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专题片解说词阿拉善仿古地毯.docx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阿拉善仿古地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视专题片解说词阿拉善仿古地毯.docx(1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电视专题片解说词阿拉善仿古地毯(画面:潘海戈壁、古长城遗址、骆驼、海子、羊群、牧人、天鹅、草原、地毯作坊)这里是被世人称作阿拉善,“阿拉善”一词出于蒙古秘史。历史上的阿拉善并不象现代人们想像的那样荒芜。据史料记载,佛教是在东汉初就传入阿拉善。唐代诗人韦蟾有做诗道:“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水木万家朱户暗,弓刀干队铁衣明,清朝初年,阿拉善属于额鲁特蒙古四部之一部落。明末,和硕特部落慢慢迁移清海,清康熙王朝三十一年,也就是1692年,朝廷允许其部落归顺大清,设“阿拉善霍硕特旗”,自此阿拉善的大名渐渐被世人所知。阿拉善作为边塞重兵之地,自古都是战略重兵要地。唐代大诗人王维写道:“贺兰山下阵如
2、云,羽檄交驰日夕闻”,卢汝弼也有诗道:“夜半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J到了清代,贺兰山依然是西部的重要屏障,胡秉正在咏贺兰山一诗中也道:“西北天谁补,此山做柱擎”。明崇祯15年(即1642年)额鲁特和硕特蒙古族部落首领顾实汗进兵西藏,扶持喇嘛教黄教派,顾实汗之孙和罗理游牧于阿拉善地区,其子阿宝又奉命护送达来喇嘛入西藏,统兵驻守4年,而后从新疆、青海带来甘珠儿经和宗喀巴佛像,设立庙宇。从此,阿拉善就和西藏结下了不解之缘,认定喇嘛教的黄教派为自己的宗教信仰。正是黄教在阿拉善的兴盛带动了阿拉善地毯业的兴盛。乾隆年间,阿拉善随着黄教的兴盛,贺兰山麓建起了广宗寺和福因寺两座大寺庙,最兴盛时阿拉善喇嘛逾
3、千。寺庙的繁荣昌盛,需用大量的喇嘛坐垫、靠背和溜子(长条坐褥),阿拉善的地毯业应运而生。(影视同期声,访阿拉善仿古地毯传承人)在阿拉善一直有一个传说,据说新疆有一位从西域国学成织毯技艺的维吾尔族艺人名叫马托,他的弟子随和硕特蒙古族部落西迁,将技艺带到了阿拉善的定远营城,在定远营建起了一座座小型地毯作坊。后来,清公主下嫁阿拉善亲王,陪嫁的工匠们又将京式地毯的织作工艺带到阿拉善,于是,京式地毯与阿拉伯式地毯织作技艺融合形成了阿拉善仿古地毯的独特风格。(首都北京、阿拉善古长城遗址、巍巍贺兰山画面)1963年初春的一天,北京的地毯收藏家在京城偶然得到半块龙靠背仿古地毯,北京工艺品进出口品公司的几位专家
4、鉴定,一致认为它产生于中国的西部,但对具体地区并不清楚。于是他们背着这半块“龙靠背”仿古地毯离开燕赵,西出古长城,沿古丝绸之路寻觅仿古地毯的源流,最后竞出人意料地在大漠戈壁阿拉善寻到了根。经过专家和老地毯艺人的甄别、“会诊”,一致认定那半块龙靠背仿古是出自阿拉善左旗定远营地毯艺人王泰“福泰云”地毯作坊的作品。从此,擀海戈壁深处这颗明珠重见天日,名声大振,红遍半个中国,阿拉善也被业内认作“仿古地毯的故乡二地毯最早叫“崎”,唐代叫“地衣”,蒙古族曾将地毯叫“觐翩”。中国是一个生产地毯的大国,据国内研究者考证,“中国地毯历史纵横三千年”,阿拉善仿古地毯迄今至少也有250年的生产历史,早在清朝乾隆年间
5、已在阿拉善大漠安家落户。国内根据地毯的品种,制作工艺风格的不同,把中国地毯分成五大路系,即阿拉善路、包头路、神木路、京津路、陕西路。阿拉善仿古地毯是中国民族工艺的一块奇葩,其风格被认为是继承了阿拉伯地毯和京式宫廷地毯的传统,以其工艺精湛,淳朴秀美的图案、古色古香的风格,隔潮耐磨的性能而著称于世,在大漠戈壁独树一帜,历来被行家们尊为中国仿古地毯的鼻祖。中国地毯的产生和发展是多元的,但大都起源于畜牧业发达的地区,上世纪九十年代阿拉善地毯专家就阿拉善仿古地毯的起源作了深入的探究,认为阿拉善地毯的起源与该地区发达的畜牧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目前发现的古旧地毯看,大部分高档地毯集中在寺庙,1730年定
6、远营城成为阿拉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时间商人、小手工业者纷至沓来,此时的阿拉善宗教业也达到鼎盛时期,当年贺兰山下的广宗寺、福因寺这两座寺庙成为阿拉善黄教的盛门,正是黄教在阿拉善的兴盛,对地毯的大量需求刺激了地毯业在阿拉善的发展,使阿拉善有了专门从事地毯业的手工业者。满清乾隆时期,清帝国相对稳定,耕地、人口迅速增加,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乾隆30年晋封阿拉善第三代首领罗卜桑多尔济为和硕特亲王,此时阿拉善的政治经济也得到比较稳定的发展,宗教发展很快,并开始大兴寺庙。阿拉善解放前还有大小寺庙35座,寺庙用来装饰廊柱的“龙抱柱”、喇嘛们念经打禅用的靠背、溜子(长条坐垫)需求量日增。阿拉善仿古地毯的织作
7、起先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手工业,手工作坊始于清光绪年间。当时阿拉善的满族商人、“福泰云”掌柜王泰在定远营办起了第一家比较大的地毯作坊。继王泰之后,阿拉善定远营城地毯作坊叠起,上世纪40年代定远营尚有20多家地毯作坊。许多宁夏的手工艺人也来到了阿拉善参与织作。阿拉善地毯系用横“8”字维扣,图案设计多为吉祥纹样,并有一定寓意,一般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早年的地毯艺人没有严格的分工,他们都是集纺、染、设计织作于一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没有专业绘图,艺人们把前辈教授的方法牢记于心,加上自己的悟性织作地毯。阿拉善地处漠北,风沙大,地脉干燥,土种羊毛鳞粗洁白、圈黄少,物理性能极好,特点是质刚,弹性强,这就
8、给阿拉善仿古地毯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阿拉善地毯工艺复杂,从设计到织成要经过构思设计、织作、平、剪、洗、造旧等10多道工艺。在染色牢度方面被行家首肯,艺人们从贺兰山、戈壁采撷来植物提炼,解放初还用大锅煮、水缸泡,劳动强度很大。阿拉善地处大漠,地理位置所限,阿拉善仿古地毯一直难登大雅之堂。阿拉善仿古地毯这颗大漠明珠一直埋没于地下。上世纪由于北京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的专家在阿拉善寻到仿古地毯的根以后,茫茫戈壁这颗明珠得以重见天日。阿拉善仿古地毯名声大燥,红遍国内外。陕西、宁夏、甘肃、内蒙古等地纷纷派人前来拜师求艺,在阿拉善也先后有千人学会了织作地毯。阿拉善草原的地毯老艺人们献出50多条自己珍藏多
9、年的地毯珍品,经专家们的挖掘整理,成为后来沿袭多年的经典样本。阿拉善仿古地毯在1964年首次进入国际市场,立即引起世人的瞩目,畅销于欧美、日本、香港等地。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阿拉善地毯工人在社会上身份低下,受到种种轻蔑,这项工作一直被视为“引车卖浆”者的下贱手艺。既使在建国后的很长时间,这种阴影也一直阴翳在阿拉善地毯艺人的心头,阻遏着地毯事业的发展。阿拉善地毯工人识文断字的极少,加之统治者不予重视这项工作,所以在地方性的史志上有关地毯的记载很少。到了现代,才偶尔能见到零星的文字记述。1947年西北论坛第一卷第一期简明扼要地记述了阿拉善仿古的织作工序:(出字幕)“线毯业,取羊毛去其杂物,以弓弹
10、之,便成绒毛,再用纺车纺成细线,染成各种颜色,然后在织毯机上加以经线之上(棉线),再依染色毛线依次夹于经线之上,用刀割为寸许长,用纬线(棉线)压紧,织成地毯、床毯、马褥子、椅垫子等类”。陈国钧在1949年所著西蒙阿拉善社会一书也记载了阿拉善织毯业的情况:(出字幕)“各织毯匠房业主皆来自宁夏之汉人自系技工,多不延请技工,仅招收学徒帮助工作”。阿拉善的地毯技艺大都是师傅口传心授沿袭下来。昔日的学徒大都在少年时就开始拜师,先在毯坊做杂活,伺候师娘、师傅生活起居,而后学手工搅车纺线,最后才上机做活。地毯工人文化普遍较低,这就是阿拉善地毯缺少文字记载的原因。1956年3月,漂泊在阿拉善大漠戈壁的108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视 专题片 解说词 阿拉善 仿古 地毯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42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