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城镇密集区同城化发展规划研究.docx
《新乡市城镇密集区同城化发展规划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乡市城镇密集区同城化发展规划研究.docx(5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新乡市城镇密集区同城化发展规划研究同城化进展规划研究新乡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0年5月第一章研究范围与现状问题1一、研究背景1二、研究范围1三、现状问题2四、小结4第二章同城化与紧凑城市理论研究5一、同城化概念5二、紧凑城市理论7第三章进展基础与环境12一、进展基础12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4三、小结15第四章指导思想与战略定位16一、指导思想16二、战略定位16三、小结17第五章空间进展战略与布局19一、总体进展空间格局19二、产业进展空间格局22三、交通进展空间格局24四、生态安全空间格局25五、主体功能区划25第六章同城形态一紧凑城市研究29一、紧凑城市进展目标29二、紧凑城市进展建议2
2、9三、小结31第七章进展重点32一、基础设施32二、产业协作35三、环境保护39四、社会事业41五、公共事务45六、体制机制协调与创新48第八章规划实施建议51第一章研究范围与现状问题一、研究背景新乡市是河南省统筹城乡进展改革试验区,如何打造国内一流的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区,是市委、市政府当前重要的任务之一。我们认为,新乡市中心城市及周边区域城镇是新乡都市区的核心区域,经济社会进展走在全省前列,关于我市晋位升级,进入全省第二方阵前列,推进城乡统筹进展至关重要。同时,加快新乡市豫北地区中心城市建设,强化城镇密集区同城效应,提升新乡市进展水平,关于加快推进新乡都市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携领新乡都市区打造布
3、局合理、功能完善、联系紧密的城镇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新乡市区及周边城镇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与进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实现科学进展面临严峻挑战,也孕育着重大机遇。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提供根据,推动新乡市城镇密集区科学进展、先行先试,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与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可持续进展,特进行新乡市城镇密集区同城化进展规划研究。二、研究范围以新乡市中心城区为主体,以新乡都市区第一圈层为依托,辐射周边区域,要紧包含新乡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与卫辉市唐庄镇,面积约900平方公里。三、现状问题目前,城镇密集区的城镇建设要紧存在下列问题:1、土地麦源、水短缺已经成
4、为制约城市可持续进展的瓶颈。新乡市为平原城市,基本农田较多,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将面临土地资源短缺,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的突出问题;地下水超采、工农业用水粗放,造成水资源短缺,这对我市城镇化的可持续进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2、中心城市郊区化进程加速,城市蔓延趋势初显。城市的快速蔓延侵占了郊区大量的土地资源,导致城市人口密度逐步下降,假如未来不能有效操纵城市蔓延,城市人口密度持续下降,这种粗放的土地利用模式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它将对资源、能源的消耗量产生极大的影响,加剧市区资源、能源短缺的矛盾,造成无可挽回的巨大缺失。3、周边城镇空间急速扩张,土地利用粗放,环境品质不高。周边城镇空间急速扩张,土地利
5、用粗放,导致土地低效、无序利用大量存在。要紧表现旧区土地利用率低下,新区建设贪大求洋,工业区遍地开花,城郊结合部非法土地占用严重等现象。同时空间拓展的质量不高,存在土地浪费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矛盾突出,环境品质不高等问题,制约了城镇的建设与进展。4、城镇间的恶性竞争。据统计,新乡市城镇密集区内共有13个产业集聚区,其中省级6个,市级7个,总规划用地面积117.33平方公里,占城镇密集区总面积的13%o目前,招商引资工作已成为各级城镇与产业集聚区进展的重点,为了争取的投资,许多城镇政府在不遗余力打造投资环境的同时,便将投资优惠政策作为最重要的竞争手段。这样,导致的最后结果是惟有投资方赢得巨大
6、的利润空间,当地政府与居民并没有得到较多的实际利益。乡镇由于经济实力弱,竞争力差,难以吸引有效投资,往往使用廉价出让土地的手段吸引投资,加上对短期利益的追求及资源的稀缺性也造成了地方之间的恶性竞争并难以协调。同时,根据资本流向中部地区的经验,投资通常不愿流向环境保护标准高、污染管理严的城市与地区,而乡镇往往为了进展经济,不加选择地引进外来企业,甚至是污染性企业,这样势必会影响可持续进展战略的实施,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规划区内的产业集聚区统计表序号产业集聚区名称合计13个产业集聚区合计117.336个省定产业集聚区合计90.661卫辉市产业集聚区唐庄组团1.262新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含新乡经济开
7、发区)20.003新东产业集聚区(含红旗工业园与小店物流园区)9.404新乡化学与物理电源产业园7.405新乡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29.806新乡工业产业集聚区(含新乡工业园区)22.807个市级产业集聚区合计26.671卫辉市孙杏村产业集聚区2.992新乡纸制品产业集聚区4.633大召营产业集聚区3.094古固寨产业集聚区3.025卫滨西环产业集聚区5.886牧野白色家电产业集聚区3.157凤泉区产业集聚区(含城区产业集聚区与新北产业集聚区)3.915、规划缺乏整体性与协调性,多头管理难以操纵。由于不一致的行政区划,密集区内的城镇各自为政,竞相进展,难以顾全大局。突出表现在规划缺乏整体性与协调
8、性,多头管理难以操纵,特别是相邻地区的城镇建设用地,由于行政区划的不一致权属,往往限制了城镇空间的拓展,造成相互间用地功能的不协调,同时也存在浪费用地与重复建设的现象,给管理带来不便。四、小结针对以上问题,有必要在新乡市城镇密集区范围内采取同城化管理,将密集区内的城镇纳入统一管理,协调规划建设,防止城镇间恶性竞争,实现区域协调进展,提升综合竞争力。同时为了实现密集区的可持续进展,建议以紧凑城市的规划理念,采取高密度、多样化与公交导向的城镇进展模式,促进密集区城镇化的健康、可持续进展。第二章同城化与紧凑城市理论研究一、同城化概念(一)定义所谓同城化,是指一个城市与另一个或者几个相邻的城市,在经济
9、、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能够融为一体的进展条件,以相互融合、互动互利,促进共同进展;以存量资源,带动增量进展,增强整体竞争力;以优势互补,相互依托,完善城市功能。(二)概念阐释1、“同城化”是形成辐射力、扩散力与竞争力越来越强的板块经济“同城化不是同一化”,也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形成辐射力、扩散力与竞争力越来越强的板块经济。同城化将构成强有力的、高效率的板块经济,实现综合多维进展。板块经济对未来中国经济进展至关重要,是地区经济进展的支撑点,是地区经济进展的增长极,对相邻地区或者更大范围将会发生更重要的作用与联动效应。“同城化是城市现代化进展的新趋势。2、“同城化”是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
10、体化进展的客观要求同城化能够使两市或者多个城市实行强强联合,优势整合,“短处变长,长处更长”。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国家内表现为以大城市、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城市带与城市之间相互利用区位优势与比较优势进行区域性合作,以取得共同进展与双赢的结果。同城化也正是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这种大背景下的进展起来的,是时代进展的要求,事实上质就是城与城之间紧密合作,实现又好又快进展。深圳与香港虽属不一致制度的两类城市,但却较早地提出“同城化”的进展理念,同时制定具体措施付诸实施,这正是经济全球化的进展要求。内地也有很多城市提出了“同城化”的构想,如辽宁沈阳与抚顺、湖南“长株潭”、陕西西
11、安与咸阳、河南郑州与开封、山西太原与榆次等,这些省打破中心城市行政区界限,通过资源优势互补,产业错位进展,设施共享与市场共建等,谋求各具特色的创新进展之路,目标都在于发挥各自优势,抓住机遇,促进共同协调进展。3、“同城化”是城市化与城市经济进展一体化的崭新形式城市化与区域经济进展到比较发达或者成熟的时期,区域核心城市与次一级的中心城市相互紧密合作,区域实力会再现出更加突出的溢出效应、分化效应与扩散效应。实施同城化进展,能够有效地解决行政区域与经济区域的矛盾与磨擦,消除行政壁垒,开拓共同市场,减少资源消耗,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进展。二、紧凑城市理论(一)紧凑城市理论的提出紧凑城市最初是由西欧学者针
12、对西欧一些国家土地资源条件、内城衰退与城市蔓延现象而提出的。1990年,欧洲社区委员会(CEC)发表城市环境绿皮书,正式提出“紧凑城市”的概念,认为紧凑城市相对密度较高的城市更能减少交通、能源需求与环境污染,从而更好地保证生活质量与环境状况,因而是更有效地实现城市可持续进展的空间策略。(二)紧凑城市理论的要紧观点1、高密度的城市开发城市“高密度开发”具有多重含义,如“高人口密度”、“高建筑密度”、“高层进展”、“高容积率”等。紧凑城市理论认为,城市高密度开发具有保护土地资源与降低能源消耗的双重意义。城市开发的高密度高强度特点,能够遏止无序的城市蔓延,节约土地资源;能够容纳更多的城市进展活动,符
13、合最基本的规模经济原则;能够在更为方便的通勤距离内提供更多的工作、生活日需品,激励更多的出行欲望,从而加强社区联系,形成社区文化;能够提高公共交通设施的利用效率,减少城市制冷与供暖的能源消耗,并提高各类社会软性基础设施(基层政府机关)的效率。2、混合的土地利用雅典宪章提出“功能分区”思想,由于其成功的在空间上操纵了城市建设中各类不相容的使用性质,因此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但是在随后的城市建设中出现的严重的交通、环境问题及成片的大规模单一居住区等又引起了人们的反思。1977年的马丘比丘宪章批判雅典宪章“为了追求分区清晰却牺牲了城市的有机构成二强调“在今天,规划、建筑与设计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
14、系列的构成部分拼在一起来考虑,而应该努力去制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这直接启发了紧凑城市土地功能适度混合的规划理念。该理论强调居住地与工作场所之间的距离尽可能接近,避免出现工作与居住明显分区的现象,贯彻紧凑社区、就近就业、较低的开发成本与环境成本、尊重自然生态、混合土地使用等原则。3、分散化的集中紧凑城市理论并非是提倡不顾城市大小的盲目集中进展,针对过高强度与密度对城市进展的不利之处提出了“分散化的集中”思想。“分散化的集中”强调进展基于公共有轨交通系统紧密联系、易通达的城市中心群,并以这些城市中心为核心进行高密度与高强度开发。“分散化的集中”在保留紧凑城市所倡导的高密度高强度特点的前提
15、下,跳出单中心结构,为特大城市与人口已经非常稠密的城市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空间规划途径。4、优先进展公共交通紧凑城市倡导优先进展公共交通,并以其逐步解决小汽车家庭化所带来的石油能源消耗、交通堵塞、土地损耗、空气污染等问题。优先进展公共交通,能够大大减少城市整体耗能,减少大气污染。西欧发达国家与美国的人均汽车拥有量接近,但人均耗油量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公共交通比美国发达是要紧原因之一。优先进展公共交通,还能够降低对道路交通特别是对私人轿车的依靠,提高公共交通设施的利用效率,降低对道路交通用地的需求。(三)实现紧凑城市的三大战略其一是公共交通为导向(ToD)的进展战略,即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
16、Om(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城区,以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型开发的有机协调模式。其二是城市巩固战略,即以市场为主导的对现有住宅的再开发与其他土地使用与更大规模的建筑转型。其三是操纵开发强度战略,即通过立法规定城市边缘地带新开发项目最高密度的最小值。(四)紧凑城市建设案例1、荷兰有关紧凑城市的实践在过去30年中荷兰的空间规划,特别是国家层面,许多政策都指向一种紧凑的进展模式。甚至能够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荷兰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实现了紧凑城市。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初荷兰同样面对的是郊区化带来的城市急剧扩张,解决有限的土地资源的问题就显得更加迫切,在1966年
17、荷兰物质空间规划第二次报告中,政府提出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证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的资金与保持兰斯塔德地区的绿心。规划最终在紧凑化与低密度蔓延的城市行为两者之间妥协,将郊区化导向一种集中的分散化。然而结果并不理想,地方政府无力应对各类政治与经济上的力量,城市蔓延仍在继续。在1977年的报告中这种集中式的分散被进一步规范,所有新城市中心的区位由政府来安置。同时第一次石油危机使得减少机动交通、降低污染与能耗成为规划的另一个目标,并提出一种结合公共交通的城市进展模式。政府开始兴建各类公共交通设施,联系各个新城市中心。1980年代初,内城衰退的问题成为荷兰政府应当首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个问题部分被归咎于这
18、种集中式的分散的进展模式。1988年在规划中政府开始引入紧凑城市的理论,并通过一系列政策推动这一理论的实践。要紧策略包含:将新的进展集中在现有的城市地区与现有城市邻近的空白地带;结合就业与服务的高密度的住房;通过对城市更新高强度的投资,改善居住环境:制定严格的政策保护绿心,并成立特定的管理结构;将交通管制与土地利用相结合,降低小汽车出行需求。KarstT,Geurs与BertVanWee通过数据模型分析,比较这些紧凑政策实施与否对土地使用、交通、社会与环境的影响,认为尽管这些政策并非实现所期望的效果,但是却是有效地推动了荷兰的城市以紧凑的方式持续地进展:中心城区城市人口的回归;遏制了城市蔓延,
19、保护了绿心;降低了小汽车的需求:提高了城市在全球化中的地位。荷兰在30年中通过强力的公共政策所实现的紧凑带来一种新的思考一一实现紧凑城市并非仅仅是一个时间片段,相反它是一个连续的诱导城市以紧凑的方式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终的结构与目标变得次要,更为重要的是捕捉在特定阶段驱动与影响紧凑的本质因素,不断修正所指向的问题与目标,从而推动城市可持续的紧凑。而政府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一一及时地通过各类政策调控城市进展的倾向。2、深圳光明新城深圳光明新城的建设使用了紧凑城市的理念:提高新城中心区与要紧的交通节点的土地利用强度,其容积率高出其他地段十多倍;使用混合的土地利用模式,构建一个
20、多样化的城市空间;推行TOD开发模式,依靠快捷的公交系统解决大部分的交通需求。深圳光明新城的建设是紧凑城市理念在我国的具体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是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进展的城市形态的大胆尝试。第三章进展基础与环境一、进展基础新乡市城镇密集区内以中心城区为主体,与周边城镇地域相连、历史相承、文化同源、产业互补、交通衔接,经济社会进展水平较高,同城化进展已具备良好的基础。2009年,规划区总面积约90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140万人,占新乡市总人口的23.7%,非农业人口约80万人,城镇人口约105万,按非农业人口计算,城镇化水平接近60%,按城镇人口计算,城镇化水平达到75%;地区生产总值
21、约410亿元,占新乡市的43.2%,在新乡都市区、新乡市乃至豫北地区经济社会进展格局中均占有重要地位。1、地域空间连绵一体新乡市城镇密集区地处河南省北部,新乡市中西部,是连接中原城市群与豫北地区其他城市的重要节点,气候条件一致,自然地域空间连为一体,河网水系相互贯穿。各小城镇围绕中心城区环形布置,与中心城区直线距离约10公里。随着城市进展不断向外扩张,中心城区与其他城镇交界地区的城镇建设相向进展,城市空间呈现连绵进展态势,同城化进展自然条件得天独厚。2、历史文化渊源深厚城镇密集区内以新乡市区与新乡县的用地为主,历史上长期处于同一行政建制,同属中原文化特别是牧野文化的核心区域,历史源远流长,文化
22、底蕴深厚。居民生活习惯与民风民俗相同,商贸往来、文化交流历来密切,同城化进展人文基础扎实深厚。3 .产业进展互补性强改革开放以来,新乡经济高速进展,产业特色鲜明。已形成电子电器、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环保电池与原料、生物与新医药、新型建材、化纤纺织、食品加工等多种门类的加工产业,初步成为中原城市群制造业基地。新乡市城镇密集区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经济互动频繁,分工协作日益紧密,产业关联度进一步加强,形成了配套日渐完善的产业集群,为同城化进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4 .基础设施逐步对接新乡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对接步伐加快,道路逐步连通成网,107国道、黄河大道、新长北线、新获路、新原路、
23、新辉路等成为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连接的要紧通道。新乡市大北环、胡韦公路、新胡公路等交通网,使城镇密集区的交通及通勤更加便利。市内公交向郊区延伸、城际公交等公交服务不断完善,交通一体化步伐加快。共产主义河、卫河、人民胜利渠等河渠整治加快推进,凤泉湖、卫源湖、贾太湖的规划建设提上日程,项目环评相互咨询,水环境与大气环境联手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同时,随着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周边城镇与中心城区的基础设施对接步伐加快。5 .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城镇密集区社会进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周边城镇与中心城区居民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居民通勤、交往及跨行政区居住、就业、消费等日趋频繁,教育文化资源共享逐步推动,公共卫生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乡市 城镇 密集区 发展规划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28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