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明月”意象三重情感矛盾: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docx
《苏轼“明月”意象三重情感矛盾: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明月”意象三重情感矛盾: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苏轼明月意象三重情感矛盾: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明月”自古以来备受文人青睐。他们通过明月营造了优美的意境,自身的主观情感也得以安放。苏轼在“明月”中安放情感时超越了一般使用“明月”意象的文人,其中寄托的不是一种单纯的情感,而是几种复杂的甚至相互矛盾的情感。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这些矛盾的情感互相碰撞,巧妙地融合在一轮“明月”下,其情感之深厚、方法之高妙给读者以多重心灵震动。亲近与疏离首句“明月几时有?”追问明月起源,探寻宇宙初生,透露着朦胧的宇宙生命意识,但是词人没有继续探究下去,而是“把酒问青天”,将这个亘古难题抛回给青天。在这个问答回合里,苏轼无意探求客观的明月起源,而是把青天当作自
2、己可以把酒言欢的朋友,完成对“明月”的关切。“天上宫阙”“琼楼玉宇”一直寄托着古代人民对明月的憧憬与幻想,在月亮的清辉下,无数奔月成仙的神话都平添了几分真实。深受道家思想浸染的苏轼,在丙辰中秋的夜晚彻底沉沦,一个“欲”道尽他对“明月”的渴慕之情、亲近之心。他在月下大醉,月光抚慰着他那颗孤独失意的灵魂,让他那不满于现实社会的内心掀起波澜。人世间的烦恼悲哀、官场的失意无奈,迫使他想超然物外,彻底解脱。但紧接着一个“又”字,表明他瞬间发生动摇。词人意识到,“明月”之上不仅是美好自由之地,也是高冷孤寒之地。有人把“高处”解读为官场,但笔者认为,官场在苏轼的心中不是一个美好的、没有烦恼的、可以让他摆脱一
3、切失意的栖息地,如此解读难以解释前文对“高处”的好奇向往。这里的“高处”应该是美好自由的安居隐逸之地,是没有烦恼、担忧、牵挂的虚幻之地,自古少有人至。词人却直言经受不住“高处”的寒冷,说明他不愿意就此逃避人间。由此,他的态度急剧变化,生发出恐惧,迫切地想要疏远“高处”,转而赞颂并不令人满意的人间,坚定自己对不美好甚至“险恶”人间的热爱与改造之心。只有在人间,而不是逃避到“高处”,才能体现以天下为己任、关心人间疾苦的儒家精神。苏轼身上儒道两家思想的博弈,是一种疏导内心负面情绪、保持积极乐观态度的途径(贺进水调歌头的特色及思想境界)。最终,苏轼对“明月”渴慕亲近与疏远逃离的矛盾情感互相碰撞、消解,
4、以“起舞弄清影”为结。人世间有太多不如意,但词人会用无尽的热爱去消解它们。“明月”就这样陪伴着苏轼化解负面消极的情绪。怨怨与释然“明月”意象也体现着苏轼怨怨与释怀两种情绪的碰撞。“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游走,空间由高到低,时间悄然推移。“月亮”转过朱阁,透过窗户,照在无眠的词人身上,词人望着中秋又大又圆的月亮,孤独加倍席卷而来。他不禁对“明月”展开诘问:“月亮你不应该对人世有所怨恨吧?可为什么你总在人们分别之际圆呢?”“明月”的圆满深深刺激着词人残缺的处境与心境。此刻的“明月”意象里承载着词人满腔的怨怨,正如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中的“明月”一样,“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 意象 三重 情感 矛盾 水调歌头 几时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49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