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教案-民族团结教育优秀教案.docx
《民族团结教案-民族团结教育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团结教案-民族团结教育优秀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民族团结教案:民族团结教育优秀教案第一课时都兰赋教学目标1、知道都兰是一个多民族的县,每个民族都热爱自己的家乡。2、知道一些都兰的历史和今天。教学难点:了解都兰的都兰远古文明,缤纷璀璨。诺木洪文化续卡约文化之余脉,承前启后,开土著文化之先声,继羌炎文明之长河。教学重点:了解都兰的文化。教学过程1、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五千年华夏春秋兴亡;驰神纵情古瀚海,唱绝八百里袤原云烟起伏。千秋瑞雪蕴涵一方温暖之地,万古桑田造就此间兴盛之象。壮哉昆仑!柴达木“聚宝盆”之门户,诺木洪古文化之摇篮。都兰远古文明,缤纷璀璨。诺木洪文化续卡约文化之余脉,承前启后,开土著文化之先声,继羌炎文明之长河。抚史寻踪,尚叹羌汉
2、交融,何其久远。时逢盛世,都兰振兴。神游戈壁荒原,寄情万古瀚海之雄阔,顿悟大美无言之昭示;客临蒙藏之乡,亲沐民族和睦之春风,领略香格里拉之妙境。尚忆阿才折箭遗教之久远,寓团结和谐于古今;尤叹圣柳固沙吐绿之胸襟,赞吐故纳新于天地。再造辉煌,全依今日之辛勤耕耘;续奏凯歌,尚待明朝之佳音频传。文化维新大气象,崇尚文明新风尚。太平有象显今朝,千古一脉谱华章。今临其地,心绪昂然。欣然命笔,赋颂以传。都兰,蒙古语温暖之意。东昆仑主干三百余公里,横越县之南境,其间神话传说甚多。都兰有吐谷浑古墓葬两千余座,出土文物万余件,蕴含极深,为1986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其中有南北朝至隋唐时代的织锦、罗马金币、粟特
3、银器、鎏金银凤等绝世珍品。都兰诺木洪地区有亿万贝类遗骸形成的山梁,名贝壳梁,为一部大自然赐予的“天书”。都兰湖泊众多。诺木洪湖中有芦苇自然形成的“舟”,可载人湖上游,为一天然奇景。都兰境内有夏日冰瀑、大型高山温泉群等胜景,美如仙境。都兰国际狩猎场,社会生态效益显著,被称为“国际猎人们的乐园第二课时全国少数民族基本情况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2、中国也是一个多语言,多文字的国家。3、了解中国的五个自治区。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激发兴趣。1、播放歌曲爱我中华2、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它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唱出了亿万中国人的共同心声。3、歌中
4、唱到了什么?听完这首歌你想说什么?(学生自由说)二、认识民族的结构。1、我们中国全称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2、认识少数民族的含义,出示少数民族的名称。1)56个民族中你知道哪些民族?你是怎么知道的?2)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你知道为什么把他们称作少数民族吗?3)小组合作探究,派代表全班交流。3、民族分布。1)出示民族分布图,引导观察。了解我国的五个自治区。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虽小,但他们分布的地方却很辽阔。而且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2)学生出示自己准备好的一元纸币。了解上面的少数民族语言。三、综合活动,深入了解。1、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一下本民族的基本情况或风俗习惯。1
5、、关于我国的少数民族你都了解哪些呢?你是什么民族的?2、关于少数民族你还了解哪些?不同的少数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习俗,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一些生活特色呢?”3、师小结:刚才通过活动我们对我们中国的少数民族有了一定的了解,你们的表现都很精彩。那你想不想知道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国在世界的什么位置呢?四、拓展延伸,激发情感。课后同学们自由结组,自己动手创作一期以中华大家庭为主题的手抄报。全班同学合作办一期以爱我中华为主题的小报,表达爱国之情。少数民族记忆口诀汉满像俅景颇壮,高山普米锡伯藏毛南布依维吾尔,伍佬侬佬蒙古羌乌孜别克俄罗斯,保安独龙京东乡哈尼彝苗鄂伦春,裕固朝鲜傣阿昌鄂温克水德昂怒,基诺赫哲
6、士布朗塔塔尔白回土家,达斡尔畲黎珞巴拉祜纳西塔吉克,哈萨克低瑶撒拉我国民族五十六,柯尔克孜侗门巴L第三课时民族识别教学目标1、民族识别前的基本情况2、民族识别的主要原则教学难点:实际工作中主要依据两个具体原则开展民族识别:一是依据民族特征。二是尊重民族意愿。民族意愿,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民族意识,教学过程一、民族识别前的基本情况1953年,新中国开展了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各登记下来的民族名称多达400余种。其中最多的是云南,有260多种;其次是贵州,有80多种。这400多个名称中,有的是同一民族的不同自称或他称,有的是一个民族内部不同分支的名称,有的是以居住地区的地名为族称,有的是不同的汉语译音,
7、等等。这些,都需要一一甄别。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识别就被首先提上了民族工作的日程。主要任务有三:一是通过识别,认定某一民族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二是识别该族体是单一的少数民族还是某一少数民族的一部分;三是确定这一族体的民族成分与族称。二、民族识别的主要原则民族识别,是一个涉及民族平等的重大现实问题。我国的民族识别,是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民族的实际情况,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尊重本民族人民的意愿,逐一进行的。1953年,中共中央在讨论关于过去几年内党在少数民族中进行工作的主要经验总结时,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了民族识别的总原则。在这个总原则的指导下,实际工作中主要依据两个具体原则
8、开展民族识别:一是依据民族特征。民族特征是识别民族的基本依据。任何一个人们共同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都形成了自身的特征。我国民族识别工作,从我国民族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了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四个特征。在我国,有些人们共同体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常常出现分化或融合的现象,构成民族特征方面,呈现出不平衡性。二是尊重民族意愿。民族意愿,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民族意识,是人们对于自己的族体究竟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究竟是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还是某个少数民族的一部分的主观愿望的表现,也是对人们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反映。当然,这种意愿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而是建立在具备有一定的民族特征的科学依据基础上的,是民族特征的一种总的反映。
9、因此,在民族识别中,应当尊重民族意愿,坚持“名从主人”的原则。第四课:少数民族的分布教学内容:少数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教学目标:通过探究学习,认识到我国少数生活的地理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探究学习,认识到我国少数生活的地理环境。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教学程序;一、导入我国55个少数民族有的居住在气候宜人的平原内陆,有的生活在丛林密布的西南边陲,有的居住在终年积雪的世界屋脊,还有的生活在一望无际的草原和戈壁,,你知道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吗?二、分组探究根据少数民族生活的区域,分为东北与内蒙古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中南和东南地区等几个小组,多渠道搜集
10、这些地区少数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的资料。三、分享研究1、围绕“东北与内蒙古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中南和东南地区”几个小组,进行汇报。2、把小组同学的思考和发现与全班同学交流。3、把同学们的发现汇总起来,完成书上表格。四、师小结活动第五课时民族的分布区域1、知道民族的分布区域2、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过程与方法:让同学们熟悉民族团结的内涵,要求学生明辩是非,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加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增进民族团结而努力,不做有损民族团结的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敬仰维护民族团结的人,培养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的情感。2、收集我们周围有关民族和睦团结的资料。(特别是本班民
11、族学生的事迹)教学重点:使学生懂得各民族而民族的分布特点则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教学策略:1、运用多媒体课件渲染气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2、榜样感染法,正反事例对比法。二、教学过程(一)学习认识中中国历史悠久,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而民族的分布特点则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
12、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重庆市等省、自治区。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有25个民族。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是伟大祖国多民族的缩影。据1990年11月20日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有56个民族。其中云南仅少数民族就有25种(每种少数民族均超过5000人),他们是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壮族、苗族、像俅族、回族、拉祜族、依族、纳西族、瑶族、景颇族、藏族、布朗族、布依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蒙古族、水族、满族、独龙族。在这25种少数民族中,有15种少数民族是云南省独有,他们是白族、哈尼族、傣族、像像族、依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
13、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基诺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云南各民族总人口378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250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3。其分布地区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3以上。第六课:各民族的居住教学内容:了解各族民居教学目标:通过探究学习,认识到我国各民族的民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探究学习,认识到我国各民族的民居。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教学程序一、导入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56个民族的建筑各有特色,仿若群星落于九州。这些民族建筑是千百年来个民族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展现了中华民族儿女的文化涵养和审美情趣。让我们背上行囊,去探访多姿多彩的民族建筑吧。二
14、、分组探究1、根据民族民居图,和小组同学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种民居进行探究,了解他的特点,搜集相关的图文资料。2、师推荐网站中国民族建筑网三、研究分享1、竹楼组、碉楼组、蒙古包组、各家土楼组、江南民居组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讨论学习。2、小组汇报、学习四、搜集其他地区的一些特色建筑,其他时间汇报。第七课时青海少数民族基本情况教学目标1、了解青海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省份,由许多个民族组成。2、青海也是一个多语言,多文字的地区。3、了解青海的五个民族。教学过程一、青海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西部少数民族的发展史。这里人口和文明不断迁徙变化,从古老的羌氐族群,到吐谷浑的昌盛,吐蕃的扩张,到蒙古族的游牧开发和撒拉
15、、土族安居高原,以及汉族与这些少数民族的交融,使我们深深感受到青海是一个各民族交汇融合之地。世居青海的少数民族有藏、回、土、撒拉和蒙古等五个,其中土族和撒拉族是青海省独有的两个少数民族。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占全省总面积的98%,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5个世居少数民族。1999年共有少数民族218万人,全省总人口的42.76%。其中五个世居少数民族人口216.92万人。(1)藏族藏族,106.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0.87%。主要分布在玉树、果洛、海南、黄南、海北五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西宁市的大通县和海东地区也有部分藏族居住。青海牧区的藏族主要从事畜牧业,海
16、东地区和大通县的藏族从事农业或半农半牧。藏族主要居住的青海牧区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具有发展畜牧业的广阔前景。藏族有悠久的历史,青海藏族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由吐蕃吸收青藏高原各民族逐渐发展形成的。藏族语方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青海藏族除玉树部分人讲“康巴方言”外,均操“安多方言”,通用藏语文。藏族信奉藏传佛教。生活在牧业区的藏族,多居帐篷,以炒面为主食,乐饮奶茶,喜食酸奶、牛羊肉等,农业区的藏族,多居庐室,以面食为主。(2)回族青海回族先民的活动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元代大量回回人集体移居青海,明清时期居青海的回回人增多,经过长期同汉族等兄弟民族密切交往,逐步系统繁衍发展成今天的青海回族。青海回族
17、通用汉语文,在宗教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仍保留一些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化隆卡力岗等地回族使用藏语,或汉、藏语兼通。(3)土族土族不但是世居青海高原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一个非常富有传奇色彩和独特风情的民族。被称为“彩虹”的民族,也是歌声和舞蹈编织的民族。青海省土族有19.12万人,主要聚居在互助县、民和县、大通县、乐都县、同仁县,和甘肃省靠近青海的地区。土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互助、乐都、大通一带的土族服饰,仍保持传统习俗,那绚烂的“五彩袖”是土族女子特有的美丽,而民和地区已基本汉化,同仁地区则已基本藏化。土族使用本民族的语言,但以前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使用汉文和藏文。1979年创制了土文,现正在
18、实行和推广。(4)撒拉族撒拉族是青海省独有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化隆县甘都等地。古称“撒拉回回”,自称“撒拉尔”。汉文史籍中对撒拉族的称谓多达十几种。撒拉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多数人撒拉语、汉语兼通。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基本与回族的风俗相同。(5)蒙古族蒙古族8.5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67%。主要居住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青海省东部也有分布。蒙古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在青海的蒙族多数居住在水草丰美、森林茂密的高山草原,主要从事畜牧业,擅长饲养马、骆驼。第八课海西州少数民族基本情
19、况教学内容:海西州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教学目标:通过探究学习,认识到海西州各民族居住区域及分布特点,了解海西州的民族自治区,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通过探究学习,知道海西州各民族分布特点。2、了解海西州各民族的特点。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教学程序一、导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东西长837公里,南北宽486公里,总面积32.58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45.17%。州域主体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的柴达木盆地,面积25.66万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78.76%。二、分组汇报、探究。1、探索学习:海西州各民族分布特点有哪些?2、交流学习。三、活动延伸搜集有关少数民族的待客礼仪风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族团结 教案 教育 优秀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31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