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省普通公路精细化设计指南.docx
《某省普通公路精细化设计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省普通公路精细化设计指南.docx(13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某省普通公路精细化设计指南福建省普通公路精细化设计指南(试行)福建省公路管理局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序言设计是公路项目开发、建设、管理的龙头与先导;精细化设计对设计提出更高要求,是设计的核心与关键。精细化设计出效益。从社会效益看,公路项目设计受职能部门与地方政府双重指挥,通过精细化设计能够充分考虑到路网总体规划布局与区域进展需要等多方面因素,能够实现路网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进展双赢、共赢。从经济效益看,精细化设计能够一次成型,避免浪费、变更、返工,能较准确地测算出建设成本,提高项目的设计效率,有效地保证图纸的使用,大大降低建设与后期的运营管理成本。从人文效益看,精细化设计更加表达人性化、彰显文化特
2、色与自然与谐,不千篇一律,让历史、人文与自然交织在一起,既传承了历史文化,又让人民群众共享交通建设丰硕成果,更实现了自然与谐之美。精细化设计出精品。精品工程包含工程质量、人民满意、历史检验、美学等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精细化设计全方位考虑系统每一个环节,避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实现了各块资源的最优配置,是出精品工程的源头。福建山地多,公路项目建设变化各异,没有太多规律可循,要建设出公路精品工程,要更加突出精细化设计的理念,因地制宜、尊重自然、实事求是,充分考虑区域特点、路网结构特性与人性化需求,差异化设计,不搞一刀切。福建省普通公路精细化设计指南(试行)结合福建省普通公路建设的实际特点,
3、围绕公路功能、建设标准、总体设计、路线、路基、路面、桥涵、隧道与线路交叉、交通安全、沿线设施、绿化景观、城镇化公路、地质勘察等14个方面,把精细化理念融入到项目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可操作性。今后几年,我省普通国省道将围绕“532”工程加快建设步伐,农村公路也将加速成网。虽建设任务很重,但我们要自加压力,不断习惯公路建设新形势与新要求,在原先良好设计管理模式基础上,将精细化设计贯穿公路建设管理始终,让每一个设计者都有“精细化设计”意识,形成精细化设计建设福建交通的共识,持之以恒,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提高,全面提升我省公路勘察设计与建设管理水平。张兆民2015年7月20日第一章总则
4、11.1 编制目的11.2 适用范围1第二章公路功能2第三章建设标准3第四章总体设计8第五章路线111.1 1通常规定111.2 技术指标选取111.3 运行速度131.4 视距131.5 5平面设计141.6 6纵面设计16第六章路基186.1 横断面及土石方186.2 路基边坡及防护支挡181.7 3路基排水206.4 特殊路基22第七章路面23第八章桥梁涵洞318.1 桥梁荷载标准318.2 桥涵水文318.3 桥位选择318.4 桥型总体方案328.5 桥梁结构328.6 桥梁改扩建358.7 桥梁养护358.8 桥梁结构耐久性368.9 9涵洞36第九章隧道379.1 隧道总体设计3
5、79.2 隧道内轮廓及横断面设计409.3 隧道洞门设计409.4 4衬砌设计429.5 隧道防水及排水系统设计439.6 辅助施工措施设计439.7 隧道施工方法449.8 监控量测与超前地质预报449.9 9通风设计459.10 10救援通道45第十章路线交叉4610.1 交叉型式的选择4610.2 分离式立交4710.3 互通立交489.11 4平面交叉48第H-一章交通安全50第十二章干线公路沿线服务设施53第十三章绿化景观55第十四章城镇化公路63第十五章地质勘察6715. 1通常规定6716. 2初步勘察6817. 3全面勘察70附件173福建省初步设计(技术方案)精细化设计审查及
6、评价表73福建省施工图阶段精细化设计审查及评价表77附件282初步设计阶段精细化设计要点82附件384第一章总则85第二章公路功能86第三章建设标准87第四章总体设计90第五章路线92第六章路基96第七章路面99第八章桥梁涵洞100第九章隧道103第十章路线交叉107第H-一章交通安全109第十三章绿化景观113第十四章城镇化公路116第十五章地质勘察118第一章总则1.1 编制目的为倡导精细化设计理念,解决目前设计中的突出问题、薄弱环节及制约因素,推动标准化、差异化与人性化的精心设计,进一步提升勘察设计质量,促进普通公路建设管理规范化,特制定福建省普通公路精细化设计指南(试行)(下列简称“指
7、南”)。1.2 适用范围1.2.1 本指南适用于福建省普通公路项目的勘察设计。1.2.2 本指南是根据国家有关标准与规范,结合福建省普通公路建设的区域特点与实际情况进行制定。未尽事宜,以现行有关标准、规范为准。第二章公路功能2.1 每一条路在路网中有其自身的功能,应将公路功能作为确定技术等级与要紧技术指标的要紧根据。公路按照交通功能分为干线公路、集散公路与支路三类。干线公路细分为要紧干线公路与次要干线公路,集散公路细分为要紧集散公路与次要集散公路。2.2 以公路在普通公路网中的地位与作用为主,兼顾拟建项目的区域特点与交通特性,论证项目在路网结构中的功能。2.3 除路网功能外,还应对集疏运、城镇
8、化、旅游区、重载交通、水利设施、战备、救灾等功能进行分析。如满足所有功能有困难时,应比较各功能重要性,推断应该重视的功能。2.4 国省干线在交通量小、地形困难路段应进行路网结构调整的可行性分析,使公路功能与路线走廊带的自然条件及社会进展环境相吻合。第三章建设标准3.1 交通量预测应与项目区域的路网结构、综合交通、地区进展、产业布局、人口密度等相习惯。3.2 公路技术等级的选用应遵循下列原则:(1)次要干线公路应选用一级、二级公路;要紧集散公路宜选用一级、二级公路。(2)次要集散公路宜选用二级、三级公路。通常路段宜选用三级公路,有条件的地区可选用二级公路。(3)支线公路宜选用三级、四级公路。(4
9、)设计速度、车道数结合交通量、地形条件等因素选用。3.3公路横断面3.3.1公路路基横断面中各构成部分宽度应以满足行车安全要求为前提,根据设计交通量、项目路网功能、各部分所承担功能与沿线地形等建设与通行条件综合确定。3.3.2一级公路的中央分隔带宽度在满足功能与隔离设施要求的基础上,可根据地形适当调整。地形复杂路段,可使用整体式混凝土护栏;城镇区域在规划红线范围内,可适当增加宽度,提升绿化效果,同时为后期改扩建预留空间。中央分隔带宽度频繁变化时,应使用线形过渡。3.3.3整体式路基过渡为分离式路基后,行车道左侧应设置左路肩(包含硬路肩及土路肩)。分离式路基两幅间的间距不必等宽,亦不必等高,可随
10、地形而变化,与周围景观相配合。分离式路基应在适当位置设横向连接道,以供给护、维修或者抢险时使用。3.3.4二级公路在混合交通量较大的路段,可设置慢车道。双向交通应使用双黄线或者中间带隔离设施,禁止车辆随意穿越。慢车道宽度应使用3.5m,双黄线宽度为0.5m,设置中间带隔离设施时应考虑路缘带宽度及限界C值。3.3.5二级及下列公路根据其交通组织方式,通常应选择整体式断面形式。根据地形等条件使用上、下行分离式断面时,应重点做好过渡路段的通行警示与提示。3.3.6公路不一致路基宽度、不一致断面形式变化处,应选择在项目要紧的城镇、交叉等要紧节点位置区域,并应设置必要过渡路段与保持行车道或者行车轨迹的连
11、续性。不一致断面形式过渡时,应充分顺应路基两侧地形等自然条件变化,因势利导,消除生硬与突兀变化的现象。3.3.7紧急停车带(1)作为干线的一级公路右侧硬路肩宽度小于2.50m时,应设置紧急停车带,并可根据需要与港湾式停靠站结合。(2)在公路沿线的村庄,居民集居区设港弯式车辆停靠处,以利于行车安全与便于旅客上下车。(3)二级公路的连续长、陡下坡路段,可根据需要在视距良好的路段设置紧急停车带。3.4设计路段3.4.1设计速度、横断面构成应根据地形条件分段确定。使用同一设计速度的设计路段不宜过短。使用不一致设计速度的设计路段间不宜频繁变化。3.4.2不一致设计路段相互衔接的地点,应选在交通量发生变化
12、处,或者用路者能够明显推断前方需要改变行车速度处。一级公路宜设在互通式立体交叉、或者平面交叉处;二、三、四级公路宜设在交叉路口、桥梁、隧道、村镇邻近,或者地形明显变化处。3.4.3不一致设计路段相互衔接前后一定范围,应结合地形的变化其路线线形要紧技术指标亦随之逐步过渡,设计速度高的一侧应使用较低的平、纵技术指标,反之则应使用较高的平、纵技术指标,使平、纵线形技术指标较为均衡,避免出现突变。3.5路拱坡度3.5.1非超高路段,双向四车道及下列公路,路面横坡按2%设置;双向六车道及以上公路,路面横坡按2.5%设置。3.5.2超高过渡的变化处,通常公路当合成坡度0.5%时,一级公路当路基路面合成坡度
13、V2%、桥梁路面合成坡度1%时,应使用综合排水措施,保证路面排水畅通。路面排水缓坡区设计可使用路脊横移法(单侧双车道路面)或者平行路拱法(单侧三车道及以上路面)或者使用埋入式排水槽。3.5.3六车道以上公路的大坡坡底路段,宜进行路面排水分析,消除可能的路面积水问题。3.6限速3.6.1公路限速标准应充分反映道路使用者的驾驶期望,限速值不宜骤然上升或者下降。3.6.2公路限速除设置限速标志标牌外,还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综合考虑视错觉标线、振动标线、减速标线等与标志牌配合使用。3.7城市周边地区的公路路基设计洪水频率应结合城市防洪标准,考虑救灾通道、排洪与泄洪需求综合论证确定。3.7.1与防洪堤共
14、建的公路,路基设计洪水频率应符合规范要求。3.7.2在已有救灾通道的前提下,防洪堤满足路基设计洪水频率要求时,位于堤内的公路,路基设计洪水频率可使用城市规划防洪标准。特殊困难路段,根据道路服务及救灾功能确定使用防涝标准。3.8双向四车道、设计速度60km/h的二级公路在桥梁段平曲线的缓与曲线长度、隧道断面布置宜按一级公路要求设置,预留改扩建为一级公路的条件。双向六车道、设计速度60km/h的二级公路应使用城镇化公路设计标准。通常路段不宜使用设计速度40km/h、双向四车道及以上的二级公路的技术标准。3.9特殊困难路段应进行降低技术等级及设计速度的论证。3.9.1国省道困难路段按二级公路标准实施
15、代价较大时,可使用三级公路标准。3.9.2县道困难路段,可使用双车道四级公路标准。3.9.3弯道半径低于规范通常值的路段占路线里程40%及以上时,应进降低技术等级及设计速度的论证。3.10改扩建公路3.10.1应对老路运营现状及改扩建时机进行评估,同时应与易拥堵路段、瓶颈路段升级改造方案进行比选。3.10.2技术标准应满足老路改扩建方案及施工交通组织的需要,改线路段应使用新建公路标准。路基标准横断面的构成设计及调整,应满足各构成部分的功能需求。3. 10.3对原洞利用、改造困难的隧道,可维持原设计速度,但前后路段设计速度级差不得大于20kmho4. 10.4易拥堵路段、瓶颈路段进行升级改造时,
16、应灵活设置爬坡车道、合理设置横断面过渡段、科学改造平面交叉口等措施。第四章总体设计4.1加强项目总体设计总体设计是一个多专业相互配合、协调的系统工程。由两家及以上单位承担勘察设计时,应确定总体设计单位。总体设计单位应加强与其他勘察设计单位的协调、统一与衔接,牵头组织编制具有项目自身特色的精细化设计总体思路,规范与统一项目的的设计规定、设计方案、结构方案,明确文件格式及构成、图表示例、图纸编排,统一图面内容等,切实起到总体单位的作用,做好各工程专业间的相互协调及合理衔接,确保勘察设计质量。4. 2加强专项评价结论执行总体设计应根据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洪评、地质灾害、地震安全、压覆矿藏、占地、社会
17、稳固等专项评价(估)的要紧结论,在设计中采取针对性技术措施,并将发生的费用纳入项目投资。5. 3重视设计基础资料收集总体设计应重视城市规划、路网状况、交通现状、既有建(构)筑物、地上杆线(铁塔)、地下管线(含LNG、成品油等)、河流、海洋、公路、铁路、堤坝、码头、文物、寺庙、宗祠、墓群、水库、水源保护区、旅游景区、军事禁区、采空区、煤窑矿洞、引水隧洞等资料收集,做好影响分析与技术应对措施。5.4 城镇化公路在总体路线上应注重规划、公交及慢行系统的功能,在路基、桥梁上应满足市政工程及道路景观的要求,在隧道设置上应考虑非机及行人的需求。5.5 生态敏感区域应在路线布设、路基边坡、排水设施、桥隧施工
18、等方面加强环保措施设计。5.6 专项设计方案比选4.6.1桥隧等构造物比例较高时,应从降低构造物比例的角度出发,进行路线多方案比选,以降低工程造价。4.6.2对路基中心填方高度大于20米或者路堤边坡高度大于30米、路堑边坡高度大于30米的路段,应进行路基与桥隧的方案比选。4.6.3深厚软土地区路基填土高度超过6m的路段,应与桥梁方案进行同深度比选。4.6.4路隧方案比选应综合考虑隧道运营管养费用、地质不良及中短隧道的施工风险与难度。4.6.5路桥方案比选应综合考虑桥梁施工难度、工程造价、陡坡或者高填路基的合理性、路基施工工序、填料来源及运距等因素。4.7分期修建公路4.7.1横断面设计应满足远
19、期交通功能需求,且应按照“一次设计、分期实施”的原则,确定分期实施方案。4.7.2远期两侧拓宽的公路,高边坡等操纵性工点应一并实施。4.7.3远期使用中间带改建的公路,主线桥梁下部、涵洞等操纵性工点可一并实施。4.7.4双向四车道特长、长隧道应一次实施。中、短隧道可使用分幅分期修建,洞口应满足近远期线形衔接的要求。4.7.5远期实施的建设用地,宜同步征迁。同步实施困难的路段,应提交相应政府部门进行规划红线操纵。4.7.6互通立交应按远期方案一次设计,匝道路基、桥梁应符合近远期线形衔接的要求。第五章路线5.1通常规定5.1.1路线起讫点与拟建公路相接时,应进行操纵测量点联测;与现状公路相接时,应
20、实地测量现状路几何参数;与省(市)外新改建道路相接时,应签订省(市)际间接线协议。不一致技术标准道路相接时应设置过渡段。5.1.2对地形险峻、老路改扩建等工程测量,可使用机载激光雷达扫描等新技术。5.1.3初步设计阶段路线精细化设计应在踏勘或者地质调绘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工可路线方案,进行大范围多方案的路线方案比选。5.L4应充分研究项目所在区域的工程地质灾害评价,合理绕避不良地质构造破碎带、滑坡体、崩坡积体、岩溶区、采空区等重大地质灾害多发区,并作为技术方案精细化设计的重点。5.2技术指标选取5.2.1技术指标选取可参考表5.2.1。表5.2.1技术指标分类指标名称主、次指标考虑因素规范用
21、词合理运用要点安全性舒适性圆曲线半径通常值主应通常不突破竖曲线半径通常值主应圆曲线半径极限值主应不应突破竖曲线半径极限值二J应圆曲线超高主应圆曲线加宽主应不设超高圆曲线半径主应最小缓与曲线长度主应最大纵坡主应坡长限制主应平均纵坡主应平曲线长度主应竖曲线长度主应视距要求主应超高过渡渐变率主隧道洞口3s行程长度主应互通区主线平纵面指标主可使用,不应叠加小于7。的小偏角主通常应避免曲线间直线长度次宜速度低、困难路段可从宽最大直线长度次宜缓与曲线参数次不应突破最小纵坡次宜不应突破5.2.2从地形类别与工程经济性考虑技术指标(1)地形复杂地区,为习惯地形地势变化,降低工程造价,技术指标可适当降低。(2)
22、地形复杂地区,以路基为主路段,技术指标可适当降低,以桥隧为主路段,技术指标可适当提高。(3)通常地区,以路基为主路段,顺地势布设路线,工程规模增加有限,技术指标宜适当提高。5.2.3从工程类型与工程安全性考虑技术指标(1)不一致的工程类型应使用相应的技术指标,高架桥与隧道路段的技术指标宜高于相邻路基段。(2)桥隧比例较高的路段,宜使用相匹配的技术指标。5.3运行速度公路应使用运行速度进行检验,线形设计应尽可能使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V85相匹配。5.3.1相邻路段运行速度之差应小于20kmh,否则应调整线形。5.3.2同一路段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之差宜小于20kmho地形平缓段落应结合交通工程及安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普通 公路 精细 设计 指南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26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