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汇编(DOC49页).docx
《某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汇编(DOC49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汇编(DOC49页).docx(5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某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汇编(DOC49页)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序号名称编号页码1进货查验记录管理制度WH-CX-Ol22生产过程操纵管理制度WH-CX-0243出厂检验记录管理制度WH-CX-0374食品安全自查管理制度WH-CX-0495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WH-CX-05126不安全食品召回管理制度WH-CX-06147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管理制度WH-CX-07178安全生产管理制度WH-CX-08209产品接触面的清洁卫生管理制度WH-CX-092210产品留样管理制度WH-CX-IO2611厂区环境卫生管理与考核办法WH-CX-H2712监视与测量设备管理制度WH-CX-122913库房管理制度
2、WH-CX-133214清洗消毒制度WH-CX-M3315洗手消毒程序WH-CX-153816化学品使用制度WH-CX-163917设备维修与保养计划WH-CX-174118企业诚信制度WH-CX-184219虫鼠害操纵程序WH-CX-194420虫鼠害操纵计划WH-CX-204621停水停电应急预案WH-CX-2147进货查验记录管理制度1、目的为了确保进入生产环节的原辅料、包装物符合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等法律法规的要求;避免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原料、食品添加剂、包装物非预期使用,把好食品安全的第一关。2、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与生产有关的所有原料(含食品添加剂)、包装物验收过程
3、。3、职责3.1 供应部:负责在采购前向供应商索证并存档,包含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具有所提供原料的许可单元)、第三方检验报告,并确保在有效期内。3.2 品控部:负责对原辅材料、包装物进行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判定是否合格,并对不合格物料进行处理。3.3 生产中心原料库管员:负责货物的接收,并区分待检品、合格品与不合格品。4、流程4.1 供应部对供应商三证(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第三方检验报告)查验无误后,下订单订货。4.2 原料到货后库管员负责安排卸货事宜,将未通过检验的原辅料加“待检”标识;同时通知化验室取样。4.3 化验员接到取样通知后,立即到现场,根据原辅料进厂检验规范的有关要求,以每次进
4、货每个生产日期为一个批次取样检验,同时提供到货批号给供应部,由供应部向供应商索要批次检验报告,交由化验室存档。4.4 检验完毕后,签发原料进厂检验报告单或者填写包装物检验记录,同时在原料检验验收单或者包装物检验验收单上填写检验数据与检验结果,转给品控经理审批。4.5 检验结果完全符合要求时,品控经理直接签字放行;检验结果不合格时,品控经理对不合格结果进行分析,以决定退货或者让步使用。让步使用时需说明理由,必要时报总经理签字审批。5、记录储存职责5.1 供应部负责三证存档,三证储存期限为2年。5.2 品控部负责检验记录、检验报告单,与让步使用记录的存档,储存期限为2年。5.3 生产中心负责原料验
5、收单、包装物验收单的存档,储存期限为2年。6、有关记录原料进厂检验报告单包装物检验记录原料检验验收单包装物检验验收单不合格处置单纠正与纠正措施处置单生产过程操纵管理制度1目的为使直接影响最终产品质量的生产过程处于受控状态,确保产品质量满足规定要求,务必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效操纵。2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本企业生产过程中在工艺、设备、质量、计量、半成品流转、安全生产及生产现场环境方面的管理操纵。3职责3.1 生产部负责生产现场管理的协调、安排及布置工作与生产现场管理中各工段的有关工作。3.2 办公室负责公司内现场管理中道路的施工、车间周围清洁等有关工作。3.3 车间、班组负责工作区域的现场管理工作。4操纵
6、程序4.1 工艺管理4.1.1 关键部位、关键设备、重要工序要做到定人、定机、定责。4.1.2 严格做到按工艺标准生产,操作工要会看懂工艺标准、作业文件,发现问题与疑问及时处理,生产前对设备进行检查,必要时进行重新清洗,合格后方能投入生产。4.1.3 合理使用设备,保持良好的精度与技术状态。4.1.4 严格执行工艺文件的规定程序,更换手续务必齐全,任何人不得擅自更换。4.1.5 车间内工器具按规定区域摆放整齐,不一致清洁程度的工器具分开摆放,工具与量具分开摆放。4.1.6 实施定置管理,在制品按各自定位分类摆放,不得将工作场地作堆放区域。4.2 设备管理4.2.1 要遵守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合理
7、使用设备,做到“三好(管好、用好、修好)四会(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4.2.2 操作工要做好日常保护保养工作,认真检查、擦拭设备各个部位、保持设备与电器操纵装置内外整洁、设备各表面、内外滑动面无漏水、漏油现象。4.2.3 凡生产设备与电器操纵装置内外整洁、设备各运动面、内外滑动面无漏水、漏油现象,按设备规定要求,及时加注润滑油。4.2.4 凡一班制生产的设备实行专人专机制,做好设备运行记录,二班制生产设备实行交接班制度,做好交接班记录。4.2.5 做好设备的日常检查工作,使操作者都明了与做到“三好四会。4.3 质量管理4.3.1 严格贯彻执行“三检一隔离,三检:即首检、巡检、完
8、检。一隔离:即对不合格品、半成品实行隔离。4.3.2 关键操纵点的工序,应严格按关键操纵点文件的要求进行加工生产,并认真填写好关键操纵点的监控记录,使产品加工始终处于受控状态。4.33 对各工序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要及时处理,对产品加工质量问题与质量事故处理要有原始记录。4.34 4生产过程中各工序的合格品、废次品、返工品、报废品要分开堆放,并给予明显的标识,返工的产品应重新检验合格后,方可转序。4.4 计量管理4.4.1 生产过程中所需量具务必保持完好,量具使用应在有效检定时间范围内。禁止使用已超过检定时间的量具。4.4.2 操作工使用量具,应经常校对零位,量具不能与其它工件混放在
9、一起。4.4.3 验员操作工所使用量具应按规定周期送检,并有合格证明,无合格证不得使用。4.4.4 检验员与操作工的量具不能共用、混用。4.5 生产管理4.5.1 生产过程中,操作工每天的产量要有专人核实,不得有误。4.5.2 车间内部应建立台账,对操作工每天的生产数量、质量、规格等进行日报。4.5.3 半成品、在制品转序务必注意转序标识及检验状态标识,不得将不合格品进行转序加工。4.5.4 在制品加工过程中,按照各工序规定的工位器具存放区域进行存放及堆放。存放区域要有明显的标志,流转搬运周转时防止跌落、混杂等。4.5.5 在车间内流转的在制品,应做到账物一致,准确率应达到95%以上,并做好月
10、报报送有关部门。4.6 安全生产现场管理4.6.1 生产过程中务必贯彻以预防为主的原则,严格遵守安全守则,操作规程与劳动防护的各项制度。4.6.2 生产操作现场严禁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员工须穿制定工作服上岗,不准穿拖鞋、裙子、短裤、赤膊进入生产现场,无关人员一律不准进入车间。4.6.3 生产操作人员在操作设备机器时,注意力要集中,用心致志。4.6.4 生产作业完毕,应将电源、火源、水源切断后,方可离开。4.7 生产现场环境管理4.7.1 生产现场应保持环境清洁,做到无垃圾、无积水、无烟头、无杂物等要求。4.7.2 生产车间现场通道标志要明显、车间道路要畅通、整洁,材料在制品要定位摆放整齐,不得
11、占道。4.7.3 生产作业现场严禁私自存放个人物品。5有关记录纠正与举证措施处置单蒸煮灭菌记录监控记录卫生检查记录消毒检查记录出厂检验记录管理制度1、目的:出厂检验是食品生产中的最后一道工序,是食品生产者能够操纵的最后一道关卡。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有责任、有义务对自己生产的食品检验,确保出厂食品合格、安全。2、职责:品控部化验室负责最终产品的检验。3、工作程序:3.1 最终产品的检验是全面考核产品质量是否满足要求重要手段,务必严格按产品标准检验要求进行检验。3.2 化验员对最终产品进行检验,并做好检验记录。3.3 与最终产品有关的检验未完成或者未通过时,不能进行产品的最终放行。3.4
12、 如有合同要求时,应与用户与第三方一起对产品进行检验。检验过程中发生的质量问题务必得到解决后才能发货。3.5 当某些检验与试验项目本单位不能进行时,由品控部负责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检验。3.6 每次检验,化验员都应做好检验与试验记录,记录应及时、完整、清晰,应能准确地反映出最终产品实际质量状况。3.7 化验员应得到质量负责人的授权,并在授权的检验范围内实施质量检验。4、出厂检验记录4.1 分类:出厂检验记录由出厂检验原始记录与出厂检验报告单构成。4.2 出厂检验原始记录应当包含下列内容:产品名称、规格、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所有检验项目指标及过程记录,与检验人、复核人签字。4.3 出厂检验报告单
13、应包含下列内容:产品名称、规格、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检验项目数据、检验结果判定,检验人、复核人签字,与授权放行人签字。5、放行5.1 检验结果显示合格的产品,由授权放行人签字直接放行。5.2 检验结果显示不合格的产品521微生物指标不合格的,判定为不合格品,不得复检。522理化指标不合格的产品,可按照有关的标准扩大抽样,进行复测。5.2.3关于其他方面的不合格(如外观、标签不合格等),不属于产品内在质量缺陷的,能够通过与顾客沟通决定是否可让步放行。5.3 不合格品处置531微生物指标不合格的产品,不得放行。5.3.2所有不合格品的特殊放行均需要通过授权人的批准,必要时需通过顾客的批准方可特殊放
14、行,同时需要保留相应的放行证据。533不符合特殊放行标准的不合格品,在进行处置时,需要保留相应的销毁证据。6、记录储存期限所有记录需储存2年。7、有关记录出厂检验原始记录出厂检验报告单不合格处置单纠正与纠正措施记录食品安全自查管理制度1、目的:为保证公司生产的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要求,提高公司生产过程质量操纵水平,落实食品质量安全企业主体责任,根据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规定等法律法规要求制定本制度。2、范围:食品生产安全自查范围包含生产现场检查、管理制度与质量记录自查。3、职责:3.1品控部负责食品安全自查管理制度及食品安全自查表等有关文件的编制、修
15、改、更新。3.2公司成立食品安全自查小组,总经理担任食品安全自查小组组长,生产部经理、品控部经理担任副组长,各车间班长、品控员担任组员。3. 3每半年对公司食品安全总体状况评价一次,并提交自查报告,并向公司提交食品安全自查报告。4、内容:3.1 自查小组定期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检查评价。生产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潜在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并向当地区县食药局报告。4. 2正常生产时,每半年对公司食品安全总体情况评价一次,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务必进行: 出厂检验结果与平常检验结果或者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 原材料发生变化或者者
16、改变要紧生产工艺,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时; 停产半年以上,恢复生产时; 监督机构提出要求企业进行自查时; 产品出现特殊时(产品质量遭顾客投诉、产品召回后)4.3自查内容:4.3.1企业资质变化情况:工商营业执照与生产许可证实际生产方式与范围是否一致;4.3.2采购进货查验落实情况: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索证、食品有关产品是否从具有合法资格的企业采购,购进时是否索取了企业有关资质证明、合格证明及检验报告。是否有全面的采购验证记录;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是否严格遵照了GB2760的要求,并做了全面的相应记录;食品添加剂存放、使用是否专柜、专人管理,有单独的进货台账。4.3.3生产过程操纵情况:是否
17、安排专人对厂区卫生进行打扫,保持厂区内环境整洁干净;是否定期对生产场所、设备、库房、进行打扫、消毒,保持在加工过程中与产品接触的一切设施、设备、环境的卫生,杜绝一切污染的可能;是否定期养护设备设施,每批产品生产前与生产结束后,是否对有关设施、设备进行清洗、消毒;生产人员的个人卫生、工作服帽是否整洁;工作人员洗手消毒、更换专用工作服后,是否经专用人流通道进入生产车间,验收合格的原料是否经专用物流通道进入生产区域;从原料到成品及成品库是否有防护措施,是否存在交叉污染。4.3.4食品出厂检验落实情况:检验仪器、设备,计量检验仪器、设备是否检定并在检定有效期内;检验辅助设备与化学试剂是否齐备,实验室测
18、量比对情况是否符合有关规定(一年很多于两次);检验人员是否通过培训,具有检验资格与能力;是否按照国家标准,对生产出的每个单元的每批产品进行检验,是否将检验的原始记录与产品出厂检验报告留存备查,是否对出厂的每批产品留样,并进行登记。4.3.5不合格品的管理情况与不安全食品召回记录情况:是否有采购不合格食品原料、不合格食品添加剂、不合格食品有关产品与生产不合格产品的情况,对不合格品是否按有关规定进行召回、退(换)货或者销毁,并有记录。4.3.6食品标识标注情况:生产的各个单元产品的包装上是否按照有关规定印有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产品标准代号,与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SC编号(或者Q
19、S编号与标识),与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的名称、贮藏方式与保质期等有关信息。4.3.7食品销售台账记录情况:是否建立了食品的销售台账,记录了产品名称、数量、生产日期、销售日期、检验合格证号、生产批号与购货者的有关信息,包含购货者的名字,地址、销货场所等。4 .3.8产品标准执行情况:企业是否积极并严格执行各个产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企业标准。执行的标准是否有效。5 .自查结果自查小组根据现场自查情况填写自查记录表,真实反映情况,不得隐瞒,对自查发现的问题,要责成责任部门立即整改。并将自查情况书面报告总经理。品管部负责对自查不符合项整改情况复查确认。6、有关记录食品安全自查检查表食品安全自查报告纠正
20、与纠正措施处置单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1、目的加强本公司员工个人卫生及健康程度(是否携带传染疾病),向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健康的食品。2、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全体员工。3、要求:本公司全体工作员工每年至少一次体格检查,取得卫生监督机构颁发的体检合格证者,方可从事食品生产工作;新员工在上岗前进行体检,取得体检合格证这方可从事食品生产工作。4、内容4.1 凡体检确认有下列疾病或者疾患的人员,本公司将按规定予以辞退:4.1.1 肝炎(病毒性肝炎与带毒者);4.1.2 活动性肺结核;4.1.3 肠伤寒与肠伤寒带菌者;4.1.4 细菌性痢疾与痢疾带菌者;4.1.5 化脓性、渗出性或者脱屑性皮肤病;
21、4.1.6 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或者疾患。4.2 人员上岗前,要先通过卫生培训教育,方可上岗。4.3 车间工作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澡、换衣、理发、不得留长指甲与涂指甲油。上岗时,要做好个人卫生,防止污染食品。4.3.1 进车间前,务必穿戴整齐统一的工作服、帽,工作服应盖住外衣,头发不得露于帽外,并要按规程洗手消毒。工作服应保持清洁。凡直接接触食品的工作人员务必每日更换,其他人员应每星期至少更换一次,保持清洁。4.3.2 直接与原辅料、半成品与成品接触的人员不准带耳环、戒指、手镯、项链、手表,不准浓妆艳抹、染指甲、喷香水进入车间,不准留长指甲。3.3 手接脏物、进厕所、吸烟、用餐后,
22、都务必把手洗净才能进行工作。在从事操作期间也应勤洗手。3.4 上班前不许酗酒,工作期间不准吸烟、饮酒、吃食物及做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活动。3.5 操作人员手部受到外伤,不得接触食品或者原料,经包扎治疗戴上防护手套后,方可参加不直接接触食品的工作。3.6 生产人员离开车间时,务必脱掉工作服、帽、口罩、手套,不准穿戴工作服、帽、鞋、口罩、手套等离开生产加工场所。3.7 生产车间不得带入或者存放个人生活用品,如衣物、食品、烟酒、药品、化妆品等。3.8 进入生产加工车间的其他员工(包含参观人员)均应遵循本规范的规定。未经同意非加工人员不得进入加工车间;经有关部门同意后,务必达到加工人员的要求后方可进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食品安全 管理制度 汇编 DOC49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28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