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与2012年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标准之比较.docx
《1932年与2012年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标准之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32年与2012年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标准之比较.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1932年与2012年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标准之比较作者:李煜作者简介:李煜,南京晓庄学院原文出处:生活教育(综合)(南京)2015年第20156期第114-117页内容提要:1932年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不仅是我国第一个本土化的幼儿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的统一标准,同时也是建构我国当前幼儿园课程理论和实践的基础。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标志着我国幼儿园课程经过了80年的改革与发展,确立了新的课程改革的方向。本文在对两个课程标准的对比研究中发现:虽然时代的变迁带来了两者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但关于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本质特点和基本精神却仍然体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1.在对幼儿教育现实问
2、题的诊断基础上解决本土化和科学化的问题;2.以儿童为中心确立教师工作与儿童发展的关系;3.生活教育是幼儿园课程实践的唯一途径。期刊名称:幼儿教育导读(幼教版)复印期号:2015年10期关键词:幼儿园课程/儿童中心/生活教育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现代学前教育课程改革迎来了第一个发展的高峰时期:即在1922年壬戌学制的推动下,立足于陈鹤琴、陶行知等人已有的幼稚园实验研究成果,在他们的推动与着手拟定下,教育部于1932年颁布了我国第一个幼J檄育课程、教材、教法的统一标准一幼稚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此后,中国的幼儿园课程经过了80的改革与发展,在自主探索基础上不断吸收、借鉴各国的幼教课程改革
3、的经验,逐步建立了一整套幼儿园课程法规体系。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行为化的表述方式阐明了幼儿发展的各领域目标,以及相应的对教师教育的建议。虽然两个法规反映的是不同时代中国幼儿园教育的基本面貌以及课程改革的整体情况,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很大的变化,但通过两者的比较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当代幼儿教育课程理论、实践与陈鹤琴、陶行知等人教育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表现为在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本质特点及基本精神中体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一、对幼儿教育现实问题的诊断是标准、指南制定的出发点标准作为中国学前教育近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必定汇集了中国学前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
4、中曾出现的各种因素的力量。早在清末民初,康有为等人提出的儿童公养公教的主张,揭露了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弊端,试图实行理想化的儿童公共教育,这一思想为中国学前社会教育的兴起奠定了前期的理论准备,使公共学前教育自此确定了协助家庭教养幼稚儿童,并谋家庭教育的改进口的基本方向。1904年在张之洞起草的奏定学堂章程中将学前教育正式纳入学制系统以后,在各地相继开办的一些学前儿童教育机构中,从办园宗旨、教育制度以及师资和教材等都效仿日本。这虽是当时社会条件下“中体西用”思想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必然体现,但也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中国学前教育发展中盲目模仿外国的特性。尽管民国以后,由于对日本的防范和仇视心理,使模仿的对象
5、逐渐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关注西方幼教思想的介绍和引进,尤其是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的思想以及以杜威为代表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但中国学前教育的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正如陈鹤琴所感叹的那样:今日抄袭日本,明日抄袭美国,抄来抄去,到底弄不出什么好的教育来。2如何改变因袭外国的洋化教育的弊端?发展什么样的中国幼稚教育?这是五四以后,陈鹤琴、陶行知等人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主要问题。我国的民族性是诚朴、坚忍、和欧美日本不同的;要合乎当地社会情形;要适应儿童的需要。3从这一中国化、科学化的认识出发,陈鹤琴等人立足于本土文化,吸收借鉴西方的教育理论,广泛调查和了解当时的幼稚园教育,研究幼JLO理特点、创建试验幼
6、稚园、探讨幼稚园课程,最终以标准的形式反映了他们实际所做的工作和多年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在标准中,以当时的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规定了比较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并拟定了“最低限度”的要求,以适应各地区、各园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教育方法要点”部分涵盖了当前幼儿教育的各方面的内容,诸如,对幼稚园课程性质的认识、保教管理制度、活动组织形式、教师组织设计教学应注意的要点、设备标准等。虽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其中也存在的某些不足,如,要求仿照蒙台梭利的方法让幼儿定时进行“静默”等,但总体上看,这个文件对于推动我国幼儿教育向中国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曾
7、起到过重要的作用。2012年指南的颁布,从表面上看顺应的是当前世界各国不断推动的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潮流。各国政府通过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幼儿教育的性质、总体目标、课程内容、组织方式、课程评价手段等,以直接规范?口指导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方向。4而从深层上反映的是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历史中理论与实践不断探索的新成果,是学前教育本土化、科学化精神的又一次体现。回顾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学前课程改革,完全抛弃甚至否定陈鹤琴等人的学前课程思想,而全盘采用苏联的分科课程,使中国的幼儿教育发展又一次走上了盲目移植学习国外学前教育经验的道路。直至80年代,中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开始重新认识、学习陈鹤琴
8、等人的学前教育思想,并随着各种先进的西方教育理论的引入,针对学前课程实践中存在的重上课轻游戏、懿口识轻能力”等分科课程实施的弊端进行了改革。此后,以“综合”为特色的各类课程相继涌现,出现了单元课程、活动课程等多种课程模式。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探求,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首次确立了以陈鹤琴的课程思想为基础建构的幼儿园五大领域的内容,并明确规定了各领域课程的目标、内容与要求以及指导要点。这标志着学前课程中国化发展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作为国家指导幼儿教育的宏观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所确立的幼儿教育的理念和精神通过十年多的贯彻实施,已经成为我国幼教界的共识。但实践中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9、由于缺乏各年龄阶段目标和具体的操作性建议,教师难于准确的理解幼J序习与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造成忽视幼儿的需要和兴趣,生搬硬套国内外现成的课程文本,课程实施过程中随意性较强、小学化倾向严重等情况。而这一实践中的问题是对学前教育中国化、科学化的又一次挑战。如何加强教师,包括家长对幼儿课程的理解,解决课程实施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是指南颁布的重要原因。指南中明确提出: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5的要求,并具体指明了当前各领域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南在课程领域与纲要保持一致的基础上,将纲要中的理念转化为可操作指导教育实践的各种标准和指标,这与标准中规定的不同层级目标
10、和“最低限度”的要求在指导思想上是一致的,即通过提供具体的操作方法,保证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引导、规范、评估、提高幼儿园教育的质量。6综上所述,标准与指南虽然反映了不同时代背景下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但基本出发点却是相同的:即对课程现实问题的反思与诊断,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中国化和科学化的问题始终是纠结于整个课程改革过程的核心内容。如何处理好借鉴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将政策导向、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关注教师和家长在幼儿发展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提升他们的教育水平,最终将抽象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每个儿童的发展中去,是制定标准与指南的共同出发点。二、以童为中心”是标准与指南中体现的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932 2012 年中 幼儿园 课程 改革 标准 比较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66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