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谱》版本源流考.docx
《《荔枝谱》版本源流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荔枝谱》版本源流考.docx(1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荔枝谱版本a三s考荔枝谱作为我国古代记载和研究荔枝的专著,集中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人们对荔枝的认知和研究水平。北宋蔡襄的荔枝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荔枝专著,也是中国最早的果树栽培学著作1。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兴化军仙游(今属福建)人。天圣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卒谥忠惠2,著有端明集(又称蔡忠惠公集蔡襄集)荔枝谱茶录等;东都事略宋史永乐大典历代名臣传等皆有其传。蔡襄为闽人,长期在荔枝之乡福建为官,据近代学者李嘉谟的蔡襄先贤事略,蔡襄于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二月及嘉祐三年(1058年)两次出知泉州3,荔枝谱是蔡襄第二次治泉时写成的,时间为嘉祐四年(1059年)。荔枝谱凡七篇,翔
2、实记述了作谱动机、荔枝的来源与产地、兴化军荔枝陈紫的特色、福州产荔和远销盛况、荔枝用途、栽培之术、加工之法及三十二个荔枝品种。该书内容和体系结构也多为后世荔枝谱所引用和效仿,对普及和推广荔枝的生产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四库全书总目评论该书“叙述特详,洁有笔力”;英国李约瑟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将这本书誉为“世界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4。1荔枝谱的成书背景关于蔡襄作荔枝谱的动机,可以从首篇得到答案:“夫以一木之实,生于海濒岩险之远,而能名彻上京,外被重译,垂于当世,是亦有足贵者。其于果品卓然第一,然性畏高寒,不堪移植,而又道里辽绝,曾不得班于卢橘、江橙之右,少发光采,此所以为之叹惜而不可不述也。”5可
3、知蔡襄写作荔枝谱是为了让“果品卓然第一”、“少发光采”的荔枝得到应有的“名位”,让世人对荔枝尤其是闽中荔枝有比较全面的认知。四库全书总目称“是编为闽中荔枝而作”,概括可谓简洁精准。闽中荔枝,唯福州、兴化军、泉州、漳州四郡有之。蔡襄利用其居家莆田之便,往来福州、泉州二郡十余年,经过长时期的积累与酝酿才写就此书。清代冯登府在闽中金石志中记载了荔枝谱的成书时间:“郝志凡七篇,嘉祐四年,襄制是谱,明年书于泉山安静堂。”6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又载:“端明殿学士莆田蔡襄君谟撰且书而刻之,与牡丹记并行。闽无佳石,以板刊,岁久地又湿,皆蠹朽。至今犹藏其家,而字多不完,可惜也。”7可见,荔枝谱作于嘉祐四年(105
4、9年),次年书于安静堂,后蔡襄嫌闽中无佳石,乃出资刻于枣木板上,仍由其手书上版,时间应在嘉祐五年(1060年)。据统计,我国古代一共产生了16部荔枝谱录,而蔡襄所作荔枝谱之所以能从我国古代众多荔枝专著中脱颖而出,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一是蔡襄很好地利用了自己的官职之便,在成书的次年将该书献给朝廷,通过朝廷的推广和刊行,荔枝谱得以在全社会流传,奠定了该书在荔枝生产、研究、认识和普及上的重要历史地位8;二是蔡襄书法造诣很高,作为“宋四家”之一的他,用楷书写刻的荔枝谱,成为珍贵的书法艺术作品,被世人争相收藏,且同时有拓本传世。2荔枝谱的历代版本情况如前所述,荔枝谱的最早刻本是嘉祐五年(1060年)蔡襄
5、亲自手书上板的家刻本,小楷书写。明人孙承泽在庚子销夏记中评价道:“荔枝谱书法颜鲁公,体格相媲,风骨则逊,世代传之然也。然宋季诸公,能存晋、唐法者,指不多屈也。”9而据陈豪考证,同时期莆田书坊刻印的蔡忠惠公集亦将荔枝谱收录其中10,因此,蔡襄荔枝谱在宋代已有家刻单行本和坊刻文集本同时流传。荔枝谱在之后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诸多版本,有百川学海说郛山居杂志艺圃搜奇古今说部丛书及丛书集成等丛书本,也有单行本。日本现代著名的中国农业史专家天野元之助曾在中国古农书考中列出了荔枝谱的9个版本,并认为以王云五主持影印的四库全书珍本四集(第236册)收录的蔡襄端明集为最佳(其中卷三十五收录有荔枝谱)110本文在此
6、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历代书目和文献资料,新增了多个荔枝谱的传世版本,并梳析其源流关系,以期为进一步整理和研究蔡襄荔枝谱奠定基础。(1)百川学海本百川学海是由南宋时期左圭编撰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大型综合性丛书,主要版本有南宋刊本(至少有3种)、明华燧活字本、明华理弘治十四年(1501年)本、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福建建阳宗文堂刊本等12。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左圭编辑印行百川学海共10集,收书100种,多为唐宋野史杂说,其中癸集上收录了荔枝谱全文,不分卷,题名为“荔枝谱”,小字“七卷”,正文前注明“莆阳蔡襄述”。版式为四周双边,白口,半页十二行,行二十字,文末无落款。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
7、所和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有影咸淳本百川学海。咸淳以后,明代重刻百川学海者主要有四:一是明华燧活字本,现已不传:二是明弘治十四年(1501)华理刻本。华堤本的版式仿照宋本,半叶十二行、行二十字,左右双边,白口。但在内容卷第上重新编次,将原来分散在甲集至癸集的植物谱录著作移至末尾的“壬集”和“癸集”,因此推测华堤本荔枝谱可能卷次与原版存在差异。华堤本百川学海的今传本多有补版、递修之痕迹,如清顾修撰汇刻书目著录百川学海一部:“明正德间无锡华埠重刊本,有钱福序。”13可能为旧版递修重印。华埠刊本流传颇广,1921年上海博古斋翻刻百川学海,所据底本即为华坦本;三是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莆田郑氏宗
8、文堂新刊本。该本内容不再分为10集,以卷次分,收书也是IOo种。版式、行款、字体异于宋本,为半叶十四行,行二十八字,单栏,白口。署款“嘉靖十五年(蒲)阳壶云道人书林郑氏谨依宋本绣梓刊行”,亦称“蒲阳书林郑氏刊本”:四是明人陈明卿重编百川学海本。该本题有“陈明卿先生订,读书坊藏板”,共收书106种,分122卷,且这106种书籍中只有60多种与宋版百川学海相同,在分类编次上大有变化,甚至窜入了元人的著作,在利用时不能不多加留意。该本辛集收录荔枝谱全文,标作第一、第二、第三第七,其中第七有“陈紫己下十二品有等次,虎皮已下二十品无等次”的夹注。该本河南大学图书馆有藏14。以上四种版本中,华理本和莆田郑
9、氏宗文堂本在国家图书馆均有收藏15。民国时期,陶湘曾从张鸿卿手中购得南宋古本百川学海。据陶氏序文,知其为明文征明停云馆旧藏,后入泰兴季氏、昆山徐氏。但全书只有91种,佚去4册(缺卷首、序目)。后陶湘与傅增湘商量影刻此书,并请黄冈饶星舫写样,序目根据华埠本摹刻。癸集收录蔡襄荔枝谱一卷。半页十二行,行二十字,黑口,双鱼尾,左右双边,版心内写子书名及页码。扉页有牌记“岁在丁卯武进陶氏涉园开版”。卷首有陶湘序及左氏旧序。(2)说郛本元朝书目中没有著录百川学海的刊刻情况,但百川学海所收录的文献大多可见于说郛,故久保辉幸教授推测说郛在编纂时可能参照了百川学海16。说郛是由元末明初陶宗仪编纂的一部大型综合性
10、笔记式丛书,原本一百卷,后佚三十卷。陶宗仪编成说郛不久便病逝,抄本被松江文土数家收藏,七十年后(明弘治中),时官居湖广副使、六十五岁的郁文博罢官归松江,偶然翻阅说郛,深感该书备教无遗,有益后人,但觉所持抄本讹缺甚多,于是用时近十年,将其补为一百卷。明末清初,云南姚安人陶挺又对说郛加以增补,编成一百二十卷。因此,说郛传世本有一百卷跟一百二十卷两个系统,其中百卷本的卷七十七,一百二十卷本的卷一百零四,都收录了蔡襄荔枝谱全文,主要版本有明抄说郛本、明钮氏世学楼抄本、清顺治三年李际期宛委山堂刻本(简称宛委山堂本)、涵芬楼百卷本等。明抄说郛本,现藏上海图书馆,卷一至二十五为明吴宽丛书堂抄本,卷二十六至卷
11、三十、卷九十六至卷一百为明弘历杨氏抄本,卷三十一至卷九十五抄者未详,但该书具有十分珍贵的价值17。另毛晋汲古阁藏明抄说郛本仅六十卷,未收录荔枝谱18o明嘉靖钮氏世学楼抄本,现藏于国家图书馆,该抄本共一百卷,存卷一至卷九十、卷九十四至卷一百,共九十七卷19。清顺治三年(1646年),姚安人陶理所刊说郛在明代钮氏世学楼抄本的基础上,将其增加为一百二十卷,通常称为宛委山堂刻本。但这个版本错误较多,所收之书很多篇节不完整,因而学术价值不高。李际期重刊序中称此本乃“重定较梓”而成,学术界一般将其称为重编本说郛20李际期宛委山堂刻本,今上海图书馆、上海师范图书馆等三十多所图书馆皆有藏。半页九行,行二十字,
12、白口,左右双边。民国十六年(1927年),张宗祥根据原北平图书馆藏约隆庆、万历间抄本、傅氏双鉴楼藏明抄本三种(弘农杨氏本、弘治十八年抄本、吴宽丛书堂抄本)、涵芬楼藏明抄残存九十一卷本和瑞安玉海楼藏明抄本十八册校理说郛,由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即通常所谓涵芬楼百卷本说郛。该本因所据为较早的明抄本,比较接近原本,故又被称为原本说郛,是现今学者据以考证、研究的主要本子。该本卷七十七收录蔡襄荔枝谱21。是书半页十一行,行二十五字,四周单边,白口,版心刻卷数。(3)明万历莆田宋珏摹刻蔡帖本清乾隆古香斋宝藏蔡襄帖(简称古香斋帖),木质刻板,为明万历间莆田宋珏摹刻本,原版珍藏于福建博物院。宋珏(1576163
13、2年),明代诗人、书画家,字比玉,号荔支子,福建莆田人。该帖长40.5厘米、宽35.5厘米,共32片,双面阴刻。内分四卷:卷一为荔子帖、在杭帖、郊燔帖等十帖,卷二为茶录,卷三为荔枝谱(见图1),卷四为欧阳修记蔡襄书的相州画锦堂记。各卷都以蔡襄的墨迹为主,但都附以宋明书法诸名家如苏东坡、董其昌等评论蔡襄墨迹的笔迹。字体有楷书、行书和草书。卷三收录宋政和拓库本蔡襄荔枝谱,单面五行,行八字,字迹工整雅秀。文后有“嘉祐四年岁次己亥秋八月二十四莆阳蔡襄述,明年三月十二日泉山安静堂书”,并附庐陵欧阳修所撰荔枝谱跋。华夷花木鸟兽珍玩考为明代慎懋官所撰。懋官字汝学,湖州人。是书凡花木考六卷、鸟兽考一卷、珍玩考
14、一卷、续考三卷、杂考一卷。四库全书总目评其为“或剽取旧说,或参以己语,或标出典,或不标出典,真伪杂糅,饵舒无绪。”22可见该书在编排体例上较为随意,故而学术价值大打折扣。该书四周双边,白口,半页十行,行二十字,版心上题“华夷花木考”,下题“花木考”,卷端题“华夷花木考卷数”与“吴兴山人慎懋官汝学选集”。花木考卷二仅收录了蔡襄荔枝谱前两篇,题名为“蔡君谟荔枝谱论”。文末有“品目总三十有三,惟江家绿为州之第一。蔡君谟荔枝谱荔枝有十八娘者,其色深红而细长,闽中王氏有女好瞰此品而得名,商人不计美恶,悉为红盐。”为作者对余下数篇所作概括。该版本在中国基本古籍库可查阅全文。(5)明三才广志抄本三才广志是由
15、明代浙江长兴人吴疏编辑的一部私纂类书,共一千一百八十四卷,有明抄本存世,只存一千一百七十九卷,其中卷二百七十六收录了蔡襄荔枝谱全文。该本收录的荔枝谱七篇缺少其他版本都有的最后一句:“右三十二品,言姓氏尤其著者也,言州郡记所出也。不言姓氏、州郡,四郡或皆有也。”而在“火山:本出广南,四月熟,味甘酸而肉薄,穗生梗如枇杷,闽中近亦有之(出在梧州)”之后行文便结束了。该版本被收入鼎秀古籍数据库,可查阅全文和原版图像。除了被收录三才广志这样的大型类书外,蔡襄荔枝谱更多的是被明人所编丛书收录。如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汪士贤所编山居杂志辑入荔枝谱,该本日本内阁文库有藏11;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屠本
16、峻编订和刊刻的八卷本闽中荔枝通谱23,收录其自撰的闽中荔枝谱四卷,并附宋蔡襄荔枝谱一卷,明徐火勃荔枝谱三卷;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徐一夔编艺圃搜奇,收录蔡襄荔枝谱,惜原本已佚。四库全书总目和丛书大辞典著录了该本存目,但皆不全。丛书大辞典列举了艺圃搜奇较多的子目,其中第七册收录了蔡襄的荔枝谱24o(6)明崇祯刻本邓庆耒闽中荔枝通谱本明崇祯元年(1628年),福建福州人邓庆窠以诸家荔枝谱为底本辑刻闽中荔枝通谱十六卷,其中卷一首篇辑录蔡襄荔枝谱。该本四周双边,白口,半页九行,行十七字,版心上书“荔支通谱”四字,中书卷数及页码。卷端题“闽中荔支通谱卷一”,并有“晋安邓庆家道协辑,绥城吴师古启信订
17、工题名为送蔡君谟荔支谱,全文“荔枝”皆作“荔支”。文后有落款及欧阳修题跋。闽中荔枝通谱原刻本藏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今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说郛续等25。鼎秀古籍库可检索全文。(7)清乾隆二年(1737年)福建通志刻本清乾隆二年(1737年),由浙闽总督、兵部尚书郝玉麟等监修的福建通志(七十八卷本)的卷七十四收录了蔡襄荔枝谱,有清乾隆刻本传世,题名为“宋蔡襄荔枝谱”,内无小题,卷末有“嘉祐四年岁次己亥秋八月二十四日蔡襄述,明年三月十二日泉山安静堂书工从内容来看,其在版本上所据主要有说郛本、邓庆泉闽中荔枝通谱本。该本后来被收入四库全书。(8)清四库全书端明集本蔡襄的别集有传诸多
18、世版本,较为复杂,较为通行的本子为三十六卷本蔡忠惠集,显见是南宋孝宗乾道赐谥“忠惠”后所辑。另宋史艺文志著录“蔡襄集六十卷,又奏议十卷。马端临文献通考则通作七十卷。郡斋读书志又著录蔡君谟集十七卷;宋赵希弁读书附志著录“莆阳居士蔡公文集三十卷”,并谓“希弁所藏三十卷,乃公之曾孙刑部郎洸所刊者,陈参政验序:四库全书收录四十卷本端明集,其中卷三十五收录蔡襄荔枝谱全文。据四库全书总目称:“乾道四年(1168年)王十朋出知泉州,已求其本而不得,后属知兴化军钟离松访得其书,重编为三十六卷,与教授蒋邕校正短板,乃复行于世。知三十六卷本蔡氏文集的编者,是王十朋。而后来的四十卷本,实际上是由明万历年间陈一元将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荔枝谱 荔枝 版本 源流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74713.html