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城市绿地建设导则》.docx
《《河南城市绿地建设导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城市绿地建设导则》.docx(3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ICS点击此处添加ICS号CCS点击此处添加CCS号河南省风景园林学会团体标准T/XXXXXXX-XXXX河南城市绿地建设导则点击此处添加标准名称的英文译名(征求意见稿)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相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XXXX -XX-XX 发布XXXX-XX-XX实施河南省风景园林学会发布T/XXXXXXXXXXX河南城市绿地建设导则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绿地建设的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定义和基本规定、各类绿地建设要求、施工前准备、绿地栽植前的准备、绿地栽植、施工期的植物养护、园林附属工程、园路工程验收与备案、工程交验。本文件适用于公园绿地、附属绿地、居住区绿地等相关绿地建设。2规
2、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5014-2021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规范GB50180-2018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T50328-2014建设工程文件归档规范GB50420-2007城市绿地设计规范(2016年版)GB51192-2016公园设计规范CJJ75-1997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82-2012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T85-2017城市绿地分类标准DA/T28-2018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规范
3、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 1城市绿地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所和绿化、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城市绿地包括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用地、附属绿地、区域绿地五大类。3.2公园绿地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科普教育、应急避险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3.3防护绿地用地独立,具有卫生、隔离、安全、生态防护功能,游人不宜进入的绿地。主要包括卫生隔离防护绿地、道路及铁路防护绿地、高压走廊防护绿地、公用设施防护绿地等。3.4广场用地以游憩、纪念、集会和避险等功能为主的城市公共活动场
4、地。同时要求广场用地内绿化占地比例宜大于或等于35%;绿化占地比例大于或等于65%的广场用地计入公园绿地o3.5附属绿地附属于各类城市建设用地(除“绿地与广场用地”)的绿化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等用地中的绿地。3.6区域绿地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具有城乡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保护、游憩健身、安全防护隔离、物种保护、园林苗木生产等功能的绿地。如风景游憩绿地、生态保育绿地、区域设施防护绿地及生产绿地等。3.7古树名木古树泛指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泛指珍贵、稀有或具有历史、科学、文化价值以
5、及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也指历史和现代名人种植的树木,或具有历史事件、传说及其他自然文化背景的树木。3.8驳岸建于水体边缘和陆地交界处,用工程措施加工岸而使其稳固,以免遭受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破坏,保护风景园林中水体的设施。3.9土壤自然安息角土壤在自然堆积条件下,经过自然沉降稳定后的坡面与地面之间所形成的最大夹角。3.10挖方指的是路基表面低于原地面时,从原地面至路基表面挖去部分的土石体积。3.11填方填方指的是路基表面高于原地面时,从原地面填筑至路基表面部分的土石体积。土木工程施工时向地基或其他地方填充的土石方。3.12土方平衡在某一地域内挖方数量与填方数量基本相符。3.13护坡防止土
6、体边坡变迁而设置的斜坡式防护工程。3.14挡土墙防止土体边坡坍塌而修筑的墙体。3.15园林建筑在城市绿地内,既有一定的使用功能又具有观赏价值,成为绿地景观构成要素的建筑,如服务建筑、管理建筑、游憩建筑等类别。3.16园林小品园林中供休息、装饰、景观照明、展示和为园林管理及方便游人之用的小型设施。3.17标识绿地中设置的标志牌、指示牌、警示牌、说明牌、导游图等。3.18植草沟用来收集、输送、削减和净化雨水径流的表面覆盖植被的明渠,可用于衔接海绵城市其他单项设施、城市雨水管渠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主要型式有转输型植草沟、渗透型干式植草沟和经常有水的湿式植草沟。3.19生物滞留设施在地势较低的区域
7、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留、净化雨水径流设施的总称,包括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高位花坛、生态树池等。3.20下沉式绿地标高略低于周边地面(最低点与溢流排放设计水位的高差一般不超过250mm,可滞留、下渗自身和周边雨水径流的绿地。3.21雨水花园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使之补给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城市用水。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3.22种植土理化性状良好,适宜于园林植物生长的土壤。3.23客土将栽植地点或种植穴中不适合种植的土壤更换成适合种植的土壤,或掺
8、入某种土壤改善理化性质。3.24地形造型一定的园林绿地范围内植物栽植地的起伏状况。3.25栽植穴、槽栽植植“赢的坑穴。坑穴为圆形或方形的称为栽植穴,长条形的称为栽植槽。3.26栽植基层非绿地绿化方式的植物栽植基础结构,它包括排蓄水层、过滤层、栽植土层、耐根穿刺防水层或防刺穿层等。3.27栽植工程养护园林植物栽植后至移交期间的养护管理工作。3.28隐蔽工程隐蔽工程是指地基、电气管线、供水供热管线及3.26栽植基层,及3.25栽植穴槽等需要覆盖、掩盖的工程。3.29基坑基坑是在基础设计位置按基底标高和基础平面尺寸所开挖的土坑。3.30基槽基后是在仅沿条形基础的基底开挖的叫基槽。4基本规定4.1 国
9、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4.2 生态宜居4.2.1.1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城市绿地率240%,城市各城区最低值不低于2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14.8肝/人,城市各城区最低值不低于5.5肝/人;城市绿道服务半径覆盖率万人拥有绿道长度21.2km,服务半径覆盖率270%;10万人拥有综合公园个数21.5个;城市生态廊道和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达标率达标;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285%;立体绿化实施率215%;园林式居住区(单位)达标率260%等;4.2.1.2国家园林城市:城市绿地率240的城市各城区最低值不低于2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12肝/人,城市各城区最低值不低于5.0肝/人;城市绿道服务半径覆盖率万人
10、拥有绿道长度21.0km,服务半径覆盖率260%;10万人拥有综合公园个数-1.0个;城市生态廊道和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达标率达标;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280%;立体绿化实施率210%;园林式居住区(单位)达标率250%等;详见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4.3规模布局4.3.1城市应构建与城市规模、布局结构和景观风貌特征相适应的绿地系统,确定公园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区域绿地的规模和布局,并应实施园林绿化工程项目。4.3.2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应实现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维护城市生态空间结构完整、满足风景游憩和安全防护的功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应尊重城市地形地貌特征,与河湖水系有机融合,保护并展现自然山
11、水和历史人文资源;应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布局组团隔离绿带和通风廊道等绿化隔离带,贯通城乡绿色生态空间;应构建公园体系,充分利用绿道和滨水开放空间等线性空间,满足公众游憩需求。4.3.3公园绿地面积应与城市发展规模相适应,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应大于8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应大于80%o4.3.4城市应建设与人口规模相匹配的综合公园和社区公园,人均综合公园面积和人均社区公园面积应分别大于3.0m27人。4.3.5城市应分级分类配置各类公园,构建公园体系,并应符合下列规定:新建城区内公园应均衡布局,老旧城区应结合城市更新增加公园数量和面积,优化布局;一一应分级配置综合公园和社区公园,应因地制宜配置游园
12、;一一应合理配置植物园、动物园、体育健身公园等专类公园;应充分利用绿化隔离带、生态保育和生态修复的区域建设郊野型公园。4.3.6绿道应串联各类公园和城乡绿色开敞空间,并应促进其与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相兼容,构建联通城市内外的绿色生态网络。4.4建设要求4.4.1公园应营造自然景观环境,并应设置满足功能需要的园路、活动场地和设施;基址不应存在地质安全、土壤污染隐患。4:4.2、园林绿化工谢目应保护基址内具有文化价值的建(构)筑物和历史遗迹遗存、具有科学价值的自然遗迹。4.4.3公园内绿化用地比例应大于陆地面积的65%,广场内绿化用地比例应大于35%。4.4.4公园内应设置与游人容量和游人量规模相适应
13、的园路和活动场地。综合公园、社区公园、游园和郊野型公园应设置健身活动场地。4.4.5公园应设置休息座椅、垃圾箱、标识、园灯等游憩、服务和管理的基本设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2hoi?以上的公园应设置厕所、安保监控室和遮阴避雨设施;一10hoi?以上的公园应设置停车场、管理办公用房;-20hiliz以上的公园应设置信息服务站;一一50h?以上的公园应设置医疗救助设施、绿化垃圾处理设施;一承担防灾避险功能的公园应设置与功能相适应的应急避险设施,应急避险设施设置应避让文物保护建筑及古树名木保护范围。4.4.6历史名园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山形水系、植物和建筑等。4.4.7道路绿化、居住区绿化、单位绿化和
14、公共建筑绿化应实现所属用地的生态改善、环境美化和方便使用的功能,应选择适合的植物种类和种植方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一道路绿化应满足车辆和行人通行的安全要求;一居住区绿化的集中绿地应设置一定面积的活动场地;单位绿化、公共建筑绿化应与道路绿化、相邻建筑景观环境和场地相衔接。4.4.8厕所的规模、数量应以游人容量为依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一面积小于10hn?的公园应按游人容量的1.5%设置厕所厕位;面积大于或等于10h112的公园应按游人容量的2%设置厕所厕位;儿童游憩区或其附近应设儿童专用厕所或厕位;一一应根据游人的性别和年龄构成合理分配厕位比例。4.4.9城市电力、电信和给水排水等市政设施应满足
15、公园设施建设的需要。4.4.10公园基址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应原地保留,保护范围不应低于树冠垂宜投影外5m的区域。4. 4.11公园、绿道应设置标识、标志、安全监控和信息发布等设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公园主要出入口应设置绿线标志、位置标志、无障碍标志、应急标志、安全监控和信息发布等设施;一公园主园路、绿道道路交叉口应设置导向标识;公园主要景点、服务中心、厕所和各类公共设施周边,应设置位置标志、无障碍标志和应急标志;可能对人身安全造成影响的区域应设置警示标志、安全警示线及安全监控等设施。4.5运行维护4.5.1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竣工后,养护管理期不应少于1年。4.5.2园林植物应定期养护,植物病虫害
16、防治不得污染水源,禁止使用剧毒、高毒农药,水生植物病虫害防治不得使用农药。4.5.3公园的运行管理应健全各项服务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应保障公园内各项设施设备安全运营;一一应对游客进行科普宣传解说教育。4.5.4公园应建立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应结合安全条件和资源保护要求,承担相应的防灾避险功能;应构建安全预警控制体系,制定与其管理相关的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节假日高峰管理、大型聚集活动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4.5.5公园的各项服务设施应保证服务的公益性,不应开展与游人服务宗旨相违背的经营行为。4. 5.6存在雷击隐患的古树名木和建(构)筑物
17、应安装避雷设施。5各类绿地建设要求建设绿色低碳城市,城市形态、密度、功能布局和建设方式对碳减排具有基础性重要影响。积极开展绿色低碳绿地建设,推动组团式发展,包括加强生态廊道、景观视廊、通风廊道、滨水空间和城市绿道等统筹布局,留足城市河湖生态空间和防洪排涝空间,组团间的生态廊道应贯通连续,净宽度不少于100米。推动城市生态修复,完善城市生态系统。5. 1城市绿地5.1.1 城市绿地设计应在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为区别“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单项绿地的总体规划统一称为绿地总体设计。5.1.2 绿地设计必须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其用地范围既不能超出总体规划范围,更不得被
18、任何非绿地设施占用或变相占用;绿地的出入口设置要综合考虑城市道路的交通安全、流量、标高、附近人口密度、人流量等因素。5.1.3 城市绿地设计是一项工程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创作活动。要继承弘扬我国传统园林艺术精华,并借鉴吸收国内外绿地设计的先进理念和技艺,结合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和审美情趣,不断探索、创造具有中国特色、地方风格和个性特色的城市绿地。5.1.4 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绿化用地面积占总用地比例必须符合法定比例。城市绿地内的水面大小差别很大,可因地制宜,合理设置。绿色植物种植面积采用按陆地面积大小确定比例。5.1.
19、5 绿地设计要体现人性化设计,尤其要体现对弱势群体的关爱,要创造老人相互交流的空间,在道路及厕所设计中要考虑无障碍设计。5.1.6 城市绿地兼有防灾、避灾的功能,绿地内水体、广场、草坪等在遇灾时均可供防灾避难使用。因此,在城市绿地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防灾避难时的有效利用。5.1.7 大型湖泊、滨水、湿地等绿地除了满足生态景观功能以外,在设计时应根据基地的实际情况与需求提升对雨水排放、吸纳的能力。雨水利用应满足节约型原则,应尽量使用生态自然的雨水收集方式,避免资源的浪费。在满足绿地景观效果的同时,也可利用城市绿地的景观水体作为雨水调蓄设施。5.1.8 在降雨初期,雨水会夹杂着部分油污、化学剂等易污
20、染物,流入绿地,不利于植物的正常生长,为了保证流入绿地内的雨水相对干净,需要在设计时考虑安装初期雨水弃流装置或弃流井,确保城市绿地不受污染。铺装地面宜坡向周边的下沉式绿地,或建设适当的引水设施。5.1.9 机动车道的雨水不应收集回用,分车绿地不宜建设为下沉式绿地。下沉式绿地内宜合理进行生物滞留设施建设,路面初期雨水径流净化后渗入地下。5.1.10 绿地作为城市的海绵体,充分发挥绿地的“海绵功能”,所有绿地与硬化地面结合处的绿地标高,均应低于相邻硬化地面收边侧石上平面5c-10cm。5.1.11 鼓励常绿树种引种、培育和推广,在现状小气候允许的情况下,常绿树种比例可增至50%。推广耐荫、常绿地被
21、植物的应用,要求全郁闭林下绿地70%以上面积耐荫、常绿地被植物全覆盖。下沉绿地植物应选择耐旱耐淹的乡土品种,应少用冷季型草坪,多用耐旱、常绿的地被植物。植草沟应满足下列技术要求:植草沟断面形式宜采用抛物线形、三角形或梯形。一植草沟顶宽宜为500mm-2000mm,深度宜为50mm-250mm,最大边坡坡比(垂直、水平)不宜大于1/3,纵向坡度宜为0.3%-4%,沟长不宜小于30m,纵坡较大时宜设置为阶梯型植草沟或在中途设置消能台坎。植草沟内设计水流最大流速应小于0.8ms沟内植被高度宜控制在10cm-20cm5.2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和游园5. 2.1综合公园应具有休闲游憩、运动康体、文化科普和
22、儿童游戏等功能,并应设置相应的功能分区。6. 2.2综合公园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应至少设置两个及以上出入口,其中至少应有一个主要出入口与城市干道连通;应充分利用城市的自然山水地貌、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城市生态修复区域。5.2.3社区公园和游园应具有基本的游憩功能,并应设置满足儿童和老人活动需要的活动场地。5.2.4改建、扩建的综合公园面积应大于5hm;新建综合公园面积应大于10hm2。5.2.5综合公园的建筑、园路及铺装场地用地比例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综合公园的建筑、园路及铺装场地用地比例陆地面积Ai(hm2)园路及铺装场地用地比例()建筑用地比例()5A2015-305.020A15010-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城市绿地建设导则 河南 城市 绿地 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74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