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鲁迅作品中的比喻运用研究.docx
《教育论文:鲁迅作品中的比喻运用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鲁迅作品中的比喻运用研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教育论文:鲁迅作品中的比喻运用研究摘要:比喻作为一种古老的修辞手法,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他在作品中广泛使用比喻这种修辞,留下了一部部旷世之作。关键词:比喻;鲁迅;本体;喻体一、比喻的起源发展比喻是一种十分古老且常见的辞格,它源于古人用形似的图画来描述客观事物的认知方式,比如现在仍在使用的象形字,就是这种认知方式的产物。例如,甲骨文中的山字、田字,都是将客观事物图形化,以相似的图像来表示事物。正是由于这种认知方式的存在,才会衍生出比喻这种辞格。比喻这一修辞从古至今都是文人学者探讨的热点。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墨子等大家就对它做出了论断,墨
2、子在墨子小取中给比喻下过定义,并在该书中记录道:“辟也者,举也物而以明之也J意思是“所谓辟,是指举别的事情来解释这个事件:从这里可以看出,墨子已经对比喻有了很明确的概念,并且也明确了比喻的功能,但这只是初步的研究。在我国古代,比喻是普遍使用的修辞手法,例如,在诗经和楚辞中就大量使用了比喻,诗经中常常使用的“赋、比、兴”中的比就是比喻。因此,中国古代给比喻下了很多定义。但先秦两汉时期的学者对比喻的研究不够深入,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直到宋代,才有了专门的修辞学专著,关于比喻等辞格的定义才开始系统化。清代段玉裁在其所作注释的说文解字中对“比”和“喻”二字做了释义:比,密也。其本义谓人相亲近也。
3、余义辅也、及也、次也。二人为从,或反从为比。故古文比,盖从二大也,二大者,二人也。喻,因告也,凡晓示人者。皆举之所易明也。周礼掌交注日,喻,告晓也。晓谓之喻。而另一个因言之日晚也谓为喻。从中可以发现,比喻一词早期的意思应该是用最密切接近的事情来举例,而所谓“皆举其所易明也”,是讲要列举几个最容易让人理解的事情,使听者理解说者想要传达的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关于比喻的研究最系统、最全面、最权威的人是陈望道先生,陈先生在修辞学发凡这本著作中构建了一个更为全面的修辞学系统。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就对比喻作了界定,他在书中说道: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另外的事物来
4、比拟这思想的对象的,名叫譬喻。他还对譬喻使用的基本条件作了规范:这格的成立,实际上共有思想的对象、另外的事情和类似点三个基本要素,所以文章上也就有正文、譬喻和譬喻语词三个成分。同时,对比喻中的明喻、隐喻、借喻三类变体都进行了明确的定义。这些为比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近几年,关于比喻的研究全面开展,不仅研究比喻及其三类变体,还从比喻及其三类变体中发展出一系列变体,如强喻、反喻、迂喻、曲喻等。对于这些变体的研究也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二、鲁迅先生作品中的常规比喻形式关于比喻修辞的运用,鲁迅先生的作品可谓是最好的语料。鲁迅,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同时是新文化运动的
5、重要参与者,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奠基人,其著作主要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等。鲁迅在文学创作、文学评论、文化思想探索、中国文学史研究、翻译工作等诸多领域都有着重大功绩,对五四运动之后我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蜚声于世界文坛,堪称“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鲁迅在其作品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方式,其中比喻修辞的运用最突出。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主要运用了以下比喻形式。(一)明喻明喻是比喻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是比喻的三个基本形态之一。所谓明喻,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有具体的定义,即明喻是指分明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文中事物的譬喻。正文和譬喻两个成分不仅清楚对揭,而且分明有别。更通
6、俗地说,便是明确地用一个事物来形容另一个事物。陈望道先生还提出,在运用明喻时需要注意两点:(1)本体和喻体必须具备相似点;(2)本体和喻体在本质上应该不同。因为明喻的基本特征就是本体与喻体一起存在,同时,本体与喻体在形态上是有联系的,也具有相似的关系。在本体与喻体两种成分中间,常有喻词相连接,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如同、仿佛、像一样、如似的”等。例1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鲁迅故乡)这个例句出自鲁迅的小说故乡,作者以此来描写闰土受到生活摧残之后的麻木,其中运用了明喻的修辞。例句中的本体闰土、喻体石像以及喻词仿佛三个成分都出现了,是标准的明喻句。句中以“石
7、像”作为喻体,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闰土的忧愁多虑、毫无生气,使人不禁联想到农田之上,站着一个满脸皱纹、满目愁苦的中年农民,整个人散发出的都是生活的艰辛。例2(杨二嫂)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鲁迅故乡)这个例句也是出自鲁迅的小说故乡,这句话描写了一个精明算计的小市民妇女形象。这个例句也是标准的明喻句。句中以“圆规”作为喻体,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个能说会道、刻薄虚伪的妇女形象。杨二嫂在少年时曾被人叫作“豆腐西施“,长相自是不会太差,但到了中年,鲁迅先生却把她的腿比作“圆规”,虽然描绘的是杨二嫂的外在形象,却从侧面体现出杨二嫂的生活艰难。上面两个句子都是运用了
8、明喻的修辞手法,都描写了两个长期受生活压迫的人物形象。但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同情闰土的遭遇,但对杨二嫂却嗤之以鼻。由此可以看出,明喻是包含感情色彩的,其感情色彩主要体现在喻体的使用上。鲁迅先生在其作品中大量使用识别度很强的明喻这一修辞手法,可以使人明确知道他将一个物体比喻成另一种物体,不但增强了描述对象的形象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使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明,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感情。(二)隐喻隐喻也是比喻的三种基本形态之一。陈望道先生早在修辞学发凡中就已对其有了具体的规定。所谓隐喻,是比明喻更进一级的形容方法。就是说,隐喻是指意思不明确的比较隐晦的形容方法。隐喻和明喻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论文 鲁迅 作品 中的 比喻 运用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7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