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云龙山纪事.docx
《徐州云龙山纪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州云龙山纪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徐州云龙山纪事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徐州知府姜焯重修山顶的放鹤亭后,命人在山顶西侧建僧舍用于看护,施工者在挖地基时发现一块巨石,长约八丈,石质精美,状如观音。于是请来技艺精良的石匠,仿造山下黄茅岗唐代吴道子所作观音石碑画,雕刻成送子观音像。巨石中间有一条白玉般的石纹,于是因势雕出,恰好位于石像腰际,天然若飘带,故得名玉带观音。因观音也称为观音大土,而此处的观音大土是由岩石雕琢而来的,故称为大土岩,后为观音覆盖庙宇,建立禅院,称为大土岩寺。大土岩寺建造之后,香火非常旺盛。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菩萨圣诞日,徐州周边的百姓纷纷赶来祭拜,三百年来,生生不息,代代衍传,形成了热闹非凡的云龙山庙会。康
2、熙五十八年(1719年),徐州知州姜焯创建大土岩,原为放鹤亭僧舍。兴建僧舍挖地基时,发现一巨石长约八丈。姜焯授意工人雕为观音大土像,原石当中有白纹一道,横亘腰间,随示名玉带观音,统名为大土殿。大土岩院内有清代种植的古柏两株,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姜焯命人依照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所作画像将巨石雕刻成一送子观音,并建一大殿予以覆盖。因观音像是在岩石上发现并雕刻于岩石上,故将大殿及其配殿统称为大土岩,民间称之为观音寺。观音大土岩内有3棵古柏,与大土岩同龄,约300岁。大士岩的西山门下面,有个很大的陡坡,陡坡上修了五十三级台阶,称为五十三参。关于五十三参的说法有多种,有的说寓意善财童子拜观音,有的说是姜悼为
3、供僧人、游客休息而建,有的说是供看戏用。云龙山的西侧是建于清康熙年间的观音大士岩。据载,清康熙五十八年,徐州知府姜焯为找僧人看守放鹤亭,于云龙山首节西侧兴建僧舍,在挖地基时发现一巨石,巨石上有一观音大士像。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秋,黄河在徐州孙家集决口泛滥,灾情严重。次年四月乾隆乘船北上,至宿迁顺河集码头登陆,来徐州视察。这是乾隆第一次来到徐州,时值灾后不久,饥民遍野,瘟疫流行,一派凄惨景象。随驾大臣曾劝皇帝不必亲到徐州,乾隆力排众议,坚持来徐视察。他在灾馀诗中写道:“灾馀厉必行,古人言之矣,将为徐州行,大吏去宜止。去去关民痍,宁忍夏避此”。乾隆皇帝此“民痍”为重,不避瘟疫而亲临灾区,是一
4、种勤政抚民的表现。乾隆四十年(1775年),家在茅村张家林村的张继盛营建柳泉乾隆行宫,张继盛曾任河南归德府商虞通判,因治理黄河水患有功,于乾隆二十一年受到封赏,不仅张继盛,连同他原任山西泽州知府的父亲张广居、母亲拾氏都承旨诰封。皇恩浩荡,何以为报,张家人发现乾隆皇帝多次南巡,大多从附近的驿道通过。他们决定在自己的家乡为皇帝建一座行宫。这样,一来可报皇恩,二来借此取悦皇上,为张家人在官场进一步地升迁铺路。据道光版铜山县志柳泉行宫图,柳泉行宫是一座豪华、恢宏的行宫,自乾隆四十年(1775年)开始动工,历尽磨难,到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终于建成。柳泉乾隆行宫的设计方案,基本按照北京故宫模式,占地
5、数百亩,选址于梅花山、檀山、小青龙山、广山四山之间的平地上。柳泉行宫所在地,前面有龙须河相照,后面有檀山为依靠,东边有青龙山,西边有广山,属于风水宝地。同时,地理位置优越。一方面视野开阔,减少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交通极为便利。东边不远处即是一条纵贯南北的官方古驿道,北通京师,南指江浙;西边有过茅村桥南到桃山驿、北去利国驿的二三等驿道;东南五里有夏朔驿站,东北五里有石山驿驿站;东南十里过荆山桥能够直达徐州城;再向西十里是京杭运河泗水段,微山湖南岸有号称“淮海第一关”的景山码头。元丰元年(1078年)九月,苏轼调任徐州知州刚满一年,与众诗友举办了一场黄楼诗会,饮酒论诗,好不惬意。后来,苏轼前往云龙
6、山时,写下诗作登云龙山: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徐州知府田庚在云龙山创建船亭。船亭原为两层砖木结构,上层似船,下层为厅。厅西面墙上有匾一块,上书“天上座”三字。匾下对联为:“春水船如天上坐,秋山人在画中行”。现在的船亭为1979年重建,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410平方米。船亭东首为三层,顶层为茶室,门额上悬挂“天上座”匾额。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调任徐州知府,与隐居云龙山中的张山人互为知己,频繁往来,相为唱和。一天,苏轼酒后上山,刚至黄茅冈处便不胜酒力,醉卧石
7、上,并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一首流传至今的“七句诗”: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黄茅冈从此成为历代文人稚士登临云龙山时必去凭吊怀古之处,苏轼躺过的大石块,也成为云龙山中的一处古迹东坡石床。元丰元年(1078年)九月初九,苏轼在徐州举行黄楼诗会。等诗会一结束,苏轼就喊上王巩、颜复、张天骥等众多文朋诗友,趁酒兴结伴游黄茅冈登云龙山。谁知道这苏轼不胜酒力,行走在在黄茅冈乱石中几次差点跌倒,就在这跌跌撞撞间,一不小心就跌出了这首登云龙山佳作来。等到几百年以后,清代刘廷矶在黄茅冈诗中道:“满丘乱石也平平,一醉坡仙便著名”、
8、“冈头醉倒石作床”。当年苏轼醉卧过的那块巨石因此而得名:东坡石床。至顺三年(1332年),三月阳春,诗人萨都剌(元)从京城出发赴江南任职,途中路过徐州,写下了著名的彭城怀古: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雅汗血,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起伏如龙。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更戏马台荒,画眉人远,燕子楼空。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锤。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之际感慨万千,他在罢徐州,往南京(商丘),马上走笔寄子由诗五首中,倾诉了自己对徐州父老的深情,对徐州风光的依恋。第五首中有:”卜田向何许,
9、石佛山南路。下有尔家川,千畦种秋称。”之诗句。诗句中的石佛山就是指云龙山,尔家川就是指云龙湖,故云龙湖又有“尔家川”之别名。或云:”石佛山,在(眉州)州西南二十五里,下有尔家川,地膏腴,宜种植。”北魏正平元年(451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煮侵宋时,30万大军围攻徐州,驻扎在云龙山戏马台一带,士卒们依山就石雕成一尊大佛头像。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由和尚胜吉主持,傍山依崖,建造了覆盖大佛头像的大雄宝殿。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徐州知州王邑承又主持增雕了石佛的上半身,才成为如今所见的半身大佛坐像。石佛高约10米,因后檐墙高尺许,仅用三砖,故又有“三砖殿覆盖三丈佛”的传说。大石佛两侧的岩壁上
10、,还镌有北魏太和十年(486年),以及唐宋时的造像和题字,神态各异的佛像嵌布其中,错落有致。龛山作庙,削峰成佛,天然如画。放鹤亭之西南是观音大土岩院,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8年),敞式山门,依山坡斜势建五十三参,院内清幽雅致,有观音正殿3间,内奉大土像。元丰元年(1078年)十一月八日,时苏轼知徐州。隐者张天骥隐居于徐州云龙山,自号云龙山人。后迁于东山之麓并作亭其上,自驯二鹤,鹤朝放而暮归,白日里令其自由地飞翔于天地间,所以名亭为“放鹤亭”。苏轼为之作题记。放鹤亭南北长11.95米,东西深4.95米,歇山飞檐,古朴幽雅。张天骥自号“云龙山人”,苏轼任徐州知州时与其结为好友。山人养了两只仙鹤
11、,每天清晨在此亭放飞仙鹤,亭因此得名。元丰元年秋,苏轼写了放鹤亭记,除描绘了云龙山变幻莫测的迷人景色外,还称赞了张山人的隐居生活,塑造了一个超凡出群的隐土形象。因此文脍炙人口,被选入古文观止,云龙山和放鹤亭也因此闻名于世。康熙六十年(1721年)徐州知州姜焯始建云龙书院,雍正十三年(1735年)徐州知府李根云改建云龙书院。著名词人、探花冯煦当过院长,进士王钦霖、刘庠当过教师,其学生韩志正曾当选为孙中山大总统时的中华民国国会议员。书院最初为清初宫式建筑,内有讲堂、四贤祠、文昌阁、宜福堂、紫翠轩、白鹿洞、望湖亭等建筑。辛亥革命后,书院为战争所破坏,夷为废墟,前后共存182年。1996年园林部门依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徐州 云龙 纪事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16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