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后三单元知识总结.docx
《哲学后三单元知识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后三单元知识总结.docx(2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辨证唯物论1.1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万事万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的高度抽象和概括,物质和意识的唯一区别。(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意识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主观存在,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注意:易混点:客观实在”“客观存在”,客观存在=物质现象+精神、意识现象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强调物质的可知性,能被人们所反映、所认识(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强调物质的客观性,指它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不论人们是否喜欢,是否承认,是否认识,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2、不以人或神的意志为转移)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注意:它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物质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抽象、一般、共性),而不是指具体的物质形态。注意:物质具体物质形态区别:A.物质:物质概念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即共性: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看不见、永恒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特点)。B.物质具体形态:除了具有哲学上物质共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看得见、暂时的,可以被改造,有生有灭(特点)。联系:哲学上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只能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两者是共
3、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但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 .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类产生之前)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注意: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利用、改造自然物的基础和前提都需要遵循自然物本身属性与规律,不可能凭空创造结论: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世界观):自然界中的事物产生和发展都是客观的,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反驳各种神创论;自然灾害频发的反思;破坏生态,动植物灭绝;新星球,反物
4、质,暗物质,黑洞等新发现注意: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自然物人工化的基础和前提,则是自然物固有的属性与规律。所以,人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存在状态但并不能创造新物质,结论:无论人类产生前还是现在,自然界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产生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构成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发展看,人类社会有其客观的规律(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注意:关于世界的物质
5、性,有以下几种说法: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结论: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世界观):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3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区别于物质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不仅表现为事物的位置移动和数量的增减,而且表
6、现为事物性质的变化(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根本不存在的结论: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载体、主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方法论:坚持物质运动不可分。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刻舟求剑),4 .静止的含义(1)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不显著的运动)(2)含义: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性质基本不变);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
7、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位置相对不变)结论: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方法论:在承认绝对运动的同时,也要看到相对静止的存在。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5 .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固有的:不是主观臆造(想象)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客观的的联系;本质的:不是表面的、
8、现象的、外在的必然联系:不是偶然的,是确定不移、必定如此、不可避免的关系。稳定的:具有重第性,不是多变易逝的(2)规律的特征客观性: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具有不可抗拒性)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是普遍的。方法论:这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
9、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注意:规律没有好坏之分;规律不是无条件的、永恒不变的;人们不可以发明、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6 .意识的本质A.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但纯粹的动物心理并不会自发地形成意识。劳动和社会交往使得意
10、识的物质器官一人脑的生成,意识的表达手段一一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生理基础看)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结构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意识就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C.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一切
11、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7 .意识的能动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活动的特点)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动之前还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关键词:目的、动机、目标、行动步骤、规划等),区别于动物纯粹无目的的本能活动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主动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们可以根据过去遗留下来的事物追溯过去;人们可以用科学的手段预测未来的各种情况;意识能创造理想或幻想的世界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
12、导作用特别注意:(1)意识不能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而是通过指导人们实践才能引起物质形态的变化。(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具有双重性: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会把人们的活动入歧途,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意识活动对生理过程有着能动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失去斗志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8 .一切从实际出发(1)含义(是什么):我
13、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哲学依据(为什么):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两个结合)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两个反对)总结: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
14、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方法论:要求想问题、办事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方法论:要求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辨证认识论1 .实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1)两层基本含义:一:实践的主体是人(不是动物),对象是客观世界(不是主观世界),是一种客观物质性的活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二:实践是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念存在变为现实存在(是主观见之于客
15、观的活动)实践的性质:主观见之于客观注意: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它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思考、辩论不是实践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2)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3)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主体、手段、对象)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主观能动性:实践是有
16、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在改造自然中:创造出自然界原先没有的东西在改造社会中: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社会历史性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注意:单个人的孤立活动(纯粹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但单个人的活动是存在“历史性: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2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如何在实践中产生: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
17、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获得认识的途径: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学习他人或前人的间接经验注意:读书是获得认识的途径,不是认识的来源,读书获得的知识最终也来源于实践。所以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就是实践。(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
18、认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为实践服务,为人类造福。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实践既是认识的起点,又是认识的归宿。(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方法论:坚持实践的观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 .认识真理(1)真理的含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2)谬误的含义: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3)真理的属性(特征)A.(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原因)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
19、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的主观意识;2)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3)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方法论:要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要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严格划清一定条件下真理与谬误的界限4)真理只有一个(唯一),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结论: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有不同的认识,但其中只有一种正确的认识,也就是说真理只有一个。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B.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方法论:把握真理适用条件和范围,反
20、对不顾条件和范围的主观随意主义。C.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具体的:指主观认识符合当地的实际;历史的:指主观认识符合当时的实际.注意L要在具体的历史范畴来判别某个观点是真理还是谬误.要使主观符合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一主客观历史的统一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真理超出历史条件、不切实际运用于另一条件,真理就变成谬误。真理和谬误既对立又统一。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两者的界限是确定的,不容混淆的;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注意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在这个条件和范围内,真理是绝对的;如果超
21、过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闪此真理乂是相对的,4.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含义: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一一认识一一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反复性的原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主体来看受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还受到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限制;从客体来看,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变化性,使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2)认识具有无限性(3)认识具有上升性,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的认识运动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性)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
22、展真理。第三单元: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总特征: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实质和核心:矛盾的观点根本要求:创新第七课:联系观1.联系的含义(本质上是一种关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不是单向的)温馨提示:判断某一具体联系是事物之间的联系,还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关键是确定该事物存在的条件和范围。2 .联系的普遍性:注意: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存在联系,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3 .联系的客观性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观臆
23、造的)(1)联系与实践的关系: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人为事物的联系:人类实践的产物,仍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呈现着“人化”特点的人为联系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联系产生条件是客观的、需要遵循客观规律联系产生的过程: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物质性的活动才能形成联系产生的结果: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3)方法论要求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的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具有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在联系面前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自己的需要愿望,固有联系内容:事物的属性、规律、条件),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4 .联系的多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哲学 单元 知识 总结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02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