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阿尼鲁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前沿进展.docx
《2024阿尼鲁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前沿进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阿尼鲁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前沿进展.docx(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因免疫调节失衡引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包括免疫耐受的缺失以及先天和适应性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SLE的关键特征是细胞死亡产物的累积、I型干扰素(IFN-I)水平的上升和自身抗体的生成1近年来达标治疗在SLE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指导作用,其核心要点主要包括降低疾病活动度和减少激素用量,达到缓解或低疾病活动状态(LLDAS)均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为了更好的促进达标,研究者开发了众多针对SLE复杂病理机制的靶向药物,其中包括针对核心致病通路(IFN-I通路)的阿尼鲁单抗(anifrolumabX在SLE的病理机制中lIFN-I扮演着核心角色,60%-80%的患者表
2、现出显著的IFN高表达,这被称为IFN特征1,2。阿尼鲁单抗作为一种针对IFN-I通路的靶向治疗药物,通过直接作用于IFN受体亚基1(IFNAR1),可以同时阻断多种亚型IFN-I与其受体IFNARl的结合,抑制IFN的生物活性及其信号传导。在2b期MUSE试验及两项全球多中心3期TULIP-1和TUUP-2试验中,阿尼鲁单抗在改善中重度SLE患者的病情活动度方面表现突出。鉴于此,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水莲教授在中华风湿病学杂志发表了阿尼鲁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进展,综述了阿尼鲁单抗在成人SLE治疗中的研究进展3。从IFN-I作用机制入手,看SLE治疗迷局如何破?SLE作为I型干扰素
3、病的原型,其发病机制涉及遗传、表观遗传和免疫因素的复杂交互作用。研究表明,IFN相关的遗传多态性与SLE易感性密切相关。大多数SLE患者的血液中表现出IFN刺激基因转录的特征。特别是,Toll样受体(TLR)7通路和IFN-I相关基因产物在病理机制中扮演关键角色。SLE相关的遗传变异影响着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系统功能中的信号传导和调节路径,尤其是IFN-I途径、NFKB途径以及T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与分化。此外,SLE患者体内DNACpG位点的低甲基化也会导致IFN的产生和自身免疫反应的触发4。在SLE的发病过程中,过量核物质的产生或其修饰和清除受损被视为关键的免疫机制。细胞凋亡的增加和/或凋亡细
4、胞的清除缺陷导致针对核酸及其相关蛋白的特异性凋亡碎片的产生,这些碎片激活免疫系统,破坏免疫耐受性,促进自身抗体的产生和免疫复合物的形成。SLE中诱导核酸产生的因素包括环境触发因素(如微生物核酸1凋亡细胞碎片中的核酸、中性粒细胞NETosis产生的核物质和氧化的线粒体DNA5-7SLE的自身抗体(如抗ds-DNA抗体或ANA抗体)与这些核物质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以激活IFN的产生,之后IFN进一步通过免疫调节促进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导致正反馈的恶性循环,促进SLE发生发展8,9。SLE中的IFN过度表达与疾病活动和器官损伤紧密相关。研究发现,具有高滴度抗dsDNAxLN和进展性皮疹的患者表现出较高的
5、IFN水平口。急性皮肤和肾脏受累的患者表现出血液和组织中IFN水平升高,这与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10z11o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SLE患者中脑脊液中的IFN水平升高,可能是由于脑脊液中的自身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刺激产生。从机制来看,IFN在SLE中具有多方面的病理作用,它影响免疫细胞的激活和调节,参与疾病持续发展和器官损伤12-14。IFN激活不仅影响树突状细胞的成熟与活化,还促进自身反应性T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导致自身抗体的产生。同时,IFN抑制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削弱免疫耐受,加剧T和B细胞的异常增殖。IFN还通过促进BAFF等的产生,推动病理性B细胞增殖和自身抗体产生,形成恶性循环,加剧SL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阿尼鲁单抗 治疗 系统性红斑狼疮 前沿 进展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70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