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注解--第五卷(敬守版)六解一亦亡.docx
《楞严经注解--第五卷(敬守版)六解一亦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楞严经注解--第五卷(敬守版)六解一亦亡.docx(1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楞严经注解-第五卷(敬守版)六解一亦亡楞严经第四卷,讲到怎么去生灭心,发觉初心二义决定,说要做到两个义项,其中第二义项,即: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这一段。意思是说,人要除生灭心,就要摒除各有为相,必须知道,六根对人的影响,如同绳结一样的存在着。认识清楚,是谁在作谁在受,这样一来,才可以解开这个节。现在,第五卷,阿南就接着咨询佛祖如来,身心里这个节,到底是什么,怎么才叫算是解开这个节了!下面就来看看佛是怎么问答这个问题的。下面就是第五卷原文: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今观世间解结之人,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终不能解,世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
2、亦复如是。从无始际,与诸无明俱灭俱生。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犹隔日疟。惟愿大慈,哀愍沦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作是语已,普及大众,五体投地,雨泪翘诚,伫佛如来无上开示。阿南就对佛说,世尊,如来您上面说的第二义门。现在拿世上的人来说,如果要打开一个节,若是不知道节的根元,那这个人是不会把这个节解开的。我和在会的有学声闻,也是一样。从无始以来,就是被无明感染,与之俱生俱灭,虽然有多闻的善根,名为出家,但还是生死轮换,如同疟疾发作一样有周期性。惟愿大慈,哀愍沦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作是语已,普及大众,
3、五体投地,雨泪翘诚,伫佛如来无上开示。疟疾的发病非常有规律,几乎是不同日期的同一个时间发病。所以,阿南用这个打比方。说生命随着无明而有生灭,非常有规律。这个三有,有理解成欲界、色界、无色界。在这里,阿南讲由于无明而又三有,我觉得,可以理解成第四卷讲到的三个颠倒。三个颠倒,产生了世界、众生、及众生相续。无明就是不明白。究竟彻底的明白就是佛如来了。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会中诸有学者,亦为未来一切众生为出世因,作将来眼。以阎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难顶。即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微尘如来住世界者,各有宝光从其顶出。其光同时于彼世界来祇陀林,灌如来顶,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
4、口同音告阿难言: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于是,阿南和在会的诸位大众,都听到十方微尘数如来,异口同音的告诉阿南:问的好啊,阿南!你想知道与无明同时生死的,使得自己生命轮转的根本的东西,只有自己的六根,没有其他的东西。你想要知道无上菩提,让自己迅速证得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也是通过六根来做到,没有其他的东西。听到释迦牟尼佛讲到这里,我们会特别注重一个问题:那就是把自己的六个根要时刻掌握好,修行之前,就把自己的六根都带上,一个都不能落下,一个都不可以少。忽视一个的存在,就对世界缺少一项体会,从
5、而遗失很多东西。就发现不了自己所有的错误。就休不圆满。现在就开始吧,沉下心来,把自己的六个根都体会出来:眼到了吗?(体会出来之后再PI答)回答:到了!耳朵到了吗?回答:到了!口舌到了吗?回答:到了!鼻子到了吗?回答:到了!身体触到了吗?回答:到了!意念到了吗?回答:到了!这样一来,自己就是圆满的,带圆满之身,站在如来藏的角度,去探讨根尘的世界吧!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
6、物?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阿南虽然听到如是的法音,还是心里不明白,稽首对佛如来说到:怎么让我生死轮回的,和让我达到安乐妙常的,都是六根呢!佛就说了。六根和根尘,发源地是一个。对人的束缚和解脱,都是一样。人对根和尘的识别之性,本身就是虚妄的,因为他是对根或尘的识别,本身就不是根或尘。优于空中的花朵一样的存在。佛说,由于对尘产生的认识,或因为对根的识别而有形象。这些本就没有一定特性,但同时相互错杂存在。所以讲,由于有识性知见而确定对外界的认识,就是产生“无明”的根本。由于有识性知见而确定对外界的认识但不被其束缚,就是涅槃无漏真净。所以,使得自己生死轮回的,和能让自己得到安乐妙常的,就只有六
7、根和根尘,哪里还有其他的呢!这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真性就是空,由于识别性产生的都是“有.为”形象,都是如同虚幻,就是空的。只要性念不起,就是无为,就没有生灭,有生灭的,都是如空中花朵,是不真实的。有为,相当于上面的“知见立知”,无为,相当于上面的“知见无见:缘生,就是,缘根和尘产生的联想。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知道分别出哪些是妄想,真的就显现出来了。其实,这个真,也是如来藏的本性。这个真和忘,都是忘见,无实性。知道这两个忘见之后,就明白,所见到的,不一定真,也不一定不是真的。既然如此,就不能说见到自己所见到的。为什么说,真与妄
8、,都是妄。比方说,觉得萝卜好吃。这个好吃的感觉,就是根与尘的作用。就是有的人说萝卜好吃,或有的人说不好吃,萝卜都那样,萝卜本身也不变化。那这个感觉是个人自身的反应,不就是根或尘吗。把根尘的虚妄分别清楚了,真的萝卜味道就出来了。就是把妄的说出来,真的就显现出来了。就是上面的“言妄显诸真”。那这个真又是什么呢!他可不是如来藏本身啊,还是如来藏的发觉而已,所以,还算是一个虚妄。这样一来。妄和真,都是虚妄。即上面说的“妄真同二妄”。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忘也好,真也好;见也吧,非见也吧,都是无实性的,相互错杂。有这个结,和怎么解开这个结,其根源都是六根和根尘影响。圣人和凡人都一样的。
9、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再认真看看这些相互错杂的事情本性,说是空,里面确有东西;说是有实在的东西,又没有实性,说的空不对,说是有也不对。这样迷晦不清,就产生无明。如果把这无明整理清楚了,就是解脱。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要解开这个无明,顺序就是,要明白六根的根本,就不会产出一个根的迷茫。一个根深入了解了,其他的根也会顺势而解开了。哪个根圆通,就先从这个根去发觉努力。这样才是获取正觉的入流的方法。六解一亦亡,即后文的六解一亡,就是解开人的生死之结的方法。要明白六根的根木,就不会产出一个根的迷茫;一个根深入了解了,其他的根也会顺势而解开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
10、我常不开演阿陀那识,意思就是由于习气的影响而不能自拔。对于阿陀那识,真也好,非真也好,都是迷茫的。我通常都不去理会他。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B可陀那识,在自己的心里面,去找自己的心,不是虚幻,也造成了虚幻。不取之时,就即使不动的时候,也满是幻想。不是幻想的东西尚且都不能产生,幻想的东西,就更不要产生,这样一来,幻法就没有办法立足了。这个自心取自心,说的真的好,妄想就是自己找的,不是外来的。或者就是外感,而自己造一个放在心里,都属于妄想。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这样的做法,就叫做妙莲华,叫金刚王宝觉。如同三摩提,一心不乱,弹指间,就可超越无学。此阿毗达
11、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阿毗达磨,译作无比法。薄伽梵佛的称号之一一路涅槃门就是上面的方法,是通往如来路上的涅槃大门。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祇夜伽陀,杂糅精莹,妙理清彻。心目开明,叹未曾有。阿难合掌,顶礼白佛: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真实法句,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惟垂大慈,再愍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沉垢。“祇夜”译作重颂,“伽陀”译作孤起颂又作赞颂(参照宜化上人楞严经)阿南和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和上面的赞颂词语,层次杂合,但妙理清彻。使得人心目开明,叹未曾有。这个时候,阿南又提出一个问题,这个六解一亡。这个情况的具体的舒结伦次。就是解开这个结的顺序和方法是咋
12、样的。阿南说,虽然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真实法句,心犹未达,惟垂大慈,再愍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沉垢。即时如来于师子座,整涅槃僧,敛僧伽梨,揽七宝几,引手于几,取劫波罗天所奉华巾。于大众前结成一结,示阿难言: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俱白佛言:此名为结。于是如来维叠华巾,又成一结。重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又白佛言:此亦名结。如是伦次维叠华巾,总成六结;一一结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结,持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酬佛:此名为结。涅槃僧(即内衣),僧伽黎(即大衣)这个时候,如来佛祖就在狮子座上,整理一下衣襟,拿出七宝几,用手在几内,取舟劫波罗天所奉华巾。然后,用手把手巾络成一个结。然
13、后问诸大众,这个是什么,阿南等都PI答,这个就是一个手巾的“结二佛接连打了六个结,每次打完一个结,都问一遍这个叫什么,阿南等都一一回答,这个就是叫结。佛告阿难:我初缉巾,汝名为结。此叠华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宝叠华,缉织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惟:如来一绢,得一结名,若百绢成,终名百结。何况此巾,只有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来只许初时,第二、第三不名为结?佛告阿难:此宝华巾,汝知此巾,元只一条,我六维时,名有六结。汝审观察,巾体是同,因结有异。于意云何?初组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结生。吾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否?不也,世尊!六结若存,斯第六
14、名终非第一。纵我历生尽其明辩,如何令是六结乱名?佛言:如是!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佛就告诉阿南,我打第一个结之后,你说我手中的手巾叫做结,这个叫做结的手巾就只有一条了,没有几条手巾的存在,那么,当打完第二,第三等结之后,我手中的手巾,还可以称作“结”吗?佛的意思,应该叫二结巾,三结巾才合适。阿南就问了,为什么只有第一次缗的才叫结,为什么第二,第三次的,不可以叫结呢!佛就说,这个手巾只有一条,六次绡,就叫六结,手巾的本体只是一条,只是由于结的多少,而有差异。是不是这样呢!初次缗结,就是第一结的手巾,于是缗到第六个结的时候,就是一
15、条手巾具备六个结的手巾了。怎么可以把六个结的手巾叫做“结”,把缗一个结的手巾也叫做“结”呢!把第六个结的名字,用来称呼第一个结的,可以不?阿南就回答了,这是不可以的。不仅如此,六个结的名称都不能乱。六个不同的结,受到世间和产生顺序的影响的。佛如来就启发道,六结各个不同,但是,本因还是一条手巾造出来的。是不可被杂乱的。人的六个根,就是口、鼻子、舌、身、眼、意。和人的木如来臧之间,也是这样的。六根都是如来藏的体现,这是本质相同。但是,各个表现的形式是不同的,这就是毕竟还是有区别的。佛告阿难:汝必嫌此六结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阿难言:此结若存,是非锋起,于中自生,此结非彼,彼结非此。如来今日若总
16、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佛就问阿南:你现在要是嫌弃手巾有结而使得六结都不存在,或是愿意看到只有一个结,这两个情况都说说看,怎么做的到呢!阿南就说:有一个结存在,就会是非产生,这些是非当中,就会有很多结出现,而且,此结非彼结,彼结非此结。若要这些结都不存在,那只有一个结都不让他出现。没有第一个,就没有第六个出现了。佛就说,六解一亡,道理也和这个一个样。人通常都是由于无始以来,心性狂乱,知和见,都虚妄的发出来,而且
17、没有停息。时间久了,就会产生疲劳,在这疲劳之中,产生尘相。比如说眼睛,眼睛在疲劳时,就会出现发狂的花朵。相对于清湛精明的本心性来说,是没有缘由狂乱发生的。世间一切的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等等,都是六根狂劳,与本心性相互颠倒之后,出现的虚假繁华景象。阿难言:此劳同结,云何解除?如来以手,将所结巾偏牵其左,问阿难言:如是解否?不也,世尊!旋复以手偏牵右边,又问阿难:如是解否?不也,世尊!佛告阿难:吾今以手左右各牵,竟不能解。汝设方便,云何解成?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于结心,解即分散。佛告阿难:如是如是!若欲解除,当于结心。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
18、缘出。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阿南就说了,这个疲劳引起的尘相,如同手巾的结一个道理,那怎么才可以解除呢!如来就把手巾结左右拉动,手巾结都没有被解开,之后问阿南,这个手巾结如何解开。阿南就说,应该是在这个手巾结的结心处,解开就好了。佛就说了,是这样是这样的,必须从结心处去解开才可以。六根之结,也是这样。佛说的佛法因缘,不是世间的和合之相能表达的,如来发明的世间、出世间诸法,在了解其本因之后,都是随所缘而出,如是,以至于恒沙世界之外,哪怕是雨水,都能知道其数量的多少,你面前的种
19、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都有缘由可循。所以说,人的心中,随机你选择六根,把根结除掉,尘相就会自己消失。这样各类妄想就销亡,无需等待,自然真相就显现了。阿难!我今问汝。此劫波罗巾,六结现前,同时解萦,得同除否?不也,世尊!是结本以次第第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结解时,云何同除?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佛如来接着问阿南,你看着这条劫波罗天来的手巾,现在有六个结了,同时存在,能不能一次性都解开呢!阿南就说,这个是做不到的,这个结是依次绡成,应该也依次解除,虽然是一条手巾上的结,但结所络成的时间
20、是不一样的,怎么可以同时解除呢!佛就说了,人的六根也是一样,不能同时解脱。一个根初步解开,得到的状态是人空,当这个人空状态做的很完整,即空性圆明,就有解脱之法。解脱法做的完好,空也没有了。就是人空,和空性都不出现了。也就是彻底的空。这样,就叫做菩萨从三摩地而得到无生忍。无生忍,这个无生,就是不被根尘所扰。但是,扰乱本性的根尘总会有,所以,就加个忍。忍的过程,就是逐步解决各有漏根尘的过程。到有漏变无漏的时候,就有成就了。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一时合掌顶礼双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虽复悟知一六亡义,然犹未达圆通本根。世尊!我辈飘零,积劫孤露,何心何虑,预佛天伦
21、;如失乳儿,忽遇慈母。若复因此际会道成,所得密言还同本悟,则与未闻无有差别。惟垂大悲,惠我秘严,成就如来最后开示!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退藏密机,冀佛冥授。阿南及在会的大众,这个时候蒙佛开示,慧觉圆通,没什么疑惑了。都合掌顶礼双足,而白佛言:我们今日身心明朗,畅快而无阻碍。虽然领悟到一六存亡的意义,但是,还是没有达到圆通的木根。世尊啊,我们这些人,累世累劫,诸世界飘零,孤苦外漏。无人教导。不知是什么样的心虑,预先能得到佛如此的天伦之乐。真是如同没奶的孩子遇到慈母一样。假若,我等今天由于这次机会成就大道,所得到的佛的微密之语,还是如同本根醒悟出来的一样,那就如同是自己的六根或是根尘在发生作用,好像
22、还是一个虚妄一样的了。要是这样,那与没有听到佛的教导就没有差别了。所以,请大慈悲的佛如来,惠我秘严,成就如来最后开示!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退藏密机,冀佛冥授。所得密言还同本悟,则与未闻无有差别。意思的讲,这样得到佛的引导之语,确是增加了自己的智慧,想是想通了。但是,自己的本根还是没有改过来。还是停留在意识形态。那不还是自己的六根在发挥作用嘛。根尘,那还是虚妄啊。就是请佛举实际例听听,不然还是虚幻的。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这个时候,慈严的佛就对在会的各大菩萨,及无漏的大阿罗汉
23、说到:你们这些大菩萨和大阿罗汉,在我佛法中,得到无学,我现在问你们,最初发心,悟通十八届,哪一项是使得自己悟性圆通的,从哪里方便介入,而入三摩地的呢!这里的十八届,肯定是五阴、六入、十二处、至十八界,及1200功德等等的总称。这里的三摩地。就是致定的状态,肯定是,不生灭,至静,如来藏等总称时懦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接着上文的意思,各位菩萨和阿罗汉说自己切身的经历,都是在说明“六解一亦亡”的真实性。愉陈那五比丘,的回答,
24、是说,自己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在佛的音声里面,悟明四谛。佛问我等领悟状态,我当初就称已经悟解,佛就印证我为阿若多。佛音妙,而秘密圆通,我在佛音声里面得到阿罗汉。所以,通过自己的经历,可以证明,要达到不生灭,做到六解一亡,应该是音声处去体会。阿若多即最初解。我有个猜想,为什么懦陈那能从音声悟道,是因为慌陈那看到了佛成佛的过程,其中的苦,道,灭,集四谛的过程都看的明白,佛这时候的音声也能表达这些,所以能从音声悟道。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观佛最初成道,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尘色既尽,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楞严经 注解 第五 敬守版 六解一亦亡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30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