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文学的“青春想像神话叙事”现象-ThePhenomenonofYouthImageMythNarrativeinChineseLiteratureinthe20th-Century.docx
《20世纪中国文学的“青春想像神话叙事”现象-ThePhenomenonofYouthImageMythNarrativeinChineseLiteratureinthe20th-Century.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世纪中国文学的“青春想像神话叙事”现象-ThePhenomenonofYouthImageMythNarrativeinChineseLiteratureinthe20th-Century.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0世纪中国文学的“青春想像神话叙事”现象ThePhenomenonof,zYouthImageMythNarrative,zinChineseLiteratureinthe20th-Century作者:张冀作者简介:张冀,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原文出处:文艺争鸣(长春)2012年第7期第116T20页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复印期号:2012年10期青春想像神话叙事”现象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不容忽视的客观历史存在,长期以来未能引起国内学界的高度重视。实际上,纵观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青春想像神话叙事”现象在和启蒙现代性如影随形的同时,作为一种审美文化表现形态,既寄寓了对民族国家复兴
2、和美好生活建构的渴望,又同时赋予了现代中国作家战士”的气质,极大地突显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审美特征。因此,全面梳理青春想像神话叙事现象在20世纪初和世纪末两次不同历史背景的社会转型中完成的、从确立到被消解的、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准确把握青春书写在当代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就显得尤为重要。论及20世纪中国文学的青春想像神话叙事现象,我们很有必要对其出现的历史背景进行理性务实的源头追溯。晚清以来的中国,遭遇了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不得不去面对中国的问题:一个古老的文明已被强制性地纳入了与西方新文明的经常而密切的接触之中,而这一古老文明已明白显示出它完全无力解决民族生存、经济压力、社会与政治的无序,以及思
3、想界的混乱等紧迫问题。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本土农耕文明冲击的日益加剧,首先进入精英知识分子视野的是进化史观。1898年,严复译介天演论,中国民气也为之一变,”构成了一种西方人士B尼称为清王朝没落年代的少年中国的政治和知识倾向。1900年,戊戌变法失败后避难东瀛的梁启超首倡少年中国说,以汪洋恣肆的大手笔提出“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对肩负着建设少年中国重任的中国少年寄予无限希望。1915年,新文化运动先驱者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发表敬告青年一文,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硼,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字里行间传达出对“新青年”的深
4、切召唤。同是新青年阵营主将的李大钊发出了对青春中国再生的期盼:吾族青年所当信誓旦旦,以昭示于世者,不在龈龈辩证白首中国之不死,乃在汲汲孕育青春中国之再生。吾族今后之能否立足于世界,不在白首中国之苟延残喘,而在青春中国之投胎复活。周作人则明确提出要废弃祖先崇拜,改为“自己崇拜一子孙崇拜。鲁迅也倡言“应该以孩子为本位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毛泽东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诗性言说更是激发了几代中国青年的壮志豪情!一切正如钱穆先生所言,尊重青年亦成为民国以来之新风气。随着“青春的被发现,政治家、文学家在时代风潮的强劲裹胁下,也都选取“青春这一符号来作为新启蒙革命新中国等
5、意识形态神话的形象载体和生动注脚,以至于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书写的核心范畴。同时在个体经验、叙事模式等层面明显带有意识形态想像的神话叙事色彩。青春想像神话叙事,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种表现形态,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价值观有着难以割舍的血缘联系。五四新文学一个颇为显著的特征是,以启蒙主义为思想资源,以个人的发见为价值追求的逻辑起点,尊重个人、崇尚自由、反抗专制,从而确立了对个体的人的终极关怀。但有一个问题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尽管有以陈独秀、李大钊为首的新青年同仁一致鼓呼“青春,但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几乎是停留在理论的提出和建构方面,缺乏有代表性的文学创作实践。以鲁迅为个案。他
6、一方面听将令,以改造国民性”作为中心主题进行小说的创作,担当起思想启蒙的急先锋,当之无愧地成为新文学的旗手和新文化的典范。而另一方面,他又一直就对思想启蒙的实际功效产生极大怀疑:无论是狂人日记的文化反思,还是药的批判理性,都饱含着鲁迅对于启蒙话语深度绝望的生命体验、对于改造国民性”艺术追求的强烈质疑。我们看到,“救救孩子的孤绝呐喊,实际上“孩子”已经无药可救,青春言说也只能归于无效。一切直到郭沫若在文坛的横空出世,青春想像才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开始自己的神话叙事。郭沫若注重表现自我,张扬个性,女神即塑造了开辟洪荒的大我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郭沫若在飞扬青春的高歌猛进中表达了文学新贵的痛苦
7、、渴求和期盼,开启了“青春想像神话叙事的激情写作。但我们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将个人的青春期躁动和社会文化转型期暗合的、不加节制的宣泄,正如同勃兰兑斯评述1830年前后同暴力统治进行过战斗的作家?瞭:”这一群作家没有留下什么真正伟大的作品,他们起的作用多半是否定的、荡涤的、毁灭的和除旧布新的。他们的强大在于他们的怀疑,他们对奴性的仇恨和他们的个人主义。”这就是当下出现的、对于郭沫若经典作品两极阅读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伴随着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的社会失效,文学革命走向革命文学。青春想像神话叙事由狂飙突进的显性表达逐渐转向了服务政治的隐性描写。1920年代末、1930年代初,以革命的浪漫谛克”为典型形
8、态的“革命+恋爱小说登上了文坛。蒋光慈曾指出革命、恋爱之间的内在关联:革命就是艺术,真正的诗人不能不感觉得自己与革命具有共同点。诗人罗曼谛克更要比其它诗人能领略革命些!(11)然而,革命与恋爱并没有青春想像神话叙事想当然般和谐.众所周知,革命”是以宏大的政治使命为当然前提,强调“战士般服从、集体性,具有意识形态的明确诉求,追求的是一种政治理性;而恋爱则发生在男女交往之中,强调“诗人化自我,属于个人私密的生活空间,表达的是一种自然欲求。实际上,革命”作为阶级斗争的宏大叙事,极度压抑并最终取代了罗曼谛克的恋爱,成为唯一的能指,以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反复确认了对于革命、青春的激情叙述。情爱元素的巧妙植
9、入,在实现了革命图景和爱情故事有效对接的同时,还迎合了青年读者对于革命和情爱的双重浪漫想像。现在以蒋光慈辞世作咆哮了的土地中的李杰的经历为个案,来具体观照革命与恋爱”的最终指向。李杰本是“李家老楼的大少爷,受过良好的教育,只因个人婚恋自由遭到父亲的横加干涉与剥夺,毅然同家庭决裂,参加革命。李杰怀有改造社会的革命激情,但与生俱来的家庭出身和知识精英的某些人格弱点,让他无法获得贫苦农民的绝对信赖以致时常陷入思想矛盾的情感漩涡。我们看到,李杰主动放弃知识青年的精英立场,自觉接受工农大众的政治启蒙,完成了知识精英工农大众化的主体重构。同时,用革命理性去刻意延宕甚至消解自己的情爱诉求。这也就生发出现代中
10、国作家社会身份的历史吊诡:极力去表现作为战士而存在的社会价值。诗人只不过是外在气质,战士才是内在属性。当现代中国作家的“战形象一旦被确立,那么青春想像神话叙事作为辅助于政治启蒙的主要表现形式,演化成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审美追求。由于左翼作家大都缺乏实际革命经验,所以他们笔下的革命,差不多都是青春想像神话叙事”的艺术表达。革命+恋爱”小说是青春想像神话建构的重要艺术表现形态,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异军突起的“新青年合理成长为左翼文学中的革命者。谈及1930年代青春想像神话叙事现象,作为非左翼作家的巴金,同样是以战士”的姿态从事文学创作。从其处女作灭亡开始,巴金就生动回应了五四时期文化知区者对个性解放、人
11、格自由所做的文化构想,特别注重描述青春个体充满叛逆与追求的躁动情绪和冷酷黑暗的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家更是直接将年轻一代与社会、与礼教、与家族的对立简化为代际矛盾,集中关注亲子关系的情感冲突和家庭关系的时代新变,从社会文化意义上去表现父”压抑子的个性、子面对叛父与惧父的双重阴影以及父亲形象被放逐、新的形象正待重塑的思想主题。我们注意到,小说通过年轻人的青春、爱情甚至生命的被摧残,来控诉老朽”们的罪恶,将年轻人从“父之子到人之子的意识觉醒和生命突围以及与社会、礼教、家族之间的对立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巴金对于青春充满想像,所以他在觉慧身上寄托了对生活的信念和对青春的礼赞,设计了让他从大家庭出走的光明
12、出路,给读者也给自己留下了一线希望。到了1940年代,青春想像神话叙事”现象伴随着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西北角一延安进行了现代民族国家框架塑形的进程。1942年春夏之交,毛泽东在延安发表的讲话正面提出了现代中国文学艺术的时代特征,就是要以为工农兵”及其政治服务为宗旨。陕甘宁边区及各解放区由此掀起了一场群众性的革命文艺运动。新秧歌剧兄妹开荒,通过兄妹二人在开荒劳动中的一出喜剧冲突,刻画了大生产运动中边区翻身小字辈农民乐观、开朗的独有性格特征。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中的小二黑、小芹,是解放区成长起来的、敢于和恶势力斗争的、富有朝气的新人的文学典型。之后还涌现出马烽与西戎合写的吕梁英雄传、刘白羽的无敌三勇士
13、、柯蓝的洋铁桶的故事、孔厥与袁静合写的新儿女英雄传等一大批小说。与1920年代、1930年代文学不同的是,青春想像神话叙事”已经从精英知识分子的书桌案头位移到了民间的广阔天地,内涵和外延更加深广,这也和当时社会政治语境密切相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的时间开始了青春想像神话叙事依旧弥漫在现代中国文学的天空。王蒙的青春万岁用野营、集体舞、篝火晚会、学习评奖等一系列中学生蓬勃上进的精神风貌指向了1950年代初期火热的政治年代;柳青的创业史有着对梁生宝这位合作社未来的年轻领导干部的想象性书写;杨沫的青春之歌(1958年初版,1962年第二版)用女主人公反叛出走、自由恋爱、投身革命的经历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 世纪 中国文学 青春 想像 神话 叙事 现象 ThePhenomenonofYouthImageMythNarrativeinChineseLiteratureinthe20th Century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71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