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志》与历代志书杂家文献目录之比较.docx
《《汉志》与历代志书杂家文献目录之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志》与历代志书杂家文献目录之比较.docx(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汉志代志书史志于目录学、史学等相关研究尤为重要,其之于学者价值更是吉光片羽,价值千金。在最早史志汉书艺文志成书之前,官府已经注意到了编撰藏书目录的重要性并付之于行动。汉成帝时,在大规模搜求书篇之后,刘向、任宏、尹咸和李柱国等受诏主持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官方性质的图书整理工作,并在分类归纳之后,“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1o受古代书籍流通及流传所限,故向来编撰书目精善者多是据以当时朝廷秘阁、秘书典藏之书而从事于此,予以编登条目,稽寻便取,官府、
2、私家世守和新收之书辄列其上,功效大利于后世。而历代藏书之目录,多为孤本单行,又因传抄者稀,倘遇战乱便致亡佚。开天辟地之作如七录与别录,虽极具价值却终不传于唐后,群书四录崇文总目等今人亦不能窥见其全豹。幸而历代史籍颇有采取其书目而入志者,以其内容繁富,可备为政为学之参考,故得以能流传千古。后人欲考镜古代学术源流,书籍存佚,舍史籍中之艺文、经籍志,殆莫由焉。2今将汉志之杂家书与历代史志杂家文献目录相比较,并综合比对历代史志对杂家概念的廓清与界定,进而考究杂家之学术源流以及汉代以降的流变过程。今以汉志所著录之杂家为基础,参列各史志之杂家进行比对考察。历代史志以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新旧唐书经籍志宋史
3、艺文志明史艺文志和四库全书总目为主要参照本,兼及正史艺文、经籍志考、补等。现考诸家学派论著文献数量,汉志儒家类53家、836篇,道家类37家、993篇,阴阳类21家、369篇,法家类10家、217篇,名家类7家、36篇,墨家类6家、86篇,纵横类12家、107篇,杂家类20家、403篇,农家类9家、114篇,小说类15家、1380篇。可见汉志之杂家学派文献总量,略居于诸子各学派中等水平。隋志儡家类62部、合530卷,道家类78部、合525卷,法家类6部、合72卷,名家类4部、合7卷,墨家类3部、合17卷,纵横类2部、合6卷,杂家类97部、合2720卷,农家类5部,合19卷,小说类25部、合15
4、5卷。唐初时,除儒、道、杂三家文献数量呈总体增长态势外,其余诸家较汉志减少。旧唐志儒家类儒家28部、凡776卷,道家类125部、凡960卷(老子61家,庄子17家,道释诸说47家),法家类15部、凡158卷,名家类12部、凡56卷,墨家类2部、凡16卷,纵横家类4部、凡18卷,杂家类71部、凡982卷,农家类20部、凡192卷,小说家13部、凡90卷;新唐志儒家类69家、92部、791卷,道家类137家、74部、1240卷,法家类15家、15部、166卷,名家类12家、12部、55卷,墨家类3家、3部、17卷,纵横家类4家、4部、15卷,杂家类64家、75部、1103卷,农家类19家、26部、
5、235卷,小说家类39家、41部、308卷;宋志儒家类169部,1234卷、篇,道家类凡717部、2524卷(附释氏神仙类),法家类10部、99卷,名家类5部、8卷,墨家类1部、15卷,纵横家类3部、46卷,农家类107部,423卷、篇,杂家类168部,1523卷、篇:明志俑家类140部、1230卷,杂家类67部、2284卷,农家类23部、191卷,小说家类127部、3307卷,道家类56部、267卷。从汉志到四库修成,历经1700余年,书目分类方法从“六分法”逐渐定型成“四分法”(其反复之变化前注已有简述),历代史志所著录的杂家书目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杂家
6、文献数量激增。汉志杂家仅有20部、20家,共403篇。隋志杂家录有97部,合2720卷。旧唐书杂家录71部,凡982卷。新唐书杂家录有64家,75部,1103卷。宋史艺文志杂家类168部,1523卷、篇。明史艺文志著录杂家类67部,2284卷。数据最为直观,用数据来说话也更为可信。从历代史志对杂家书籍著录的情况来看,汉代以降,历代史志杂家类书目的数量,整体上相较汉志有大幅度的增加,如明代淡生堂余苑一书,共有604卷,其一书之卷数已经比汉志所有杂家书籍整体数量还要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隋志开始多以卷数来标示书籍篇数的多寡,此种计数方式与汉志不同。先秦秦汉时期以竹简为主要书写载体,绿帛盛行成为记录
7、知识的主要载体后,故有易篇为卷。有的可能篇章较长,故以一篇为一卷;也有些篇幅可能较短,则不能以一篇为一卷自成一轴,于是就合数篇为一卷。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卷大于篇的现象。所以总的来讲,卷大于篇3基于这种情况,后世史志所著录杂家书数量,则是比以上所列数据所显现出来的更远远多于汉志第二,单本篇数更多。汉志杂家类著述篇数最多者为推杂书,凡87篇,其他各书少者也不乏以一篇而行于世。纵观汉志中学术传承清晰、立言有论、立论有据且能成一家之言者,其著述篇数鲜有大几十篇者,且秦汉两部合作巨著吕氏春秋只26篇,淮南内21篇,外33篇。况是时讲求“微言大义”,书籍字数之多其代表不了是书之优劣,故从善服义之根本在书言
8、本经道术,毕竟诸子十家九流所言本论不是义硫。反之,一书字数、篇章越多就会难免于议论驳杂混乱,迷离于中心思想之外就会越远。隋志时杂家书超过百卷者已有10家,单本最多篇数者华林遍略已达620卷之多;新唐志有熊执易500卷之化统;明志单本过百卷者有5家。与此同时,后世史志似乎还陷入了两极极端化的情况,如II志中单本卷数为10卷以下者(含10卷)有58部,旧唐志有44部,新唐志有76部,宋志有139部,明志有35部。但是,后世史志所录之杂家类书目卷数越少、卷数越接近汉志杂家类书目的卷数,是否就代表了其所录杂家就越接近孟坚所定义的杂家?答案当然是不尽然也,这种说法虽有一定依据,也确有相似之处,但事有例外
9、,后文于此情况当会详述,且先将此种可能置列于此作为杂家文献学术流变的一种规律作为参考。第三,文献种类复杂化。汉代以后,儡、道、农、杂和小说家类书目呈增长态势,而名、法、阴阳、墨和纵横家类的书目在后世史志中的著录逐渐减少,并于明志中彻底取消了此数家学派之分类。儒家和道家类书目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义疏”类书籍的增加,是一家之学随着时间的累积导致的量变增长,在某种程度上农、小说家类书目增长的原因也与此相类。至于杂家,虽然后世亦有原汉志仪硫传注类书目的增加,但总体来说占比较小可为忽略,且其由来一直颇有争议。班氏言杂家者出于议官,但考周秦汉则无此官职,章炳麟言杂家出于议官者,汉代职官有议郎,即班氏
10、所谓议官也,但于古无征。4王献松认为议官词是天子议臣以及诸侯门客并且能够参与决策的人的通指,是笼统的称谓,并非是专有职官名。秦汉时期的杂家类著作就是由这些议臣、门客们集体编纂的,并且他指出从这一学术发展的历程来看,班氏1杂家出于议官”说应该值得肯定。5龚延明则指出议官是汉郎、大夫等秦汉时期参掌论议、言事之官的统称C6刘光簧则认为,杂家出于议官,官有议官,即有议官之署,则今西洋西国之议院、议会之属,中国古有其制矣。在古则为外朝,帝典之师锡,洪箱之谋及庶人,周礼之询众庶,白虎之议及博士议郎是也。杂家类儒,墨家类道,杂家多及典制,典家专言古道,故儡家之与道,犹杂家之与也。7又东晋亦有议郎,晋议郎张显
11、撰有析言论20卷,南宋建炎间有枢密议官,但后世职官当非为班氏所言王官之议官。汉书中“议官”只出现一次,秦汉典籍也未有互见者,虽然现在我们无法确定议官究竟是出于何种王官,但其学派所本所宗、主要旨论之一家言应当是紧紧围绕“王治”和“国体”的。汉以后,杂家类著作开始出现异于汉志杂家学派的著作,如隋志杂家类杨伟撰有时务论12卷,宋书大且渠蒙逊传载“元嘉卜四年,河西王茂虔奉表献方物,并献时务论十二卷8,可知是书当与方物、祥瑞等相涉。孔衍撰孔氏说林2卷,曲阜孔继汾阙里文献著述考日:“凡事不拘乎一类而言不衷于一途者,前史列之于杂家,二十二代孙广陵太守衍有说林五卷,梁二卷。”9盟仪撰子林20卷,案此为梁庾仲容
12、子钞之先声,是以可知在意林之前先有子钞,而子林则更在子钞之前。四库提要杂家别为一类名日杂纂。故杂纂之体例或自此书而始,东晋之时也。10旧唐志有瑞应图IfU3卷,两部张掖郡玄石图,翰墨林10卷等,此类书均不似班氏所言之诸子杂家。至新唐志及其后此类书目更多于前世,凡治狱、乡仪和祖训等辄入其中,杂家类书目从收录先秦秦汉时期自成一家之言的分类逐渐成为了真正杂取古今、囊括百家、杂而无旨的学术大杂绘。正如余嘉锡所言,周秦百家诸子皆自成其一家之学术,后世之书,凡其不能归为经部、史部者多强附之于子部,虽名相似但实际上已经脱离杂家之实际。11第四,逐渐分流、散佚、失传。首先,汉志中著录的杂家文献,到隋唐时期失传
13、亡佚情况已经较为严重。到唐初隋志成书时,仅余吕氏春秋淮南内淮南外尸子和尉缭子5部原汉志所著录杂家书,其他15部杂家书并已失传,且汉志之篇数与隋志之卷数也很难考证是否为原书全本。尸子一书隋志著录21卷(其中目1卷),旧、新唐志已失其半仅有10卷,后其书已亡佚故宋志以后不录。此外,隋志以前杂家书,以七金录所载录之杂家书为例,在唐初也多亡佚失传。宋王应麟以来,朱彝尊、钱大昕、章学诚、章宗源、黄侃、余嘉锡和姚名达等历代学者均认为隋志所言“梁有”某书,并非是指南梁人所著录者,其真正意义则是指七有之也”,近人任莉制七辑证书中定某书为七所收的主要依据也是隋志注中的“梁有”二字.12如梁有应奉撰洞序9卷,隋志
14、注“亡;梁有杜恕撰笃论4卷,注“亡”:梁有诸葛恪撰诸葛子5卷,注“亡”等等。以此可见汉志杂家书之逐渐失传,至宋志止余有吕览淮南。其次,汉志杂家书在后世的流传中逐渐散佚,直至亡失。汉尸子有20篇,梁启超谓隋唐志皆20卷。宋时既己残缺,后遂全佚。王应麟谓李淑书目存4卷,馆阁书目仅存两篇,合为1卷,但此二本今已不传。清嘉庆间汪继培辑为2卷,书上卷以群书治要所录为据,有篇名:下卷则为散见于各书章句辑本。裴驷集解引刘向臼“尸子著书,非先王之法,不循孔氏之术”13。刘幽日其“兼总杂术,术通而文钝”。李贤谓其尸子20篇,19篇陈道德仁义之纪,1篇言九州险阻、水泉所出。此皆唐以前人所见秦汉原书者所记述及批评。
15、今所存佚文,多中正平和,颇类似儒家言。彦和所谓“兼总杂术”则有之,子政所谓“不循孔氏”则不见。使佼果为商鞅师,则今本所见其道术与商君大不类。隋志言“其九篇亡,魏黄初中续”。盖在东汉时已经亡佚大部分原书,而魏晋间人补撰依法,刘初所见尸子也未必是刘向所见原本,而且治要及其他书所征引则皆是黄初以后的本子。但因其中存先秦佚说其多,固自可实。14又如淮南外33篇,今止存21卷,盖即内篇也。外篇久佚,隋志已不著录。晁氏读书志云:“崇文总目云亡三篇,李淑邯郸图书志云两篇14,东方朔二十篇,残。15此外,汉志杂家有尉缭29篇,兵形势别有尉缭31篇。隋志有杂家尉缭子5卷,两唐志并作6卷,并入杂家类;宋志以后咸作
16、5卷,归入兵家类,今本仍亦作5卷,计有24篇。由此可见,汉以后尉缭子一书亦当有所散佚,旧、新唐志所载隋以前诸书,多为隋志所未著录或标注为残缺、亡佚者,则怀素所谓古书近出,阙而未编者也。然而以正史言之,其为刘知几所评论书钞、类聚、初学记等书所徵引,而不见于志者,往往有之。此皆唐人所亲见,竞不著于录,知马怀素之言,不吾欺也。11旧、新唐志较隋志为多1卷,兼有唐代类书如初学记等所徵引“尉缭子日不见之于今本者,然未必不是尉缭子古书于唐代“近出。霜要注意的是,尉缭子也是汉志杂家书于后世史志分流的“代表作”,并且成为缭书三大“千年争论”之一,以致至今学界仍无定论。汉以后历代史志只见有一部尉缭子,隋志将缭书
17、列入杂家,两唐志因之,宋志及以后归入兵家。刘向别录曰:缭为商君学,又一引将商君学作南君学,即缭为南君学”。汉书艺文志考证王氏谓“杂家尉缭二十九篇,兵形势又有尉缭三十一篇。隋志尉缭子有五卷,今本首章天官称梁惠王问,意其者魏人欤?秦始皇本纪日始皇十年有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事。四库兵家提要口:“尉缭其人当六国时,不知其本末。或口魏人,以天官篇有梁惠王问日而知之。或又曰齐人,鬼谷子之弟子也。刘向别录又云缭为南君学,未详孰是也。”又兵形势家别有31篇尉缭,今杂家亡失而兵家独传。清钱塘人梁玉绳瞥记日:诸子中有尉缭子,疑即尸子所谓料子,贵别者也。汉志杂家尉缭二十九篇,先尸子兵家尉缭三十一篇,先魏公子,盖两人皆
18、尸佼所称,非为始皇国尉者。史记秦始皇十年所见秦国尉尉缭,在六国之末,梁氏以汉志兵家、杂家所载之叙此皆并在其前,以为别是一人。TIO1203明尉氏人阮汉闻则以其时尉氏县城尚存有尉缭子台和尉缭子宅,更以尉氏县古近属大梁,以为此相符于秦始皇本纪“大梁人尉缭”之说,故以为传本兵书尉缭子乃秦国尉缭所著。而今该问题虽尚存争议,但绝大多数学者均认为今本为汉志兵形势之尉缭,且行于唐宋之世本主体亦与今本大体略同,但其既于唐宋时分属杂家,还是给尉缭其书的学派归属问题释放了较为惑人的迷雾,由此也能推出并窥见汉志杂家古籍在后世分流之一斑。第五,多家著述与兵家书重名或近似。汉志杂家书书名多与兵书略中兵书书名重复。杂家有
19、五子胥8篇。班氏自注“名员,春秋时为吴将,忠直遇谗死Tl4。周寿昌曰“兵技巧又有五子胥十篇。今存六篇,审其文字,当即杂家之五子胥书,而余为后汉袁康作也。清姚际恒伪书考引胡元瑞说亦以如此。”15139史记有本传,汉书人表列伍子胥于第四等中上。清梁玉绳曰子胥始见左昭三十一,名员,号为伍奢子、伍尚弟。适吴,吴与之申地,故曰申皆,亦曰伍胥,亦日申子,又日申氏,亦又日伍子。元成宗大德三年,封为忠孝威惠显圣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曰伍氏出自春秋时楚庄王嬖人伍参,以贤智升为大夫。生举,食邑日椒,谓之椒举。其子臼椒鸣,得父邑。而奢以连尹为太子建太傅。因费无极之谱而太子见逐于楚王,并煞伍奢及其子棠君尚。尚弟员,
20、字子胥,奔于吴,事阖闾为卿。吴王夫差时因忠谏不见听而属子于齐,号为王孙氏。按左传国语吕氏春秋吴越春秋越绝书及吴越世家、本传所载子胥言行,容有见于是书。16兵技巧有五子胥10篇,注有“图一卷”。旧唐志有伍子胥兵法1卷,新唐志有伍子胥兵法一卷。文选注引越绝书“伍子胥水战兵法内经O武经总要云“伍子胥对阖闾,以船军之教,比陆军之法。17旧唐志:伍子胥兵法一卷。御览三百十五越绝书:“伍子胥水战法,大翼艘,广丈六尺,长十二丈,容战士二十六人,耀五十人,触麟三人,操长钩矛斧者四,吏仆射长各一人,凡九十一人,当用长的矛长斧各四,弩各三十四,矢三千三百,甲兜签各三十二。北堂书钞亦有引此,今本越绝书失之。又隋志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汉志 历代 志书 杂家 文献 目录 比较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74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