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外貌服饰跨文化案例.docx
《中西方外貌服饰跨文化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方外貌服饰跨文化案例.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西方外貌服饰跨文化案例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中,传播者作为中华文化的“活标本”,其服饰、化妆以及相应的解释和说明常常直接影响到受众对中华文化审美观念的理解。有些传播者装扮欠妥、解释说明不当,或对受众外表的评价不当,常引起不同文化背景人群对中国审美的质疑和误解。在介绍中华服饰文化时,有些传播者只能对某些服饰种类进行浅层次的介绍,无法深入分析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更无法在中外比较的基础上令受众了解彼此的审美异同,传播效果欠佳。传播者必须注意在跨文化交流中如何进行编码沟通,有效地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传播出去。一、中外文化对外表行为评价上的差异“Appearance”(翻译为“外表行为或客体语)是跨文化
2、交际中非言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体型、服装、化妆、饰品等多种要素。人们通过服装、化妆、饰物等东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向外界传播很多信息,本文重点探讨服装和化妆。笔者曾受邀为某出版社翻译一本配以多幅“国粹”服装插图的国内一位美学大师的作品,其目的是通过服装设计向海外读者传播中国传统美学。该美学大师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文字清丽脱俗、含蓄典雅,处处体现出生命安顿、返归内心、体验万物、通于天地、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从而获得灵魂适意的中国人独有的生命观和美学观,然而所配插图上的模特妆容及其“国粹”服装,却与文字的精神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相距甚远,甚至背道而驰。模特化妆或过于凌厉,或病态、妖艳,表情张扬、眼神空
3、洞,服装或怪或露、或奇或艳,完全体现不出中国传统审美观念,而是迎合时尚、取悦西方受众的媚俗产物,其动机或许是满足西方受众对所谓柔弱、病态东方美的猎奇心理。服装和化妆可表露出一种文化的审美观念,以及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兴趣爱好、信仰观念和职业特征等。除了上述案例中专门通过服装向海外受众传播中国传统美学的书籍、活动之外,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中,传播者还常常需要在生活中或课堂上面对来自异质文化背景的人对自己外表的评价,或者是对对方的外表进行评价,但是由中外文化审美观念差异引起的误会时有发生。例如,笔者的瑞典留学生麦丽特表示,她在中国生活时感觉最不舒服的一点是,常常有中国人关注她的长相或身材。人们常对她
4、说“你的眼睛很大,很漂亮”,或者“你瘦了一点儿”。她知道这是一种夸赞,但她认为长相或身材是天生的,自己并不能改变它,中国人评论别人天然的长相是不礼貌的表现。在瑞典,几乎没有人评论别人天生的长相,比如五官、体型、高矮胖瘦等。人们如果要夸赞别人的外表,会说“你今天穿的衣服很适合你”,或者“你戴的耳环很漂亮:还有一些欧洲和日韩学生表示,中国人不太注重化妆。他们认为这是中国人不会化妆或懒惰的表现。这些国家比较重视对外表的刻意修饰,认为上课时教师应该化妆,这是对自己和学生的尊重。此外,许多国家(如俄罗斯、意大利、泰国、柬埔寨等)的受众对传播者的着装也颇有微词,认为传播者的服饰不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审美内涵
5、,或品味低级、俗艳花哨、怪诞夸张、亳无美感,或色彩过于暗淡,不够明亮鲜艳。这种对中国教师外表行为的负面评价,以及由于对外表的不同评价引起的误会,既源自于美学价值观念的不同,又源自于传播者不了解中外文化审美观念的内涵及精髓。如果传播者装扮不当或不能对自己的外表行为及评价标准进行合理、恰当的解释和说明,则容易引起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对中国审美的质疑;如果传播者一味迎合对方的审美观念,则不能很好地传播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所以传播者面对不同的受众,必须注意不同文化编码体系的沟通,在了解中国审美观念的同时,深入研究受众的美学思想,在比较两种审美观念的基础上进行跨文化传播。本文以下的讨论以中西审美差异为例。
6、二、中西审美观念在化妆中的体现:天然美VS.人工美西方许多国家一般不评论别人天生的长相,而倾向于夸赞别人经过修饰的外表,如化妆、发型、服装穿戴、饰物搭配等等。这是因为在西方传统美学思想里,艺术美、人工美被看作是比自然美更高的境界,如黑格尔在美学里明确说到:“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王尔德也认为,自然美相对于人工美、艺术美,处于劣势地位。(我们愈学习艺术,便愈不愿关注自然。艺术展示给我们的是大自然的缺乏设计,是她的粗糙、单调以及她的不成熟、未完成的状态。大自然的本意是好的,然而,如亚里士
7、多德所言,她仅凭自己无力将之发扬光大。)这是由于西方主流哲学思想二元论一直强调超越自然,突出人的能力,尤其是人的主宰、控制和理性,因此他们提倡对通过人的行为和能力改造过的事物(而非自然物)进行赞美,认为一个人的化妆和服饰搭配能体现出他(她)的审美观和能力。与西方审美观念截然不同,中国人一般认为“天生丽质”的自然美比经过化妆的人工美、修饰美更值得称赞和恭维,所以在评论外表的时候,中国人喜欢评价一个人天生的长相,认为夸奖一个人天然的美(比如眼睛大、身材苗条)比夸奖经过修饰的美(比如妆化得好、服饰搭配得好)更有礼貌,更能表现出对对方的尊重。所以,作为教师,人们一般倾向于淡妆或无妆。面对异文化受众的误
8、解,传播者可以选择按照对方的标准来评价或化妆,但也有必要讲清楚中国文化中关于外表的审美观念。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里,虽然曾有过“错彩镂金”的人工美和“芙蓉出水”的自然美两种美学观点,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自魏晋时期以来一直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天趣”、“天然”、“造化钟神秀”、“美在自然”被看作是美的最高境界。与“华丽繁富”、“斑纹华采”、“雕绩满眼”的绚烂之美相比,人们更看重“平淡素净”、“本色”、“无色”的美,这表现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各个方面:汉赋、六朝骈文、明清瓷器之类“错彩镂金”的艺术形式,虽然影响也很大,但一般不被认为是美的最高境界,而王羲之的书法、陶渊明的诗、宋代的白瓷这
9、种“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才备受文人们的青睐。这种对朴素自然之美的热爱,从魏晋时期起就有着自觉的追求,标志着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向,而这种现象在整体上被称为“中国艺术自觉工中国文化中对自然美的理想,早在易经之中就有所体现,如贲圭卜:“上九,白贲,无咎。”“贲”本意是五彩斑斓绚烂的美,白贲,则是绚烂归于平淡,是本色、无色。“所以易经杂卦说:贲,无色也这里包含了一个重要的美学思想,就是认为要质地本身放光,才是真正的美”。简言之,自然、朴素的“白贲”的美才是最高境界的美。这种审美观念在儒道思想中随处可见。如孔子认为最高境界的美应该是本色的美:“吾闻之,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宝珠不饰。何也?
10、质有余者,不受饰也。”(刘向说苑)庄子也认为艺术之美的准则是朴素:“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咳U意),“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o钟蝶诗品中将颜延之与谢灵运诗词相比较,认为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彩镂金”。结果“颜终身病之”。受中国传统美学观念的影响,在外貌方而,中国人一般认为素颜、无妆的美更美,即化妆,也最好是淡妆,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效果,而最高明的化妆是化完后完全看不出化妆的痕迹。传播者在面对异文化者认为中国人“懒惰”、“不会化妆”、“不尊重学生”、“总是评论天然的长相”的质疑时,必须讲清楚中国文化的审美内涵。当然,对于中华文化的
11、传播者来说,无论是淡妆或无妆,都应该尽量做到干净、整洁,能展现出自身美的一面。三、中国服饰审美观念的跨文化传播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中,传播者穿着得体,既能展现个人修养和审美,也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但是当前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由传播者的服饰问题引起的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屡屡发生。问题如上文所述,一方面,传播者的服饰不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审美内涵,有的甚至品味低级、俗艳花哨、怪诞夸张、毫无美感;另一方面,许多国家受众认为中国女教师的服装色彩总体过于暗淡,不够明亮鲜艳。在笔者参加的对汉语教师志愿者进行的面试、培训、讲座中,也常有学生对如何选取恰当的服装感到困惑。笔者认为,传播者的服装选择应遵循两个原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西方 外貌 服饰 文化 案例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4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