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与汉唐时期边疆治理.docx
《河西走廊与汉唐时期边疆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西走廊与汉唐时期边疆治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河西走廊与汉唐时期边疆治理演讲人:张国刚演讲地点: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演讲时间:2023年9月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境内的汉明长城并行景观。新华社发演讲人张国刚教授(右)与主持人张小琴教授在玉门关前对谈。资料图片甘肃简牍博物馆馆藏汉简。新华社发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的金山子烽火台。新华社发编者按2023年9月,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人文清华讲坛推出特别节目“走读中国丝路行”o担任主讲人的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历史学家张国刚,与主持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小琴一道,通过近距离观察河西走廊,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品格。“走读中国丝路行”,今天来到了甘肃敦煌
2、玉门关。我们现在所在的这座关隘,其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其本身的地理价值和军事地位,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地理、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坐标。今天我们将以玉门关为轴,回顾这里曾经发生的一系列人文故事,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汉唐时期的边疆治理体系,感受古代丝绸之路波澜壮阔的历史脉络。远眺汉长城长城是中国的骄傲,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长城出现于先秦时期,分布于各国且功能不一,有的用于抵御边疆北部强敌的入侵,有的充当交战国之间的军事防御设施。秦国的先祖曾是周朝西陲大夫,当时西陲大夫的主要职责是养马并防范河西走廊的西戎,先秦时期秦长城的主要功能就是充当秦国西北方向的屏障。在秦统一六国后,始皇帝修筑长城,连接了东边的燕国、中间
3、的赵国和西边的秦国各自原有长城,构成完整的北方防护体系,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当时秦朝的疆界尚未抵达河西走廊。西汉建立后,从汉高祖刘邦到文景时期,因国力不够强大,所以通过和亲等政策以缓和汉朝与匈奴之间的矛盾,直到汉武帝时期霍去病河西之战斩断匈奴右臂,汉朝才开始设置河西走廊的防护体系。汉武帝历时数十年在河西走廊北部修筑了汉长城。今天,玉门关外还有汉长城残存的遗址,其特别之处在于河西走廊的这一段长城是修建在平地上的,而不像河西以东的长城诸段建于崇山峻岭之中。具体原因是,这一带可以凭依的崇山峻岭,距离长城修筑地带过于遥远,如果在遥远的山中修筑长城,就无法实现对河西走廊的保护。目前可见的河西走廊段汉
4、长城遗址,高、宽均在三米以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骑兵直接翻越。汉代为了防御匈奴骑兵来袭,还会在长城脚下的地面挖沟,再将沙子均匀填入沟中,因此一旦有敌骑经过,就能够在沙上留下痕迹,从而为长城守军提供预警。除了长城本身之外,分布在长城周边一定距离之内的、与长城配套的烽燧体系,也是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信息传递系统。在冷兵器时代,烽燧是古人最常用的传递信息的手段,西周末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在漫长的实践中,古人逐步完善烽燧信息系统:当发现敌情时,白天举烟,晚上则举火,而火炬的数量则代表着敌人的多少。例如,500人以下1人以上的入侵采用一种举火警报方式,500人以上则采用另一种举火警
5、报方式,这种区别显示的做法,有点像现在城市预警方面采取的橙色警报、黄色警报、红色警报。理论上来说,古代的指挥官需要把烽燧系统的符号意义长期保密,但为了长城和烽燧沿线的居民百姓也能够及时知晓敌寇入侵情况,所以在古代战时使用烽燧信号系统常常是相机而行的。烽燧传信除了能够传递军情,还有报平安的作用。历史上最有名的与平安火有关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安禄山叛军进攻长安时,唐玄宗派大将哥舒翰守潼关,哥舒翰为权臣杨国忠所迫出城应战,最后战败被俘。当时为了让长安方面了解潼关前线的战况,潼关当地每天都要举平安火告之。而在哥舒翰战败后,潼关方向的平安火消失,长安立即判断潼关可能失守,于是唐玄宗带着杨贵妃等人匆忙逃跑。
6、在古代,每天施放平安火是需要相当成本的,消耗不少人力物力,所以这一类平安火只在有战争发生时才会施放。汉长城及其附近的烽燧,构成了古代王朝的重要边疆警报、防御体系。从古代世界史角度来审视,长城充当的这类警报、防御体系并非中国独有,修筑类似的长距离城墙来进行防御也是古代西方国家的通行做法。例如,罗马帝国时代在莱茵河西边、多瑙河南边修筑的日耳曼长城,就是罗马帝国与当时所谓“蛮族”之间的边界防御设施。此外,罗马帝国修筑了今日英国境内的哈德良长城和安敦尼长城,其中安敦尼长城属于前沿的防御体系,并非当时罗马帝国统治的边界工事。历关山几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对于唐朝诗人王之涣这首凉州词所描绘
7、的玉门关的名称来由,学者有不同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古人通过此处关隘,从关外向内运玉石,所以称之为玉门关。但是到目前为止,从出土资料来看,无论是居延汉简还是悬泉汉简,研究人员在几万枚汉简里均未发现此地玉石进出的材料。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古人通常把北边的门户称为“玉门”,“玉门”即“北门”之意。考察汉长城到玉门关之间防御设施的排布,我们能够很明确地判断,这是一套较为复杂和严密的体系。长城以北有疏勒河,宛如一条护城河。长城内,当时玉门都尉的指挥中心为小方盘城,可将其理解为当地的防御指挥中心。作为当地的一个军事单位,玉门都尉级别与太守相若,是郡级单位主管军事的副职。除了小方盘城,十几公里外还有大方盘
8、城,大方盘城主要用于仓储,供应驻守防卫人员的生活物资。此外,玉门关以南还有一座关隘名为阳关,阳关再往南是祁连山的余脉,祁连山向西则一直通往沙漠。汉长城、疏勒河、小方盘城、阳关、祁连山和玉门关等一起构成了古代敦煌东部地区的完整警卫防御体系。目前推测这两座关隘的用途是,玉门关主要用于军用,而阳关主要功能则是民用。汉代出此二关需要凭证,名为“过所”。汉简上有“过所”一词,但尚无实物发现。吐鲁番曾有唐朝“过所”的实物发现。古代“过所”上除了写有本人姓名外,还写着行人所携财货人员(包括马、骆驼、奴婢等),行人所经之处也会在“过所”上标明从何路走、于某天到某地等信息,并在“过所”上相应盖章。例如,当一位古
9、代行人经过洛阳、长安前往瓜州时,他每到一处就盖一章,盖章表示他走的路线是正确的,且证明他已经经过此地。因为古代王朝很难掌握人口的流动,所以通过这种方式来管控。在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关隘,除了丝绸之路上的玉门关、阳关之外,东边还有函谷关、武关、雁门关等通道,均用于盘查人员的流通和携带的物资,防止意外发生。通常过关时守卫人员对商人收税,对一般行人只检查“过所”,行人仅需证明所带物品等属于自己即可。此外,古代交通史上还有一个与“关”相似的概念“津”。“津”即“渡口”,例如孟津就是古代著名的黄河渡口。数玉门故人唐代诗人李顾古从军行有云:“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其中的“玉门被遮”,典出汉武帝时李
10、广利征大宛故事。李广利的姐姐是汉武帝的李夫人,哥哥李延年在武帝身边做宫廷乐师。当时的乌孙与汉朝交好。汉朝送了几位公主到乌孙国,乌孙国赠送了汉朝几十匹马,马在古代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于是汉武帝派李广利到更远的大宛国求马。然而,此番李广利带人到大宛找马过程中遭遇大宛强烈抵抗,军士伤亡较多,李广利被迫回撤。当李广利人马撤至玉门关时,汉武帝诏书已到,不但禁止李广利入关,还下令遮住玉门,声称如果李广利入关即斩首。汉武帝一方面遮住关门,一方面增调大军补充李广利,让他继续攻打。李广利带着军队再次攻打大宛,不过这次他并没有在前线死磕,而是选择绕开前线,直奔大宛国的都城。大宛国的守城人害怕,便杀了国王投降并将马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西走廊 汉唐 时期 边疆 治理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33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