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波二极管机械工程学报版本.docx
《机械波二极管机械工程学报版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波二极管机械工程学报版本.docx(1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使用前馈控制对变截面杆中的正向传输弹性波进行抵消马磊赵翼飞邹魁袁庆磊摘要:本文介绍一种能够控制机械波的装置的分析与设计,其目的是阻止机械结构中一个方向的波向下游传播,而不膨响相反方向的波传播。装置采用前馈控制,设计基于杆中弹性拉伸波方程,首先提出一种理想的前馈设计,在没有噪音影响的情况下可以达到完美情况。但是这种装置的噪音特向很差,在存在测量噪声的情况下,装置的控制效果会更差。通过修改装置,在理论分析和计算机的模拟表明,修改后的装置噪音敏感性显著降低,即控制效果增强。关罐词:机械波;前馈控制;噪音Theforwardpropagationelasticwaveinthevariablesect
2、ionbariscancelledbythefeedforwardcontrolMALeiZHAOYifeiZOUKuiYUANQingleiAbstract:Thispaperpresentstheanalysisanddesignofadevicecapableofcontrollingmechanicalwaves.Thepurposeof(hedeviceistopreventthewaveinonedirectionofamechanicalstructurefrompropagatingdownstreainwithoutaffectingthewavepropagationin(
3、heoppositedirection.Thedeviceadoptsfeedforwardcontrol,andthedesignisbasedontheelasticstretchwaveequationin(herod.Firstly,anidealfeedforwarddesignisproposed,Whichcanachievetheperfectsituationwithoutnoiseinfluence.However,thenoiseofthisdeviceisverypoor,andthecontroleffectofthedevicewillbeworseinthepre
4、senceofmeasurementnoise.Bymodifyingthedevice,theoreticalanalysisandcomputersimulationshowthatthenoisesensitivityof(hemodifieddeviceissignificantlyreduced,thatis,thecontroleffectisenhanced.Keywords:mechanicalwave,feedtowardcontrol,noiseO引言在机械结构中,机械振动和意外产生的波导致的振动构成了一个重要的工程问题,如果结构主要由长杆组成,那么扰动就会通过这种类型杆件
5、从震源传播到结构的其他部分,即使震源处只产生一种类型的波,也会由于结构中的接缝、弯曲等处的波耦合而产生其他类型的二次波,例如拉伸波、扭转波和泻曲波。因此为了减少这些波对结构产生的影响,震源处产生的任何波都不应该被忽视,即在震源处和主体结构之间施加一种可以测量波的装置,使其发射与震源处相反方向的波,以此来减少杆中波振动的影响。文献123是早期关于阻尼振动前馈控制的研究,文献4是侧重于反馈控制的研究。在过去的研究中,文献5研究了等截面弹性杆但是不考虑杆中弥散效应的前馈控制。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了连续性变截面弹性杆但不考虑杆中弥散效应的前馈控制设计,其目的是使装置激发出一种与杆中传播波相反的波,使其
6、互相抵消,从而不能继续向杆下游传播。在波传输方面,该装置具有类似于电二极管的特性,因此,称这种装置为“机械波二极管”。考虑弹性波在连续性变截面杆中的传播,如图1所示,在两个截面处安装应变片,并且在沿着杆的一端链接一对压电致动器。应用杆、传感器和制动器的这种配置称为前馈控制,即可以实现从传感器到致动器左侧方向的波被完全抵消,而向杆下游致动器右侧方向的波将不会受到干扰。因此,从传感器向致动器左侧方向的波被视为可以测量的干扰,通过前馈控制进行抑制。文献46中描述了一种类似于控制弯曲波的方法,虽然弯曲波的运动比文献5中的弹性波复杂,但是相比于文献5没有考虑测量噪声的影响,由于测量噪声的存在,实际控制效
7、果将存在巨大误差。本文在5的基础上,又将拉伸波在等截面杆传播的基础上变为连续性变化的变截面杆。本文将考虑两种类型的干扰波。第一类是偶然进入系统的孤立瞬态脉冲形干扰,第二类是具有给定统计特性的随机干扰,此类干扰的典型来源可能是工具的意外影响。1对前馈控制设计的建模及参数分析图1模型结构两个应变片的位置为A、B,E处为致动器左侧位置,测量的波分别为Na、Nb,控制器激发的波为上,生、加、左为时间坐标。1.1模型设计在一根变截面的线性弹性杆上,它的横截面积为A(X),杨氏模量为E(X),密度为外,轴向坐标为X,开始时杆为静止状态。使用应变片测量A、B处的应力,再通过计算得出位置E处的法向力大小,链接
8、A、B处的控制器激发出与E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应力波NC来抵消向下游的波,实现减振效果。其基本模型结构如图1所示。假设杆中纵向波长远大于杆的横向尺寸,意味着杆中的波传播符合维波动方程,即在致动器以外的杆里波速Q=(Ebpb2并且杆的特征阻抗为Zb=4(RPb)i2,其中4是杆横截面积,%是杨氏模量,Pb是杆密度。在致动器区域,杆的横截面积减少到两个致动器的横截面积之和为冬,致动器的杨氏模量为&,致动器的密度为P2,根据一维波动方程理论,在致动器区域内的波速度为Ca=(Eapl2,特征阻抗为ZaMa(EaPa)】/2,其中致动器区域的总横截面积为4,则杆和致动器的实际密度和杨氏模量分别为Pa、
9、Ea.Aq=A+?!?,Pa=(AlPb+A2P2)Ea=(Al%+46?)a为了使在E处进入致动器区域的的波不发生透射反射,首先考虑在致动器区域设置成恒阻抗,并且其大小等于致动器左侧杆的阻抗Ze。ZE=41&Pb)1/2,即ZE=Za,即通过控制必和4的大小来实现阻抗匹配。2前馈设计理论分析2.1理想情况下的前馈设计对于图1变截面杆,用应变片测量A、B两处应变为和小,则在A、B处的法向力为Ni4和Nb,杆在空载时,杆中的波符合下面的运动方程。由文献7:ds=dst其中:Q=%olS=41(3)。为系统矩阵,S为状态向量,N为法向力,y为粒子速度,坐标打;看成与波在弹性杆中的传播速度有关,Z(
10、)=4/C是杆在横截面处的特征阻抗。N(,t)为在f处的法向力。图2杆特征阻抗随坐标轴f变化,A、B和E是3处横截面状态向量S的傅里叶变换形式为ef,s)=虞S(f,t)eXP(T研)康因此可以将(1)表示为:Sd=iQs(4)若杆的两个位置处f和,的状态向量的傅里叶变换之间存在一个矩阵P,使得状态向量的傅里叶变换存在:5(f,)=P(ff,)S(,f)(5)则由(4)和(5)可知矩阵P满足:/火=iOP,P(,)=I(6)由文献可知P“if7(7)其中,和6都是讲(和3的实函数,并且矩阵P具有行列式值为1的性质。那么在位置E处和位置B处状态向量的傅里叶变化可由(5)分别表示为:E=PEAA,
11、=PBASA将(3)和(7)代入到(8)中,从而解得在位置A处的粒子速度的傅里叶变换为:%=KaBAaNQ/Bba(9)将变截面杆中的特征阻抗Zv)离散化为分段常数,如图3所示,则过渡矩阵P可以表示为乘积的形式:PBA=PmPmTPlPEA=PnPn-IPI图3变截面杆的分段特征阻抗离散化传递矩阵中的j代表特征阻抗为4的分段,在这个分段的传递时间为7)=另一5_1,由公式(6)(7)得出每个传递矩阵可以写为:cos(TjyiZjSin(a)Tj)Pi=(7z)三(7)s(Tjy)f=l,2,.,n(,12)依据此公式可将传递矩阵中的Pl至&全部得出,因此可将传递矩阵PEA视为常数代入下面的计算
12、之中。为了便于计算和仿真模拟,将A、B之间视为等截面但是不影响计算结果得准确性,当A、B之间为等截面时,其中间的传递矩阵即为一个已知矩阵。由公式(7)(12)可知,当A、B之间为恒阻抗ZO时有:p_aBAPba_COS(3784)iZosinTBA)l(BAIiYBABAl(io)5tn(T24)cosTBA).由此可以得到SBA=ZoSiZl(CoTBA),a8A=C0S(37*84)位置E处的状态向量傅里叶变换为SE=PEAS则可写为:优片PeaW)由文献可知在杆中一点处的法向力以及正法向力和负法向力、粒子速度之间有如下关系:fG,8)=f()+flt()(15)V(,)=-yf1()+y
13、fli()(16)其中6为正向法向力,益为负向法向力。由(14)、(15)、(16)联立,可以解得在E处的正向法向力力()设为用()得:Ni()=/(pBA-iZEaBA)NA+iZENB(17)在公式(17)中,除传递矩阵PEA之外,其余均为己知量,由于波速在杆中传播只与杨氏模量和杆密度有关,并且传递矩阵PEA的大小只与波传播时间相关,通过(17)可以发现,Ps的大小决定凡(切的的幅值,而不影响波形的变化趋势,虽然Pea是由无数个传递矩阵的乘积得到,但是可以将其视为常数,为了便于观察波形的变化,设其为常数1。凡为进入消振系统的干扰波大小。则凡传播到J+4位置时的大小为:R1()=7凡何A其中
14、T()=ei2t(18)控制装置会激发出波凡:(3),其中一个正向波幅(),一个负向波竹(。且根据文献22结论可知N*)=R;()=c(s)Nc(s),且有:c()=j(l-e-i2ta)(19)控制装置最后在位置%+4处输出的波大小为:Nt()=N()+N()=c()Nc()+T()Ni()(20)在不考虑噪声的理想情况下,此时输出的波大小应为0,来达到完美消振,即凡()=0c()fic()+T()f)i()=O(21)由(21)可以解得,前馈控制装置激发的波大小为:Rc()=-T()Rt()c1()(22)将(17)代入(22)得最终前馈装置激发的波:Nc()=-TCT祟/神ZEaBA同+
15、%片/(23)邛BA此时,若控制器激发出&仙人在不考虑测量噪音的情况下,只要测量到A、B处应力时即可以完全抵消正向波的影响。2.2加入漏噪音影响的前馈控制设计为了能进一步分析,将上面推导的关系改写为离散时间的差分方程,例eT&Q用他=Nia-G)并且为了方便起见假设时间延迟分tm%都是采样间隔T的整数倍,并且可以把这些倍数标记为、Tm和,即=QT.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使用向后移位算子qT,即可以写成qNl(t)=Nl(t-aT)=Ni(t-ta),为了使分析更加真实,加入噪音后的信号可以表示为:NW=NA+W1(t)Ni(t)=NB(t)+W2(t)(24,25)其中WI和管是互相独立的测量噪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机械波 二极管 机械工程 学报 版本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36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