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一).docx
《第7课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课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一).docx(1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课题第7课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一)课时2课时(90min)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理解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区别(2)了解人际交往的功能及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3)熟悉人际沟通模式的理论(4)掌握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原则及心理障碍调适素质目标:帮助学生认识到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一种需要,并帮助学生形瞬极的人际交往关系,使学生精神愉快、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人际交往的功能,人际沟通模式的理论教学难点: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调适教学方法多媒体展示、案例分析法、问答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文旌课堂APP教学设计第1节课:考勤(2min)
2、一互动导入(5min)一传授新知(28min)一课堂讨论(IOmin)第2节课:问题导入(5min)一传授新知(25min)一解讨论(10min)一课堂小结(3min)一作业布置(2min)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设计意图第一节课考勤(2min)【教师】使用文旌课堂APP进行签到【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签到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互动导入(5min)【教师】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认为如何才能交到朋友?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应注意些什么?【学生】思考、举手回答通过互动导入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授新知(28min)【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引入新知,讲解大学生人
3、际交往和人际沟通相关知识一、人际交往概述(一)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通过教师讲解、课堂互动,使学生了解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教师】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认为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有何区别?【学生】聆听、思考、主动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学生回答,讲解新知人际交往是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流信息和沟通情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人际关系.在心理学上,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各种具体的社会领域中,通过相互的交往建立起来的心理上的联系。人际交往是一种行为,人际关系是一种状态。(二)人际交往的功能【教师】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要进行人际交往?【学生】聆听、思考、主动回答
4、问题【教师】总结学生回答,并讲解详细内容人际交往是个体能够适应环境和社会生活,担任一定的社会角色,形成健全的人格的基本途径。1 .获取信息和交流思想功能人们通过人际交往,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和知识,这对每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和自我发展都至关重要。2 .自知和知人功能人们往往是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慢慢认识自己的。一方面,人们通过与别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即将人际交往的对象作为衡量自己的“尺子和照鉴自己的“镜子;另一方面,人们通过别人的评价和看法来客观、全面地了解自己。3 .社会化功能社会化是个体通过学习和实践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也是个体逐渐适应社会的过程。4 .身心保健功能人作为社会性动物,有着强
5、烈的被爱和被依赖的情感需求.人们通过情感交流,诉说个人的喜怒哀乐、爱憎恐悲,引起彼此间的情感共鸣,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在生活中,那些交际范围较广的人,往往精神生活更丰富,身心也更加健康。(三)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教师】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哪些?区别,人际交往的功能,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人际沟通模式的理论等相关内容【学生】聆听、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学生回答,讲解新知1 .外表吸引性良好的外表是人际吸引的基础,这里所说的外表不仅仅指外貌,也包括优雅的举止、得体的装扮、动听的嗓音、甜美的微笑等。*【心理小知识】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个体身上表现出
6、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方面的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2 .个性相似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个性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人更容易互相吸引.3 .需求互补性需求互补性是指双方在交往过程中获得互相满足的心理状态,即两个人通过彼此的交互作用所获得的报偿超过由此带来的损失.当双方的需要及期望形成互补关系时,人际吸引会变得强烈。4 .情感相悦性情感决定了人的主观意识,人的主观意识在人际关系建立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情感在人际交往中起着基础作用。双方心理上的接近减少了人际间的摩擦与心理冲突,这种相互间的赞同与接纳,是彼此间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条件。5 .时空接近性在人际交往中,时空上的接近是人与人之间
7、彼此熟悉、加深了解的一个客观外在条件.时空上的远近往往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居住S巨离的远近和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频率的高低.【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接近性心理实览”(详见教材),并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聆听、思考、主动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二、人际沟通【教师】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们平时是怎样与人沟通的,沟通方式是怎样的?【学生】聆听、思考、主动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讲解新知沟通是人与人交往的桥梁,沟通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五种沟通姿态萨提亚认为,良好的沟通一定包含三大要素:自己、他人和情境。首先,要在乎自己,意味着沟通过程中必须要提
8、炼自己所要表达的真实内容,即不是对方想听到什么,而是自己想说什么.其次,要在乎他人,意味着不要去伤害他人。最后,要在乎情境,意让双方在能产生安全感的环境中进行沟通,这就需要一个私密的空间。根据萨提亚的理论,人际沟通姿态包括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和一致型五种,每种沟通姿态都代表了一类人的生存姿态,因此,也可以把人分为对应的五类.1 .讨好型讨好型的人擅长关心别人,但是往往忽视自己,其内在的价值感比较低。2 .指责型指责型的人有自己的想法,且十分坚持自己的想法,从而容易忽略别人的建议。3 .超理智型超理智型的人十分理性,做事有效率,习惯就事论事,但很难与人交流内心感受,给人一种冷漠感。【
9、教师】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对比指责型与超理智型,思考二者分别有哪些不足之处?【学生】聆听、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发言4 .打岔型打岔型的人思维比较混乱,常常抓不住重点,他们喜欢插嘴,却不直接回答问题或者回答不到点子上。5 .一致型一致型的人情感流露和言语一致,内心和谐平衡,自我价值感比较昌)。【心理小知识】萨提亚经过调直发现,普通人中,有50%的人是讨好型;30%的人是指责型;15%的人是超理智型;0.5%的人是打岔型;4.5%的人是一致型.(二)PAC人格理论PAC人格理论是由精神分析专家艾瑞克伯恩提出的,这是一种针对个人的心理治疗与分析方法.他认为,每个人在心理上都有3种状态,即父母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生 人际交往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45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