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研究: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内涵.docx
《党课研究: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内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课研究: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内涵.docx(1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党课研究: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内涵中国共产党是为拯救民族危难、谋求人民解放而诞生的,作为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事业的领导核心,箪路蓝缕、度续至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和奋进史诗的壮丽开篇,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创造历史奇迹的文化密码。它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的历史基因,确定了“到哪里去”的目标指向,更呈现了“如何去做”的实践
2、品格,为中国共产党人注入了真理和信仰的力量、实践和奋进的力量,不断引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从胜利继续走向胜利。一、四重旨向: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中国共产党创建史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同政治格局、思想环境等因素密切关联。自然经济解体使乡村农民、手工业者等传统劳动单位逐渐走向没落,而豪绅买办、封建军阀等权力阶层则趁机侵占民资,甚至以武力践踏公权、鲸吞公产、镇压公意,阶级关系对抗愈演愈烈。特别是“辛亥革命以降,封建权威的瞬时崩溃和儒学中心地位的渐趋旁落,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地方割据、政党纷争以及传统文化没落、政权更替失衡都在加剧着社会离心效应,普通民众虽然在名义上宣称独立却不得实质
3、自由。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此消彼长的动荡时局中,诸多社会组织、政治集团纷纷提出各自的“救国主张”,或以温和改良来化解困境、开化文明,或以强权革命来扭转战局、重新建政,却都因不适合国情而湮没于滚滚历史洪流。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形势,而此前诸种拯救方案并未获得彻底功效时,无产阶级为寻求人民解放而登上历史舞台。特别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深刻改变了辛亥革命以来并未弥散的封建文化环境,爱国知识分子与革命无产阶级“就寻求革命真理和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展开了无所不包的热烈讨论”,政治觉悟、文化面貌渐趋改变,为创建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奠定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先驱的伟大觉醒、革命运动的解放热潮中创建
4、,它救国于将倾、济民于水火,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改变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格局。当然,近代中国有着纷繁复杂的社会形势,其他诸如经济基础、共产国际等因素也对创建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深刻影响,还伴随着从共产主义早期组织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转型过程。近代以来,旧民主主义革命屡挫屡败,军阀混战、外强掳掠的形势依然严峻,政治混沌、民风朽败的积弊难以根除,但这并未使爱国知识分子、革命无产阶级陷入政治冷漠,他们尝试将民族解放图景同政治革命相联结,建立了新民学会、社会主义青年团等社团组织,构成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最初始形态。虽然它们多在倾向“温和改良”抑或是“政治革命”的抉择分歧中走向解体,但其成员却经由马克思主义
5、和无产阶级革命事实的浸染而愈益趋向政党建构,强烈呼唤着那种具有完善纲领、章程的共产主义政治组织的历史出场。中国共产党烙刻着革命无产阶级谋求民族复兴、人类解放的政治寄托,中国共产党人在求索真理中熔铸思想、在践行使命中接续实践、在英勇奋斗中砥砺精神、在忠党为民中淬炼品格,凝聚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伟大建党精神。(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思想特质,在理论层面强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建党百年来,我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历程能够接续取得胜利,根源便在于中国共产党人思想先进、信仰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新文化运动中传入中国,使长期在黑暗中探索的革命无产阶级找到了民族解放的出路和希望,在人类世界新的思想曙
6、光中感受到“真理的味道非常甜”,从此便认定“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纲领,以理想信念教育保持全党在价值追求方面的政治定力,克服无数艰难险阻、风险挑战而始终勇毅向前。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实践纲领,以共产主义为理想信仰、崇高价值,完成了近代以来其他政治力量所不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辉煌成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信念、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使中国
7、共产党摆脱了以往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领导民族解放事业。(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实践主题,在历史层面强调人民伦理和民族视野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伟大建党精神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蕴含着党的性质宗旨和理想信念,是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坚毅前行的根本动力,体现着深刻的人民伦理和民族视野。建党前后的中华民族饱经帝国主义的欺凌与侵占、封建主义的腐蚀与戕害,被迫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那么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就成为合历史性诉求。从那时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便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坚守不渝的奋斗目标,这也是伟大建
8、党精神孕育形成的一条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回顾党的历史,为什么我们党在那么弱小的情况下能够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在腥风血雨中能够一次次绝境重生,在攻坚克难中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管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义无反顾向着这个目标前进,从而赢得了人民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忘记初心必然迷失来路,抛弃使命定会失去未来,只有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才能始终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和人民、民族的整体利益高度一致。(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风范,在意志层面强调勇往直前、争取胜利的坚强毅力同困难的抗争既是
9、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无产阶级因其被压迫地位、普遍解放需要而成为真正革命的阶级,他们将不惜一切乃至生命而谋求全人类解放的整体愿景,以彻底的革命精神撬动着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思想环境。在20世纪20年代初,封建保守主义尚未消散,资产阶级势力又新崛起,军阀割据混战、封建余孽反复和帝国主义侵略的危局依然存在,此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不仅充满未知,还面临着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联合绞杀。这种纷乱动荡的艰险形势呼唤着革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觉悟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强敌环伺的极端困境中毅然奋起,在生死考验的严酷逆境中攻坚克难,以大无畏精神领导工农运动、清算落后势力,
10、彰显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风范。美国学者窦宗仪就曾说:“近代中国在欧美工业文明的冲击和帝国主义的侵凌中,能够起死回生,无疑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极大的牺牲和艰苦的奋斗而取得的。”这种精神意志是每位中国共产党人勇毅前行的动力源泉和崇高宣言,像“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何叔衡、“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的蔡和森、”已接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的悻代英等,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正是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英勇斗争、不怕牺牲、争取胜利的英雄气概和精神风范。(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政治品格,在价值层面强调忠诚意识和为民情怀中国共产党人将忠诚意识和为民情怀作为根本政治担当:对党忠诚是中国共
11、产党人的首要政治品质,意味着纯粹地绝对地彻底地忠诚于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品质,体现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忠于党、忠于人民、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是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奉献而不断铸就的。”建党初期的党纲和党章就对共产党员提出“忠实”的要求,百年以来的忠诚之心、赤子之心已经融入精神血脉。党内政治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对党是否忠诚,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尊崇、模范践行、忠诚捍卫党章,避免在生死考验、利益诱惑、困难挫折面前松懈斗志、忘却身份、丢弃忠诚;对党忠诚是无条件的而不是有条件的、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像革命战争时期腹中满是草根而宁死
12、不屈的气节、十指钉入竹签而永不叛党的坚贞,就深刻诠释了革命先辈对党的忠诚。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兴,始终把人民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坚持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中国共产党能够绝境新生、社会主义能够不断前进,正是因为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历史、党的传统乃至党的精神谱系始终烙刻着人民情结。二、三个统一:伟大建党精神的鲜明特征伟大建党精神既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更彰显着鲜明的历史穿透力、精神感召力、理论引领力和实践指导力。伟大建党精神表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政党政治相结合(思想性与党性)、维护人民利益与实现民族复兴相结合(人民性与民族性)、观照革命现实与筹
13、划解放愿景相结合(现实性与理想性)的鲜明特征。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历史的认识、对自身性质的理解达到了新高度。(一)思想性与党性相统一,伟大建党精神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政党政治的结合解救民族困境迫切需要一种科学理论的思想指引、一个新型政党的组织领导,正如毛泽东所说,改造社会“要有一班刻苦励志的人,尤其要有一种为大家共同信守的主义”。各思想流派、政治集团为在新格局中占得先机,纷纷提出利益旨向鲜明的理论主张,只是这些方案并未彻底脱离狭隘的阶级窠臼,其失败结局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政治舞台的历史出场创造契机: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具有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理论可能,其中国化进程在“五四”
14、运动中逐渐由知识界走向政治舞台,成为中国共产党得以创建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革命无产阶级将马克思主义写在思想旗帜上,以马克思主义政党姿态组织理论宣传、领导工农革命,政党政治承载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演进趋向。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映现着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根基。新文化运动后期的思想环境纷繁复杂,李大钊等觉悟的知识分子组建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社会主义青年团等团体,同那些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思潮展开论战,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和组织准备。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革命实际相结合,”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
15、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工农运动、译介经典著作的过程中,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使诸多国民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愈益认识到“马克思的学说真是拯救中国的导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运动中遵循着明确的社会主义原则,以无产阶级政党的合理权威,坚决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划清界限,观照”现存阶级的斗争形态”与“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引领着中国共产党创建历程,彰显着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开放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党课 研究 伟大 建党 精神 时代 内涵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04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