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精讲.docx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精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精讲.docx(18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课程介绍一、课程设置、性质及特点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一门全面系统地介绍和学习自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史、文学发展状况和重要作家作品的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二、教材说明:中国现代文学史(2011年版)主编丁帆朱晓进北京大学出版社三、新旧教材变化情况说明2011版教材重新改版,改版后的教材增容很多.时长后延了五十年,也就是把我们习惯所说的当代文学部分包含进来,横向拓宽了港台的重要作家作品,这些新内容,虽然在当代文学作品选中有所接触,但角度不同,掌握的层面不同.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我们掌握更大的信息量,特别是新版教材编写时,考虑篇幅等因素,在(1917前后-1
2、949年)这一段较旧版本教材有很大的删改,在(1949.10年-2000年)当代文学史部分,自考以来都没进入我们的考试范围,属于新增内容Il一部分同学在学习时可能还是看得以前版本的教材,那就在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扩展。四、课程体系为了叙述方便我还是把(1917前后-1949年)(1949.10年-2000年)分为两部分分别说明:(现代和当代)(一)现代部分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一段距我们既不算太远又不算太近的历史,因此,在这一历史阶段里出现的作家作品,对广大自考学生来说,往往既比较熟卷或有些印象,但了解又不够准确,不够深入.可以说这既是自学现代文学的特点,也是它的难点.我们曾多次听到一些自考学生表达过
3、这样的感慨:现代文学半生不熟,半文不白,他们似懂非懂,似是而非,比较难以掌握.应该说,这种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也较为真实地反映了考生的实际心态.但现代文学作品选这门课又没什么特别的捷径可走,必须扎扎实实地掌握一些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而不是像有些考生那样只是挑三拣四地去找一些所谓重点作家作品,或是拿到教材就直扑重点作家,然后找出重点作家的重点作品,再划出重点作品的重点内容,把看书的范围压缩到最小极限,最后就死记硬背,这种做法不仅是欲速不达,甚至会吃大亏,这是首先要提请考生们注意的.有三个大的方面需要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掌握:1、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线索;2、现代文学产生发展的背景和动因;3
4、、具体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中国现代文学释义(1917前后T949年)1、中国:民族性、传统性.历史的传统文化和文学的承传(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具有中国的民族性.影响艺术的三因素:种族、时代、环境.2、现代:现代性,时间上的不可逆性;文学中精神和思想的现代性;文学价值上的原创性;语言上使用白话文;文体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现代性是一种社会现象,标志着一种断裂或一个时期的当前性或现在性,它既是一个量的范畴,一个可以界划的时间断,同时又是一个质的概念,即根据某种变化的特质来标识这一时段.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现代性总是和现代化过程密不可分,工业化、城市化、世俗化、市民社会、殖民主义
5、、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等历史进程,就是现代化的种种指标,现代性赋予改变世界力量的同时,也在改变人自身.)3、文学:艺术、审美属性,具有艺术的规定性,属于人类的精神的艺术性创造.关于现代文学性质的两种双点:其一;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心理和现代国美意识的文学.(文学的艺术性质)其二:无产阶级影响和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文学。(文学的时代和社会性质)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现:1、内容思想:第一个十年(19171927):民主意识、科学精神、社会主义思想.第二个十年(19271937):阶级解放意识,左翼革命文学的社会主义意识,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人文主义文学意识并
6、存。第三个十年(19371949):民族解放意识和人民解放意识,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文学.2、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现实主义为主潮。3、代表作家:鲁迅、沈从文、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张爱玲、徐志摩、闻一多、丁玲、赵树理、艾青、戴望舒、萧红、艾芜、钱钟书、艾青、路翎、穆旦等。4、主要作品: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野草;郭沫若的女神、屈原;茅盾的子夜;徐志摩、闻一多的诗歌;沈从文的边城、八骏图;巴金的家、春、秋、寒夜;老舍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曹禺的日出、雷雨;赵树理的小说;艾青、穆旦的诗歌;张爱玲的小说等。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生存背景;1、文学成为重大
7、社会事件的构成部分,文学呈现出明显的阶级、政党、政治意识.社会革命和政治运动往往以文学作为发端和具体表现。2、社会意识对文学审美意识具有重要影响,文学主体性弱化,文学有社会革命附属物项向。3、社会政治事件往往成为文学创作的题材源,引发文学创作和理论论争.(一)当代文学史部分(新中国成立一上世纪末)需要了解和把握的问题主要有:1、什么是当代文学?2、当代文学的形成、产生和发展;3、当代文学的分期;4、当代文学的成就。什么是当代文学:当代文学,是相对于现代文学”而言的,指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迄今仍处在继续发展过程中的文学.在这本教材“当代文学“在这里所涉及的,是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中
8、国大陆文学.,同时期的台港澳等地区文学也包括其中.当代文学的形成、产生和发展在讲课过程中会多次提到谙注意.当代文学分期:从诞生至今,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行程,为了准确地描述其间的发展变化,就有必要进行发展时期的划分.划分文学史的时期一般应兼顾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文学内部的质素变化,一是外部条件的制约。关于当代文学的分期,最常见的是三分法,即把当代文学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949-1966),为建国初的十七年;第二时期(1966-1976),为“文革“十年;第三时期(1976-),为社会主义新时期.此外,还有“二分法Z如把当代文学的发展分为“前二十七年“(1949-1976)和社会主义新
9、时期“(1976-);我们的教材是二分法.当代文学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重大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当代文学的成就:第一、题材内容不断扩大,无限广阔:在当代文学时期,除了有现代文学时期常见的以工农兵、知识分子、小市民的生活为题材内容的作品外,还出现了过去涉猎很少或根本没有触及过的题材内容的作品,如工业题材、少数民族生活题材、知青题材、新武侠题材、科幻题材、体育题材、国际题材的作品等等.这些题材内容作品的出现,不仅拓展了当代文学的题材领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某些文学创作的空白。第二、人物形象的塑造多姿多彩:当代文学对人物形冢的刻画、塑造也有重大收获和突破。在建国之初,当代文学人物画
10、廊出现了不少引人注目的人物形象,但类型、性格都较为单一,不外乎三大类人物:正面人物(英雄人物);中间人物或转变中人物;反面人物.新时期以来,人物形象塑造的固有模式被打破,出现了种类繁多的人物形象,除了工农兵外,还有知青、右派、大款、保姆、酒吧招待、小市民、医生、黑帮人物、改革者、腐败分子等等。不仅人物多样化,其性格刻划也更为立体、丰富。第三、表现形式与手法日益多样化.建国以来,当代文学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日益多样化,在当代文学创作中,除了现实主义的手法、形式的运用外,还出现了各有追求的表现形式和手法技巧,比如运用象征、通感、意象等手法反映生活,使诗的意境显得朦胧而深远;使用意识流手法表现人的心
11、理意识,噌大作品的容量,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采用变形、象征等手法,扩展戏剧的表现领城;运用表现主义、象征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和荒诞、变形以及黑色幽默等手法反映社会生活,拓展艺术表现空间等等。第四、形成了一支层次丰富、老中青结合的作家队伍,当代文学的作家队伍大致由以下部分人构成:一是由现代时期跨越而来的文坛老将,如赵树理、周立波、丁玲、老舍、曹曾、艾詈、郭沫若、贺敬之、汪曾祺等。二是建国后的作家,如梁斌、吴强、杨沫、杜鹏程、茹志鹃、王蒙、高晓声、张贤亮等.三是经历过上山下乡运动的一代作家,如王安忆、梁晓声、阿城、(铁凝)、舒婷、北岛等.四是6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一代作家,如苏童、余华、格非、韩东、
12、陈染、林白、等.五、学习方法建议中国现代文学史要求考生把基本知识的记忆融入到对整个文学史的了解和把握之中,在兼顾广泛,扎实全面地学习的基础上,对那些风格鲜明、分量厚重、地位突出、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作家作品进行重点学习领会和理解。对作家的创作概况、审美追求、独特风格、价值意义等应作为课程的重点深入地学习和体会.在学习中,对于重点内容,考生要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把握:一是基本知识点的掌握,要求准确到位;二是知识面的掌握应较全面宽泛,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面貌要大致做到心中有数;三是要在分析问题和论述问题时表现出综合应用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理解准确,领会深刻,表达清楚.四是用美学的眼光
13、、审美的观念,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中去分析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作家创作和作品生成以及文学的接受过程和对创作的影响.避免无限衍义,一家之言和自圆其说必须建立在学理基础之上。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研究的对象:中国现代文学既是作家作品的历史,也是文学和文化思想的历史,也是中国社会接受和运用现代文学的历史.同时,现代文学为中国的近现代社会创造了民族共同的想象空间,对中国近现代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凝聚,民族国家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六、考核目标大纲中所列的识记部分:要求考生熟记本课程中的名词、概念和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或识别.对知识面的把握达到一定的宽广程度,准确无误地记住每个章节的知识点.大纲中所列的领
14、会和简单应用部分:要求在识记的基础上,能把握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简单运用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聚合一定的知识点,简析和论述一般的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大纲中所列的综合运用部分:要求考生在领会和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运用所学过的本课程规定的诸多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稍复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考生要能够运用具体材料,发挥归纳、综合、分析、阐释的能力,对词题作出较为圆满的回答。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根据下列各种比例规定(按百分制设定,每种规定可有5分以内的浮动幅度),合理掌握内容覆盖面、重点内容、能力层次和难易度之间的关系来组配试卷.1、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社团流派部分
15、试题和文学创作及作家作品部分试题的比例大致为20:80.2、试题按能力层次分为三种,即识记性试题、领会和简单应用性试题、综合运用性试题,三者的比例大致为20:50:30.3、本课程命题一般采用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等.4、试题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层次,考试题中各难度层次所占分数比例一般以20:30:30:20为宜.5、本课程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本章概览一、知识结构Y胡适八事代表人物及主张陈独秀一一三大主义周作人一一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林纾(复古)文学斗争主要社团梅光迪、吴宓(学衡)章士钊(甲寅)f文学研究会一一现实主义为人生
16、创造社一一浪漫主义为艺术语丝社一一散文新月社一一诗歌内容意义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全面的革新与解放西方各种文艺思潮蜂拥而来口内喊鲁迅I彷徨故事新编小说jMXR勿倪焕之叶圣陶I潘先生在难中郁达夫一一沉沦,郭沫若一一女神诗歌画一多一一红烛於死水徐志摩一一志摩的诗於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X云游集/声迅一一朝花夕拾/野草“五四”新文学1J周作人一一自己的园地於雨天的书於泽泻集散文j淡龙集於谈虎集/永日集於看云集冰口一一寄小读者X往事(一)往事(二)於山中杂记朱自清一一背影X荷塘月色戏剧田汉一一获虎之夜X名优之死*咖啡店一夜二、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了解新青年杂志
17、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领会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和意义,领会新文学与封建复古思潮的论战及其意义,掌握五四文学社团和创作思潮流派情况,重点把握以鲁迅、郭沫若等为代表的新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五四时期新文学在诗歌、小说、话剧、散文创作方面的成就.第一节慨述当刖讲授一、文学革命内容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开端.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鼓运动.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必然地转向了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18、是文学革命运动的主要内容.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事,他主张书面语与口头语接近,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二2月的新青年上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他把文学革命当做“开发文明,改变国民性“并借以革新政治的利器”,同时也肯定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的主张得到了刘半农、钱玄同舞场回他们除了撰文还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J【例题单选题】陈独秀提出三大主义”的文学革命论,发表于(1915年2月B. 1916年2月I双击播放本段1C. 1917年1月D. 1917年2月显示答案二、新青年1918年,新青年编辑部扩大,陈独秀又办了每周评论杂志,北京大学
19、傅斯年、罗家伦等创办了新潮月刊,一起提倡白话文,开展如何建设新文学的讨论,发表白话文学创作.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提出文学应对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和研究。大家对怎样建设新诗、新小说、新戏剧也进行了探讨.文学革命带来文学现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其实绩体现在创作上,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的形式是完全现代化的。接着胡适、沈尹默、刘华农进行了第一批白话新诗的尝试,有鸽子、月夜、相隔一层纸等.【小结】胡适、陈独秀扯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20、新春年为阵地,刘半农、钱玄同唱双簧积极响应响应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鲁迅白话小说胡适、沈尹默、刘半农白话新诗的尝试显示了新文学创作的实绩.三、风起云涌的文学社团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是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都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在地山、王统照十二人.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在创作方法上,文学研究会强调写实主义,沈雁冰接编、革新的小说月报基本上成了文学研究会的会刊。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等人都是当时在日本的留学生.他们
21、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文学社团与文学研究会倾向相近的有语丝社、未名社等;与创造社倾向相近的有南国社、弥洒社、浅草-沉钟社.语丝周刊创办于1924年11月,多发表针叵时弊的杂感,J品,以倡导这种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南国社是田汉领导创I双击播放本段卜性艺术社团,以演剧的成就与影响最大。弥洒社1923年成立,发起人胡山源推崇创作灵感,浅草成立于1922年,沉钟社成立于1924年,由原浅草社成员冯至、陈翔鹤等加上杨晦、蔡仪等组成.刊物有浅草季刊、沉钟周刊,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
22、,作品特点朴实而带点悲凉,有浪漫主义色彩.其他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社团,如湖畔诗社、新月社.湖畔诗社(1922)以写作爱情诗闻名。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1927年在上海筹办新月书店和新月月刊.这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团体,受西方唯美主义影响较深.闻一多、徐志摩倡导新格律诗,余上沅等对旧剧的“程式化,象征化加以肯定.【例题名词解释】浅草一沉钟社显示答案四、新文学阵营与其它学派的斗争1919年初,新文学阵营展开了对林野为代表的复古派的批判.林纾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兽,为维护封建道德,写了致蔡鹤卿太史书、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等文以及荆生、毋梦等小说,咒骂文学革命人物.攻击新文化运动覆孔孟,铲伦常“
23、,说白话文都俚浅陋不能用来写文章.新文I双击播放本段,行了反击,陈独秀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蔡元培发表答林君琴南书论争以林纾的失败告终.1922年,与学衡派的斗争。梅光迪、吴宓等创办的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他们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提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Z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在斗争中,鲁迅对学衡派的驳斥最为有力,估学衡揭露其于新文化无伤,于国粹也差得远论争体现了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对立192拜与甲寅派:章士钊所办甲寅杂志上发表复古论调.他写了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试图从理论上否定新文学。对新文学和白话文进行攻击,为文言辩护,提倡读经敕国。康除白话“,主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考 中国 现代 文学史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48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