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弘道”:中国诗教传统与文化特质-MakingtheWayGreatTraditionalChinesePoeticEducationandCulturalTraits.docx
《“人能弘道”:中国诗教传统与文化特质-MakingtheWayGreatTraditionalChinesePoeticEducationandCulturalTraits.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能弘道”:中国诗教传统与文化特质-MakingtheWayGreatTraditionalChinesePoeticEducationandCulturalTraits.docx(1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人能弘道”:中国诗教传统与文化特质“MakingtheWayGreatzz!TraditionalChinesePoeticEducationandCulturalTraits作者:董宇宇作者简介:董宇宇,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文出处:中国文艺评论(京)2022年第20224期第94T02页内容提要:文明比较显示,中国诗教体现了“人能弘道”的文化特质。这种价值建构方式既是自由的又是共同的,涵盖了情感审美与语言艺术、思维方式与认识体系、人格境界与言行能力、社会礼俗与国家治理等方面,塑造着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与民族心灵史。“人能弘道”的诗学特质,即以生命自觉之“情”为本源,在实践中“感”自然和人事之“
2、物”(现象),对天人之“道”进行自证和体认,以情理交融的审美“境界”为归宿。期刊名称:中国占代、近代文学研究复印期号:2022年07期关键词:文明比较/诗教传统/“人能弘道”标题注释:本文系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诗教传统与民族精神的建构及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9CKSO36)的阶段性成果。诗词是我们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所谓诗教,是以诗歌作用于生命情感的审美方式,来实现性理、知识、技能的教化目的。诗教在不同文明中普遍存在,却往往成为宗教或形而上学的工具。与此不同的是,中国主流文化具有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的特质,坚持“人文化成”的道路,诗教在其中作为“美教化(诗大序)
3、、被于万世(朱熹诗集传序)的基本方式,成为一种标志性传统。学界有关诗教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儒家正统诗经学的考论,未能系统地展开关于诗教与中国文化特质的关系及其历史实践的研究,本文拟从这两大问题切入,阐释诗教传统的属性、高度与价值。一、“道弘人与人弘道”:文明比较中的诗教及其历史中国诗教传统的形成与意义,需要在比较诗学中直观地呈现出来。古代中国、希腊、印度的诗学体系是东西方诗学的三大源头,西方诗学占据了现代理论界的主导地位,然而从古至今的诗教传统可谓中华特色。究其原因,可以从中华文明具有“人能弘道”的特质,而其他文明更多是“道弘人的理路进行分析。早在古风时代,古希腊诗论家所谓娱情和教化,是指诗人凭靠
4、缪斯的神启来体悟并歌颂关于宇宙、众神、英雄、万物的神圣真理,在酒神精神的迷醉中传达秩序化、服从命运的日神精神。由此可见,古风诗教蕴含了西方文化源头中天与人、情与理的张力。到了古典时期,哲学取代诗教,苏格拉底、柏拉图关注文艺的真理内涵,要求驯服诗人。理想国指出:实际上我们是只许可歌颂神明的、赞美好人的颂诗进入我们城邦的。如果你越过了这个界限,放入了甜蜜的抒情诗和史诗,那时快乐和痛苦就要代替公认为至善之道的法律和理性原则成为你们的统治者了。并且在他们看来,只有哲人能够追求现象界之上的理念美,但这对于绝大多数人不起作用。这种二分思维的理式说深刻塑造了西方文明,也使诗教降至附庸地位。西方“两希传统”的
5、另一半即希伯来一神教。进入中世纪,新柏拉图主义成为神学基础,其实质是把理式偷换为上帝,追求更绝对的外在超越。普洛丁、奥古斯丁、阿奎那等认为,世俗是不真实的,世俗文艺只是社会生活的虚构性模仿,用以满足人的好奇心和哀怜癖;只有宗教才能通向永恒,模仿这一永恒才是美善的,但仍然只是模仿。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出现诗的对象是精神的无限领域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等说法,二分思维却未改变。在启蒙运动等现代思潮中,西方将诗教作为载体之一,但其现代诗仍然摆脱不了Being的阴影,或是张扬自我而走向虚诞。南亚历史上由于漫长的分裂、纷争,语言、宗教文化极为纷杂,各式宗教的影响根深蒂固。在这种背景下,种姓制度的反人道与价值观
6、的矛盾、虚无,含混地消解于生命轮回和绝对的梵”中。在诗学上,梵语诗学是印度古典诗学的核心,对中世纪以至当代印度的诗学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但正是由于相信外在超越、思想纷杂无章,依神演绎是建构诗学理论话语谱系最传统、最方便、最有效的方式,这种理论建构方式在世界古代各大诗学体系中是最突出的;梵语诗学的文学功能论有一种相对忽视文学社会价值的倾向,这与中国、西方文学理论形成反差,但与日本古代文论的倾向有些近似。在梵语诗学中,欢喜是文学功能的核心,它和各种味密不可分。例如,婆罗多把味分为艳情、悲悯、英勇、暴戾、厌恶、滑稽、恐怖、奇异等,每种味都有其护佑天神;婆摩诃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使人通晓正法、利益、
7、爱欲、解月游口技艺,也使人获得快乐和名声。显然,这里缺乏明确的价值导向。综上,无论是追求超验的“理式或梵,抑或以绝对的神为依据,都可以归为“道弘人。西方和南亚由于不具备古今一贯的文明形态,难以在更长、更广的视域下建构共同体,也难以产生由上层推动、全社会共享的诗教传统。尤其是基于社会存在的分殊状态造成的二分思维,宗教或形而上学对价值观的设定”破坏了生命情感的本色,诗教也就失去了独立的意义。相比之下,诗教与中华文明史相伴随。从“夫礼之初釜椁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礼记礼运)推断,诗教孕育于原始巫术礼乐。周代诗教制度已较完备,是人文化制礼作乐”的重要部分。东周礼崩乐坏,孔子重新阐扬诗教传统,
8、以“兴于诗(论语泰伯)、兴观群怨(论语阳货)等论断强调诗教的本源性、综合性、自足性地位。历代随着儒学、诗学的演进,诗教观念与实践体系也在不断发展。文明比较暗示着,中国的诗教传统可能与悠久、圆融的文明结构、心理结构有关。中华文明的生存特点,首先正是“生生连续体和天人共同体。前者是说中华文明有极强的连续性,和古人类顽强求生、依赖自然、家庭为本的漫长史前时代没有断裂,是守常应变、可久可大的“长文明。这使中华文明执着于现世的生存发展,无须走向形而上学,并以深长、坚韧的历史实践理性,把握天人关系与现实法则。后者是说中原社会基于守土精耕、亲故聚居、多族共存的社会存在,积淀形成了重人贵生、天人合一、多元一体
9、的文明形态,孕育出亲亲仁民爱物(孟子尽上)、大一统、天下等思想,在历史中坚韧地维护这一共同体。这样的历史实践,建构起周全的发展的文明,孕育出人能弘道”的文化特质:一者,无论是天道的人为天地CT、家国天下秩序的以人为本,还是个体价值的为仁知天,都是一种天人、物我关系和谐共在的主体性,不依赖外在超越,不走向二元分殊,内心也达到情理融合的状态与境界;二者,相比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文明结构,其价值观源于基本的人性与实践,内生着永恒、普适的能量。由此孕育的诗教,即诗之情与教之道相生,既不放任自由与多元、迷失方向,也不设定先验与绝对、强硬灌输,而是在“天人共同体中,共同以生命情感来自觉提升、
10、获得归宿。二、儒家人能弘道思想与诗教机制儒家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等论断,彰显了中国主流文化的价值建构方式,也奠定了诗教的原理与品格。中国主流文化认为宇宙由气构成,万象生灭变化无常,本原问题不可知(天何言哉);但人在生存中参赞自然规律,在物质普遍联系、永恒运动的认识基础上,肯定了宇宙一体、生生不已的基本事实。在价值的起点与动力上,如果脱离生命与实践,由本体论、认识论设定某一原点,追寻所谓神、理式、Being.自我,这种种道弘人在根底上都有异化之虞;只有源自生本能、比动物性更根本、积淀了历史理性的人要活着,才是可靠的内在亲切体证,是与万物共通的
11、根本“自然性,是唯独人有自觉的“天地之心。基于生命自觉,人在开放的历史实践中追求生存与价值,与自然和人事两方面的物(现象)相感而形成鲜活的情;符合历史实践要求的情都应得到满足,同时提升至自然、自由、自觉、自足的状态。生命自觉是无限的,它一方面与有限的现实条件产生根本冲突,加之不认可外在超越,暴露了生命有限、价值无解的困境,这是中国文化呈现的悲剧意识;另一方面提供了“弘道”的永恒动力和指向,人靠自己对生命负责、超越有限性,彻底的悲剧意识反而激发了追求的意志和自由,人不依赖外在和现实进行“弘道。弘道的方式就是,基于生命自觉和历史实践,建立起人类共同生生”这一根本原则,进而把“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建构
12、为宇宙图式。由此人与天道自然同在,个人与共同体的生存与价值安顿于天地家园,外在超越处于非必要地位;解答了人为何及如何活着”的根本问题,生存悲剧性尽管永远存在,却转化为不断弘道的方式。人在天人、物我、情理的圆融状态中体认归宿感、永恒感,具体得失以至生死付与天命而无待,在审美超越的境界中现象即本体、过程即意义。承认现实、深情追求、知行合一、审美超越等过程,使心灵生成开放而稳定的结构,这种悲剧精神是较为合理和积极的。始于生命自觉、自证天人之道、归至心灵境界,这种开放性源于人性与实践的“人能弘道,更能保证人类和个人的生存发展,也是“道弘人文化中被遮蔽的辩证逻辑。人能弘道又决定了人文化成观念及其实践,诗
13、教正是其中经典的方式。至于新儒家所谓心性之学内在超越,如果不根除道弘人”的可能,则未必是中国文化的真正主流。孔子论诗经,涉及言(论语季氏)、兴观群怨事父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达政”使于四方能专对(论语子路)及“思无邪(论语为政)、“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僧)、温柔敦厚(礼记经解)等角度,历代儒家对此不断发挥。从中可见,相比诉诸理性、秩序、实践的教化方式,诗教是以精神价值层面的“兴于诗为基础,涵容了修身、治国等方方面面的综合实践职能。一是情感审美及语言艺术教育。在审美中培养情感、感知是比价值导向更重要的内容,“兴观群怨”“事父事君多识等都是如此。中国文化强调美与善同意(说文解
14、字),情感审美孕育着合理的思维方式、价值建构方式。而以诗教为发端,修身之余进行语言表达、文艺创作,则是以诗言志”。诗集传序所说的章句训诂讽咏涵濡”则指诗的语言文学教育功能,涵泳即体认诗歌内容及形式而获得立体性的启悟。二是思维方式及认识体系教育。诗教意味着以“感发志意为本源,以人文化成”为实质,认识世界并赋予其价值,从而指导实践的思维方式。兴观群怨”多识”除了广泛认识生命、社会、世界的规律、道理外,也是培养思考的意识、动机、能力、方式,蕴含实践精神和价值追求。其中把兴解释为引譬连类(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就涉及对事物的自然人文属性、相互关系与类型化的认识。“多识”更暗示着系统认识、赋予价值、建立
15、世界观,中国文化将知识与人文有机联系,诗教正是将知识体系化、人文化,纳入“天地人认识体系与时行物生世界观的基本方式。三是人格境界及言行能力教育。孔子除了“兴观群怨论,还强调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揭示了人格境界是在情感中内在生成的中国价值理路。境界提升过程则是由生命之情不断生发应然之理,包括中节Ql)无邪之情、事亲达政”之志等,进而“情性上升到与天人之道合一的高度,在无限的实践中实现道、事、性合一。由于中国文化强调修身和治平相因相成,故而诗教中的修身既有自足性,又关乎认识体系与世界观培养,还以言行、社交、政教、外事为表现。诗教涉及的“养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弘道 中国 传统 文化 特质 MakingtheWayGreatTraditionalChinesePoeticEducationandCulturalTraits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73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