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心理适应现状及引导路径探析.docx
《失地农民心理适应现状及引导路径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失地农民心理适应现状及引导路径探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失地农民心理适应现状及引导路径探析实习的机会,通过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直接发放到社区居民手中,统一回收,共发放问卷120份,其中有效问卷106份。访谈主要通过与公务员、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的谈话,获取较为全面的信息。2失地农民心理适应问题表现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和结构性访谈的了解,失地农民在城市适应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失去土地引发的生存危机感、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引发的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困惑、社会交往方面的自卑感、对未来生活的焦虑和生活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引发的无助感等。2.1失去土地的生存危机感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农民世世代代从土地上获得生活来源、物质保障。失地和进城是失地农民问题的
2、核心。农民在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的前提下,失去土地意味着失去了生活来源。图1显示,不同年龄段的农民,对土地被征用后的就业和生活态度呈现出很大差异。在2030岁的年龄段中,被调查人员大多在城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工作,不愿意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因此对于征地持赞同支持的态度,对征地后的生活比较满意。在调查主体3150这个年龄段中,被调查对象对土地的眷恋程度明显高于前一个年龄段,失地后的就业状况满意度相对偏低。2.2自身身份的认同困惑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曾把20世纪的中国形象地概括为“三级两跳”,即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跳跃和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跳跃。单从社会形态来讲,失地农民可以直接从农业社会跳跃到信息社
3、会现阶段;但从现实中失地农民的心理适应程度来看,大部分失地农民思想上停步在第一级,缺少对自身市民身份的认同。很多失地农民成为城市人的心理感受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在对秦家小水社区的观察中发现,虽然社区居民与城市人共同居住在一个小区,但相互之间无论是在衣食住行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调查发现,经济收入少、消费水平低和工作环境差是失地农民认为与城市人存在差距最普遍的三个方面,现实的差距直接导致失地农民对自身城市人身份的认同。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106名调查者中,有近60%的人不认同自己的城市人身份,只有约40%的人认同自己的城市人身份。2.3与城市居民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的自卑感在已经完成旧村改造的社区中
4、,社区居民根据统一的规划,也大多集中居住在一起,邻里关系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在与城市人交流方面却存在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失地农民从农村人变为城市人,他们的交往也开始具有城市社区的特点一一交往的目的性增强,建立在业缘、地缘基础上的交往增多。二是与城市人相比,失地农民普遍缺乏固定的生活来源,多从事又脏又累的工作,加重了其心理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在社会交往方面则体现为失地农民交往的局限性,在对其交往最多的人一项调查中发现,与失地农民交往的主要对象分别依次是亲戚朋友、邻居、老乡、工作伙伴、进城后认识的城市人(表2)o地处商业开发秦家小水社区,失地农民和城市居民在这一社区的对比比较明显。观察发现,但
5、是失地农民与城市居民存在明显隔阂,交往程度不高。在社区组织的一些休闲娱乐活动中,失地农民与城市居民扎堆现象严重,都有自己固定的交往圈,相互之间交集很少。2. 4对未来生活的焦虑中国几千年农业文明的发展,农民形成了固定思维:土地是一切的基础,是得以生存的根基,只有在自己的土地上才有大展拳脚的机会。因此,在失去土地之后如何生存无疑成了失地农民最为关注的问题。在对失地农民的采访当中发现,当提及除了种地以外有无其他劳动技能时,得到的大多数回答是没有。在问及如何找到现在工作的时候发现,有71%的被调查者是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和白己主动应聘,只有296的受访者是通过政府或所在社区介绍。3失地农民心理适应问题
6、的原因分析社会系统理论重视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重视社会环境对个人心理、行为的影响,并努力改变个人及社会环境,增强个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社会环境对个人需求的满足。失地农民自身、社区和政府共同影响着农民在失去土地后的心理适应能力。3. 1失地农民自身因素3.1.1文化水平低,就业难度大失地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大多是小学初中文化水平,缺乏其他有用技能。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职业技能的缺乏等自身因素制约着他们在城市中的生存,导致他们在城市生活中只能从事一些收入较低的体力劳动,并且随着年龄的加大,找工作的难度也有所增加。对从事职业性质的调查中发现,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凭与技术,即使是已经找到工作
7、的失地农民,他们从事的职业也大多是技术含量低的体力劳动,如建筑制造业和餐饮服务业(表3)03.1 .2经济收入低,生活压力大失地农民居住的区域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失去的只是农业用地。这部分人群社会和家庭的负担过重、各项支出增多,很容易陷入经济困境,引发各种心理适应问题。其次,失地农民在工资待遇方面与城市人的巨大差距,冲击着失地农民的自尊心,导致他们对自身城市人身份存在强烈的认同困惑。调查问卷显示,工作不好找、经济能力差、生活不习惯成为制约失地农民适应城市生活的三大障碍因素(表4)。3.2 .3思想观念落后,存在消极情绪人们在社会生存中形成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即所谓文化积淀,这是很难改变的。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失地农民 心理 适应 现状 引导 路径 探析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15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