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第二版)章节总结.docx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第二版)章节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第二版)章节总结.docx(2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十1、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在宏观上,学与教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室内容、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交织在一起。2、学习与教学因素教学五要素:a.学生一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b.教师一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c教学内容一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局部,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d.教学媒体一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e教学环
2、境一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开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3、学习与教学过程三过程:a.学习过程一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b教学过程一教师组织教学c评价/反思过程一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学习、教学、评价/反思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学习过程受教学过程影响;教学过程要围绕学习过程进行,并通过学习过程起作用;评价/反思过程随学习过
3、程和教学过程而变化,反过来又促进学习和教学过程。同时,这三种过程都受学习和教学因素的共同影响。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一)教学:科学,还是艺术教师必须既能运用技能,又能在不同环境下进行思考。(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理论意义:a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和开展都起着重要作用b.对人类学习过程的了解还将为人工智能的开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2、教育实践意义:a提供学与教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b.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和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开展概况一、教育心理学的开展过程1、初创时期一一多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决实际教育问题桑代克教育心理学
4、,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总结了当时的心理学开展成果,他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卡普杰列夫俄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但未自成体系2、开展时期一一汲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领域的研究成果行为主义:强调客观性,重视实验研究实用主义:杜威“从做中学”维果茨基主张把教育心理学作为独立的分支学科来研究,”文化开展论”“内化说”3、成熟时期一一正在形成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4、深化拓展时期一一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布鲁纳1994年总结十几年来的成果:a.主动性,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与教过程,对自身的心理活动作更多的控制。b.反思性,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
5、义,对于元认知和自我调控的学习,过去讲学习是通过知识的传递,而现在是讲对知识的主动理解、建构和获得。C.合作,共享教与学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重视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如同伴辅导、合作学习、交互式学习等,把个人的科学思维与同伴合作相结合。d.社会文化对学习的影响,任何学习的发生都不是在白板上进行,而是在文化背景上建构而产生。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十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4、研究社会环境的影响5、研究实际情境的影响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的方法(
6、一)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P13)I、定量研究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根本过程:假设一抽样一资料收集(问卷/实验)一统计检验2、质性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二)几种根本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自然实验又分为教育实验和教学实验4、教育经验总结法一般步骤:选择研究对象、收集材料、方案与实施、经验概括、总结成果。(三)教育行动研究1、特点:a.情境性。通过现场研究来诊断和解决具体情境下的问题b.合作性。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共同协作c.参与性。各个成员都直接或间接参与到研究的实施中d.自我评价。对干预措施进行评价和
7、反思2、过程:a.从日常教学情境中确定、评价和形成有意义的问题b.与有关人士初步讨论、协商c.查阅相关文献,从中汲取经验教训d.重新修改和定义问题e.选择研究程序f.选择评价方法g.实施。实时根据反响提出进一步改良措施h.资料解释(四)设计型研究二、研究的步骤1、科研选题一一既要考虑对事件的指导意义,又要考虑有利于理论建设。2、形成研究问题一一问题描述要明确具体,对其中的概念加以界定。3、确定变量和选择测量技术(自我报告、直接观察、测验、教师或同班的评价)4、提出假设和选择研究方法描述性研究:描述实际生活中发生的特定情境中的事实和关系。(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性研究: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改变情境的
8、某一方面而注意其效果。(实验法三、研究的有效性1、在研究之前被研究的各组是否随机平等2、除自变量外是否所有的变量都受到了控制3、各组的测量过程是否一致4、研究的结果是否源于实验过程而不是对情境的好奇5、研究设计者是否以某种方式曲解了结果6、是否有理由肯定这个结果不是由于偶然性而产生的7、这个特定的研究结果是否适于其他类似的情境8、这个研窕可重复吗?第二章学生心理(重点章)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开展支一、皮亚杰的认知开展观(一)建构主义的开展观(P30)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操纵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智慈是有结构根底的。所有生物包括人在与周围环境的作用中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心理开
9、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到达平衡的过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和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开展。儿童心理开展的本质: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到达平衡的过程。其认知结构受到刺激影响而发生改变。(二)皮亚杰的认知开展阶段论(P31)1、感知运动阶段岁,思维萌芽阶段)通过感觉运动图式来和外界取得平衡。2、前运算阶段(2-7岁,表象式形象思维阶段)感觉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用表象符号代替外界事物;思维受直觉表象的束缚。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初步的逻辑思维阶段)凭借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体运算。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人,抽
10、象逻辑思维阶段)能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对命题进行逻辑推演。思维灵活。(三)影响开展的因素1成熟2练习和经验3社会性经验4平衡化(四)皮亚杰开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1、不主张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开展水平的材料2、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3、儿童在认知开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附:对皮亚杰的认知开展理论的评价:(I)奉献:确认儿童智力成长的内发性和主动性;确认儿童认知开展的阶段性和普遍性;确认儿童认知开展的成长速度不一。(2)教育参考价值:按照儿童思维方式实施知识教学:遵循儿童认知开展顺序设计课程;针对个别差异实施个别化教学。(3)缺陷:独重知识认知而无视社会性行为;开展先于学习的论点较少教育价
11、值:各年龄实际开展水平与理论不符。二、维果茨基的开展观主张把历史研究作为建立人类心理学的根本原那么。心理开展的文化历史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的制约,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开展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开展起着重要作用。(一)文化历史开展理论儿童一切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形式都是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二)心理开展观心理开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膨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根底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主要表现:I、随意机能的不断开展2、抽象一概括机能的提高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
12、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个性的形成是高级心理机能开展的重要标志。)(三)教育和开展的关系一最近开展区*P39意义:I、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到达的开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开展的过程。2、教学应适应最近开展区,走在开展的前面,并跨越最近开展区而到达新的开展水平。(四)内化学说(五)维果茨基的理论对教学的影响I、研究者在维果茨基搭建支架的根底上,提出了支架式教学2、教学是交互作用的动力系统3、维果茨基的理论对于合作学习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4、维果茨基的理论在情境认知理论集齐教学模式中也有一定的应用附:皮亚杰的认知开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开展理论的主要区别:皮亚杰倾向
13、于将开展看作是儿童本身自然的成长,不太重视社会与教育因素的功能;而维果斯基那么是特别强调文化社会对认知开展的影响,力倡教育促进作用,重视在教学中开展学生的潜力,而不仅仅局限于实际开展水平之内。第二节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开展支一、个性和社会化开展(一)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开展理论(P42)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认为人格开展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每一阶段的开展中,个体均面临一个开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1、信任对疑心(0-1.5岁2、自主对羞怯(1.5-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5、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
14、8岁)6、友爱亲密对孤独(18-30岁)7、繁殖对停滞(30-60岁)8、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0岁以后)附:对埃里克森的开展理论的评价:优点:a.注重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的开展作用b.从整体上,从个体开展的各个层面及其相互关系中考察了人的社会性开展和道德等的形成开展c.阐释了个体从出生到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一生的开展,较符合人的开展实际缺乏:a.过分强调本能,相对无视人的意识、理智等高级心理过程在开展中的作用b.把许多社会问题归结为心理开展过程中某一特殊阶段的心理任务和危机,是否恰当有待探讨c.并没有解释个体如何以及为什么从一个阶段开展到另一个阶段,缺乏实证性研究的支持(二)个性和社会化开展
15、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1、帮助学生适应勤奋和自卑危机(学生总是在努力保持积极的自我概念。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评价以及课堂组织的方法,影响着儿童的自我概念。)2、适应统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青少年想被看作一个成人,愿意以类似成人的行为作出反响,这意味着:中学生绝不应该被当作“孩子看待,绝不应该在其他同伴或其他有关的人面前轻视青少年,给以明确的指示,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注意同伴之间的影响,同伴学习的效果在中小学可能是不一样的J二、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与自尊1、自我意识。主体的我一一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客体的我一一被觉察到的我结构:自我认识(认知成分)、自我体验(情感表现)、自我调节(意志成分)2、自我概念3
16、、自尊。先决条件:a.重要感。觉得自己的存在是重要的和有意义的b.成就感。能在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中表现出成就,而且能到达自己的预期目标。c.力量感。感觉到自己有处理事务和适应困境的能力第三节学生的个体差异一、个体的智力差异(一)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斯皮尔曼智力的二因素论:一般因素、特殊因素。一般因素是关键。卡特尔、鬟尔恩智力分两类:流体智力、晶体智力。人投入流体智力而开展晶体智力。(二)当代智力的系统理论1、多元智能理论一加第纳智力应该是在某一特定文化情境或社群中所展现出来的解决问题或制作生产的能力。八种智能:置宣、逻辑一数学、空间、肢体一动觉、音乐、人际、内省、自然观察。智能之间相互依赖、相互
17、补充。其他智能依然有可能存在。2、智力的三元理论斯牒伯格支人的智力是由分析性能力、创造性能力和应用性能力组成,三种能力相对独立。一个完美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方面:智力的内在成分、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这三方面分别构成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教学启示:a.教师需要关注每一种学习行为对开展智力的三个方面的作用,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智力的全面开展b.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利用并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c.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校中进行合理选择二、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一)学习风格的维度1、奈欣斯的三维理论把学习风格描述为感觉定向、反响方式和思维模式这三者的结合。2
18、、雷诺的六维理论多维度的学习风格分类的概念模式:知觉偏好、物理环境需要、社会环境偏好、认知方式、最正确学习时间、动机和价值观。3、科尔勃的两维坐标理论具体体验一抽象概括维度、反省性观察一主动实验维度四种学习风格:a顺应者方式。强调主动探索和具体体验b.发散者方式。关注发散的思想,富有想象力C聚合者方式。擅长把理论应用于实践d.同化者方式。喜欢处理抽象的观点和概念,具有理性或逻辑性(二)常见的学习风格差异1 .感觉通道类型:a.视觉型学习者。习惯通过视觉接受学习材料,适合自己看书和做笔记b.听觉型学习者。对语言、声响和音乐的接受力和理解力较强,喜欢多听多说c.动觉型学习者。对自己能够动手参与的认
19、知活动更感兴趣2 .认知风格主要特征:持久性、一致性类型:a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b.反思型和冲动型c.整体性和系列性d.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三、社会文化背景及性别差异(一)社会文化背景差异1、文化及其差异2、文化刻板印象3、多元文化教育(二)性别差异1、性别与性别角色2、智力和学业性别差异3、教育中的性别偏向4、防止教学中的性别偏向a.教学材料和语言方面b.学科和兴趣方面c.课堂管理和活动方面d.课堂教学和互动方面教育含义:性格的个别差异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第三章教师心理(重点章)
20、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与特征一、教师的角色*P771、设计者2、信息源3、指导者和促进者4、组织者和管理者5、平等中的首席6、反思者与研究者7、终身学习者二、教师的特征根本行为类型:1、温和的、融合的、理解的,还是冷淡的、利己的、约束的2、负责的、有条理的、系统的,还是推脱的、无方案的、潦草马虎的3、鼓励性的、富于想象力的,还是迟钝呆板的、墨守陈规的第二节教师的专业品质:舒尔曼: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有关学生的知识;有关教育情境的知识;其他课程的知识。*申继亮、辛涛: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一、教师的根本信念系统(一)教师的根本教育信念1、教学效能感2、
21、教师控制点3、对学生的控制4、与工作压力有关的信念(二)教师对教学与学习的根本理解I、理论知识分类:a.所倡导的理论。教师容易意识到,容易报告出来,容易受到外界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并不能对教学行为产生直接影响。b.所采用的理论。可直接对教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不容易被意识到2、造成不一致的原因:a.教师对新的理论缺乏深刻的理解b.教师可能并没有看到以新思想改革旧做法的必要性c.教师可能不知道如何将新的教学思想具体运用到教学中d.教师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所采用的理论”与“所倡导的理论”之间不一致二、教师的教学与沟通能力(一)教师的教学能力1、教学认知能力。包括援念、理I、运篁、理解四个方面。
22、2、教学操作能力。包括:a.制定教学目标b编制教学方案c.教学方法的选择及运用d教学材料和教学技术的选择设计e.课堂管理f对学习和教学进行测试和评价3、教学监控能力。反思是其中一种重要形式。(二)教师的交互沟通能力赫金斯a按倾听对象分:1、个人内部的2、人与人之间的3、外在的b按倾听方式分:1、鸡尾酒式的2、竞赛式的3、内容的4、承当义务的5、创造性的三、教师的情感与个性品质(一)情感投入三方面:1、对学生的责任感2、为人师表,不断自我提高3、与学生间友好信赖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爱:1、亲近感2、理解感3、期望感(二)个性品质1、烦躁型、害怕型与整合型2、具体一抽象倾向3、教师的场定向第三节师生
23、互动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教师期望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分类:1、自我应验效应。原先错误的期望引起把这个错误的期望变成现实的行为。2、维持性期望效应。认为学生将维持以前的开展模式。二、学生对教师的影响三、师生的相互作用第四节教师的成长与培养一、教师的专业开展(一)教师专业开展概述I、教师专业开展的理性取向2、教师专业开展的实践一反思取向3、教师专业开展的生态取向(二)有关教师专业开展的理论I.弗勒的生涯关注理论教师职业生涯的四个阶段:教学前关注阶段、早期生存关注阶段、教学情景关注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当代 教育 心理学 陈琦刘儒德 主编 第二 章节 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15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