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综考编精华知识点.docx
《教综考编精华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综考编精华知识点.docx(2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教综考编精华知识点教育学1 .孟子(内发论)主张性本善,其思想表现在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首次将“教”和“育”合并在一起使用2 .沛西能(英)和利托尔诺(法)主张教育的生物起源说。3 .孟禄主张教育的心理起源说。4 .凯洛夫主张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他的著作教育学是世界上第一本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5 .孔子的思想由其弟子整理到论语中: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徘不发,启发诱导(启发性教学);因材施教;第一个提出“庶富教”。6 .墨翟主张“兼爱、非攻”;注重文史知识、逻辑思维和实用技术;认为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亲知、闻知、说知”;与儒家并称显学。Z老子、庄子主张“道法自然”,文
2、化堕落论,人性复归论,“绝圣弃智”。8 .苏格拉底提出产婆术(讽刺、定义、助产术),又叫问答法;提出“知识就是美德”。9 .柏拉图(社会本位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哲学王,主张内发论,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代表作为理想国1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代表作政治学。11 .董仲舒(遗传决定论)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性三品说。12 .昆体良提出学习过程三阶段论:模仿、理论、练习,其著作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13培根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
3、的学科,是科学归纳法第一人。14 .夸美纽斯(学科课程)提出“泛智教育”,教育遵循自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其著作大教学论(IG32)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称作“教育学之父”。15 .康德最早在大学(177G,德国柯尼斯堡大学)里讲授教育学这门课程,教育目的是伦理本位论,其代表作是康德论教育。16 .卢梭提倡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主张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其代表作为爱弥心。17 .洛克(形式教育、外线论)提出“白板说”,倡导“绅士教育”,教育万能论,其代表作为教育漫画!18 .裴斯泰洛齐(形式教育)最早倡导“教育心理学化”,最早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主
4、张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其代表作为林哈德与葛笃德。19 .赫尔巴特(实质教育、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主张传统教育三中心,四阶段教学,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被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代表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20 .梅伊曼、拉伊坚持科学主义实证研究,把实验心理学的观察、实验、统计方法引入到教育学,代表作实验教育学。21 .杜威(实用主义哲学、进步教育)提出现代教育三中心,“四个即”,五步教学法,主张从做中学,教育无目的论(教育目的),教育适应生活说(教育目的)以及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22 .克伯屈提出
5、设计教学法(教学组织形式)。23 .鲍尔斯、金帝斯、布厄迪尔是批判教育学的代表。24 .斯宾塞(学科课程、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实质教育)提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教育准备生活说(教育目的),代表作教育论。25 .马卡连柯主张平行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倡导“严格要求学生与热爱学生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代表作教育诗。26 .赞科夫提倡“发展性教学”的一般发展理论,提出“高难度、高速度”等五大教学原则,代表作教学与发展。27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掀起了课程改革运动,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教学法,代表作教育过程。28 .瓦根舍
6、因创立范例教学理论。29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全面和谐教育理论,其代表作给教师的建议(也称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被称为“活的教育学”。30 .杨贤江(李浩吾)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31 .蔡元培(“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提倡“五育”教育,教育独立思想,推进北大改革实践。32 .晏阳初(平民教育之父)提出四大教育、三大方式。33 .梁漱溟(致力于乡村教育理论与实验)主张乡村教育。34 .黄炎培(职业教育之父)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35 .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提出“活教育”思想体系。36 .陶行知(伟大
7、的人民教育家)主张生活教育理论。37 .涂尔干(社会学之父)、孔德、凯兴斯泰纳是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的代表人物。38 .帕克(个人本位论)提出“教育即是人的思想和灵魂的和谐发展”。39 .爱伦凯(个人本位论)教育的本质强调在孩子的内心世界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40 .马斯洛(个人本位论、人本主义)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理论。41 .罗杰斯(个人本位论、人本主义)提出教学的“非指导模式”,“学生为中心”,学生中心课程理论。42 .福禄贝尔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43.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开办了“南洋公学”,其中师范院是中国最早的师范教育的开始.44.福勒和布朗提出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关注生存、关注情
8、境、关注学生。45.费斯勒提出教师生涯循环:(1)职前教育(2)引导阶段(3)能力建立阶段(4)热心成长阶段(5)生涯挫败阶段(6)稳定和停滞阶段(7)生涯低落阶段(8)生涯退出阶段。46 .耶克斯利的终身教育(1929)是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47 .保罗朗格朗的论终身教育标志着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48 .布拉梅尔德、弗莱雷是社会中心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49 .泰勒提出“泰勒原理”,课程的目标设计模式和目标评价模式,被称为现代课程之父.50 .斯腾豪斯提出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51 .斯克里文提出课程评价的目的游离评价模式。52 .勒温将教师领导方式分为“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9、53 .布鲁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类,代表作教育目标分类学。54 .帕克赫斯特创立道尔顿制。55 .特朗普创立“特朗普制”,又叫“灵活的课程表”,将大班授课、小班讨论、个人作业结合在一起的。56 .巴格莱主张知识中心课程理论,是要素主义代表人物。57 .康茨主张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亦称社会改造注意课程理论。58 .戴尔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成为当时以及后来视听教育的主要理论依据。59 .伊拉斯莫斯最早提出“班级”一词。60 .贝尔、兰卡斯特提出导生制,又叫贝尔兰卡斯特制。61 .洛扎诺夫提出暗示教学法。62 .沙塔洛夫提出“纲要信号”图表
10、法。心理学1 .柏拉图(内发论)认为“观念先于天地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2 .威尔逊(内发论)提出基因更制。3 .格赛尔(内发论)提出成熟势力说,双生子爬梯实验。4 .霍尔(内发论、遗传决定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5 .高尔登(内发论)主张优生学,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6 .荀子(外银论)主张性恶论,“以善先人者谓之教”。7 .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8 .弗洛伊德(内发论)主张性本能,(遗忘)动机说,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9 .华生(外银论)主张环境决定论。10 .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是世界上第一部
11、“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代表人物。IL乌申斯基是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推崇直观性教学原则。12 .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德育认知模式)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道德发展阶段论(他律到自律)。13 .科尔伯格(德育认知模式)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14 .班杜拉提出德育社会模仿模式,社会学习理论,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理论)。15 .巴普洛夫提出记忆痕迹衰退说,经典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16 .詹金斯、达伦巴希主张(遗忘)干扰抑制说,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17 .奥苏泊尔主张(遗忘)同化说,提出有意义学习理论.倡导“先行组织者”,成就动机分类(认知/自我提高/附属内驱
12、力。)18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先快后慢.19 .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论(共分为7种智力,是新课改评价体系的依据)。20 .桑代克(行为主义流派)提出尝试错误说学习理论,迁移的共同要素说(迁移理论),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其著作教育心理学(1903)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1 .房东岳的教育实用心理学(译)是翻译日本小原又一的同名著作,是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22 .廖世承的教育心理学(1924)是我国国人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23 .劳伦兹的小鸭印随(印刻)实验,提出“关键期”这一概念。24 .维果斯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
13、.霰近发展区”以及支架式教学模式。25 .埃里克森提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人格发展阶段论)o26杰罗姆卡根依据个体解决问题时的速度与精确度的偏好,可将认知风格分为沉思型和冲动型27 .韦克斯勒编制的智力量表是当前最权威的智力测验之一。28 .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论,认为人的智力包括两种因素:一般因素(简称G因素)和特殊因素(简称S因素29 .吉尔福特提出智力三维结构论。30 .瑟斯顿提出智力的群因素论。31 .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论,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不同形态。32 .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对于问题分类,把问题分为结构良好和结构不良问题。33 .冯忠良根据教育系统中传递的经验内容不
14、同,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类:知识学习、技能学习、社会规范学习。34 .加涅将学习分为五类(言语、智慧技能、认知策论、态度和动作技能),提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过程分为八阶段)。35 .斯金纳提出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提倡“程序教学”,强化理论(学习动机理论)。36 .苛勒(格式塔学派)提出完形一顿悟说,关系转化说(迁移理论)。37 .托尔曼提出认知地图论。38 .邓克尔提出功能固着。39 .韦纳提出成败归因理论(学习动机理论)。40 .沃尔夫提出形式训练说(是关于迁移最早的理论)。41 .伍德沃斯提出共同要素说代表人(迁移理论)。42 .贾德是经验类化说代表人(迁移理论),进行了水下打靶实验
15、。43 .安德森根据知识的功能,把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提出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认知、联结、自动化)和产生式迁移理论。44 .麦克利兰、阿特金森提出成就动机理论,高的成就需要与成功行为有很高的相关性。45 .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46 .布鲁巴奇提出教师成长的四种反思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47 .雅各布松提出全身松弛法。48 .沃尔朴提出系统脱敏法。49 .艾利斯提出理性情绪辅导方法(ABC理论)。50.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和西蒙编制了第一个诊断异常儿童智力的测验,即著名的“比纳一西表”。51.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LMTer
16、man)在1916年修订了比纳一西蒙量表,即斯坦福一比纳智力量表(StanfOrd-BinelScale)o教育学必记知识点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第三,在教育这种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2.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专题二教育与人的发展1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2 .个体身心发展的-般规
17、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专题三教育目的1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2 .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3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4 .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第一,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第二,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第三,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物质基础第四,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第五,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
18、的作用5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第一,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第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第四,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第五,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专题四教育制度1 .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前制度化教育一制度化教育一非制度化教育2 .三种典型学制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制3 .义务教育制度特点: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专题五课程1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2 .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
19、习、合作学习。3 .新课程改革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4 .新课程改革的教师观(I)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社区型开放的教师5 .新课程改革的教师教学行为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6.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1)学习者为中心;(2)教会学生学习;(3)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专题六学生与教师1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
20、样化。(I)传道者的角色。(2)授业解惑者的角色。(3)示范者的角色(榜样)。(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5)朋友的角色。(6)研究者的角色。2 .教师劳动的特点第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第二,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第三,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第四,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第五,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3 .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4 .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和方法(1)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2)建立教师威信;(3)要善于同学
21、生交往;(4)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5)提高教师自身素质;(6)正确处理师生矛盾。专题七教学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4)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的规律5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包括感知、理解教材。(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6 .我国中小学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3)直观性教学原则(4)启发性教学原则(5)循序渐进教学原则(6)巩固性教学原则(7)量力性原则
22、教学原则(8)因材施教教学原则7 .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演示法、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4)以情感陶冶为主: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8 .教学组织形式(1)个别教学制(2)班级授课制(3)分组教学(4)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5)特朗普制(6)复式教学一一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7)现场教学一一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9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备课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2)上课: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专题八德
23、育10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11 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知行统一原则(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12 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实际锻炼法(4)陶冶教育法(5)道德修养法(6)品德评价法专题九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综考编 精华 知识点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27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