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docx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重点)3 .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重难点)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望天门山课时目标1.识记“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4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思。5 .体会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及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引导学生培养民族自豪感。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展现祖国山水
2、的视频,激发学生情感。导语:神州大地,地大物博,青山碧水,美不胜收。不管是巍峨俊秀的名山大川、奔流不息的江河湖海,还是一望无垠的沙漠戈壁、圣洁无瑕的雪域高原,处处都有无尽的宝藏。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将纵横四海,去领略祖国各地的美丽风光,去感受古今文人骚客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深情。2 .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李白的诗歌,集体吟诵。3 .出示诗人简介及写作背景。4 .出示课题望天门山,齐读诗题,理解诗题。预设:引导学生做一做“望”的动作,从而理解诗题。“望天门山”,就是说这首诗的内容是诗人远望天门山见到的景象。全诗都是围绕这个“望”字来写的。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默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5
3、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齐读。相机指导学生识记生字。6 .播放朗读音频,注意节奏和轻重音。教师指导断句。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7 .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相检查,看字音、节奏是否准确。8 .指名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最后齐读诗歌。三、品读古诗,理解诗意1.再读古诗,小组讨论。(1)大声诵读并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2)圈出不明白的地方,与同学交流。9 .汇报交流,合作探究。(1)出示天门山、楚江的图片,结合课本上的注释介绍这两处风景。(2)欣赏天门山、楚江的图片,理解“中断二(从中间断开。)(3)播放
4、江水奔腾回旋的视频,理解“至此回二(到这个地方激起回旋。)(4)思考:读这两句诗,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5)指导朗读,读出水的浩荡、山的磅礴。(6)引导学生将望庐山瀑布的“望”,同本诗中的“望”比较,理解“相对出二明确:望庐山瀑布是李白站在瀑布前面,远远地望;望天门山是他乘着小船,从远处驶过来时望见的。船随着激流前行,前方的天门山扑入诗人的眼帘,好像是出来迎接自己一样。明明是青山不动船在动,可是感觉不是船在动,而是青山在逐渐靠近自己。(7)引导学生说说后两句的诗意。明确: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似乎倾斜着出现在江边;一叶孤舟从太阳落山的地方飞速驶来。(8)教师点拨
5、重点并指导朗读,读出诗人心中的豪情。四、想象意境,升华情感1.听配乐诗朗诵,引导学生想象体会。(1)自读诗歌,圈画诗歌中描绘的景物。(青山、碧水、孤帆、红日)(2)听诗歌,一边听一边在头脑中画画,想象自己看到的画面。2 .指名学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内容。3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引导学生感悟诗情。小结:巍峨俊秀的青山,奔流不息的江水,这是多么壮丽的自然奇观!乘一叶轻舟,望青山出迎,看江水奔腾,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诗兴大发呢?同学们,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说说看,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的热爱。)让我们也像诗人一样,来吟一吟这
6、首诗吧!4 .播放配乐,教师引读,学生激情诵读、试背。五、小结方法,自学提示1.回顾所学,梳理学习古诗的方法。5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总结方法。(1)解诗题:明白诗歌写的内容。(2)读诗文:读准字音、节奏、轻重音,读通、读顺古诗。(3)明诗意:理解重点、难点词语,理解诗歌大意。(4)想画面:想象诗歌展现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5)悟诗情:通过诗人描绘的景象,感悟诗人的情感。6 .教师小结。小结:常言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J登山临水,能让人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我们平常所说的“山水怡情”就是这个道理。这节课,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一览名山的奇崛,下节课,我们将追随另外两位诗人去感受秀水的
7、柔情。用同样的方法,去学习另外两首古诗。7 .作业设计。(1)背诵望天门山。尝试默写全诗(2)搜集并阅读更多描写山川的古诗,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诗句。第二课时教学内容饮湖上初晴后雨课时目标1 .认识“亦、抹、宜”3个生字,会写“饮、初”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饮、抹”。诵读诗句,利用注释及学过的方法学习古诗。2 .借助图片,发挥想象,走进诗境,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并体会诗人的感情。3 .拓展学习,注重积累。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 .抽查背诵望天门山,齐背。2 .回顾上节课讲过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3 .教师过渡,引入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学习
8、。过渡: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领略了天门山的雄奇秀丽,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西湖。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把杭州比作人间天堂,是因为那里的风物让人见之忘俗,尤其是西湖,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赞美它,这其中就有宋代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一饮湖上初晴后雨。(出示课题)4 .齐读课题,理解课题。二、比较朗读,整体感知1 .回顾所学,指名学生介绍苏轼其人。过渡:我们在本册第二单元学过苏轼的一首诗赠刘景文。那现在谁来当当小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下苏轼?2 .教师简单介绍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写作背景。苏轼在杭州为官期间,十分关心人民的生活,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造了“
9、苏堤”和“三潭印月”两道独特的景观,深受百姓爱戴。除了这次和朋友们游湖外,他曾无数次在西湖边漫步,对西湖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3 .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节奏。4 .出示课件,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相机纠正字音,引导学生识记多音字。5 .播放朗读音频,注意听节奏、轻重音,教师指导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激潮/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6 .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相检查,看字音、节奏是否准确。7 .出示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让学生比较朗读,有所感悟。过渡:山也好,水也罢,都是美不胜收。但这两种美读出来是一样的吗?显然不同。(出示填空:美)如果要在横线
10、上补充一个字组成双音节词概括你读诗的感受,这两首诗,你会分别填什么字?(示例:壮、柔)8 .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诗歌饮湖上初晴后雨,指名读,齐读。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1.小组合作学习。(1)明诗意:结合书中注释,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圈画出不太明白的地方,和同学一起讨论讨论。(2)想画面: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3)悟诗情:从诗人所做的事、所看见的景,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9 .学习“水光激潮晴方好”,赏西湖之“晴二(1)出示诗句,理解“激涌二(波光闪动的样子。)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2)出示晴天的西湖照片,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感官进行
11、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3)指导朗读,读出温柔、明媚的感觉。10 学习“山色空蒙雨亦奇”,赏西湖之“雨二过渡:晴天的西湖水光激潮,娇媚艳丽,真让人陶醉啊!诗人和朋友们一起,一边欣赏美景,一边举杯畅饮,好不开怀!然而过了不久,湖面上有雨落下,升腾起一片缥缈的水汽。诗人抬眼望去,远处的山峦隐隐约约,已然是另外一番景象。(2)出示诗句,理解“空蒙”。(迷茫的样子。)想象“山色空蒙”的画面。(3)出示雨天西湖的照片,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感官进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4)指导朗读,读出神秘、向往的感觉。11 个性赏读“晴雨西湖”。过渡:晴雨两种天,西湖两样美!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么美的诗句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三首 部编版 三年级 上册 17 古诗 一等奖 教学 设计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54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