基本特征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工业化和市场化双重转型的统一。中国的市场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体制转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首先是一种经济体制或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过程。但是,仅仅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无法全面把握经济和社会转型的深刻含义。经济过渡的
14、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 .宪法制度对于改革道路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宪法制度的内容决定了改革的内容。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根本特点是,它是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经济制度上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在政治制度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在意识形态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此基础上完成过渡。宪法制度的变化决定了改革的方式。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根本特点在于,它对于原有的宪法制度没有采取推倒重建的“革命”性做法,而是在原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通过边际性调整,逐步修改原有宪法制度的内容,赋予社会主义制度以新的内涵。6 .简述渐进式改革方式的特点强制中的诱致性,即在经济改
15、革中把政府自上而下的领导、组织和协调与基层单位自下而上的探索和试验相结合。双轨过渡。即不实行一步到位的市场化改革,而是广泛采用行政协调和市场协调并存的双轨制,并通过逐步扩大市场调节的比重来稳定地向市场经济过渡从局部到整体,采取非均衡的改革战略。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改革、发展和稳定相协调。经济的市场化与政治的多元化相离。7 .简述中国渐进式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渐进式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基础上的市场化,因此,只有在社会主义的宪法制度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并能够通过不断的改革实现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的条件下,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才能获得成功,有利的初始条件和正确的改革战略才能产生积极作用,社会主义宪
16、法制度与现阶段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适应性是中国渐进式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中国改革的初始条件之所以是有利的,是因为作为改革起点的原有的经济政治制度,在容纳市场机制和生产力的发展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原有宪法制度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并没有严重到不可解决的程度,它可以被改进而不应彻底否定。因而,这样的初始条件有利于渐进的改革,而不利于激进的革命。局部改革、双轨过渡、体制内与体制外改革相结合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这样的改革方式,一方面可以保留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内核,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对于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逐步改革,抛弃旧体制中不合理的因素,引入新的经济成分,使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体制具
17、有更大的活力,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历史传统之所以能对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发挥重要的积极的影响,是因为几千年来形成的以农业文明为核心的旧传统和社会主义建立以后形成的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新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融合起来,并通过宪法制度对制度的变迁发生着超乎寻常的影响。归根结底,渐进式改革由于把工业化、市场化与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结合起来,在稳定与发展中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避免了激进式改革中由于彻底否定社会主义宪法制度所造成的秩序混乱和体制的中断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持续衰退,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发展,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8 .简述马克思关于所有权权能的论述所有权是确定物的最终归属、表明主体对确定物的独
18、占和垄断的财产权利,是同一物上不依赖于其他权利而独立存在的财产权利。所有权概括和赋予了所有者能够实际拥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能。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9 .简述产权的功能产权制度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产权制度最主要的功能是,能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交易费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10 .怎样正确发挥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导作用(1)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按照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和组织形式。(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既要充分考虑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又要充分体
19、现市场机制的要求,把计划与市场、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有机结合进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其主导作用。(3)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革国有经济的管现体制,是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条件。11 .简述法人资产制度的基本特征企业必须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出资人承担有限责任。股票自由让渡。界定经营者和公司之间的关系。合理有效的所有权约束。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必要的外部约束。12 .简述体制转轨中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治理结构:即市场是一套治理市场交易关系的机制,而企业是一套治理企业交易关系的机制。内部:形成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核心是通过特定的治理结构和治理程序,在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形成相互
20、合作、自我约束、相互制衡的机制。外部:健全相机治理程序。其核心是通过市场对企业的治理来保护所有者的权益。13 .简述按劳分配的实质和意义(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经济制度的本质。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条件下,一方面,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人们在生产资料的占有上处于平等地位,任何人都不能凭借生产资料的垄断、占有,获得特殊的经济利益,劳动成为他们获得社会产品的惟一依据:另一方面,由于存在社会分工,劳动还主要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劳动能力还是一种个人的“天赋”权利。因此,劳动者所创造的产品在做了必要的各项社会扣除后,还必须以各自付出的劳动量为基础分配个人消费品。(2)意
21、义:它用劳动代替了资本,使劳动成为了占有社会产品和获得收益的惟一依据。它体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中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上的平等关系,从而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基础。它用劳动的尺度代替了需要的尺度,承认个人能力和与此相关的利益差别是个人天然的权利,承认社会主义经济中劳动者具有的“经济人”身份,从而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有效运行提供了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按劳分配中体现的劳动者之间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关系与商品等价交换具有形式上的一致性,反映了劳动者之间经济利益以及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差别。按劳分配关系的存在构成了社会主义经济商品交换关系的一个重要基础。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按劳分配要求
22、不同的个人和不同的企业之间具有明确的利益边界和产权边界,要求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为公有企业产权关系的明晰化和市场化奠定了基础。14 .简述收入分配中的平等与效率之间的关系(1)平等:两层意思:一是初次分配中的平等,反映的是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二是再分配过程中的平等,它反映了再分配过程中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平等的实质是承认不同的劳动者所具有的不同的天赋和不同的工作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产品占有上的差别,实行等量劳动相交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这种平等还有与劳动者个人竞争机会和自由选择的平等相联系。(2)公平:市场经济,私有制中,收入差距,两极分化;干预是必要的,已成为基本
23、职能。但是,收入分配过分均等又会影响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降低经济效率。社会主义社会,更大范围程度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既可通过公有制主体地位在初次分配中实现以按劳分配为基础的平等与效率的统一,又可通过对收入分配的调节,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把再分配中的平等与效率统一起来。15 .简述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基本特征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行原则的特殊类型。它是一种以高速增长为主要目标的赶超型发展模式。它是一种借助政府的行政力量实施的发展模式。它是一种经济结构倾斜型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实质上是以农业、轻工业等产业部门的
24、缓慢发展为代价的。它是一种粗放型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的显著特征是追求外延型扩大再生产方式,通过大量的劳动力和资金的投入来不断增加产品数量。它是一种封闭式的经济发展模式。16 .简述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机理(1)制度是指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伦理道德规范,旨在约束个人追求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行为。包括三种类型:宪法秩序、制度安排、伦理道德规范。(2)当把制度作为决定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变量时,经济增长则主要表现为制度变迁的结果。(3)制度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影响经济增长:产权。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有效率的产权应是竞争性的或排他性的,这将有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同等学力 经济学 大纲 题库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01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