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美人图》中的清代首饰.docx
《《十二美人图》中的清代首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二美人图》中的清代首饰.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十二美人图中的清代首饰十二美人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原题名雍正十二妃子图,后改为胤祺妃行乐图,也有学者称之为胤祺围屏美人图雍亲王妃等。十二美人图是学界普遍认同的说法,一幅像,共12幅,每幅长184cm,宽94cm,不做装裱放在一起近12目前,对十二美人图的研究可分为探秘研究、艺术创作及细节品鉴3类。杨新运用史学考证的研究方法,将其大致创作时间定在康熙五十一年至六十年间(17121721年),认为画中美人是以胤祺的嫡福晋(即后来的皇后那拉氏)为原型创作的,画的仅是一个人;故宫文物专家朱家港依据清宫内务府有关档案判断十二幅绢画原是装饰在圆明园深柳读书堂困屏之上,后才辗转至紫禁城的延禧宫,推断其只
2、是“美人图绢画十二张而已;林姝3对绘画的收藏地点、等级制度等进行考察,指出其并非圆明园深柳读书堂中的美人围屏图,而是秘藏于雍和宫佛塔中的雍亲王妃像;高占盈等4从雍正的内心世界进行剖析,更支持其描绘的是雍正最宠爱的年氏贵妃”这一说法。有学者运用图像学、美术学等研究方法,以十二美人图为视点,探讨明清时期仕女画艺术特点的表现方式及形成的审美风格。张嘉维5通过分析十二美人图作品绘画语言和风格以及作品中的细节,品读清代宫廷绘画的装饰美;万芬芬等从美人的表情神态、服饰造型、室内布景与构图探索其表现技法。还有学者从工艺细节对十二幅绢画进行品鉴,如赵广超等7整理了十二美人图中的36件家具和60件器物,并展示出
3、遗存藏品和复原图。然而,基于十二美人图研究清代工艺美术品的文献甚少,十二张绢画可视为图录,涉及各类式样的首饰,画中的每一件首饰也刻画得精致细腻,是清代首饰风貌及时代流行款式的有力图证。1十二美人图中的清代首饰十二美人图中每位美人或多或少戴着发饰、耳饰,有几幅图中的美人还持有手串,佩戴手镯等。可见范围内,共计簪钗19支,步摇3支,头箍4个,鲜花3朵,耳环12对,手镯4个。1.1发饰十二美人图中美人的发饰主要分为簪钗、步摇、鲜花、头箍4大类,另外还有貂皮帽、风帽等其他发饰,具体见表1。十二美人图中的美人多戴簪(金簪、木簪、玉簪等)钗,通常是多种款式混合装饰发型,较为讲究、精致。桐荫品茗中的单簪簪身
4、为金质,簪首镶嵌了一颗大而圆润的珍珠,体量不大、小巧简单。烛卜.缝衣和捻珠观猫中美人所佩戴的簪钗均为金簪,前者簪首为如意式,上面镶嵌了一颗红宝石,后者簪首为竹节形式;从绘画细节看,两支金簪簪脚的装饰均为镂空纹样。北京海淀区巨山农场地区出土的支金累丝梅花气通簪(见图18),制作工艺巧妙,簪柄通体为镂空设计,簪首造型比美人佩戴的式样更为繁复。这类簪脚为镂空设计的金银簪子被称为金气通,出现于宋元时期,广泛流传于清代8。立持如意消夏赏蝶倚相观鹊和抚书低吟中的单簪均为木簪,前三者为同一质地,簪首造型各不相同。博古幽思中的簪子为玉簪,虽用料单一,但依旧十分精美。图1金累丝梅花气通簪Fig.1Goldenf
5、iligreeplumblossomventilatehairpin点翠花簪是十二幅画绢中常见的一种款式,或单独插戴,或成对插戴。立持如意和消夏赏蝶中应是一对式样相同的簪钗,而烛卜.缝衣中的两支点翠花簪或为不同式样。这类花簪作为装饰品佩戴在美人的头上,也称为“头花”。故宫博物院馆藏点翠海棠花纹头花如图29所示。图2中的头花采用银镀金工艺打造底托,加之玉石做成的海棠花造型与翠蓝色交相辉映,故成为清代宫廷后妃喜爱并常用的款发饰。现存清代花簪实物较多,足见其当时的受欢迎程度。图2点翠海棠花纹头花Fig.2Begoniaheaddressflowerwithkingfishercraft裘装对镜烘炉观
6、雪和桐荫品茗中美人都佩戴相似式样的步摇,顶端为拟凤造型,下坠78颗白色珠子,坠角为珠玉或宝石,或用金镶边,流苏为首饰增添了灵动感,这类凤式步摇多见于清代宫廷。赤峰市巴林右旗白音尔登苏木荣宪公主墓出土的一对傍凤(见图38),凤嘴衔着流苏,云纹两侧衔接珠串,其应当属于风冠上的饰件,但也可单独插戴。倚榻观鹊捻珠观猫和博古幽思中美人发髻分别戴了菊花、月季花和兰花,表现出美人简洁优雅的美感。烘炉观雪倚门观竹桐荫品茗和消夏赏蝶中美人皆佩戴头箍,在探头赏花或赏竹。“头箍也称勒子网遮眉勒,由明代妇女用的“额帕发展演变而来10,罩在头上避免发丝散乱,同时起到装饰美化作用。裘装对镜和烘炉观雪中美人头顶所戴的“貂皮
7、帽又称卧兔儿,以海獭、貂鼠、狐狸等珍贵的毛皮及毡制作,与发髻相配极为雍容典雅,前者中间还有一个九瓣花形镶珠配饰。持表观菊中罩在女子头上薄薄的小幅方巾,称为“结发巾”,出现于汉末时期,明清时期仍在各阶层妇女中广为流行。博古幽思中美人除了佩戴发簪和鲜花外,还有在前额扎起的头发上系了一圈红色绳线。1.2耳饰中国古代耳饰门类多样,清代耳饰主要包括耳环和耳坠。耳坠是由耳环演变而来,耳环所缀饰物不可摇晃,而耳坠相对于耳环更显活泼,人在行动时坠饰可来回摇荡。清代俗称穿孔式耳饰为“耳钳”,无论耳环或耳坠,皆统称之11。耳饰作为清代女性的专属饰物,满汉女子可以分别佩戴不同的款式,满族从满俗,汉女则基本延续明代的
8、传统12。根据耳饰的外形,美人佩戴的耳饰可分为葫芦形耳饰、灯笼形耳饰、垂珠耳饰3类,具体见表2。表2十二美人图耳饰分析清代对于耳饰的佩戴有着明确的规定,在款式和材质上也有严格的要求,这与皇家的礼仪制度密切相关。清朝满族妇女两耳各戴3件耳饰,即一耳三钳,有别于汉族妇女的一耳一钳,这种风俗在满族妇女中延续许久,常见于传世清代画作中,如慈贤皇贵妃像(见图4网)和清人画孝圣宪皇后朝服像轴(见图513)中皆是3对形制相同、由两颗东珠组成的耳坠。耳饰是满汉不同俗最为直观的标志,乾隆十四年(1749年)选秀女时,发现有的满族女子效仿汉俗一耳戴一钳,曾明谕禁止14。耳饰佩戴的数量也是美人“汉式装扮”的一个重要
9、标志,其均只戴一钳。桐荫品茗中美人所佩戴的葫芦形耳饰,山2颗珍珠组成,乾隆帝、嘉庆帝等帝王身边的嫔妃也常佩戴这种耳饰。图615为故宫博物院馆藏金环镣东珠耳饰,其耳钳为金质环状,下坠是由两颗东珠组成的葫芦,底部有梅花形纽,桐荫品茗中的耳饰与此款葫芦形耳饰形制极为相似,为清代仕女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耳饰。立持如意所用的珍珠也圆润有光,持表观菊除了使用一颗珍珠外,下坠一颗宝石,是葫芦形耳饰的衍变设计。图6金环镣东珠耳饰Fig.6Pearlearringsinlaidwithgoldrings倚门观竹博古幽思和倚榻观鹊中美人所佩戴的耳饰属于同一类型,外形似一盏灯笼。图78为金累丝灯笼耳坠。宁熨平吉堡姚氏
10、墓出土的灯笼形耳坠见图7(a)和北京市石景山区出土的宫灯形耳坠见图7(b)虽精丽秀巧,但其繁缗做工颇有李渔所谓的“耳上悬灯”之感。博古幽思中的灯笼形耳饰虽复杂,但不同于两者繁缚沉重的式样,配上天然宝石更为轻巧:烘炉观雪和捻珠观猫的灯笼外形更为简练,底部缀有仿灯笼流苏金边。图7金累丝灯笼耳坠Fig.7Goldenfiligreelanternshapeearrings裘装对镜抚书低吟消熨赏蝶和烛下缝衣中美人所佩戴的耳饰皆属于垂珠式样,造型相时简约,又不失轻盈飘逸之姿,表现出美人的典雅清新之态。图8为清人仿周文矩仕女图16。图8中美人所佩戴的耳饰和裘装对镜中的所用材质几无区别,穿耳形式接近于烛下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二美人图 十二 美人 中的 清代 首饰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73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