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学习目标】1 .举例说明、分析自然环境要素组成及特点。2 .结合资料,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3 .结合实例,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启示作用。【学习重难点】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探新知(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1 .自然环境组成要素: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2 .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1)实现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2)结果:自然环境要素形成一个相互逡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1 .生产功能(1)概念: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
2、的能力。(2)过程: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营养盐,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3)特点:自然环境要素的不同组合,生产功能的强弱差异明显。2 .稳定功能(1)概念: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2)特征: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平衡功能,但自然地理环境拥有此功能。3 .意义(1)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2)协调人地关系,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的差异。(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4 .特点(1)变化性:自然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自然环境的演化,是要素间物质交换的
3、结果。(2)统一性: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5 .意义: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遇,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1 .响应原理2 .特点: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快速的,各要素变化也不同步。3 .现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环境变化加快,不利于人类的适应。、初试身手(一)自主诊断(1)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2)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循环。()(3)“大河滔滔,泥沙俱下”反映的是能量交换过程。()(4)生产功能是生物圈中各种生物
4、独立完成的。()(5)某地区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当地的气候特征是()A.高温多雨B.寒冷干燥C.温和湿润D.高温干燥提示:(I)Y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2)落红变为春泥体现了生物由有机物变为无机物重新进入环境的过程,是生物循环的表现。(3) X“泥沙俱下”反映了物质的迁移,而不是能量的交换。(4) X生产功能是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功能。(5) D瓶状茎、多刺、硬叶说明了该植物可耐高温、干燥的环境。(二)合作探究1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1)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
5、个箭头所起的作用()A.B.C.D.(2)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AgB.C.D.(1) A(2)B第(1)题,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流量大小、流量的季节变化、结冰期长短、含沙量大小等方面,而这些方面与河流流域内的气候密切相关。松花江地处我国东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区,而珠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两条河流由于流经地区气候不同,而水文特征差异很大。第(2)题,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主要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图中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故选B。2 .下图中M表示绿色植物,读图回答(1)(2)题。(1)图示过程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生产功能B.呼吸作用C.分解功能D.化合作用(
6、2)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植物的光合作用B.化石燃料的燃烧C.动植物尸体的分解D.动植物的呼吸作用(1)A(2)B第(1)题,图示过程反映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自然地理环境通过光合作用实现了生产功能。第(2)题,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加上森林的砍伐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3.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1)(2)题。(1)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B.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制约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D.一个
7、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2)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A.蒸发量增加B.降水量增多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D.地下径流增多(I)A(2)C第(1)题,图示反映了自然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体现了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第(2)题,植被破坏会导致蒸腾作用减弱,降水量减小;由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下渗减少,故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4.黄土高原曾经是森林茂密、农业发达的地区,但明清以来森林覆盖率逐渐下降到不足1%,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塞,旱涝灾害频发。据此回答(1)(2)题。(1)材料显示导致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
8、地形B.气候C.水文D.植被(2)本材料反映了地理环境具有()A.差异性B.均衡性C.整体性D.稳定性(1)D(2)C第(1)题,由题干可知黄土高原是由于植被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环境变化。第(2)题,自然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相应变化,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J【学习小结】【达标检测】题组1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读下图,回答12题。1 .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A.水文B.生物C.地貌D.气候2 .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A.aB.bC.cD.d1.B2.B第1题,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第2题,箭头b表示生物对气候的影响,绿地对城市空
9、气起净化作用属于这一过程。箭头a表示气候对生物的影响;箭头C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箭头d表示生物对土壤的影响。题组2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与要素组合长白山高山苔原位于长白山火山锥体上部(海拔约20002500m),以灌木苔原为主,很少有草本植物。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原先位于长白山苔原带西坡较低海拔的草本植物不断上侵,苔原带原有的灌木开始萎缩退化。下图为草本植物入侵程度与环境因子变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3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高山苔原带最先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的区域是()A.较低海拔的缓坡地带B.较低海拔的陡坡地带C.较高海拔的缓坡地带D.较高海拔的陡坡地带4 .随着海拔的升高,草本植
10、物入侵减弱的原因有()气温降低光照减弱降水增加种子传播距离加大A.B.C.D.5 .草本植物入侵后导致当地()A.生物量增加B.生物耗水量增加C.土壤肥力降低D.土壤水分降低3. B4.C5.C第3题,根据图文材料可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较低海拔地区的草本植物入侵为重度入侵,坡度为30。35。,故高山苔原带最先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的区域是较低海拔的陡坡地带。故选B。第4题,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草本植物生长条件变差,正确;随着海拔升高,光照没有减弱,错误;随着海拔的升高,降水先增加后减少,错误;草本植物从较低海拔向上入侵,随着海拔的升高,种子传播距离加大,入侵减少,正确。故选C。第5题,
11、结合图示可知,无入侵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随着入侵增强,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呈降低趋势,故草本植物入侵后导致当地土壤肥力降低,C正确;草本植物入侵后,原有的灌木开始萎缩退化,故无法判断生物量和生物耗水量是否增加,从图文材料中也无法判断土壤水分是否降低,A、B、D错误。故选C。题组3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地表环境中各事象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当某事象发生变化时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完成67题。6 .图中所示,中心事象(甲)是指()A.森林破坏B.气候变化C.人口数量增多D.冰雪覆盖增大7 .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综合性B.区域性C.整体性D.差异性6.A7.C第6题,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吸收二氧化碳、调节地表径流等作用,森林的破坏会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第7题,自然环境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I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5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