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角下科技类博物馆的发展理念与功能定位.docx
《多元文化视角下科技类博物馆的发展理念与功能定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元文化视角下科技类博物馆的发展理念与功能定位.docx(1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多元文化视角下科技类博物馆的发展理念与功能定位摘要博物馆进入我国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科技馆的起步与发展则不过三十余年。回顾科技类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其受到对科学本质认识演变的影响,各国的科技类博物馆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发展理念与实践。从教育学视角解读科技类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和实现路径,发现非正规教育是其基本属性。近现代以来,科学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改变了科学传播的模式,科技类博物馆由“以博物馆为中心”转向“以公众为中心”。如今,为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新机遇、新挑战,科技类博物馆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开始了新的探索。关键词科技类博物馆发展理念功能定位科学教育科学传播O引言自20世纪80年代第
2、一批科学中心在我国兴建以来,关于科技类博物馆的定义分类、角色定位等一直在探讨与发展中。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科技类博物馆走过了最初的摸索阶段,并吸引了一批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下催生了科技类博物馆发展理念的跃迁与实现方式的转变。1科技类博物馆的发展理念1.1科技类博物馆的定义与分类国际博物馆协会认为,“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科技类博物馆是以自然界和人类认识、保护和改造自然为内容的博物馆”。可见科技类博物馆是博物馆体系的一个分支,具有博物馆的基本属性,但在内容选择上区
3、别于其他类型的博物馆。从内容与形式上进一步细分,科技类博物馆包括自然博物馆、专业或综合的科学技术博物馆、天文馆、水族馆,以及动物园、植物园、自然保护区等。1.2科学观视角下的科技类博物馆科技类博物馆伴随着近代科学的诞生,甫一出现即与科学研究、科学教育、科学传播有着天然的伴生关系。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对科学本质认识的变化影响着科技类博物馆建设理念的变迁,具体体现在对其使命界定、内容选择、展示设计等的把握上。1从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到近代科学诞生,人类在外化自然的基础上逐渐建立并丰富科学体系,并视其为独立于人类社会的客观对象。在此阶段,无论是收藏、研究、展示自然标本的自然史
4、博物馆,还是收藏、研究、展示工业产品的科学与工业博物馆,或者专为科学教育而生的科学中心,其建设与运营都隐含着“科学至上”的理念。在科技类博物馆中,科学知识是可以客观、精确、严密诠释自然界的完美形象,技术发明与应用则因促进人类生活进入崭新时代而被赞誉,期待得到公众的欣赏并对公众进行教化。进入20世纪之后,传统科学尤其是经典物理学遭受到量子力学等新理论的冲击;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力量对科学研究的介入,使公众看到了政治、军事、经济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深刻影响;因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农药的广泛应用而带来的生态问题,直接威胁了人类的生存。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领域,机械主义科学观都遇到严重挫折,从科学共同
5、体到普通公众都开始对科学本身及其影响进行反思,更深刻、更全面地审视科学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科技类博物馆开始回归科学,视作我们与世界打交道的实践产物2o具体体现为:其一,展示内容越来越多地关注科学与社会、公众与科学的关系,科学知识的建构性、人类及社会因素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地方性等特性受到重视;其二,展示方式从科学视角的“展品进路”向社会视角的“关键进路”转型,展现出科学技术的历史维度和地域维度,同时普通公众对科学技术多元化的意见得到尊重与表达。11. 3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科技类博物馆科技类博物馆起源于欧洲,兴盛于北美。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各国的科技类博物馆有着不同的发展
6、理念与实践。(1)英国:英国有着悠久的博物馆历史,也是近代科学的发源地和工业革命的策源地,科学文化是植根于其体内的重要且丰富的养分,彰显了其文明程度和文化自信。从首批科学中心建成至今的30余年,数量不断增加,在“公众理解科学”运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得益于在科学中心模式引进之初的系统研究,英国的科学中心有着明显区别于科学与工业博物馆的发展理念与功能定位,即科学中心中的是等着被发现的科学,旨在创设情景引导公众体验科学的内涵、培养科学思维,展现科学的工具属性;科学与工业博物馆中的则是伟大自然的稳步行进,承载了人类的历史并描绘了科学的发展,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3(2)美国:从19世纪末至20
7、世纪初,世界科学中心逐渐从欧洲转移到美国。从欧洲继承的博物馆文化传统,使美国在快速崛起的同时,十分重视对正在发生的历史的保存与展示。这种历史与现实并进的做法,在美国的科技类博物馆里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芝加哥科学与工业博物馆,既有讲述本地故事的工业和技术遗产,也有表现科学原理的互动展品,还有对社会热点的追踪和未来科学愿景的展望。与此同时,旧金山探索馆采用典型的科学中心模式,以大量互动展品和实验装置诠释科学概念、演示科学现象,激发公众科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建立起公众与博物馆间的动态连接,亲身参与科学对社会、社会对科学的双向影响。4(3)中国:近代科学作为西方的舶来品,并未与中国传统文化共生发展,
8、却以其强劲的冲击力影响着社会变革和观念变化。以引进、模仿、追赶起步的中国近现代工业,科技创新成果相对较少,令我们观察与体验到的更多是科学体系化后工具属性的力量,而非科学发展历程中探索未知世界和理性思想交锋的魅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国策带动下,全国大中城市掀起了科学中心的建设大潮。截至2016年,全国共有科普场馆1393个,其中科技馆473个,其他科技类博物馆920个,而综合性自然博物馆仅有10座,综合性科学工业博物馆则为空白。由于收藏和研究功能的缺失,加之主管部门的差异,中国的科技馆往往被视为独立于博物馆体系的存在,在理论、实践、管理领域二者鲜有交流与合作。
9、2科技类博物馆的功能定位1.1 教育学视角下的科技类博物馆教育是博物馆的基本属性,是博物馆为公众服务的核心。因此,科学教育是科技类博物馆的首要功能。科技类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受到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的共同影响,在目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有别于学校的正规教育。从内部机制分析,观众的需要与动机、选择与态度,是科技类博物馆教育功能形成的起点。5观众构成的多样性、参观时间的有限性、场馆学习的偶发性与即时性、学习内容的非系统性与非连续性,决定了科技类博物馆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包容开放、自由选择、自主学习。我们要充分尊重观众,允许观众抱着各种目的来参观,参观什么、如何参观完全取决于自愿。观众的参观过程是愉悦的、随意的
10、,其收获则是潜在的。6从外部机制分析,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的渗透与推动,决定着科技类博物馆的教育者、观众、教育资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与依存关系,从而影响了科技类博物馆对自身教育属性的认识和教育功能的发挥。通过辨析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的差异,可以发现虽然大多数观众以非正式学习的方式使用科技类博物馆,但非正规教育应是科技类博物馆教育的基本属性。其以参与体验型展品和教育活动为载体,模拟再现科学研究的过程,为观众营造在实践中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情境,从而使观众掩得“直接经验”。科技类博物馆教育应从现阶段的以非正式教育为主转化为以非正规教育为主,从目标设置、过程控制、内容和形式设计、效果
11、评估等方面,对观众学习给予有序引导和有效干预。72. 2传播学视角下的科技类博物馆科技类博物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公众传递、共享、交流符合其理念、宗旨、目标的信息,为科学传播各利益相关者搭建沟通的公共平台,从而实现其教育与传播功能。(1)科学传播的定义科学传播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历史非常短,科学、公众与社会的关系是其关注的焦点。2000年,英国政府科学技术办公室、惠康基金会在科学与公众:对英国的科学传播和公众科学态度的回顾报告中指出“科学传播是下述群体间的传播:科学共同体内的群体之间,包括学术界和产业界;科学共同体和媒体之间;科学共同体和公众之间;科学共同体和政府,或者其他具有权威、影响政策
12、的部门之间;媒体(包括博物馆和科学中心)和公众之间;政府和公众之间。”8澳大利亚学者特里伯恩斯、约翰奥康纳和苏珊斯托克麦耶提出了科学传播的“AEI0U”定义:“所谓科学传播,就是采用适当的技能、通过适当的媒体、开展适当的活动和有效的对话,来使传播对象产生AEIOU,(意识、欣赏、兴趣、舆论或看法、理解)中的一种或多种反应。”9上述两种定义,前者确认了科学传播的主要参与者,聚焦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后者则描述了科学传播的基本特征,体现科学意识、科学素养、科学文化之间的关系。(2)“5W”传播模式分析美国社会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了“5W”传播模式:谁(who).说了什么(sayswhat)通
13、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向谁说(towhom)有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涉及传播学中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五大要素。10大众传播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传播者作为“把关人”,在内容选择、价值取向、意识形态等方面要给予综合考虑。与传统的媒介渠道相比,科技类博物馆的可接近性较差,但具有生动直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体验性与参与性强等独特优势。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有选择地使用媒介。传播效果的衡量主要考察受众的媒介选择、意见和态度等,以此来解释媒介传播活动的影响范围、影响程度以及是否满足受众的需求。11就科技类博物馆而言
14、,我们要解决好“谁”来阐释、“为谁”阐释和“如何”阐释的问题,更深刻地理解展教活动的意义,更全面地了解观众体验的需求,做好从策展的学术立场到释展的教育立场的转换。12(3)对科学传播模式转换的回应近现代以来,科学与公众之间关系的变化导致了科学传播模式的转换,也直接影响了科技类博物馆的运营理念。从19世纪初至20世纪上半叶的科学大众化时期,科学界普遍认为科学知识的多少与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是呈正相关的。英国学者约翰杜兰特用“缺失模型”描述公众知识的缺乏和信息传播的不充分,认为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可以使他们更为支持科学技术的发展。13博物馆作为科学知识的富集者和教育者,采取自上而下的线性单向传播模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多元 文化 视角 科技 博物馆 发展 理念 功能 定位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12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