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整理.docx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整理.docx(6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数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实验一、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2 .探究目标使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研究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二、知识梳理1.许多植物的新生命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2 .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包括提出回吐、建立假设、设计方案、搜集并分析信息、形成结论等环节。3 .对比实验的关键是实验过程中只改变一个条件,同时保证其他条件不变。4 .种子发芽实验中,每个器皿中放3粒种子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实验的严谨性,避免实验中偶然现象的发生。三、实验解析1 .实验重现(1)实验名称:探究绿豆种子发芽和土壤的关系实验。(2)探究问题:
2、绿豆种子必须在土壤里才能发芽吗?(3)实验材料:土壤、两支滴管、一些水、多粒绿豆种子、玻璃皿、纸巾、标签纸等。(4)实验步骤: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玻璃皿,分别进行编号;在其中一个玻璃皿里铺上一层土壤,另一个不铺;在两个玻璃皿里各放3粒绿豆;定期给两个玻璃皿浇同样多的水。日期种子的变化1号组(在土壤里)2号组(无土壤)月日月日月日月日(5)实验现象:1号组(在土壤里)和2号组(无土壤)的绿豆种子都发芽。2 .指点迷津直在实验中.,我们为什么要设置两组进行对比?为什么要在每.一个玻璃皿中放3粒种子?设置二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放多粒种子是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2或在.实验史?我们可能观察
3、到什么现象,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我们能得到仕么结论?如果两组都发芽或者都未发芽,说明种子发芽或不发芽跟土壤没关系;如有土壤的发芽,没土壤的丕发芽,.说明种子发芽需要土壤;如果没有土壤的发芽.,有土壤的不发芽,说明土壤影响种子发芽。第2课时比较种子发芽实验一、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土壤和阳光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2 .探究目标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在与同学的交流研讨中得到科学的结论。二、知识梳理1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左、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土壤和阳光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2 .植物的生存需要依赖环境。三、实验解析1 .实验重现实验一:(1)实验名称:探究
4、绿豆种子发芽和温度的关系实验。探究问题: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适宜的温度?(3)实验粒料:两支滴管、一些水、多粒绿豆种子、纸托盘、纸巾、标签纸、透明塑料杯、冰箱等。(4)实验步骤: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纸托盘,分别进行编号;在两个纸托盘里各放18粒绿豆;将其中一个纸托盘放在冰箱里,另一个置于常温环境下;定期给两个纸托盘浇同样多的水,并同时用透明塑料杯罩住。种子总数已发芽数未发芽数我们的解释1号组(18)-2号组(4)(5)实验现象:1号组(18)发芽16颗,未发芽2颗;2号组(4)发芽1颗,未发芽17颗。(6)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实验二:(1)实验名称:探究绿豆种子发芽和阳光的关系
5、实验。探究问题: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阳光?(3)实验材料:两支滴管、一些水、多粒绿豆种子、纸托盘、纸巾、标签纸、黑色密封袋、透明塑料杯等。(4)实验步骤: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纸托盘,分别进行编号;在两个纸托盘里各放24粒绿豆;将其中一个纸托盘用黑色密封袋密封成黑喑状态,另一个不做处理;定期给两个纸托盘浇同样多的水,并同时用透明塑料杯罩住。种子总数已发芽数未发芽数我们的解释1号组(有光)2号组(无光)实验现象:1号组(有光)发芽24粒,未发芽O粒。2号组(无光)发芽24粒,未发芽O粒。(6)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2 .指点迷津我在实验中我们为仕么要盖上透明塑料杯?保持完全相同的环境条件
6、,避免外界环境对种子发芽产生影响?破坏对比实验的公平性2食在探究绿豆种子发芽和温度的关系实验中,我们发现2号组(4)中有1粒种子发芽了,这是为什么?.4C是保持绿豆种子活性的最低温度.,生命力顽强的绿豆种子依咀会发芽,但整体发芽率很低。第3课时绿豆苗的生长一、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1)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2)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并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料。2 .探究目标设计绿豆苗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方案,在控制变量的情况下对比观察并记录绿豆苗的生长状况。二、知识梳理1 ,植物可以吸收但发、空气和水分,并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料。2 .空气是
7、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三、实验解析1 .实验重现(1)实验名称:探究绿豆苗生长是否需要阳光实验。探究问题:绿豆苗生长是否需要阳光?(3)实验材料:两盆长势相同的绿豆苗、水等。(4)实验步骤:准备两盆长势相同的绿豆苗,分别进行编号;其中一盆绿豆苗放在黑暗的地方,另一盆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保持其他条件相同;定期给两盆绿豆苗浇同样多的水。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我们的解释阳光下的绿豆苗黑暗处的绿豆苗(5)实验现象:阳光下的绿豆苗高度较高,茎叶颜色为深绿色,茎粗;黑暗处的绿豆苗高度较矮,茎叶为黄绿色,茎细。(6)实验结论:绿豆苗生长需要阳光。2 .指点迷津食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8、光对植物的生长起什么一作用?一.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植物可以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生长所需的养料,同时释放出氧气9食丕同环境里的植物对阳光,水分等条件需求相同吗?不同的植物对阳光、水分、温度等条件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植物.,环境影响植物的生长.?植物也影响着周围的环境,例如仙人掌生活在炎热的沙漠,刺状吐子有利于保持水分。第4课时蚯蚓的选择一、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2 .探究目标通过控制变量法开展对比实验,探究蚯蚓对光照、潮湿等条件的需求。二、知识梳理1 .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坯境条生。2 .环境包括生物环境
9、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非生物环境有阳光、温度、水、空气等。3 .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上壤中。三、实验解析4 .实验重现实验一:(1)实验名称:探究蚯蚓对光照的选择实验。(2)探究问题:蚯蚓是否喜欢有光照的环境?(3)实验材料:长方形纸盒、黑色记号笔、剪刀、吸水纸、蚯蚓10条等。(4)实验步骤:取一个长方形的纸盒,把盒子的里面涂成黑色;将盒盖的一端剪掉一块,在盒子底部铺上吸水纸;将10条蚯蚓放在盒子内黑暗与明亮的交界处,盖好盖子;5分钟后,打开盒盖观察,做好记录;反复做几次,记录下实验数据。实验次数待在明亮一端的蚯蚓数待在盒子中间的蚯蚓数待在黑暗一端的蚯蚓数我们的解
10、释123(5)实验现象:10条蚯蚓全部待在黑暗一端。(6)实验结论: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实验二:(1)实验名称:探究蚯蚓对干燥或潮湿环境的选择实验。探究问题:蚯蚓是否喜欢潮湿的环境?(3)实验粒粒:长方形纸盒、泥土、滴管、水、蚯蚓10条等。(4)实验步骤:取一个长方形的纸盒,在盒子两端分别铺上一层泥土,一端铺湿润的,一端铺干燥的;将10条蚯蚓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后,打开盒盖观察,做好记录;反复做几次,记录下实验数据。实验次数待在干燥土壤里的蚯蚓数待在盒子中间的蚯蚓数待在湿润土壤里的蚯蚓数我们的解释我1们2小3组荚他组(5)实验现象:10条蚯蚓全部待在湿润土壤里。(6)实验结论
11、: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5 .指点迷津食在探究蚯蚓对光照的选择实验史?为仕么要把盒子里面涂成黑色?减少光的反射,营造黑暗的环境。食为什么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一因为蚯蚓湿润的皮肤能用来呼吸,蚯蚓很怕太阳.?被太阳二晒.?一蚯蚓身体表面会变干燥?无法进行呼吸,最后死掉?所以蚯蚓喜欢在潮湿屋阴暗的环境中生活。.食丕同动物对环境需求相同吗?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二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如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天鹅喜欢生活在湖泊和沼泽地带企鹅适应寒冷的环境?清蛙通过冬眠方式过冬,狼通过换毛过冬。动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二定的自然环境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12、的。第5课时当环境改变了一、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当环境改变的时候,动物会努力适应新环境;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动物会有一些特殊的行为。2 .探究目标能够通过分析动物在环境改变后的行为研究动物是怎样适应新环境的。二、知识梳理1 .动物为了生存,都会做出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如大雁南飞、青蛙冬眠、松鼠提前储存食物以及一些动物换毛等。2 .青蛙在春天产卵,在水里能看见小蝌蚪;夏天,青蛙捕食昆虫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秋天,青蛙挖洞准备冬眠;冬天,青蛙会冬眠。3 .动物要依赖于环境而生存,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了许多动物。三、实验解析指点迷津我当环境发生.改变时,青蛙会做出怎样的反应?青蛙的这种行为是.为了适应哪
13、些环境条件的改变?随着环境的变化,青蛙在努力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如:冬天食物减少、天气寒冷1青蛙冬眠q食当环境发生.改变时一丹顶鹤会做出怎样的反应?丹顶鹤的这种行为是为了适应哪些环境条件的改变?当温度、食物等环境条件发生改变后,丹顶鹤通过迁徙来适应环境的改变。第6课时食物链和食物网一、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一定区域内的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构成很多“链条”状的联系,像这样的食物关系,叫作食物链。(2)动植物所需的能量(养分)在食物链上的生物之间依次传递着。2 .探究目标能够通过对“模型”的观察、分析与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二、知识梳理1.植物通过之旬电“制造”有机物获得能量
14、,动物则通过进盒_获得。2一定区域内的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构成很多“链条”状的联系,像这样的食物关系,叫作食物链。3 .食物链一般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一般用箭头表示食物链中“谁被谁吃”的关系。如果两种生物间已经有箭头连接了,画第二条食物链的时候就不再画箭头了。4 .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相互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三、实验解析指点迷津言举例说明自然界的生物之间有着哪些食物关系2植物长出的叶和果为昆虫提供了食物,昆虫又成为鸟的食物。又比如二片草原上L草为生,羊提供食物.,同时生、羊又是狼的食物。第7课时设计和制作生态瓶一、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1)群落里的各种生物与
15、环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叫作生态系统。(2)生态瓶里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要平衡,生物才能和谐生存。2 .探究目标通过观察池塘的生物环境图片资料,分析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等因素。(2)能够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二、知识梳理1.群落里的各种生物与环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叫作生态系统。2 .生态瓶里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要平衡,生物才能和谐生存。3 .生物群落是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组成的。三、实验解析1 .实验重现(1)实验名称:模拟池塘生态系统设计一个生态瓶。(2)实验材料:剪刀、油桶、沙、水、水草、浮萍、小鱼、小虾、
16、田螺等小动物等。(3)实验步骤:找一个油桶,清洗干净后剪掉上面一部分;在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再装入大半瓶自然水域中的水;在桶里种上几棵水草,在水面放一些浮萍;观察一两天,待植物存活后,再放入少量的小鱼、小虾、田螺等小动物。日期植物的情况动物的情况水的情况其他情况2 .指点迷津食为什么要选择自然水域中的水而不直接用自来水?自然水域中的水富含有机物腐殖质和微生物,如果无法获取自然水域的水一可以用隔夜水来替代制作隔夜水上至少要将自来水事先静置24小时,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使其中的含氯化学物质分解除o食制作生态瓶的材料为生态瓶里的生物提供哪些条件?水、沙为水生动植物提供生存环境;水中的空气为动植物
17、的呼吸提供充足的氧气来源。,为了让生态瓶里的各种生物和谐地生存下去、我们需要注意什么?生态瓶中的生物数量应适量一绝对不要放会相互捕食的小动物。同时放到阳光充足,但不被阳光直射的地方,保证温度、湿度适宜。第1课时船的历史一、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船具有不同的特点。(2)技术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2 .探究目标通过研究不同形状船首与船速关系的实验,发现尖形船首可以减小船在水上航行的阻力。二、知识梳理1.独木舟是一种由桨来驱动的窄而比较长的无篷小船。2 .独木舟存在装载量小、不稳定、容易侧翻等不足。3 .尖形船首更有利于减小船在水中受的阻力_。三、实验解析1 .实验
18、重现C)实验名称:探究船首形状与阻力的关系实验。(2)探究问题:船在水中行驶时,哪种形状的船首受到的阻力小?(3)实验堆L:不同形状的木块(方形和尖形)、回形针、细线、方形水槽、水等。(4)实验步骤:将方形水槽注入水,保证木块能浮在水面上;将两块不同形状的木块分别固定在两根细线的一端,另一端系上回形针;将两块木块放置在水槽的一端,拉直细线使回形针在水槽的另一端自然下垂;松开手,让两块木块自然移动,比较快慢。实验现象:尖形木块运动速度快,先到达终点。(6)实验结论:尖形船首更有利于减小船在水中受的阻力。2 .指点迷津食从船的发展历史史一发现了哪些变化?船变得更高、更大、更坚固、速度更快、载重量更
19、大。动力系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最早的人力到利用风力等自然力再到蒸汽机、内燃机等。第2课时用浮的材料造船一、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改变材料的结构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2)生产生活需求推动了造船技术的进步。2 .探究目标通过探究,认识到船的结构与载重量和稳定性有关。(2)根据设计目标,对制作的竹筏(或木排)的性能进行测评,并不断改进结构提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二、知识梳理1 .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2 .改变材料的维L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三、实验解析1 .实验重现(1)实验名称:制作竹筏或木排模型并用螺母测试它们的载重量。探究问题:观察竹筏或木排能装载几个螺
20、母?(3)实验粒料:竹竿、木条、水槽、橡皮筋、螺母等。(4)实验步骤:先画出竹筏或木排的设计图;根据设计图用几根竹竿或木条做成一个竹筏或木排模型;将竹筏或者木排平稳地放在水面上;慢慢往竹筏或者木排上均匀地摆上螺母,观察能装载几个螺母。(5)实验现象:装载了6个螺母后,水开始浸湿螺母。实验结论:竹筏或者木排比独木舟稳定性更强,装载量更大。2 .指点迷津食竹筏与独木舟相比,有了哪些进步?竹筏还有哪些不足之处?竹筏底部比独木舟更宽.、一稳定性更好.、载重量更大.,但是也存在乘船者和货物容易浸水等问题。第3课时用沉的材料造船一、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1)沉的材料可以造船。相同质量的橡皮泥、相同大小的
21、铝箔,做成船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越容易浮在水面上。认识到船的稳定性与其结构有关。2 .探究目标(1)探索用橡皮泥和铝箔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来承载一定的重量。经历“设计一制作一测试一分析一改进一再设计”等过程。二、知识梳理1 .沉的材料可以造船。2 .相同质量的橡皮泥、相同大小的铝箔,做成船的住虬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越容易浮在水面上。3 .船的稳定性与其结构有关。三、实验解析1 .实验重现(1)实验名称:用在水中下沉的材料做船,并测试它们的载重量。探究问题:橡皮泥船和铝箔船能装载几个金属垫圈?(3)实验材量:水槽、防水橡皮泥、铝箔、垫圈等。(4)实验步骤:用橡皮泥和铝箔分别做成船的模
22、样;把橡皮泥船和铝箔船轻轻放入水中;均匀地朝船中慢慢添加金属垫圈,测试能装载几个垫圈;和你的同伴比一比谁的船装载量更大。实验现象:橡皮泥船能装载*个金属垫圈,铝箔船能装载*个金属垫圈。(6)实验结论:相同质量的橡皮泥、相同大小的铝箔,做成船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越容易浮在水面上。2 .指点迷津会为了让橡皮泥船和铝箔船稳定地漂浮在水面上,需要用哪些方法?在做船时,船底部做得平整.、宽阔些放垫圈时要轻轻、均匀对称地放置,防止侧翻。第4课时增加船的栽置量一、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技术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推动着船的发展。(2)合理放置重物有利于增加船的载重量。(3)船的载重量与船只体积大小有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科版五 年级 科学 下册 知识点 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26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