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o精神科学-史代纳.docx
《theo精神科学-史代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theo精神科学-史代纳.docx(2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精神科学Theosophie作者:RudolfSteiner2007年直接从德文翻译人的本质歌德说:很自然的一种看周围事物的方式,是把它们联系到自己,因为一个人的命运就受到自己喜不喜欢,或对自己有没有用等的影响。一个想认识真理的人就难了,因为他不能把事物联系到自己,而是观察事物本身,使它们很快就失去了与自己的情感有关的判断标准。不过,没有判断的观察才是能发现真理的。一个真正的植物学家不要想他喜不喜欢一株植物,也不要考虑它的用途,而仅仅要观察它是如何生长和依赖环境因素的。这是客观,不是主观的方法。歌德说的这些话就包含了三个方面:一、我们通过感觉器官能见到的事物,二、我们在个人的情感上得到的印象,
2、三、我们能认识到的真理。人就以这三种方式与世界发生联系:一、能看见的事实二、对自己个人有意义三、追求中的。为什么世界以这三种方式出现呢?在我们走过一片开花的草地时,眼睛能看到花(能看到的是事实),然后我喜欢(把事情变成与个人的情感有关的)并感受到花与我自己生命同样的状态。过了一年再来到这个地方时,过去的花已经过去了,它只留在我的心里。可是现在出现的新的花生长的规律与过去是一样的,使我们联想:过去的花只留在我个人的情感中,可是我在过去,同样也在现在的花中能发现的生命的规律会永远存在,而这种规律的存在不像情感那样依赖我的个人。我情感上的回忆留在了我自己的内心,但是植物本质的规律留在了不依赖个人的宇
3、宙里。这样,人就以三种方式与世界发生联系,人自己也就具有了这三种范围,就是身体,灵魂(灵心)和精神。谁对这三个范围有了具体的看法(偏见)或理论,谁就免不了误会我在下面要介绍的事情。在这里说的身体就是能通过感觉器官与物质的环境接触的这个范围。在这里说的灵魂就是把事物联系到自己的情感,比如是感到喜欢,讨厌等等。在这里说的精神就是歌德说的那种,超出个人因素的认识。这样,人就具有了身体,灵魂和精神,这三种范围。人通过身体与环境有接触,通过灵魂(更具体说是情感)把印象保存在心里,通过精神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我们这样才可能了解到具有三种范围的人和人与世界的三种联系。通过身体,人与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所感觉到的世
4、界有联系。外界物质的材料和力量也组成我们自己的身体。我们像观察外界的物质一样,也能观察自己的身体。可是自己的灵魂是不能这样被观察到的,我心里的感受是别人的感觉器官无法见到的。所以灵魂的世界是跟物质外界不一样的,是每个人在个人的心里隐藏着的一种存在。通过精神,我们才能认识到外界中的规律,道理和真理。以精神,我们超出个人的范围并进入事物的本质本身。我们对晚上的天空(星星)的感受是属于自己个人内心的,可是我们认识到的宇宙规律是属于宇宙的。这样,人就参与了三种世界(范围)。以身体参与的是感觉器官能所感觉到的世界,以灵魂参与的是个人内心中建立的世界,以精神能认识到的是超出这两个世界的规律和真理。因为三种
5、世界的不同,我们也只能以三种不同的观察方式去认识和理解它们和它们与人的关系。人的身体:我们以感觉器官了解到我们的身体,就像我们也了解外界中的东西一样。像看矿物,植物和动物那样,我们也能看人,是因为人与这些是有关系的。人像矿物一样也构成他物质的身体,像植物一样去生长,像动物一样感觉到周围的事情并在内心中去感受。矿物,植物和动物就等于人存在的三种方式(范围),而只有矿物的身体是感觉器官能感觉到的。不过,人还是跟动物有区别的。Carus说:“我们虽然还没有研究完人的神经系统,可是人的神经系统比动物的高级这个事实能证明,人具有动物没有的一种精神。神经系统没有人那么完善的动物就不可能在物质上表现出人能表
6、现的那种精神。虽然不能说:只要有很好的物质的神经系统,就会有精神,不过,如果没有这个物质的神经系统,精神也无法被表现出来。”可见,我们还有人特有的一种,能造成自己世界的范围(自我意识)。人的灵魂:人的灵魂(灵魂)与身体不一样的,是它具有内心世界的特点。我们感觉到的东西所引起的印象在每个人的内心中是不一样的。有的人的眼睛无法区分某些颜色。从这一点我们能知道,仅仅感觉所引起的印象已经是属于人的内心。我的眼睛虽然能像别人一样感觉到桌子的红色,可是我无法感觉到别人对于红色的感受。所以可以说,从感觉到的东西得到的印象是属于个人灵魂的,不仅是神经中的一种物质反应。我们根据印象来发挥好感等的情感。我们以这种
7、灵魂的情感来造自己的内心世界。灵魂除了(带来思考的)印象和情感这两种因素之外,还有第三种因素,就是意志。我们以意志的力量又影响到外界,让外界接受我们内心世界的一些因素。人做的事情与自然中发生的事情就这样不同:人的灵魂以意志的方式影响到环境。个人的灵魂面对了外界。我们从外界得到印象(思考的启发)并造出个人的内心世界(情感),再从我们的内心世界去影响外界(意志)。人的精神:人的灵魂不仅从物质的身体得到引导,人不是亳无方向地从一个印象来到下一个印象,也不会在每一个感觉器官得到的印象下行动起来(反应)。人会思考,会认识到事物,也会把不同事情联系在一起。人知道,只有他从正确的思考中得到引导,认识和行动才
8、会是具有道理的。灵魂从两个方向得到引导,一是身体参与的这个有自然规律的物质世界,二是它自愿接受的真理。人以新陈代谢必须接受自然规律,人以思考自愿地接受真理并参与到比身体更高级的一种道理,而这个道理或真理就是精神。身体与灵魂不同,灵魂与精神也不同。在观察身体里的化学过程时,我们就无法观察到灵魂。灵魂是对于所感觉到的事物的感受。同样,在观察内心感受时,我们也就无法观察到精神。身体仅仅是发挥灵魂感受所需要的载体(带来印象),而灵魂仅仅是接受精神所需要的载体。自然科学家研究的是身体,心理学家研究的是灵魂(灵魂),而精神科学家研究的是精神。如果要以思考的方式去了解人,我们首先要区分自己(人)存在的这三个
9、范围。身体、灵魂和精神:头脑是思考在物质上的一种工具,只有我们有了正确结构的物质头脑,我们才能去思考。而且,只有我们把头脑看成精神去思考时要基于的一种物质基础,我们才可能了解了它,才了解了这个在人体中最高级的结构。不少人对这里所说的思考带有偏见。很多人会看小思考,把感受看得比思考伟大。他们说,我们不是通过清醒的思考,而是通过感情的热情才获得了对精神境界的认识。他们害怕以清醒的思维来淡化感情。平时在思考某件事情的用途时,肯定是这样,但在用思考去进入精神境界时,相反的情况却会出现。实际上,任何地感情都比不上对精神境界清醒的思考所引起的热情和美丽。最美的感情不是自动,而是通过思考工作获得的。矿物界中
10、的材料在人体中形成了适合思考工作的结构并表现出了思考。这种矿物组成的适合思考任务的结构在下面就被叫做“物质身体”。这种由矿物组成的结构通过繁殖和生长来形成。在这一方面,人与植物还有动物是一样的。它们都有了生命。一个生物遗传到另一个生物。矿物的形成仅仅是一种化学反应,但植物形成的过程是通过前辈给种子留下了的力量才能理解的。生命的方式由遗传因素来定。生物的材料不断更换(新陈代谢),但生命的方式不变。决定某种方式的力量在下面就被叫做“构造生命的力量”。物质的力量是人以他的感觉器官能感觉到的。但没有合适感觉器官的范围是人不能感觉到的。最低级的动物只具有能触摸的感觉器官。对它们来说,触摸不到的范围都不存
11、在。对感觉器官多一些的动物来说,感受到的不同的范围就丰富多了。空气的震动在人中就会变成声音的感受。但我们却没有了能感觉到构造生命力量的器官。只不过,像盲人不要否认光的存在那样,我们也不要否认构造生命力量的存在。只要我们去发挥适合构造生命力量的“感觉器官”,我们就能“感觉到”形成种类这种力量的存在。通过这样一种器官的发挥,我们就能进入到新的一种境界中来,能直觉到生命本身,能直觉到属于种类精神的境界。这种属于种类的精神,我们就叫做了“构造生命的力量”。对做精神科学研究的人来说,构造生命的力量不是物质所造成的结果,而是一种单独存在的、能让物质形成生物结构的本质。在一个生物失去了构造生命的这种力量之后
12、,它的物质就会死去(失去生命力)并分散。根据逻辑,我们能推想到这样的一种构造生命的力量,但如果我们想直接地去“感觉到”它的存在和样子,我们就需要发挥一种在精神中的直觉器官。像物质身体的结构表现着身体的任务一样,构造生命力量的结构也表现着自己的(精神)任务。人构造生命的力量面向着去思考的精神(是精神的一种工具)。在这一方面,它与动物是有差别。人以物质的身体参与到矿物界,以构造生命的力量参与到生命界。在人死了之后,物质的身体回归到矿物界,而构造生命的力量也回归到生命界。构造生命的力量还是属于外在,但对于来自外在的刺激做出反应的感受(感情)己经属于内在。光进入眼睛并造成眼睛和头脑中的某种化学反应,但
13、在内在产生的对蓝色光的感受是外在的科学无法找到的,因为它是在人的灵魂(灵心)中才能产生的。与构造生命的力量不一样的是:内在感受的发生会造成内在中的事实。人从各个方向都接到着印象,但他不仅在接受,他也同时是一个源泉,他同时也会发出在自己内在中产生的感受辉映。这种产生感受和动力的源泉在下面就被叫做“灵魂的感受”。它跟物质的身体一样是事实,不承认它就好像我们把一幅画只看成是彩色的纸而已。物质的感觉器官无法感觉到灵魂的感受。能感觉到构造生命力量的器官也无法感觉到它。但如果去发挥更高级的直觉器官,我们就能超出物质和生命的境界,能直觉到(他人)内在的感受。这样的话,我们的面前就会摆了他人感受的事实。这不同
14、于每一个人都能感觉到的自己的内在情况。普通人了解的感受境界好像是一种内在的,对外隐藏的灵魂经历,但对一个发挥了精神直觉器官的人来说,他人内在的就是敞开的事实。为了避免误会就要强调:发挥了精神直觉器官的人所直觉到的不是某人内在(主观)的感受,而是这种感受的表现。在灵魂感受中的活动都会取决于构造生命的力量和被构造的物质身体。只有一个结构完善又活着的眼睛才能给灵魂的感受提供一些感觉,让它有感受。这样,物质的身体就会影响和限制灵魂的感受活动。发挥了能直觉到他人灵魂,这种器官的人就会见到一个由矿物组成的、被生命的力量构造的身体在限制灵魂感受的活动。但这个灵魂感受的大小还是超出了物质的身体。它比身体有力量
15、,但同时从身体那里受到限制。因为这种关系,在身体和灵魂的感受这两个境界的之间,还会出现除了构造生命的力量之外的,也属于身体,但特点与灵魂感受一样的一种“心理动力”。感受只是灵魂的一部分。在这里所说的感受包括情绪、本能、情欲等情感。灵魂不仅与身体有了联系,同样也与思考、与精神有了联系。思考为灵魂的感受服务;它帮我们弄清自己的感受和外界中的事实。我们会思考如何去满足感受的需求,思考又会让我们不追求某种感受。我们用思考去发明那么多的机器,主要是来满足灵魂感受的需求。构造生命的力量会给矿物带来遗传下去的规律或形状;同样,思考也会给灵魂带来一种超出我们感受的规律。灵魂的感受是人与动物都共同具备的,但动物
16、直接从灵魂的感受来行动,动物的感受不会容纳超出感受的个人独立的思考。野人也就是这样。但文明人的灵魂会使用思考。这种使用思考的灵魂在下面就被叫做“灵魂的智力”或“心地”。灵魂的智力充满了灵魂的感受。发挥了对灵魂直觉器官的人能清楚地分别这两种灵魂。通过思考,人就能超出个人内在灵魂的发生。思考基于的规律属于世界的规律,所以我们以思考就能参与到世界的道理。通过思考所认识到的真理不仅是属于自己灵魂的东西,它更是属于事物本身的一种客观独立所在的意义。对天空的欣赏给我带来的感受是我内在的一种活动,但我对于星球规律的思考本身已经不取决于我这个人。我所思考的真理都会是真理,在我不去思考它的时候同样是这样。给我带
17、来快乐的感受在我已经不去感受的时候就会消失,但所认识到的真理在我不认识它的时候一样存在。真理的意义是不能产生或消失的。当然,我们的思维只是真理的一种短期出现的表现(反射)。这种表现当然比不上真理本身。我们能想着去追求它,是因为它有了自己独立的存在,但它并不依赖去思考它的人。真正好的也就像真理一样。什么是真正好的,这也不取决于我们的情绪。我们的好感、反感等情绪都属于我们个人的灵魂,但我们的责任感高于这些。甚至,人会为了责任感去献身自己。一个人越高级,他就越让自己的情绪自愿为我们认识到的责任来服务。好的责任像真理一样是永远存在的,不是从我们灵魂的感受那里才得到意义的。以引入我们的真理和真正好的因素
18、,我们超出了灵魂的感受。以这些,我们能参与到永远不消失的精神。在我们灵魂之内具有真理和真好的因素是无可消失的。这种在灵魂中不可消失的部分被叫做“灵魂的意识”。有的人在说“意识”的时候是说一种普通低级灵魂的感受,但在这里想说的意识是灵魂中的灵魂,是高于智力的一种因素。灵魂的智力还脱不掉感受、本能、欲望等作用,灵魂的智力很容易就把自己所同情的当成有道理的。脱离了任何好感和反感因素的真理才是不会消失的。这种不管个人的情感多么反对都一样真实的真理,在这里被叫做灵魂的意识。这样,像区分了身体的三个部分(身体、构造生命的力量、心理动力)那样,我们也要区分灵魂的三个部分:灵魂的感受、灵魂的智力和灵魂的意识。
19、而且,像身体从下面来限制灵魂那样,精神就从上面来扩大灵魂的发挥。真理和真正好的充满了灵魂越多,灵魂中永远不消失的因素就越多。对能直觉到灵魂的人来说,因为增加了永远不消失的因素而产生的“光泽”就像火的光泽一样现实。对他来说,物质身体这一部分只是人在中间最粗俗的一部分。构造生命的力量充满了身体,而心理动力透过并超出了它们。灵魂的感受再超出。接受真理和真好因素的灵魂智力又会超出它们,越是接受,就越超出。一个仅仅发挥个人情绪、个人好感和反感的人,他灵魂的智力则不会超出灵魂的感受。在这里所介绍的整个结构被叫做“人的魅力”。如果像这本书介绍的那样去观察人的本质,我们就多感觉到了这些因素。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
20、都会出现他第一次感受到自己与世界分开的独立的存在,这一时刻。作家JeanPaul也描写了他自己的自我意识的“出生”。我们都知道,小孩在谈自己的时候会使用自己的名字,不会说“我”,就好像是谈别人一样。这是因为他们还意识不到自己独立的存在。“出生”了对独立自我的意识之后,人在说“我”的时候就概括了对自己身体和灵魂的感受。灵魂也就是自我的载体。感受是外界在我们之内的启发,我们的意志又是面向外界的,但成为个人本质的自我是对外表现不出来的一种独立的存在,也就是一个人的自己。所以我们就可以把身体和灵魂看成自己的遮掩和启发条件。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慢慢地学会越来越好地去使用这些“工具”,让它们服务于自我,表现
21、自我。“我”这个词会让我们理解到自我:“我”这个名字不可能是别人给(叫)我的,只能是自己给自己的。在把自己叫做“我”的时候,起作用的(境界)与前边所介绍的其他境界是完全无关的。自我学会占有身体和灵魂,而这就会从一个人魅力丰富的样子表现出来。自我的这种作用是有直觉能力的人能直觉到的,但自我本身是他无法感觉或直觉到的。我们会在自我之中总结身体和灵魂的经历,同样也会接受真理和善心的思考。感觉器官带来的感受从一方面,精神从另一方面会面向自我。身体和灵魂服务于自我,而自我把自己交给精神,让精神来充满着它。自我在于身体和灵魂,精神在于自我。自我之中精神的因素是永远都不会消失的。自我从与它有联系的力量那里得
22、到自己的本质和意义。通过物质中的生活,自我是在矿物的自然规律下存在的;通过构造生命的力量,它受到遗传和生长规律的条件;通过灵魂的感受和智力,它受到灵魂境界的约束;而通过接受的精神,它在精神的规律下存在。矿物、生命和感受所造成的规律都会是产生又消失,但精神与产生或消失都无关。虽然,自我最高级的表现是通过灵魂的意识来发生,但自我也会充满着整个灵魂,并通过灵魂也对身体起到作用。精神又活着在自我中,自我是它的“遮掩”。精神从内往外来构建自我,而矿物界从外往内来构建自我。构建着自我和作为自我的精神被叫做“进入自我的精神”,因为它出现得像人的自我一样(在人的自我中)。灵魂的意识会接触到没有任何反感和好感的
23、、独立存在的真理,进入自我的精神就具备了这个真理,只不过是被个人的自我接受和包容(而隐藏)的。由于永远的真理跟个别的自我融合在一起,自我也会得到一些永远不消失的因素。进入自我的精神在自我中表现着精神境界。身体的感觉器官在自我中从另一方面表现着物质境界。像我们把身体给我们带来的表现叫做“感受”一样,我们也把精神的表现叫做“直觉”。最普通的思考已经包含了直觉的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感觉器官无法(直接)去见它。我们的感觉器官只能通过自我从精神那里得出表现。在观察同一个植物时,野人和文明人的自我中会产生不同的印象。文明的人对植物产生的思考比野人的完善得多。假如,植物的表现只是通过感受来接受,我们就不会有在
24、精神上的进步。野人也有感受,但自然规律是被直觉启发的思考才能认识到的。外界带来的刺激也会促进小孩的意志,但道德的规则是他通过精神中的生活和了解才能认识到的。在没有了眼睛的情况下,我们就没有对颜色的感受,但感受却不能造成颜色。同样,在没有了进入自我的精神给我们带来的这种思考的情况下,我们也就没有直觉,但直觉却不能造成精神,而只能表现着它。人的自我通过直觉接受着精神的,通过感觉器官接受着物质的信息,并把它们都成为个人内在世界的东西。物质的世界使用属于本世界的材料,给具有意识的灵魂(自我)提供一个有感觉器官的身体,它才能让灵魂接受属于它世界的东西。精神的境界也同样使用属于本境界的“材料”,给自我提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theo 精神 科学 史代纳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72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