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必背知识点整理.docx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必背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必背知识点整理.docx(4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必背知识点整理第1课时运动和位置一、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1)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2)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2 .探究目标(1)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2)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二、知识梳理1 .我们把物体相对位置的变化叫运动。2 .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准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发生变化,我们判断它是)L的,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判断它是静止的。在说明一个物体的位置时,必须选好参照物。如:和道路旁的树木相比,公交车站牌是静止的,公交车是一
2、运动的。3 .在生活中,我们利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一般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位词来描述方向。三、实验解析1 .实验重现(I)实验名称:描述物体的位置。(2)探究问题:怎样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呢?(3)实验材料:方向盘、软尺等。(4)实验步骤:两人静止不动,分别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的位置。一人站在方向盘中心静止不动,一人运动起来,多次改变位置,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位置。(5)实验现象:小女孩在方向盘中心的东北方向约150厘米处。(6)实验结论:利用方向盘和软尺,描述自己在另一位同学的上电和_距离,从而准确地描述自己的位置。2 .指点迷津参照物必须是静
3、止的吗?参照物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它是在实验前假定为静止的物体。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一般也不同。如:在行驶的汽车中,如果以车身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如果以地面作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第2课时各种各样的运动一、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这些运动形式可以分类。2 .探究目标观察比较物体的运动,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等描述物体的运动形式。二、知识梳理1 .物体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2 .物体的运动形式有:平动、转动、振动、滚动、摆动等。三、实验解析1 .实验重现(1)探究问题:生活中的各种物体是怎样运动的?(2)提出猜想:生活中的物体可以滚动、振动、
4、转动等。(3)实验材料:钢尺、指尖陀螺、玩具汽车、溜溜球、弹簧摇马、弹跳球、发条铁皮青蛙、摆钟、圆点贴纸等。(4)实验步骤:选择一个物体,如:钢尺。在钢尺的一端贴上圆点贴纸,用手将另一端按压在桌面上,弹拨钢尺,借助圆点观察钢尺的运动形式并用箭头和线条画下来,如:换个位置贴圆点,再用弹拨的方法让钢尺运动起来,观察并记录。比较前后两次运动形式是否相同。用铅笔尖穿过钢尺孔并甩动的方法让钢尺运动起来,重复步骤和步骤中画横线的操作。选择更多物体进行实验,观察同一物体不同部分的运动形式以及不同物体的运动形式,记录并交流。(5)实验现象:弹拨后的钢尺在接近平衡状态下来回往返运动,并最后停在了原点,这种运动形
5、式是一振动。利用铅笔尖甩动钢尺后钢尺绕着中心孔沿圆形轨迹运动,这种运动形式是转动。指尖陀螺周围的点在绕着一个中心沿圆形轨迹运动,这种运动形式是一转动。中心点在运动过程中相对于指尖静止。正在行驶的小汽车,车身从一个地方移动到了另一个地方,任意两点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变化,这种运动形式是平动车轮在绕着中心点转动,同时整体移动了一段距离,这种运动形式是滚动。摆钟的钟摆、弹簧摇马的运动形式是摆动溜溜球甩出去后绕轴进行转动,顺着线往回收是滚动.(6)实验结论:不同物体的运动形式可能是且眨的。同一物体不同部位的运动形式也可能是3的。2 .指点迷津发条铁皮青蛙和弹勘缄的运动形式是怎样的?发条铁皮青蛙和弹跳球都
6、是竖直方向的平动和水平方向的平动组成的复合运动。第3课时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一、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2 .探究目标(1)用图示记录物体的运动路线。(2)观察、描述并判断物体的运动形式。二、知识梳理1 .运动的物体会有不同的路线。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2 .苹果从树上下落,运动路线是直线,我们把它的运动叫作直线运动3 .过山车的运动路线是曲线,我们把它的运动叫作曲线运动三、实验解析1 .实验重现(1)实验名称:小球在桌面上滚动时和冲出桌面后的运动路线。(2)探究问题:小球在桌面上滚动时和冲出桌面
7、后的运动路线分别是怎样的?(3)提出猜想:小球在桌面上滚动时和冲出桌面后可能都是沿直线运动。(4)实验材料:小球、桌子、桶或筐等。(5)实验步骤:根据猜测在地面上摆好桶,以便接住掉落的小球。一位同学推小球,另一位同学观察小球在桌面上的滚动路线以及冲出桌面后的运动路线,并记录。根据实验现象调整地面上桶的位置,重复步骤两次,总结并交流实验发现。(6)实验现象:o9(7)实验结论:用手将小球沿着桌面推出,当小球在桌面上滚动时,它的运动路线是二线,当小球冲出桌面后,它的运动路线是一曲线。从空中静止释放小球,小球的运动路线是直线。2 .指点迷津为什么小球冲出桌面后的运动路线是曲线?小球在离开桌面后,有继
8、续做直线运动的趋势,离开桌面后没有了桌子的支撑,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有向下运动的趋势,因此小球冲出桌面后会呈现曲线运动。第4课时物体在斜面上运动一、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1)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2)物体的形状和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一定的关系。2 .探究目标搭建斜面进行实验,观察、描述、比较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二、知识梳理1 .物体在斜面上有静止不动、滑动、滚动三种情况。2 .物体的上忆和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一定的关系。三、实验解析1 .实验重现(1)实验名称: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2)探究问题: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会怎样运动?(3)提出猜想:在斜面上,有的物体可能
9、会滚动,有的可能会滑动,有的可能静止不动。(4)实验材料:支架(8个小木块)、木板、立方体、小球、六棱柱、圆柱体、正十二面体、铅笔、装有水的圆柱形药瓶等。(5)实验步骤:用木板和支架做一个比较低的斜面。猜测把立方体放在斜面的一端后的运动情况,重复实验,观察并记录。用步骤的方法分别观察小球和六棱柱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并记录。小结前面三种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形式后,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正十二面体、铅笔、装有水的圆柱形药瓶等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总结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分别是怎样运动的以及物体的形状与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否有关系。拓展实验:利用支架增加斜面坡度,重复步骤,观察斜面坡度变大后,物体的运
10、动情况有什么不同。(6)实验现象:立方体在斜面上静止不动。六棱柱在斜面上二tL小球在斜面上滚动。正十二面体在斜面上滚动,圆柱体在斜面上可以滚动,也可以滑动_。增加斜面坡度后,立方体从斜面上滑动下来,六棱柱滑动、小球滚动的速度更快了。(7)实验结论:物体在斜面上可能会出现的运动情况是静止不动、滑动、滚动物体的会影响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斜面坡度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物体的运动情况也可能会发生改变。2 .指点迷津食同一物体在同一斜面上的运动情况相同吗?一同一物体在同一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可能会不同,如:一把六棱柱的侧面放在斜面上,即横放,六棱柱可能会出现的运动情况是静止不动或滑动或滚动;把六棱柱的底面
11、放在斜面上,即竖放,六棱柱可能会出现的运动情况是静止不动或滑动;把六棱柱的棱放在斜面上,可能会出现的运动情况是滚动。物体的放置方式可能会影响物体的运动情况。第5课时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一、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可以用运动相同的距离,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得快;用时长,运动得慢。2 .探究目标(1)应用“相同距离比时间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2)利用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时间。二、知识梳理1 .可以用运动相同的距离,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2 .奔跑100米,猎豹只需5秒,是陆地上奔跑速度最快的动物。三、实验解析1 .实验重现(1)实验名称:在相同距离
12、内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2)探究问题:塑料小球和泡沫小球哪一个运动得更快?(3)提出猜想:可能塑料小球比泡沫小球运动得快。(4)实验材料:塑料小球、泡沫小球、直线轨道(长于2米且有坡度)、秒表等。(5)实验步骤:实验小组合理分工,安排操作员、计时员、发令员和记录员。发令员喊出倒计时“3、2、1”。操作员在听到“1”的同时在轨道起点把小球看轻放开,让小球自由滚到终点。计时员在听到“1”的同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在小球滚动到终点时停止计时。记录员记下秒表上显示的小球运动所花的时间。至少测量3次如果测量了3次,获得了不同的数据,可以取大小排序在中间的数据作为结果。比较两个小球运动相同距离所花的时间,得
13、出结论。(6)实验现象:在相同距离内,塑料球运动到终点所花的时间更少,泡沫球运动到终点所花的时间更多。(7)实验结论:运动相同的距离,用时少的物体运动得1;用时多的物体运动得上_。2 .指点迷津会为什么操作员要把小球轻轻放开?如果操作员用力推小球,会导致小球每次起始的快慢不同,从而影响实验结果。我重复实验所得的数据不同时,只能取大小排序在中间的数据作为结果吗?一重复实验所得的数据不同时,最终选择的数据可以是大小排序在中间的数,也可以选择出现频率最高的数,还可以是把所有数据相加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的数。在本次实验中我们获得的数据较少(3个),_数据之间重复的频率不高,因此不适合选择众数。而平均数对
14、计算能力要求较高,计算后容易出现小数,不符合数学学科的学习进度,因此也不适合选择平均数。所以,在本实验中,选择大小排序在中间的数据作为结果是最合适的。一、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1)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距离长,运动得快;距离短,运动得慢。(2)知道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2 .探究目标(1)应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2)利用软尺测量距离、利用秒表测量时间。二、知识梳理1 .可以用运动相同的时间,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2 .按照运动的快慢,将交通工具I小时内通过的距离排序:喷气式客机高速列车汽车快
15、艇轮船自行车。3 .利用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可以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即速度的大小。三、实验解析1 .实睑重现(1)实验名称:在相同时间内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2)探究问题:两位同学都沿直线行走,但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出发,该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呢?(3)实验材料:软尺、秒表等。(4)实验步骤:两人为一组,一人行走,另一人计时并记录,行走时间统一为10秒(为了减小移动距离,规定用脚跟接脚尖的方式行走)。计时员喊出“3、2、1”,喊到力”的同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运动员的脚尖在零刻度线,听到力”的同时按照规定的行走方式开始运动。计时员在10秒时间到的时候喊“停”。运动员听到指令后停止运动,并读出
16、脚尖所对应的距离。计时员记下运动员10秒时间运动的距离。两位同学交换分工,选择新的实验场地,重复以上步骤,然后比较两位同学运动的快慢。(5)实验现象:10秒内,甲同学运动了160厘米,乙同学运动了190厘米。(6)实验结论:在相同的时间内,运动距离长说明运动得运动距离短说明运动得慢。2 .指点迷津实验时同学们一定要用脚尖对准零刻度线吗?一实验时同学们可以用脚尖对准零刻度线,也可以用脚跟对准零刻度线。如果实验时用脚尖对准零刻度线,最后应在脚尖的位置读数;如果实验时用脚跟对准零刻度线,最后也应在脚跟的位置读数。因为若实验时用脚尖对准零刻度线,最后在脚跟的位置读数,则实际数据少了一个脚长的距离;若实
17、验时用脚跟对准零刻度线,最后在脚尖的位置读数,则实际数据多了一个脚长的距离。第7课时我们的“过山车”一、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2 .探究目标(1)根据已有材料,针对“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2)对自己小组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二、知识梳理1 .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2 .制作“过山车”的三大板块:设计、作、评价。三、实验解析1 .实验重现(1)探究问题:设计搭建一座“过山车(2)实验材料:塑料积木
18、套件、小球、细绳、软尺等。(3)实验步骤:熟悉实验材料的拼接方法,根据E过山车设计要求”,在纸上设计“过山车”的轨道路线;“过山车”设计要求:轨道的总长应在2米以上。要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轨道的坡度要有变化。 小球能滚完全部轨道,不能脱轨。 整座“过山车要设计图绘制要求: 清楚标注起点和终点。 用箭头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表达小球的运动路线。 上下层路线有重叠时,位于下层的路线应使用虚线,建议配上文字说明。根据设计图和材料制作“过山车建议从低到高搭建,尽量根据设计进行搭建,如果搭建和设计有一定出入,可以适当调整设计。对照设计要求进行测试和调整。根据小过山车,设计要求”对小组的“过山车”进行评价
19、。“过山车”轨道的长度可以用软尺和细绳来测量。鼓励小组间相互观摩,取长补短,完善模型。2.指点迷津制作“过山车”时,为什么建议从低到高搭建?一如果从高到低搭建“过山车”,会无法判断初始位置的高度,制作到最后可能出现高度太低、剩余材料过多,或者起始高度太高、支架耗材多而材料不足的情况。从低到高搭建可以根据实际拥有的材料合理确定轨道高度。第8课时测试“过山车”一、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路线、快慢等来描述。2 .探究目标正确描述“过山车”上小球的位置和运动路线,能正确比较不同“过山车”上小球运动的快慢。二、知识梳理1 .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路线、快慢等来描述。2 .如果要改变
20、小球运动的快慢,可以改变轨道的坡度和曲直等状态。三、实验解析1 .实验重现(1)探究问题:怎样描述物体的位置、运动路线、运动快慢?(2)实验材料:制作好的“过山车”、秒表、软尺、细绳等。(3)实验步骤:描述小球在轨道上的位置。以“过山车轨道为中心,借助方向盘来判断方向,用软尺测量距离。描述小球的运动形式。将小球看成一个点,让它从高处滚落,观察其在轨道上的运动形式,判断是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描述小球在轨道上的运动速度。可以用测量小球运动的时间,用细绳和软尺量出沿着起伏的轨道运动到终点的全路程。采用运动相同距离比运动时间的方法或者运动相同时间比运动距离的方法比较小球在不同“过山车”上的运动速度。
21、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1课时迎接蚕宝宝的到来一、学习目标2 .知识目标(1)蚕的一生从蚕卵开始,蚕卵里孕育着新生命,我们可以从颜色、大小、形状等描述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2)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水分,孵化后变成蚁蚕。3 .探究目标(1)能用感官和工具观察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图画、文字等方法记录下来。(2)能制定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并用于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二、知识梳理1.每一种动物的一生都会经历3、成长、繁殖、死亡的过程,这样的生命过程一代一代循环往复,使种族得以延续。2 .饲养一种动物,是了解动物一生的好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知道关于动物更多的事情,比如养蚕。3 .幼虫或幼崽
22、从动物卵中破壳而出,叫孵化。4 .蚕的生命是从TgL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冷藏可以长期保存蚕卵。可以借助工具(放大镜、刻度尺等)观察蚕卵。5 .蚕卵宽约1毫米,厚约0.5毫米,呈扁圆形,蚕卵的中心有点凹下去。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的,12天变成浅褐色,34天变成紫黑色,之后颜色不再发生变化。如果蚕卵是白色半透明的,则是已经孵出小蚕的空卵壳。6 .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水分和空气。7 .孵化出来的蚕宝宝叫身体是一褐色或黑褐色的,外形像蚂蚁,长23毫米,体宽约0.5毫米。蚁蚕头大身小,身上长满小细毛。8 .养蚕注意事项:转移:刚孵化的蚁蚕,要及时用毛笔或羽毛轻轻刷到桑叶上;食物:桑叶要新鲜并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科版 三年级 科学 下册 全册必背 知识点 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26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