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英雄传》与十三辙-ATaleofHeroesandtheThirteenRhymes.docx
《《儿女英雄传》与十三辙-ATaleofHeroesandtheThirteenRhymes.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女英雄传》与十三辙-ATaleofHeroesandtheThirteenRhymes.docx(1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儿女英雄传与十三辙ATaleofHeroesandtheThirteenRhymes作者:冯蒸作者简介:冯蒸,男,北京市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北京IOoO89)原文出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京)2013年第3期第93-101页内容提要:“十三辙”是指明清以来中国传统戏曲、曲艺等通俗文学押韵用的十三个韵部。关于十三辙的直接来源,目前有如下三说:1.出自明代徐孝的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提出此说的是赵荫棠。2.源自清代马自援的等音和林本裕的声位,其中前者更早一些。持此说的是罗常培。3.来源于明末鼓词作家贾凫西和清代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持此说的是白云生。以上三
2、说都根据不足。笔者最近发现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八回有关于十三辙的一段完整资料,非常可贵,迄今为止音韵学界很少注意至人在本文中,笔者把该书的相关段落全部披露并加以分析,希望能够为音韵学史研究和戏曲学史研究提供一份难得的史料。TheyzThirteenRhymes7referstothethirteensongrhymesthatarefrequentlyemployedintraditionaloperas,folkliterature,andotherpopularformsofentertainmentsincetheMingandQingDynasties.Currently,thereare
3、threetheoriesabouttheoriginoftheThirteenRhymes/7,namelyDoriginatingwiththeMingDynastyXuXiao-compiledChongdingSimaWengongDenyunTujing,asadvocatedbyZhaoYintang;2)originatingwiththeQingDynastyMaZiyuan-CompiledDengyinandLinBenyu-CompiledShengweiorsomewhatlater,asclaimedbyLuoChangpei;3)originatingthelate
4、Mingdrum-songwriterJiaFuxiandTheStrangeTalesfromaChineseStudiobyPuSonglingoftheQingDynasty,asarguedbyBaiYunsheng.Thesethreetheoriesarealllackinginsupportingevidence.TheauthorofthepresentarticlehasrecentlydiscoveredacompleteepisodeabouttheThirteenRhymesinChapter38ofATaleofHeroes,anentrythathasrarelyb
5、eennoticedbyscholars.Thisessay,therefore,offersananalysisoftheepisodeinanattempttoprovideapreciouspieceofhistoricalevidenceforhistoriansofphonologyanddrama.期刊名称:舞台艺术(戏曲、戏剧)复印期号:2013年06期关键词:十三辙/赵荫棠/罗常培/白云生/儿女英雄传/thirteenrhymes;ZhangYintang;LUOChangPci;BaiYUnShCng;ATaICOfHCroCS标题注释:本文系周建设教授主持的2010年度国家
6、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三百年来北京话的历史演变和现状研究”(10AYYOO5)、北京语言大学委托项目“北京话研究历史文献叙录及目录”(JY20120208)、2012年度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清代子弟书十五种校释”的阶段性成果。中图分类号:Hl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142(2013)030093-09“十三辙”是指明清以来戏曲、曲艺等通俗文学押韵用的十三个韵部名称,即中东、江阳、一七、灰堆、油求、梭波、人辰、言前、发花、乜斜、怀来、姑苏、遥条,此外还有用儿化音节押韵的两道小辙:小言前儿和小人辰儿。十三辙是由民间艺人口耳相传的,辙名和它的排列顺序在书面记载上颇
7、有分歧,这里所列是习见的一种。传下来的十三辙只有辙名(相当于一般韵书的韵目),没有按辙列字的韵书。由于它基本上反映当时的实际语音概貌,所以明清以来官话地区的通俗文学,都用十三辙作押韵标准。但是,关于十三辙的直接来源,迄今尚少有人加以探讨。就我目前所知,大概有下列三种看法:(一)出自明代徐孝的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提出此说的是赵荫棠。赵荫棠在1932年发表了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述一文,该文除余论外共分四节,其第三节标题为(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与十三道辙。该节内容如下:一九一九年三月一日天津春柳杂志第四期所载徽秦十三辙之目如左:中冬辙、江阳辙、一七辙、乜邪辙、灰堆辙、姑苏辙、怀来辙、壬辰辙、簪前
8、辙、遥迢辙(疑保迢遥二字之误)、梭拨辙(或保婆娑之误)、发花辙、由求辙。小注系该杂志原载。然我以为如果没有成书,单凭个中人的口传,只要是同音的字均可,不必拘泥其为遥迢或迢遥,梭婆或婆娑也。一九二三年六月十日北京大学歌谣,常为君先生在子和儿的问题的一篇文章中方较详细的将京音十三道辙介绍出来,这是它与音韵界正式见面之始。这种东西与别的东西一样,起初它没有一点尊严性。不惟学界瞧不起它,就是伶界也不将它与曲韵等量齐观。闻个中人云,某伶辑有此书,为昆曲家所贬视,所以秘而不宣。这实在是大错误,殊不知昆曲家所遵守之曲韵,在初也是被人瞧不起的东西。常先生所写出之道辙并附注诗韵韵目如左:中东(东冬庚青蒸)、江阳
9、(江阳)、一七(支微鱼虞齐)、灰堆(微灰)、油求(尤)、梭波(歌麻)、人辰(真文元侵)、言前(元寒删先覃盐咸)、发花(佳麻)、捏斜(佳麻)、怀来(佳灰)、姑苏(鱼虞)、遥条(萧看豪)。我以为这种东西与诗韵没多大关系,它是由中原音韵系统而来。它的内质与徐氏重订之等韵图没一点不合。现在再将它们写在一块对照一下:各家韵类之分合,俱有不同;独十三摄与十三道辙之分目,若合符节,我们虽不能说十三道辙即本于十三摄,我们不能不相信时代性与地域性之影响。谈道辙之源者,亦肯采纳我这一点发见乎?1以上引文据赵荫棠中原音韵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附录3,324-339页。(二)源自清代马自援的等音和林本裕的
10、声位,其中前者更早一些。持此说的是罗常培。罗常培先生1935年发表的京剧中的几个音韵问题和1950年出版的北平俗曲百种摘韵一书均列有“曲韵书两大系演化系统表如下:(表见下)。按:笔者对上表做了两处动:(1)洪武正韵原文标为22韵,笔者改为76韵;(2)字音汇集改为字音会集。罗著北平俗曲百种摘韵一书共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主要讲述十三辙的沿革,直接涉及十三辙来源这个主题。从所列的曲韵书两大系演化系统表可以看出:总源头是成书于1324年的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但十三辙的最直接源头则是陕西马自援(生长云南)的等音,接着是辽东林本裕(生长云南)的声位。由这两部书又派生出:徐州十三韵、滕县十三韵、滇戏十三韵
11、、京戏十三辙。2(pp157176)罗先生的这个观点,被后来的一些辞书编撰者所采纳并作为撰写十三辙词条的主要内容。据我所知,最早见于辞书的是日本中国语学会编撰的中国语学新辞典,该书的十三辙词条撰写人是藤原辉三先生(pp.109110),基本上是采用罗先生的这个观点。此外,在马文熙、张归璧二先生主编的古汉语知识详解辞典中,十三辙词条这样写道:清马自援等音并六十五韵母(实有四十三韵母)为十三类,以合十二律及闰月之数。后遂产生徐州十三韵、滕县十三韵、复演化成滇戏“十三韵、鼓棒词十三辙。故十三辙为小学派韵书余绪。4(pp362-363)曲韵书两大系演化系统表(各书名后的阿拉伯数字表示该书所分韵部)该解
12、释与日本学者藤原辉三先生的解释基本相同。但此书的缺点是未注明出处,使一般读者不知道该观点源自何处,降低了科学性。(三)来源于明末鼓词作家贾凫西(约1590-1675)和清代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1640-1715)。持此说的是白云生。白云生说:昆曲用中原音韵的十九韵,其它地方戏曲、说唱文学,多用十三道辙,传说是清贾凫西根据中州韵而简化的,又经蒲松龄改正。(这二位都是山东人,对于民间文学深有研究,贾凫西所著东郭箫鼓儿词是根据昆曲东郭记写成的通俗作品)。5(p.lO)按:以上三说中,前两说有类似之处,就是考虑根据反映明清官话音的韵书之分为十三部者,从而与十三辙相联系,赵荫棠是把它与明代徐孝撰的重订
13、司马温公等韵图经相联系,罗常培则是把它与清代马自援的等音和林本裕的声位相联系,因为这些近代音韵书的音系基础都是北方音。此中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完全是北京音,马自援的等音和林本裕的声位是所谓官话音,而且都是分为13个韵部。关于赵荫棠先生所研究的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我们还想补充几句,就是明徐孝所著的书实际上总名为合并字学篇韵便览,该书包括四种书:L字书一合并字学集篇。2.韵书合并字学集韵。3.韵图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4.反切总汇四声领率谱。赵先生该文研究的是该书的第三种。详见郭力和周赛华的有关著作,兹不赘述。的确,反映明清时期官话音的韵书之韵部分为十三部者,据我们调查,实在是不多。在我们所了解
14、的现存的近150余部反映明清时期汉语近代音的韵书韵图中,除了这三种外,还有就是大概已经亡佚的朱子韵纲和民国时山东高密人张祥晋的七音谱也是分十三部7,赵荫棠、罗常培两位先生对十三辙的溯源思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据我们所知现存明清两代时音韵书中韵部分为十三部的只不过就是这三五部而已。不过,如果追根溯源,反映宋代读书音的切韵指掌图就是分为13ffl6(pp.l95212),应该说是十三摄系统的鼻祖。但是我们认为,这里还存在两个问题。(一)十三辙的音系基础是不是北京话,抑或是其他官话?大可考虑。但是,解决这个问题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因为十三辙只有13个辙名,相当于一般韵书的韵目,是有目无书。无从分析该系统
15、所辖的具体韵字,也就难于确定其音系基础。魏建功在说辙儿一文中说:究竟十三道辙是否有目无书?在北平的确没有书。求之于方音中,有些地方是有这种书的。(pp.317332)他举了徐州的十三韵,书面题名是考字奇本;山东的增补十五音,比十三辙多支、虞”两目;湖北的字音会集,分14音,比十三辙多一诗目。山东属北方,徐州介南北之间,看来代表北音的十三辙并非全无书本,只是流行不广,以旧京兆(顺天府)为中心,这些书都不算数罢了。张洵如的北平音系十三辙是把按北京音系排列的一部字汇嵌入十三辙的体系之中,这是十三辙有目又有书的开始8。罗常培著的北京俗曲百种摘韵,其下卷称十三辙字汇,把100种北京俗曲里所有押韵的字按十
16、三辙列出来,每字归辙,都有例证。这是第一部专为十三辙编写的字书。明清以来,官话方言区的地方戏,凡属皮黄系统、梆子系统的各剧种,都用十三辙。十三辙的被重视大概开始于清代中叶昆剧日益衰微、地方戏花部乱弹兴盛之际。其后皮黄戏来北京,发展为京剧,逐渐兴盛。京剧在字的唱念上虽因袭中州韵、湖广音,唱词押韵却自称用十三辙。十三辙在京剧中就取得标准曲韵的资格而沿用至今。十三辙在北方曲艺(如京韵大鼓、道情等)中也多被采用。此外各地方剧都自称尊奉十三辙,但实际上辙数有的不止十三。至于辙的内容,即每辙所代表的语音,更多歧异。“十三辙”有目无书,因此哪些字归哪道辙,不易查考。但从京剧或曲艺的用韵,还能看出一些字所属的
17、辙口。首先,我认为张洵如在1937年出版的北平音系十三辙,不能够作为反映十三辙实际用韵的韵书,因为它完全是根据北京音系编的,不是调查戏曲和曲艺的实际用韵后编撰的,是专家在书斋中编撰出来的产物,只能认为是一种当时的北京音系记录,而不能视为是真正的十三辙韵书。从这个角度看,罗常培先生的北京俗曲百种摘韵,其下卷称十三辙字汇,更有价值。此部分系罗先生归纳100种北京俗曲押韵的辙口而成,虽然它的取材和收字还尚有诸多可议之处。如取材方面只选取了一百种俗曲,数量有限,而且有些俗曲不纯粹是北京话甚至北方话的戏曲曲艺,还有从吴方言流入的,如茉莉花。至于具体的收字情况,我们的统计如下:1.发花辙(收89字,合韵8
18、字)、2.梭波辙(收79字,合韵2字)、3.乜斜辙(收24字,合韵4字)、4.一七辙(收110字,合韵6字)、5.姑苏辙(收63字)、6.怀来辙(收53字)、7.灰堆辙(收49字,合韵10字)、8.遥条辙(收123字,合韵5字)、9.油求辙(收65字)、10言前辙(收243字,合韵6字)、11.人辰辙(收107字,合韵28字)、12.江阳辙(收159字)、13.中东辙(收211字,合韵20字)。合计共收字1375字,合韵89字。9从编撰一部韵书的角度看,只收一千多字实在是太少了,这当然是受到资料的限制使然。如果作者研究的不是100种俗曲,而是1000种俗曲甚至更多,那么韵字的数量一定会大大增加
19、,则该韵书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此外,即使根据这点资料,也可以发现明清俗曲的用韵与北京话很不一样,如人辰辙的字目一扇分,如声情与“心身门亲人押韵(斜倚栏杆)、数量甚多,这应该是江淮方言的特点,可能是因为戏曲、曲艺的源出于皮黄而以湖广音唱念的缘故,罗氏做合韵处理,乃一家之言,有待进一步研究。这里就不多说了。总之,在十三辙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究竟反映了哪些语音情况,要通过戏文、鼓词等大量的俗文学文艺作品的用韵作精细的统计与分析。这将不仅为戏曲曲艺的用韵实践而有所贡献,也给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份有用的参考资料。现代京剧改革以来,上口字逐渐被废弃而改用纯粹的京音唱京剧,皮黄的“十三辙正逐渐向北京音
20、系的十三辙转化。(二)把明清时期分为十三部的韵书与十三辙直接挂钩,只是音韵学家们对十三辙来源的一种可能性推测,这种挂钩并不带有必然性。因为目前十三辙是有目无书,即使有书,该书作者如果没有明言是参考某本或某几本具体韵书而编就,我们也难以就此论定其准确来源。所以,我认为以上两说目前尚不能够就据此论定一定会源自某部明清韵书。而且,赵与罗二家的看法也不一致,二家所论的韵书的音系基础也不一致,十三辙的音系输出学界也未论定,那与这两家所论及的韵书关系就更无从谈起了。关于第三说,我们至今尚未发现有贾凫西或者蒲松龄编撰过十三辙韵书或者与之相类的韵书,也没有在其著作中发现有提及十三辙的词句。白先生的说法并没有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儿女英雄传 儿女 英雄传 十三辙 ATaleofHeroesandtheThirteenRhymes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73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